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风萧萧:运动 既防病又治病 看看德国如何做

(2018-01-06 04:53:58) 下一个

 风萧萧:运动 既防病又治病 看看德国如何做  

 风萧萧 2018年1月7日 于加拿大

    有很多研究证明运动(体育锻炼)即可以防病,又可以治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定义:慢性病属于病程长且通常情况下发展缓慢的疾病。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 60岁。

    也许,最吸引人的应该是运动能够大大的益智了。我在刚贴出的博文 风萧萧:古老道家哲学长生 阴阳平衡无癌长寿中有一个好例子。

    英国剑桥大学得研究人员把老鼠分成两组:

    一组,锻炼。跑几天转轮,约15英里(24公里)/天。另一组,不锻炼。然后进行试验测验。

    他们在能够触摸操控的电脑屏幕上显示两个同样尺寸的方块儿。老鼠碰触左侧方块得到糖弹奖赏,右侧没有。开始时,获奖的量,运动组的老鼠是不运动的两倍。

    他们把方块距离逐渐移近,还调换给予奖赏方块儿的左右方向。锻炼组的老鼠都能很快找到规律,继续得到奖赏。没有锻炼的老鼠,傻了。最后,当两个方块之间的距离很小的时候,竟然得不到奖赏。

    解剖发现,锻炼组的老鼠新增长了很多脑细胞。可见,脑细胞的多少,决定聪明与否。

    跑步锻炼就能增加脑细胞,聪明,简单又便宜,真好。

    再看看有关体育锻炼对健康作用的研究。

    Reports on curative physical activities:

    Exercise grows a healthy heart

    Exercise can work as antidepressant

    Best Means of Avoiding Alzheimer's Is Dance

    Running increase  Erythrocyte Immune Function

    Exercise improve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of NK cell

    Dance as Therapy for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Tai-chi exercises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for schizophrenia

    Physical activities can improve brain volume, cut Alzheimer's risk in half

    Physical training augments plasma catecholamine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Brain Damage Caused by Drinking Alcohol Could Be Reversed by Aerobic Exercise

    可见,体育锻炼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社会医疗负担的最有效方法。为此,搜索,看看德国是如何做的?

 城市发展结合体育文化——德国大众体育发展探因
   来源: 总局政府网站   时间:2015-04-08
  无论从文化还是产业角度看,体育推广与城镇发展都息息相关。但不少城市仍存在运动空间匮乏、市民体育不易开展等问题。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关于健康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同时也指出了体育文化如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在这方面,德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德国有一句话:“也许我们不是竞技体育最强的国家,但我们一定是大众体育的世界冠军。”德国之所以有如此言论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1960年代联邦德国开展的“黄金计划”。当时进行了大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两德合并后的“东部黄金计划”,这都为德国体育运动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育运动的高度组织化和体系化。通过参与体育社团,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场地,比如足球的德甲、德乙和地方小型联赛就是一个例子。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体育具有三大功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各种附带功能,比如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健康意识等可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法兰克福。除了一些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法兰克福更注重宣传全民赛事,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参与进来。
    那么,德国是怎样做到城市体育规划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现状分析,其中对市民体育需求的分析是重中之重。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再对年龄、收入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入且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才能做出规划;第二个阶段是邀请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即从规划阶段就建立起上文所述的体育组织社会网络,这也是德国体育公共政策成功的核心部分。
    当然以上这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德国体育产业主要由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赞助业等构成。联邦政府除了向体育组织直接提供资金,还有各种政策和渠道为体育产业开绿灯,比如对非盈利性的俱乐部实行减税,甚至不用交税。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捐赠者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税。再如,俱乐部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使用体育场馆等等。
    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远远超过了竞技体育的意义。即使德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排名大不如前,但是以下数据则表明德国仍是一个全民皆体育的国家。据统计,55%的德国民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超过1200万人。德国民众平时最喜爱的运动是自行车、游泳、跑步、健身以及足球等。大部分人在参加体育协会时并不看重取得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参与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体育协会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方面有着巨大的功劳,大量的俱乐部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项目爱好者等各群体提供各种各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据2012年的统计,德国共有91080个体育协会,35.43%的德国男性和22.76%的女性是体育协会的会员。以足球为例,德国足球协会在旗下约26000家协会中拥有近670万名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德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2014年世界杯中夺冠,很大程度上是其青训体系的功劳,而数以万计的足球协会是青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足球如此,德国其他运动项目都按类似的模式培养其后备力量。
    如此庞大数量的俱乐部,日常运转基本依靠的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德国95%的俱乐部没有专职管理人员,90%的教练和辅导员是志愿兼职人员。可以说没有志愿服务就没有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虽然大众参与体育的诉求并非是在奥运会上争夺更多的金牌,但是德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着全球领先水平,像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选择德国杜塞尔多夫作为伦敦奥运会前最后的备战基地,网球运动员李娜选择慕尼黑作为海外的训练基地也表明了德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强大和专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专业的基础设施是提供给老百姓的。法律还强制规定,健身器材必须在几年之内就要更新,以便新研发的设施更够投入使用。

德国城市如何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何金廖 张修枫 陈剑峰

2018-01-06 09:58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4906

现代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德国市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与治理中。本文旨在介绍德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大众体育与城市绿色空间进行整合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策略。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体育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而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并非巧合,因为现代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运动医学知识、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大众传播技术,以及公民社会的组织沟通协商制度——而这些都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物。

 

更进一步来说,全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现代体育也因此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东西方的哪个国家,无论是竞技体育、商业体育还是大众运动,越是城市建设发达的地方,其体育运动发展得越好。由此,体育是一种更适合在城市中开展的活动,即体育的城市化。

 

现代体育在城市中流行与普及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德国体育社会学家卡尔-亨利希·贝特(Karl-Heinrich Bette)从宏观理论视角指出,这种“现代社会的体育化”(die Versportlichung der Gesellschaft)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离”和“冷漠化”,城市易于使人产生“失落感”,丧失了激情和动力。因此,体育运动更受城市人的欢迎,成了一种完成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娱乐的空间、游戏的空间和身体运动的空间,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城市(空间)的体育化(Versportlichung urbaner Räume)。

 

正是在“体育的城市化”和“城市的体育化”这两种趋势的合力影响下,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体育不仅可以在社会心理层面对城市认同和社区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体育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德国是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发展的国家之一,很早就开始了全国性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联邦政府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部门还会发布官方的研究报告,专门探讨“体育设施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体育大众化发展的典型国家,有大量的民间体育协会,仅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 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登记的就有9万余个协会(2015年),注册会员达到了2700余万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4%。此外,没有注册,但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有1200余万人(德国总人口约8200万)。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工业革命前期;(2)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3)战后恢复时期。

 

