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迁堂笔记

颜氏家训有教诲“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以此纪念我的禀烛夜行
正文

杜甫笔记之十一 一一战争终结篇

(2017-07-08 11:03:00) 下一个

杜甫有不少描写战争的诗篇,最著名的大约是《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面我写过一篇《兵车行》的笔记,今天就谈一谈《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写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当时安禄山是唐玄宗的渔阳节度使,镇守蓟门(今北京)一带、包括边塞幽州。后出塞指的就是安禄山辖下的边塞幽州。

第一首开篇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候。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看起来是中国普通百姓常见的人生理想,不乏励志的意味。后面一句"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顺理成章。读到这里您会不会以为杜甫推崇男子投身战场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

第二首开始写军营生活的艰辛与凄凉,"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曰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如果说这样的军营生活虽然艰辛但在期待范围内,下一篇老杜就对战争的根源提出了质疑。

第三首里写道"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老杜这是明骂安禄山贪高勋,加暗讽唐玄宗好大喜功,显然老杜对于这种战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都充满了否定。

第四首写了战事结束后的情境,"献凯日继踵,两番静无虞",看来得胜之后边境已安全了,那么兵士们可以过点安宁平和的日子吗?"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军旅的黑暗显见一斑。

第五首将着眼点转回普通军士,老杜用六十个字写全了一个兵士的一生。"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一个兵士能从战场上活下来,又能侥幸逃脱军队机制,应该算运气极好的了。但是他在军旅中耗尽了青春岁月,已无法重返常人的生活轨道来生儿育女经营家园,所以只能穷老无儿孙。对比一下第一首里"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那兴致勃勃准备出征的少年,几十年之后衰弱疲惫、孤苦一人的老者,这就是杜甫体会到的战争对生命的毁灭。

这就是杜甫对战争的谴责,身历战乱有切肤之痛的老杜对战争没有丝毫的英雄主义的幻想。他在《兵车行》里对战争有更沉痛的定性"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对战争的质疑,对决策者的谴责,对普通军士的惋惜与同情,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后出塞五首》之中。时隔千年,老杜对战争的质疑、对战争的定性依然巅扑不破,看看美国的退役军人重返平民生活之后每年的自杀率就能明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