河边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个人资料
riversid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河边谈电影(十)亲密(intimacy)

(2011-06-26 08:01:02) 下一个



公元二零一一年六月七日,就是冬天先生贴出为《今天哥要吼一吼》谱曲弹唱段子的那一天,我在海外原创论坛徘徊,遇见断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新近看的电影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你那独家电影介绍可停了有一阵子了哈。”

上面这段是仿鲁迅的开场白,闹着玩的,下面进入正题谈电影。最近,禁片争议片还是看了几个的,只是不太容易找到既有活色生香的艳情,又能让我升华出一点思考的得奖电影。刚刚看了《亲密》,觉得有动力评一下了。这是法国导演帕特里斯·夏洛尔的作品,获得 2001 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欧洲电影“蓝天使奖”。女主角布雷顿·凯丽·福克斯获得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这部 2 小时长的影片中有长达 35 分钟的性爱镜头,上映初期曾由于其大胆的性爱场面而引起巨大争议。对于见多识广的河边来说,这种尺度也不算什么了。这个 35 分钟的长度,和这个暴露和动作的尺度,本来应该挺适合两个人躺在床上做那个爱做的事情之前酝酿情绪。但是,影片的那种骨子里的阴暗和绝望,以及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触碰,使这部影片从艳情片变成哲理片,区别于一般的“睡前”情色片,比如“红舞鞋日记”系列。

男主角杰伊( Jay ),忧郁气质,有点儿象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是一名失意的音乐家,为了生活,在酒吧当侍者已经六七年了。看起来他已经是一个酒吧侍者的小领班,调酒的速度蛮快的,而且观察力很好,也比较敏感,能够知道顾客在想些什么。他有一个前妻和两个孩子,现在独自住在一个破烂的公寓里。他有几个酒吧的“朋友”。他显然觉得他们太浅薄,很难跟他交流,不能真正算朋友,至多是熟人。但是,有时他又不得不向他们倾诉,谈他失败的婚姻,谈他对自己孩子的依恋,谈一个每周三过来的女人。

每个周三下午两点,总有这一个女人来到杰伊的公寓。两人几乎不发一言,只是脱去衣服,短暂而疯狂地做爱,完事后女她就穿上衣服,默然离去。对于受过婚姻伤的独身男子来说,这本来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三四十岁的男性,每周有人主动投怀入抱,给他释放性张力,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没有任何牵挂,这是做梦都做不来的好事儿啊。何况,女主角长得蛮好看的,后来他才知道她还是个舞台剧小演员呢。

但是,杰伊渐渐不满足于这种单纯的肉体上的亲密,他开始偷偷跟踪这个女子,试图了解这个陌生女人在星期三下午之外的生活。他慢慢知道她的名字叫克莱尔( Claire ),有一个话多而且不理解她的老公,有孩子,在一个小俱乐部演舞台剧,还要教一帮不成器的家伙表演艺术。看起来,除了每周三下午这段红杏出墙经历之外,她有一个自己的生活,有事业,有家庭。相比而言,他的生活如同行尸走肉,在酒吧工作只是活着,只是谋生,每周三的性事只是生物性的发泄。这种发泄,对于他这样一个 sophiscated (复杂,有内涵)的人来说,一次两次三次没有问题,长期如此显然不能满足。同时,他有一种自己被利用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当成了她的泄欲工具。

他实在不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女人可以每周三来到他破烂的公寓,跟他激情过后,又平静地回到自己的家里,跟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拥抱,就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把性从情中分离出来,这似乎本来应该是男性的专利。现在怎么着事情好象反过来了,杰伊不满于没有进一步交流的性,而克莱尔反而对此应付自如。为什么?一般都认为如果在性与情中只能挑选一样,应该是男性倾向于接受没有情的性,女性倾向于接受没有性的情。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事情好象颠覆了。是因为杰伊是个感性的人而克莱尔不是?还是因为杰伊当时没有一个家庭而克莱尔有一个不如意但又不愿放弃的家庭?

杰伊可以是感性的,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家,但克莱尔也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她是一个演员。所以,河边对于这一颠覆现象的解释是,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杰伊现在有了每周一次的性事,但是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交流,所以他想要在这方面拓展。而克莱尔,她需要的是有一个人在片刻之间对她的关心,将她抱在怀中,什么也不说。无声胜有声,说出来的如果是错的,还不如不说更有利于交流。克莱尔的丈夫的话就很多,但是在她看来,丈夫对她完全不理解,甚至在吵架时“都不知道怎么才能攻击到我”。

克莱尔的丈夫虽然经常带着孩子到小剧场给她捧场,但是他一点艺术细胞也没有,对表演艺术完全不理解。不过,她希望保持这个家庭,完全无意跟杰伊发展性偶遇之外的关系。她希望继续她和杰伊原来不成文的约定,就是只是每周三下午两点钟过来一下,其它的互相不打听,不了解,不干涉。杰伊终于忍不住对她赤裸表白,希望她留下来,想跟她发展感情,克莱尔拒绝了。在最后一次快速而激烈的做爱后,克莱尔离去。相信这应该是“最后的探戈”,克莱尔不会再回来了。影片就此结束,给观众留下很多从不同角度思考的余地。