德国工业革命之前的体育主要以民间的自发组织为主,当时在民间流行的大众体育活动主要有射箭、游泳、骑马、狩猎、跳远等。尤其在中世纪末期,由于骑士制度的衰落,射箭组织在德国民间盛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体育俱乐部的雏形。18世纪末,德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认为体育跟智力一样重要,是维持个体和国家独立的基本保障。这种体育观奠定了德国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马上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环境污染,德国国民的身体体质开始恶化,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德意志帝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以行政命令建设大众体育场所,鼓励大众参加户外体育活动。1896年,一个名为“候鸟”(Wandernvogel)的旅游组织在柏林成立,在“候鸟”的带动下,一股遍及全德的回归自然的徒步旅行风勃然兴起,迅速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候鸟”运动。这些法规及措施无疑对推动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为此后遍布德国城乡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刚刚兴起的大众体育很快被两次世界大战扭曲,体育的目的成了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的兵力来源。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成东西德两个国家,体育在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也出现显著的差异。战后的西德在经济上取得了的辉煌成就,城市化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的城市化率就已经超过了70%。与此同时,西德战后的体育政策逐渐从竞技体育发展成为“全民体育”和“家庭体育”,强调休闲和身心健康功能。为此,1960—1990年,西德陆续实施了三次“黄金计划”(Goldner Plan),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从1960年西德实施第一个“黄金计划”以来,西德的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以全民健身中心的数目来说,截至1990年西德已经拥有65132家健身中心,差不多是1960年的两倍。东德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体育政策更强调“劳动”、“竞技”和“集体精神”,与西德的全民体育形成鲜明对比。统一后的德国主要推行以原来西德为主的体育发展方针,进一步将体育推向大众化,并推广实施了“东德黄金计划”。

 

德国体育的市民自治和社区化

 

德国采用高度自治的社团体制来管理体育事业。总体上,德国体育社团组织由各级体育联合会组成,它们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导作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过体育彩票给予体育团体组织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外,基本上不干预其管理事务,充分保证其自治地位。

 

德国体育自治组织框架。

 

体育俱乐部在德国体育自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德国著名学者海尔曼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一个以“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加工作”和“民主决策”为特征的自由团体。德国体育俱乐部不仅拥有绝对独立的财政权,还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用的体育基础设施。

 

德国体育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社区化。在德国的各个地区和城市里都有大量的社区体育联合会,它们对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德国宪法,州政府有责任承担城市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德国州政府不仅提供资助,还要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德国的市级和区级政府主要负责当地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和维护当地的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青年活动中心,甚至帮助维修私人体育俱乐部的设施。同时,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志愿者工作的形式完成的。

 

海德堡的绿色运动空间

 

海德堡是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中等城市,位于德国人口较为密集的莱茵—内卡都市区的中心地带,居住人口约15万,属于德国典型的大学城(如海德堡大学)。因为位于美丽的内卡河谷和奥登森林(Odenwald)中间,加上悠久的城市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海德堡一直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海德堡同时还是一座绿色城市,整个城市的面积约109k㎡,其中绿地(森林、草地、公园、农田、水域等)占了70%。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环境给海德堡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际上,无论在体育基础设施还是体育社会组织方面,海德堡都是德国体育发展非常前沿的城市。仅在2013—2014年,海德堡市在体育领域包括体育市政设施的总投资额达到1000余万欧元。而且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公益性的,市民只需支付非常少量的入场费用就可以使用,此外城市的公园和学校中还有许多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最常见的是儿童游戏场所(Kinderspielplatz)。

 

1970—2013年海德堡的体育基础设施增长情况。

 

非正式的户外体育锻炼在德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在城市的绿地空间中进行。根据德国体育社会学家许布纳(Huebner)等人在德国西部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大约58%的体育休闲活动是在非正式的体育空间中进行的,这其中最受欢迎的要属城市公园、森林、田园小径以及开放水域,即所谓的绿色空间。

 

海德堡丰富的绿色用地无疑为市民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下文主要从城市森林、田园小径、河流和公园四个方面阐释,海德堡城市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城市绿色用地作为运动场所使用的宝贵经验。

 

(1)城市森林

 

海德堡40%的城市土地为森林植被。森林不仅仅是海德堡宝贵的景观资源,更为市民提供了体育休闲的场所。早在二战之后,海德堡市政当局就开始对城市区域的森林进行规划和改造,开辟了约300km的森林小径(Waldweg),这些森林小径主要用于徒步旅行(Volkswandern)、跑步(Jogging)、自行车旅行等运动项目,其中最有名的海德堡徒步小径为内卡河旁边的哲学家小道(Philosophenweg)。森林小径通常相互连接成网络,为了方便运动爱好者寻找路线,在森林小径的交叉口一般都有着详细的路标,甚至还有专业的俱乐部策划的固定旅行路线标记,旅行者只需沿着特定的标记往前走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地。

 

海德堡部分城市森林徒步小径路线图。

 

如今当地的运动俱乐部又推出了新的网络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站(Regioausflug.de)查询策划自己的徒步旅行路线,下载地图和GPS导航等信息。

 

海德堡森林小径的指示标牌。

(2)田园小径

德国虽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可在城市及周边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用地,称为“城市农业”(Urbane Landwirtschaft)。海德堡共有1831h㎡农田,因为城市呈星状分布,所以城市各个社区都很靠近城郊的农田。城市田园自然也就成了市民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德国的耕地都是私有财产,但为了给市民提供运动场所,市政当局在农田之间规划建设了非常平整的田园小径,有些小径甚至可以通车。

作为一种受到法律保障的“市民契约”,市民可在农庄的小径上进行徒步、跑步、滑轮、骑车等运动,但不许损害、偷窃农庄的作物。

(3)城市河流

跟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海德堡是依托内卡河发展起来的城市。内卡河由东向西横穿城市中心,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景观资源,如著名的海德堡老桥,另一方面河流本身也是市民运动休闲的最佳场所。内卡河是完全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划船爱好者只需在海德堡登记所使用的船只类型,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河道。每年夏天,家庭或俱乐部船只、游艇都会陆续出现在城市河流中,这其中就包括每年举办的海德堡城市龙舟节。同时,内卡河两岸还开辟了专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河岸徒步小道(Neckarwege)。

因为独特的峡谷自然风景和古老的城市建筑风貌,环内卡河的徒步小道是最受运动爱好者和旅客欢迎的旅行路径。此外,市政当局还在河流与城市的交接地带规划了一块约200~300m宽的绿色缓冲带,完全对市民开放,渐渐成了青少年学生练习排球和飞盘的最佳场所。

 

