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波士顿漫步(2)爱尔兰饥荒纪念地

(2017-07-04 15:38:46) 下一个
爱尔兰饥荒纪念地(Irish Famine Memorial) 位于波士顿市中心,Washington St 和 School St交汇的路口,杂货店Walgreens门前的小广场上。是为了纪念1845年到1850年一场席卷爱尔兰全地的饥荒引起的巨大灾难



1845
年爱尔兰由于一种霉菌感染造成土豆严重欠收,以土豆为主食的爱尔兰人陷入饥荒,尤其是中下层贫民。紧随饥荒而来的瘟疫有如雪上加霜。5年里,当时八百五十万人口的爱尔兰有超过一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两百万人逃离家园。遭受重创的爱尔兰至今人口没有恢复,仍然不到五百万人口。

逃离家园的爱尔兰人有一半奔向美国,其中成千上万的人在波士顿登陆。仅
1847年一年就有37000爱尔兰人来到波士顿。虽然波士顿很愿意向爱尔兰本土输送救援人员和物资,他们积极募捐,筹集物资,1847327日一艘载有800吨食物,衣服等物资的货船驶离波士顿港口,15天之后到达爱尔兰。但是,波士顿人强烈抵制大量涌入的爱尔兰人。一方面,波士顿早期移民都是基督教新教的教徒,19世纪初,越来越多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移民来到波士顿。新教移民和天主教移民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1837年曾爆发一场新教和天主教的群殴,参与者有800人之众,围观起哄者上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涌入自然遭到抵制。另一方面,当时波士顿市的人口才十万人,加上周边地区也就四十多万。一下子涌入好几万的灾民,波士顿根本就没有能力接收。






爱尔兰饥荒纪念地有两组雕塑,一组表现的是爱尔兰灾民们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另一组则是来到新大陆精神抖擞充满信心迎接新生活。不少人对第二组雕塑有强烈不满,因为当年来到新大陆的灾民充满了苦难和曲折。他们在波士顿海湾登陆之后,没有得到任何帮助,被安置在几个贫民区,生活条件极差。大部分灾民都是缺乏教育没有特别技能的农民,只能承担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贫穷和疾病长期伴随着他们。直到今天,在南波士顿仍然有爱尔兰后裔聚集的贫民区。有一本书叫 ”All Souls: A Family Story From Southie“, 作者 Michael Patrick MacDonald,是在南波士顿长大的爱尔兰后裔,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一个充满犯罪,毒品和暴力的贫民区,呼吁社会的关注。

当然,也有大量爱尔兰人通过奋斗,脱颖而出,跻身于精英阶层,比如大家熟知的肯尼迪家族。曾任美国总统的John F. Kennedy是第四代,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1849年从爱尔兰移民美国,住在东波士顿。

1845年到1850年爱尔兰灾民的涌入彻底改变了波士顿的人口结构,使得爱尔兰人成为波士顿最大的一个族群。今天,爱尔兰后裔占到波士顿人口的20%。著名的华人脱口秀演员黄西在波士顿表演的时候,一上台就来一句,I am Irish. 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我当时看电视有点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笑的。后来明白,笑点在于波士顿有大量的爱尔兰后裔。这就好比在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大鼻子黄头发的美国人一上台就用美国味的中文来一句,"俺是河南人。你说你笑不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