某个中文电影网站有评论:“就故事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喜的地方,有明显抄袭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嫌疑,但场面远胜于前作。音乐和场面调度都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真实得令人恐惧。连场的姓焦镜头令人咋舌,但手提摄影造成的不安定感和低调的灯光效果,刚好衬托出伦敦灰蒙的气氛,并把两个都市寂寞人无法言传的孤独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河边觉得这个评论很中肯。

这部电影可以评点的入手点很多,全面讨论是不可能的。河边准备先评论一下一个拍摄的细节,然后简单讨论一下影片可以引起的几个思考。

河边注意到,影片中第一次发生性事时,杰伊很主动地在进入前拿出了套套。这既是对双方的负责,也反应了相互之间的一点隔阂。心理上的隔阂要用物理的隔阂来体现,是这样吗?当时,克莱尔的表情是认可和默契。影片第二次发生性事时,杰伊没有用套套,克莱尔就默认了。当时两个人的表情里反映出信任和对冒险的激动。再下一次,是克莱尔失约了一次以后,下一个周三克莱尔再来时杰伊已经走出了家门,没有在公寓里等候。两个人在街上见到,简单的言语交流,互有责备,但还是决定回到公寓里完成那个仪式。这一次,两个人明显地有了隔阂。在进入之前,克莱尔提示杰伊需要使用套套,杰伊老实照办。而最后一次,两个人连衣服都没有脱,就那么匆匆进行。大家都知道那是最后一次了,激情过后,什么都将不再,还管什么套套不套套。

不得不说,这些细节导演考虑得很周到,两个演员对表情的把握也是炉火纯青。河边为写这篇读后感,读了一些英文网站的观众评论。有人提到 , 男主角的扮演者 Mark Rylance 跟导演 Patrice Chéreau 以前从未合作过,居然能把导演的意图贯彻得那么到位。而女主角的扮演者 Kerry Fox 更是来自远方的澳大利亚,演出之投入(按照中国的说法叫“牺牲”),跟男主角和导演的默契,令人惊叹。对演技的赞叹本来不是本篇观后感的主题,但是人家演得太好了,实在不能不赞扬一下。

最后,是河边要讨论的重点,就是这部电影能够让大家思考些什么?河边以前就说过,一部好的作品,就象一个“空筐”,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背景和当时的心境往里面装进不同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原作者创作出来的是一个“艺术空筐”,它只是一个半成品。每个观众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筐里装上自己的东西,才使它成为一部真正完成的作品。也只有自己参加了“创作”的作品,自己才会真正地感动。“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有婴儿才会接受别人嚼过的馍,成年人都喜欢自己去嚼自己要吃的馒头。艺术欣赏是同样的道理。事实是,一部作品,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他 / 她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往那个“艺术空筐”里装填私货了。

这部电影,河边看到了对“男人追求性,女人追求情”观念的颠覆;看到了人“饱食思淫欲”,淫欲过后还要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更看到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各自的“ existential crisis ”(存在危机,其本质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的孤独) ---- 这钟“存在危机”反映出的,实际是导演,或者作者内心的“存在危机”。除了克莱尔之外,杰伊还艳遇过一个话特别多的女孩。女孩的话越多,杰伊越是无法跟她交流。

从存在哲学的角度说,“存在孤独”是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在喧闹的都市(这部电影中是伦敦)而感到孤独,但是在安静的小村庄可能反而能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充实。“孤独”,其实与周围人多人少无关。人的需要其实不多,可能人只需要一个人,或几个人真正的关心,而不是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份静静的关心,而不是话痨一样肤浅的关心和热闹。

当一部作品触及“存在危机”这样一个深层的话题时,不论里面露多少个点,暴露多长时间,激情场面如何火爆,它也不会成为挑逗情欲的影像。事实是,本部影片中的激情场面越是真实,越让人忘记这是电影,越让人不得不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riversid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
看影评这事儿,可能还得把电影看了体会才能更真切。毕竟,短短一篇影评,只能浅浅谈谈几点,远远不能把整个电影评到。
谢谢谬赞。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刚刚发现这个影评
幸而发现了这个影评

也留意细节处理,你的分析真是到位。
很喜欢跨越情色谈生存的孤独

riverside 回复 悄悄话 电影里真有一个美少女是话痨,骑在杰伊同学身上跟杰伊同学一边做爱一边聊自己的那些鸡毛蒜皮事情。我看到杰伊同学皱着眉头,很烦的样子,恨不得身上的那个姑娘是个哑巴。
梅兰松竹 回复 悄悄话 很深刻的独家影评,尤其结尾几段,用了“存在孤独”的诠释。

“人的需要其实不多,可能人只需要一个人,或几个人真正的关心,而不是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份静静的关心,而不是话痨一样肤浅的关心和热闹。”----精辟!

“筐”的比喻恰如其分,也喜欢看令人思考的电影,会去找来看,希望把“筐”填满。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