海德堡内卡河岸的绿色运动空间。

(4)城市公园

海德堡每一个社区都有配套的公园,此外在大学、医院、城堡等部门还有大量的公园用地。占公园面积很大一部分的是室外体育基础设施,如小型篮球场、沙坑、体操杆、秋千等。社区公园的体育基础设施也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小型的体育场地非常受社区青少年的欢迎。更特别的是,为了方便市民运动,德国法律允许人们在公共草坪上行走和运动。海德堡城市公园的设计同时也非常关注儿童和残障人群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公园体育设施中几乎多半都是而为儿童运动所设计的,残疾人所使用的轮椅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轻易进入公园运动场所。

 

此外,海德堡每年还会定期举办的城市体育运动,主要有:城市马拉松、海德堡铁人三项、海德堡龙舟节和滑轮比赛等。这些城市的运动项目有着非常广泛的市民参与,以城市马拉松为例,每年参加半程赛的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参与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多达1500人,参与的观众更是在几万以上。而且,这些比赛项目的场地并不是专用的,而是在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上述的绿色空间尤其是城市运动项目的首选。这些体育事件的推行不仅大大提高了海德堡的城市影响力,从而为发展旅游和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还鼓励和促进了市民对于体育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民众体质。

 

总之,在海德堡,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绿色空间)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市民的体育空间,而且这种开发和利用是建立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以及让全体市民受益的基础上的,即一种可持续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

 

总结与讨论

 

德国体育“黄金计划”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体育从竞技体育向大众化体育发展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化和体育大众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海德堡作为德国著名的绿色城市,在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有着宝贵的实践经验,海德堡市利用自身丰富的绿地资源(如森林、田园、河流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将城市绿色空间转变为受市民普遍欢迎的运动空间。这个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当局对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更在于法律制定和推动市民参与等方面。

 

当然,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德国城市体育发展的模式或许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德国的经验有着巨大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实践者对于城市开放的运动空间——尤其是如何综合规划和利用绿色空间还存在着不足。

(作者何金廖系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修枫系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剑峰系德国海德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本文原载《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5期,经编辑删减,由作者授权转载。)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批准号:1217SS08035

 

 

 

德国大众体育研究

 

 

 

项目负责人:  潘  华(成都体育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崔  莉(成都体育学院)

                     邱陵云(成都体育学院)

                     张  新(成都体育学院)

                     王洪珅(成都体育学院)

 

 

完 成 单 位: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完 成 时 间:    2009年9月28日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  选题的背景... 1

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

(二)文献综述. 2

(三)研究方法. 2

1  文献资料法... 2

2  比较法... 2

3  其他方法... 2

二、研究成果. 3

1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3

2  德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内因探视... 39

3  德国大众体育的功能... 50

(二) 德国大众体育政策与组织管理. 56

1  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56

2  德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与机构... 57

3  德国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 63

4  德国大众体育的经济政策... 65

5  德国大众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特征... 67

(三)德国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 82

1  健身体育... 82

2  休闲体育... 86

3  体育旅游... 88

4  体育探险... 90

(四)德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大众体育. 91

1  老年人体育... 91

2  妇女体育... 94

3  残疾人体育... 96

4  青少年体育... 98

(五)德国大众体肓的发展趋势. 102

1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102

2  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102

3  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03

4  向共同性方向发展... 103

5  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104

6  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05

7  向户外化方向发展... 105

8  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106

9  向中强度方向发展... 106

三、致谢. 107

四、参考文献. 108

五、附录. 114

 

 

摘要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大众体育最好的国家之一,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课题主要用体育史学的方法研究德国大众体育,涉及了德国大众体育的诸多领域,并得出了比较合理的结论和建议,最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本课题分五部分,研究的重点内容既包括德国大众体育历史回顾,也包括德国大众体育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回顾了德国大众体育的历史,将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了20世纪前、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后期及1990至今4个阶段,特别强调了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德国大众体育的多方面功能。

 

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大众体育的政策与组织管理。指出: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属典型的社会团体管理型,管理组织主要有德国奥体联及其下属的16个州的体育联合会和市、城镇体育联合会等,而体育俱乐部是德国大众体育发展最基本的组织载体。

 

第三部分归纳出德国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指出:德国大众体育历来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划分为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及体育探险四大类,且每类并无严格划分标准,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可以相互交叉。总之,以健身、娱乐、休闲、旅游和探险为主体内容的大众体育活动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德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探讨了德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大众体育。分别以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列举其典型活动,并特别强调德国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机构及爱心人士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第五部分展望了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指出: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从其表现形式看,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从其功能方面看,呈现出大众体育综合功能的全方位开发趋势;从其追求目标看,具有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趋势;从其锻炼方式看;则呈现出户外化、终身化以及强调中等练习强度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体育;德国;发展历程;管理机制;活动内容;发展趋势

 

一、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体育全球化已经到来的今天,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同时,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育进入千家万户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极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稳定社会、促进人类健康等方面都起到了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本课题用体育史学的方法研究德国大众体育,有助于开拓研究领域,帮助从事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人们加深对国际体育大众的认识。其次,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里分析德国大众体育,吸取其成功经验,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最后,研究并完成此课题,将促使中德两国学者更加关心体育史研究的新领域。

 

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从体育史学的高度着眼,全面系统地研究德国大众体育,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一项工作,将填补体育史学领域的一块空白。其次,德国是世界上大众体育开展得最早和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大众体育体系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吸收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德国大众体育参与形式、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等的分析,提出我国开展大众体育应重视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以及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健全,群众的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等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关键时期。“洋为中用”地借鉴德国的长处,将使我们少走弯路,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健康、快速发展,尽快实现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

 

(二)文献综述

德国大众体育历来是中国和德国两国体育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1] 他们对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例如,题为《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德国大众体育的几个特点》、《德国大众体育进入“正确健身”新阶段》和《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等等文章就将德国大众体育的一些领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题为《国外大众体育》和《他山之石》等等论著也有不少篇章涉及德国大众体育的某些方面。课题负责人在研究中国体育的同时,撰写和翻译了数篇研究德国大众体育的文章。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从体育史学的角度全面地、完整地分析德国大众体育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这不能说不是一块空缺。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弥补实际调研的不足,并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即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了解德国大众体育的方方面面,为研究提供多重证据。

2   比较法

在报告中的适当部分结合文献资料对中德两国大众体育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从中探寻我国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3   其他方法

适时召开小型讨论会,通过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用信函等方式向已经建立联系的德国学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获取必需的资料。

 

二、研究成果

德意志是一个变化频繁的国家。翻开德国史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变幻莫测的景象:边界在变,国旗在变,首都在变,头衔在变,语言在变,就连国名也变个不停。同一部德国史,对这个国家的形象的描绘,前后篇章迥然相异。它时而如温驯的绵羊任人宰割,时而如咆哮的雄狮显威于世界,真是反复无常,迷离混沌。尼采写道:“德国人的灵魂深处埋藏着许多曲折环绕的通道,它们之间互相连接着,那儿有洞穴、躲藏处和地牢,它的杂乱无章使它更加迷人和神秘;德国人是熟悉这些混乱的通道的”。[2]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开掘,德意志终于从这“混乱的通道”里走了出来,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中欧强国及体育大国。

 

(一)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概况

 

体育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源于日耳曼民族血液中的崇尚竞技和运动的基因。德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体育传统的国家。尽管不断的统一与分裂是德国历史上不变的主题,但是在体育上,德国人却一向保持着特有的向往和矜持。至迟从中世纪起,对全民健身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就深深地植入了德意志的民族理性中,成为德国自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它的发展历程就一直跌宕起伏,甚至有一段时期被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盗用而扭曲,被东德狭隘的“竞技体育金牌战略”所淡化和忽略,但是其内核却伴随着德意志民族经历的风风雨雨,一直延续至今。

德国历来是体育大国之一,德国不仅在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项目中(足球,篮球,田径,游泳,赛车,网球等)具备不俗的甚至是顶尖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大量民间的体育协会,仅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DOSB)中就有90000余个协会,注册会员达到了2750余万人,体育协会的会员占到总人口的34%。此外,没有注册,但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有1200余万人,说德国是一个全民体育的国度一点也不为过。事实上德国是全世界大众体育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1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前、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后期及1990年至今4个阶段。

120世纪前的德国大众体育

德国大众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天主教会实行禁欲主义,体育遭到遏制,然而各种大众体育活动如游泳、骑马、狩猎、跳远、跳高、跑步、摔跤、投石、射箭、舞蹈、游戏、技巧、九柱球戏、高跷比赛和简易的骑士比武等仍兴盛于德国城乡,特别在民俗庆典及节日闲暇中民众乐此不疲,这些活动正是德国现代大众体育运动的前身。[3] 中世纪末期,随着骑士制度在欧洲的衰落,德国民间射箭活动日趋昌盛,成立了许多射箭组织,其中,最早的有亚琛卡尔射箭协会(Aachener Karlsschützen,公元9世纪)、居姆尼希射箭协会(Schützengilde Gymnich, 1139)、杜伊斯多夫射箭协会(Schützengilde Düsseldorf, 1190)和奥登堡(Schützengesellschaft zu Oldenburg, 1192)等,[4] 这些组织还定期举办以民间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射箭节,推动了早期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它们可以说是德国现代大众体育最主要的组织机构——体育俱乐部的雏形。[5]

体育理论总是指导着体育实践,在德国大众体育方面同样如此。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着手宗教教育体制的革新。他认为,体操不仅能使儿童获得“快活和娱乐”,也能保障人的健康,使人改掉好逸恶劳、轻浮放荡的恶习。因此他建议将体操列为德国学校的固定教学内容。他还主张“人们应有高尚和有用的(身体)练习”。[6] 这些思想都是对传统基督教视身体为灵魂牢狱教义的大胆挑战与突破,同时,也为德国现代大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8世纪末,德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的全民体育观点奠定了当时德国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例如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全民健身观就提出:“体育应与其它智力课程同样重要, 因为这种训练对于企图恢复和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是绝对离不了的”, 费希特尤其强调了体操练习在培养具有“受精神支配的身体”、“身体受过良好训练”、“时刻准备拿起武器的”青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7] 又如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的古茨穆茨(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 1759-1839)甚至首创了把体育作为大众“休闲手段”的理论。他提出:“人的生活需要适当的睡眠、休息和运动,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兴趣转移,又是调剂和再生精力的最好方法。”根据这种理论,由娱乐和体育相互交融的休闲文化,开始以消遣、娱乐、健身为目标,并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在社交活动、节日聚会和民间游戏中。[8] 再如被尊称为“德国国民体育之父”的杨(Friedrich Ludwig Jahn, 1778-1852),不但于1811年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Berliner Hasenheide)开办了向公众开放的体育场,吸引民众参与,将体操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还在1812年组建了德意志体操协会,在大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参加体操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操协会常在纪念日举行各种公众性的文体活动,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全民体操运动,1814年10月19日首次举行体操日,普鲁士皇太子曾前往观看。到1817年,全德国已有100多个体操协会,会员的人数已经达到1700余人,其成员已从学生扩展到教师、公职人员和商人等全体国民,体操场也遍布全国,到1898年,参加汉堡体操日的人数已高达26400名。[9]

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下,使体操突破了前人实施体育局限于学校的“点”的尝试,进入了社会的“面”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他们所倡导和实行的体育旅游和体操日等全民体育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开拓了德国近代大众体育的道路,近代体育终于传播向社会,演变为普遍的大众体育手段。他们不愧为德国大众体育的先驱,是德国乃至世界体育史上的一块巨大的界碑。[10]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德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也应运而生,先是单项地区性体育组织,如汉堡划船俱乐部(Hamburger Ruder-club,1836);其次是单项全国性体育组织,如德意志射箭联合会(Deutscher Schützenbund,1861);最后是综合性全国体育组织,如民间及青年游戏总会(Zentralausschuss für Volks- und Jugendspiele,1891)和体育、游戏及体操联盟(Bund für Sport,Spiel und Turnen,1894)等;至19世纪末,又有许多体育组织问世。[11] 这些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民间体育社会团体,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领域的各种大众体育活动,如成立于1893年的工人体操联盟(Arbeiter Turner Bund),该组织在当年就拥有51个下属体操协会,共计3556名会员,同年,它还组织举办了德国首届工人体操日及出版发行了首份工人体操报。[12] 又如民间及青年游戏总会还发起“游戏奖励运动”,在全德掀起一股户外游戏热。其余组织也有类似旨在促进大众体育的举措,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意志帝国政府将体育运动正式纳入国家政策范畴。1882年,普鲁士文化大臣果斯列尔(Gustav von Gossler, 1838-1902)鉴于当时德国正不断趋于城市化、工业化及由此产生的国民体质严重恶化的状况,颁布了著名的《游戏训令》,以行政命令建设大众体育场所,鼓励大众参加户外体育活动。1890、1891、1898年,德国政府三次强调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注重将体育作为能培养青年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手段广泛开展。1896年,柏林的费希尔还组织了一个名为“候鸟”(Wandernvogel)的旅游组织,以便青年们通过旅行享受大自然生活的乐趣。在“候鸟”的带动下,一股遍及全德的旅行风勃然兴起,迅速酿成全民参与的“候鸟”运动。[13] 这些法规及措施无疑对推动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为此后遍布德国城乡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20世纪前的德国大众体育有不少拥护者及遍布全德的射手节、体操日和体育郊游节等,但就整体而言,仍为群体思想萌芽阶段和大众体育组织逐渐滋生阶段,真正的大众体育春天尚未到来。

220世纪初期的德国大众体育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体育虽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及被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盗用而扭曲,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年)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的颁布与实施

1911年,陆军元帅冯·德·霍尔兹(Von der Goltz)为解决男青年体质及合格兵源问题,倡导组建了“青年德意志联盟”(Der Jungdeutschlandbund),通过办体育夏令营(冬令营)、体育沙龙,对青年实施有计划的游戏、体操、军事等训练。到1914年,短短4年时间,这一组织已吸引75万德国青年参加。[14]

1916年,帝国政府还颁布《德意志帝国游戏场及体育义务法》(Das Deutsche Reichsspielplatz- und Sportpflichtgesetz),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法规收效甚微,但德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是有所改观,国民的健身意识和体育兴趣还是有所增强。

1917年,德国成立了以勒瓦尔特(Theodor Lewald,1860-1947)为主席,迪姆(Carl Diem,1882-1962)为秘书长的德意志帝国体育委员会(Der Deutsche Reichsausschusss für Leibesübungen,DRA)。该组织和上述的民间及青年游戏总会对20世纪初德国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主要功劳为1913年颁布“德国体育奖章”制度(Deutsches Sportzeichen);1920年举办帝国青年运动会;1920年创办柏林体育大学;1922年举办德意志运动会;1936年承办柏林夏季奥运会和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季奥运会;还促成国家对体育俱乐部的政策支持及经费援助以及提议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和修建游戏场等。其中,对德国大众体育影响最大且意义深远的当推“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的颁布与实施。该制度是德国体育领域中历史最悠久、大众参与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全民健身计划,被称为促进德国大众体育的头号计划。它是在研究改造1907年“瑞典体育奖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的,旨在推行真正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1913年开始为体育达标的成年男子颁发“德国体育奖章”,当年仅颁发了22枚。1921年、1925年和1927年分别开始为体育达标的成年女子、男青年和女青年颁发“德国体育奖章”,奖章分金质、银质和铜质三种,分别颁发给40岁以上、32至40岁及18至32岁的男女达标者。为激励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测试项目要求定得很低,如18至32岁的成年男子在6分钟以内游200米就达标,有的项目甚至没有完成时间的规定,如13-14岁的男孩能一次性游完200米也达标。“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加强了国民的体育意识,提高了国民的体育热情,使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至1944年,荣获“德国体育奖章”的国民已达130万左右。[15]

 

② “黄金计划”构想的提出和夭折

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给德国带来了重大损失,巴黎和会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国体育界于1920年提出了为促进全民健康和体育锻练而在全国范围建设体育设施的庞大计划。致力于此项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从设施的规格要求及经费等方面制定了规章,称之为“黄金计划”(Goldner Plan)。该计划为达到人均3㎡的体育场所总预算高达16亿帝国马克,全部设施大约需30年能建成。当时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这是一项伟大的立法任务,这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和让他们有地方进行体育活动的宏伟任务。大众尽量多地参与体育可以使生活与生命更加充实而健康”。虽然德国纳粹主义的抬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计划被迫中断,未能达到预计目标,但它仍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构想,例如它要求所有居民人均至少有3㎡的户外及0.1㎡的室内体育活动利用面积,而且10岁以前儿童人均需有0.5㎡的游戏场所;每3万居民要修建一个游泳池;在校学生、社会青年和居民有兴建体育活动和游戏场所的义务,人均2.5㎡;它根据乡镇地区、人口等环境情况,对体育场所的规模要求有所不同,将场所建立离闹市2公里的地方,内部总面积必须达到周围居民人口人均3㎡的标准;它要求小乡镇地区设施面积要求不得少于5000-10000㎡,超过10000㎡的运动场禁止公共交通穿行;它还对场所规模作了整体规划,即兴建25%的5000-10000㎡面积的场地、25%的10000-20000㎡面积的场地和50%的20000㎡以上面积的场地。[16] 这些条款都是40年后德国“黄金计划”的重要蓝本。

 

纳粹时期强制推行“全民体育”

 

第一,希特勒的“体育观”

纳粹时期,出于荒谬的种族理论和军国民主义目的,体育倍受重视。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就将“体育”视作其“国家事务”7项要求中的第4项,他说,“国家必须将体育运动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效率与广度”。[17] 他还表示,青年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具有唯我独尊的自信心,坚强的毅力和灵敏的决断能力,由此让“整个民族表现出伟大的意志力”,民族就能得到复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体育是实现其德意志民族统治世界计划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国家又该如何付诸实践呢?希特勒的规划是:首先,将“体育”上升为国家事务,“所以在民族国家中,国民身体的锻炼,既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和其父母有关的问题,更不是和社会没有多大关系的次要事件,而是保持民族生存的要素。国家必须全力维护”;其次,国家应将体育锻炼辅之与全体公民,“应使青年男女在童年时代就受到相当严格的锻炼,养成他们吃苦耐劳的体格”,“关于妇女教育,第一应当着重体育,第二是德育,第三是智育”;再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应增加,“民族国家的一切学校,应该增加运动的时间,鼓励大家进行身体锻炼”;[18] 最后,要对运动项目有所选择,“就对冲锋队队员进行体格训练来说,主要强调的不是在军事操场上,而是更多地在体育活动中。我始终认为,拳击和柔道比任何项目重要得多”。[19]

可见,希特勒“体育观”的重要的动机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保障国防军有强健的士兵来源,增强侵略扩张的实力。

第二,“全民体育”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行所谓的“全民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和工人的体育,纳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创办特种学校、特殊组织和强行推行体育标准等。

 

首先看特种学校。

 

纳粹培养政治干部的特种学校有阿道夫·希特勒学校(Adolf Hitlers Schulen)和骑士团城堡学校(Ordensburgen)两种。前者阿道夫·希特勒学校课程安排为每天体质训练5课时(主要内容是拳击、划船、航海、滑翔、射击、驾驶摩托车和摩托艇;还举行模拟军事演习,往往在140㎞2的地方内进行,师生共同参加。),文化学习1课时(含阅读纳粹报刊)。教学方法是在教官的监管下,通过队际竞赛和集体评议,从事斯巴达式的训练。学生要记录个人成绩和品德评语,有升留级制度。毕业文凭可作为升大学的学历依据,优秀者升入骑士团城堡学校深造。此类学校全国共有10所,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不伦瑞克预科学校。后者骑士团城堡学校是培养纳粹官员的高级学校,由“帝国劳工阵线”最高领袖罗伯特·莱伊(Robert Ley, 1890-1945)领导。之所以取名为“骑士团城堡”学校,主要是模仿中世纪条顿骑士团城堡(Castle of the Teutonic Order)的气氛,让学员和民众感受到高贵和神秘。此类学校全国共4所,各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克罗辛泽城堡(Crossinsee Castle)的训练重点是拳击、骑术和滑翔等,松特霍芬城堡(Sonthofen Castle)为登山和滑雪,福格尔桑城堡(Vogelsang Castle)为体格训练,那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设备优良的健身房,马林堡城堡(Marienburg Castle)为纳粹思想强化训练。每所城堡学校拥有500名教职工,每期招收1000名学员。

 

其次谈特殊组织。

 

第一是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HJ)。它成立于1934年,在1936年以前,它主要是纳粹党的分支组织。1935年,希特勒曾在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宣称,一个德国青年应该“像猎犬那样敏捷,像鞣过的皮革一样坚韧,像克虏伯工厂生产的钢那样经受过锻炼”。纳粹党执政后,即把外围组织“希特勒青年团”改造为对青年“进行民族社会主义精神的体育、智育、德育教育,使之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斗志和残忍的性格”的组织,1936年12月1日希特勒发布命令,把全国全部男青年运动均纳入希特勒青年团,该组织便从党的青年组织扩大为国家青年组织。从1940年起,公开强制所有的适龄男青年入团。其实,希特勒青年团所承担的职责,在纳粹党执政起就已发生变化。以前,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吸引部分德国青年充当纳粹党的后备力量,扩大纳粹“革命”的群众基础。纳粹党执政之后,它的任务转变为用纳粹主义精神灌输全国青年,组织体育锻炼,从事军事预备训练,训导青年为领袖和民族效力,同时向纳粹党、党卫队和国防军输送后备力量。为了排除其他政治和宗教势力对青年的影响,纳粹党当政不久就解散了其他青年组织,其中包括当时规模最大的、已拥有成员1000万人之多的德国青年团体全国委员会,而当时希特勒青年团只有10多万人。

希特勒青年团形成学龄团员组织、少年队、正式团员组织和准军事性分团等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组织,其成员全部穿着褐色上衣配黑色裤子的制服。

学龄团员组织的成员是6-10岁的男童。所谓学龄团员实际上就是希特勒青年团正式团员的见习期。每个成员备有一本表现记录簿,记录他在整个纳粹青年运动中的表现情况。少年队的成员年龄为10-13岁。从学龄团员升入少年队,要经过各种内容的考核,其中包括背诵纳粹主义要义和纳粹党党歌的歌词全文,操练查阅地图的能力,参加军事游戏,为国家收集废纸和碎铜烂铁。体育方面的考核有通过跑、跳、掷的最低标准,并参加为时一天半的野营拉练。考核合格者在当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集体宣誓加入少年队,授予刻有“血统与荣誉”字样的队员短剑。入队誓词是:“在代表我们领袖的这面旗帜面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国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着为他献出我的生命,愿上帝帮助我”。少年队的政治信条是服从,日常训练项目包括识读旗语、修理自行车、铺设电话线,以及投掷手榴弹、发射气枪和小型步枪等简易军事训练。

14-18岁的青少年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正式团员,全部过集体生活,住在固定的营房里。成员除花费少量时间学习美术、艺术、新闻写作和音乐知识外,大部分时间用于接受野营、体育和纳粹思想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有时也参加大型纳粹游行集会。1939年8月11日,为了适应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全国青年领袖冯·席拉赫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利用希特勒青年团正式团员组织为军事部门培养后备人材。为此,青年团按武装部队的要求组织军训活动,武装部队则每年为青年团培训3万名教官。正式团员组织也按此确定各系列的准军事性分团,形成摩托化分团、海上分团、滑翔分团、巡逻服务队等4大系列组织,负责对团员进行特种军事预备训练。

    希特勒青年团1934年初约有10万人,1935年初上升到350万人,1938年底达到773万人,1940年起全部适龄男青少年都被迫参加。

   

第二是德意志女青年团(Bund deutscher Mädchen)。它是女青年组织,成立于1933年纳粹党执政以后。由于纳粹当局赋予女性的职责是充当“德意志斗土”的贤妻良母,要求她们围绕着“厨房、孩子、教堂”转,因而女青年团强调培养团员成为“民族社会主义世界观的载体,为同志和事业献身”,在体格上为当母亲作好准备。德意志女青年团划分有少女队、正式团员、“忠诚与美丽”等不同层次的下属组织。全体成员穿着深蓝色裙子、白色衬衫和褐色上衣的统一制服。

10-13岁的女孩属少女队,规定了体育标准,包括跑步、跳远,投球、翻筋斗、走绷索和完成两小时急行军或游泳100米。其智力学习则是熟记领袖及其战友在“奋斗时期”的英雄业绩,背诵国歌和纳粹党党歌、纳粹党的纪念日、希特勒青年团烈士的姓名,识读德国地图,牢记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了解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德意志少数民族状况,以及学习本地的历史、习俗和英雄传奇故事。此外,少女队员还必须参加青年寄宿的周末活动,学习铺床、整理行装和做家务事。

德意志女青年团正式团员的年龄为14-16岁,其训练内容与少女队大致相同,但加强了纳粹主义理论灌输和长途野营拉练,训练的重点是家政、体质训练、健康指导和女性风度等,目的是为女青年当贤妻良母作准备,

为了鼓励健康的德意志人多生育,当局除在宣传和经济待遇方面给予生育者诸多优待外,还设立“德意志母亲荣誉十字奖章”。该勋章分铜质、银质、金质三等,分别授予生育4、6、8 个以上子女的女性。党卫队还开始实施“生命之源”计划,该计划提倡党卫队员的家庭至少生育4个子女,并鼓励种族和政治方面可靠的党卫队员让经过挑选的未婚德意志少女怀孕,然后送入12个特别产科中心给予精心护理。[20]

 

第三是德意志劳动阵线。1933年5月2日,纳粹当局解散德国工会联合会,5 月10日在柏林宣布成立德意志劳动阵线,罗伯特·莱伊成为德意志劳动阵线领袖。同年11月解散雇主协会之后,德意志劳动阵线进行改组,吸收全体工人、职员和企业主,成员达到2000万人。

德意志劳动阵线通过“力量来自快乐”等活动组织加强对工人体育活动的管理,该组织由于成绩显著,1938年还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杯。[2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500万体育爱好者通过“力量来自快乐”活动参加体育比赛。该组织把从德国工会联合会强行没收来的工会财产拨出一部分,加上从劳动阵线成员中征集的钱和企业主的一些捐助,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达到高潮的1937年1年内,全国约有1000万人参加“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该组织还拥有交响乐队,经常组织工人观看话剧和歌剧,参观展览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接受业务进修。

最后看看强行推行的“体育标准”。

1934年,纳粹政府开始推行“三级体育奖章”,所有德国人均被鼓励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男女老幼都被迫按照各自“体育标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雅利安人。它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军事体育的基础。纳粹政府规定凡年龄在18至45之间的德国公民,都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达标。这一标准包括:将约3千克的铅球推至6.15米以上;立定跳远超过2.8米;在6分钟内跑完1000米等。[22]

体育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全民运动的开展,增强民众体质。但究其标准实质,却是全民皆兵思想的反映,并且出于种族理论的考虑,严格实行优胜劣汰的体测标准,是对公民自由生活的一种侵犯。体育占据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例如在某地的招工考试中,179名考试者,有94人不知道德语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有81人拼写不出歌德的姓氏。[23]

归纳起来,我们看到纳粹时期强制推行的“全民体育”的特征主要是强调竞技体育项目,如摔跤、拳击、射击等等;将个人体育项目改成集体体育项目,强调群体的成绩起决定作用(如足球成为体育课的首选内容);体育与青年联合会一体化。军体项目也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所有这些变更意味着希特勒要通过体育将德意志民族导入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包括勇气、顽强、坚定的意志、严格的纪律、集体精神和克服阻力实现目的的能力。[24] 这时期个人对体育的兴趣及权利遭到极度的损害,并为意识形态的强制所滥用。

 

320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大众体育

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寿终正寝。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第三帝国”的无条件投降也是德意志帝国体育的结束。同年12月17日,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公布第23号命令:“所有德国体育协会和组织必须解散”。但非军事的地方性体育组织仍被允许,这一宽容使一些业余运动员仍能从事体育,但学校体育从1945-1950年不复存在了。1949年9月20日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苏占区也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由于两德分属两个截然相对的政治体系,各自对体育的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实行了风格迥异的体育体制。因此其大众体育也各具特色,故分而述之。

 

① 西德的大众体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战争的影响,德国建筑(包含大量体育场地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到处都是一片断壁残垣、百废待兴的景象,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德国的各行各业进入了战后复苏阶段。随着1948年西德货币的改革,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的实施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20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开始腾飞,至50年代末,西德战后重建时期基本结束,西德的“经济奇迹”让世界叹为观止,体育也在经济迅猛发展基础上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新的生机。政府积极倡导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中产阶级社会”。“清算过去”、“永远不再由德国发动战争”,是德国战后政治术语中最常见的口号。当时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对德国历史上曾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罪行都有深切认识,他们对受害国人民怀有一种深重的历史负罪感。与之对应,德国体育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军事利用,战后重建时,不论是政府还是国民,都把目光放在大众体育上,一来可以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二来也是对战时体育政策的扭转和否定。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大众体育计划,西德的全民体育至此拉开序幕。[25]

 

这一时期,西德的大众体育发展历程可以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第一,体育政策的变化

纳粹时期,希特勒对众多的德国传统体育进行了军事化改造,单纯地强调军事体育和体育对人的生理作用,将运动技巧与军事技能等价看待,歪曲了体育的目的及任务。因此,西德政府在战后的体育政策上做出调整,以发展体育的娱乐性与参与性为主,强调体育的和谐和身心教育功能。为了实施这一政策,政府在民众中逐渐恢复了对体育的质朴认识和健康价值观,以此满足德国人对于健康与生俱来的热情。西德政府保留了德国教育体系中原有的传统体育成分,体育教育仍然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同时加大了课外活动的比例,广泛地为孩子们组织游泳、远足和爬山为主的夏令营等户外运动。1948年在法兰克福还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群体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首届德国体操节。[26] 这些举措深受民众欢迎。西德在战后采取了以大众休闲娱乐为主体、竞技体育自由发展的体育发展策略。

第二,德国体育联合会的成立

西德大众体育的发展还取决于两大体育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即联邦、各州及地方的官方体育管理体系和德国体育联合会的自我管理体系,其中德国体育联合会对于大众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决定着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

德国体育联合会(Deutscher Sportbund,DSB,以下简称德国体联)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德国体育工作委员会(Die Arbeitsgemeinschaft Deutscher Sport,ADS),[27] 德国体联于1950年12月10日在汉诺威(Hanover)成立,从此成为德国体育各独立体育协会的联合体。对于国家和社会,德国体联力求达到代表各成员组织的共同利益,协调、资助各体协。1990年德国统一前,德国体联的成员组织有11个州体联、6个科学教育协会(如德国体育教师协会、德国高校体协等)及50多个大的体协(如德国足协、德国篮协等)。德国体联这种规模和权力巨大的公共机构在多年的运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借助于这种影响实施着自己的任务。其中,《德国体育宪章》和《闲暇体育方案》的制订及“青少年为奥运而锻练”、“运动健身”和“体育与健康”等活动的开展值得一提。

1966年德国体联制订了《德国体育宪章》(Charta des deutschen Sports)。宪章的开头就明确提出“体育为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服务”。[28] 在宪章中对大众体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大力开展不依赖竞技能力的大众体育活动;举办大众体育讲座和举行大众体育比赛。关于学校体育德国体联要求小学1,2年级每天要有体育活动时间;从3年级开始每周3小时体育课,下午在自愿组成的兴趣小组中进行2小时体育锻炼;职业学校要有固定的体育课;学校体育与俱乐部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负责制;提供良好的体育场馆以及为学生颁发“青少年体育奖章”。关于职工体育,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29]

随着西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遐时间。体育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闲遐生活内容。本着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一指导思想,1976年德国体联通过了《闲遐体育方案》(Freizeitpolitische  Konzeption des DSB)。这一方案有14项任务,其中主要任务如下:认清体育在闲遐时间的作用;从事大众与闲遐体育的研究;制定大众与闲遐体育的指导计划;落实闲遐体育活动设施和提供闲暇体育信息与咨询。德国体联的这一号召得到全民的积极响应,2700万人热情投入到闲遐时间里的健身运动之中。[30]

德国体联认为,终身体育的目标不应该通过教育强迫人从事体育去实现,而应该通过教育让人自愿从事体育活动去实现。目前的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逐渐向闲遐社会转变。这并不是说人们将不再工作了,而是将来比现在的闲遐时间还要多。

尽管德国体联做了各种努力,但西德体育并没有象德国体联想象的那样发展。另外,又面临3年后(1972年)奥运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德国公众对德国体育的期望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德国文化部和德国体联提出开展“青少年为奥运而练” (Jugend trainiert für Olympia,1969)的活动。每个5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当初建立这种竞赛活动有两个出发点,一方面想以此活动促进学校与俱乐部的合作,唤起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想通过这一方式为1972年在慕尼黑举行的奥运会发现天才运动员。“青少年为奥运而锻练”活动1970年有6.5万人参加,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后该活动仍继续开展,1981年增加到50万人,显然这一活动大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西德曾经开展过五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分别是是1959年开始的“运动的第二选择”(Zweiter Weg des Sports),1970年至1977年的“锻炼身体”(Trimm-Aktion),1978年至1980年的“一起运动” (Mach  mit),1983年开始的“体育与健康”(Sport und Gesundheit)及“有氧耐力锻炼130”(Ausdauer training 130)和1985开始的“最好的锻炼效果在俱乐部”(Gemeinsam aktiv: Im Verein ist Sport am schoesten)。

60年代以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中提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休闲体育的逐渐发展,为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休闲体育,把锻炼重点从竞技运动项目转移到休闲体育上来,德国体联在1959年提出了“运动的第二选择”的口号,拉开了第一次大规模全民健身活动的序幕。这也被认为是德国现代大众体育的开端。同年,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下属组织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提出了“黄金计划”(Goldner Plan),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黄金计划”的实施得到了联邦德国政府、议会和各党派的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提高了修建体育场馆的经费预算,使德国体育场馆的数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大增加,质量也得到提高。1969年西德体育联合会开始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Sport für Alle),主要就是通过支持各种大众和健身俱乐部来实现。

1970年德国开始实施正式第二次的全民健身活动——“锻炼活动”,主要通过宣传来改变民众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鼓励民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任务是为大众体育制造舆论和开展健身运动。国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小册子、招贴画等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广为宣传。活动开始之后,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8个月以后活动的知晓度已经达到60%,31个月以后达到了93%。原西德总统卡斯腾斯(Karl Carstens,1914-1992,1973-1976年任西德总统)为了强健身体,激发全体国民积极开展体育活功,带头从事体育锻炼,在全国徒步旅行。他于1979年10月11日从北部的弗伦斯堡出发,沿波罗的海海岸往东南方向行进,先后穿越238个州府和城市,于1980年10月4日到达慕尼黑,历时两年,行程1129公里。[31] 总理、卫生部长、副主席带头参加长跑。[32] 原西德参加大众体育的会员已占全部人员的67%,即4000余万人。有97%的人知道大众体育运动,做到了家喻户晓。德国的大众体育内容丰富多采,男女老幼都参加,从婴儿游泳到老年长跑都属于这一范围。德国有一种体育公园,在工作余暇、休假日全家都去体育公园,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各得其所,乐趣无穷。同时,凭借“通过运动保持健康”(Gesundheit durch Sport)宣传口号,自1971年起,已举行过20个项目的健身运动会。

这两次全民健身活动都与体育俱乐部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通过“黄金计划”的投入,德国的体育场馆大大增加,为建立更多的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锻炼活动”的宣传,为俱乐部吸引更多的会员提供了舆论和文化条件。反过来由于体育俱乐部吸引了大量会员,使德国民众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是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从1959年的510万激增至1980年的1692万。[33]

1978年至1982年的“一起运动”,主要任务是以“体育节”的形式进一步开展大众体育。

“体育与健康”是1983年德国体联开展的第四次全民健身活动,持续了5年。其目标是宣传体育活动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们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认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指导人们进行适度的运动,防止运动负荷过低或过高(即“有氧耐力锻炼130”,它强调运动强度为心率130次/分钟的耐力锻炼。同时还配备一部分仪器为群众进行体力测定,此外还开展大众体育咨询服务。)。[34] 此活动过程中除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外,还采用了下列方法:张贴和刊登标语、口号和形象标志;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通过体育节目和措施将人们的体育兴趣引向正确的渠道;德国体联各会员组织和俱乐部都积极支持这一活动,在此期间组织了大量独特的、引人入胜的体育活动。

“最好的锻炼效果在俱乐部”(Gemeinsam aktiv: Im Verein ist Sport am schoesten)是德国体联从1985年开始的大众体育计划。[35] 目标是提高大众体育的地位、财政和医疗状况;完善大众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最好的建议为大众体育必须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性市场经济活动。

上述五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小结起来可以是“运动的第二选择”拉开序幕;“锻炼身体”引导发动;“一起运动”培养兴趣;“有氧耐力锻炼130分钟”把握运动强度;“最好的锻炼效果在俱乐部”强调运动的最佳场所。

此外,1989年开始了“移民体育计划”( Sport mit Aussiedlern),目的是通过体育达到全体国民的融合(Integration durch Sport),这是体育为构建和谐社会,达到社会一体化做出的特殊贡献。

另外,德国体联从1950年建立以来也一直注重学校体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规章。例如1952年德国体联体育咨询委员会在《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看到在德国教育事业中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轻体育,这对德国青少年一代是不利的”。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建造必要的练习场所(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依照学校体育特点培养体育教师;在职业学校开设体育课;保证体育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可见,1952年的决议中明确了所应达到的目标,但未能令人满意地实施。又如1956年德国体联体育咨询委员会在《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中指出:“体育属于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对体育没有或没有充分地予以关注,那么整个教育就会出问题。体育活动是青少年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些要求可分为4个方面:整个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的课时要确定。每个年级和不同类型学校有多少周学时数(一般3学时),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哪些活动内容都应明确;体育要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合适的体育教师。每所公立学校的教师要能够与他的班集体一起进行身体练习。此外,对师范院校的录取条件与教育内容应有此要求;资助练习场馆建造,这里主要指如何改造和新建体育设施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学校及校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对此国家要配给一部分资金;学校体育与俱乐部合作。这一巨大规划从50年代已开始。在随后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强化。再如1972年德国体联与文化部长会议、地方单项协会联盟及教育科学部一起制订了《学校体育活动计划》,这一计划是1956年《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的延续。当时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中部分得到了实现。例如:普通学校的周体育课学时由2学时增加到2.5学时;巴伐利亚州实施了多内容体育课(21种体育项目);改善了体育教师现状(学校中体育教师和指导员均是通过国家考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增加了课外体育活动等。最后如德国体联在1985年又与文化部长会议和地方单项协会联盟共同制订了适用期到2000年的《第二个学校体育活动计划》,加大了对学校体育活动实施的力度,特别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及校外体育活动。[36]

除德国体联外,西德政府也重视学校体育,为了说明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德国教育部从1978年开始时常召开“学校体育代表大会”。代表们呼吁体育应该与学校其它学科享有同等的地位,因为学校体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增加社会交往;体验特殊感受;学会公正;增进健康;丰富闲遐时间;从中选择、发展自己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37] 

 

第三,“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的继续实施及深化

这一时期,“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继续顺利实施,据统计,到1976年已颁发了390万枚“德国体育奖章”。[38] 而从1913年至1988年获“德国体育奖章”的国民已累计达2000多万人次。[39]

此外,德国体联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家参加体育活动,还于1985年制定了“家庭体育奖章”制度(Sportabzeichenvergabe für Familien)。这一制度无任何测验,其目的就是广泛动员家庭各个成员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只要全家(至少3位)参加由体育俱乐部或单项协会所组织的集体活动, 就可获得布质纪念徽或铜质纪念章。当年,全国就举办了8000多次大型群体活动。具体情况可从下列因素了解。组织工作由体育联合会负责;推广测验对象为全体国民;测验内容是参与体育集体活动次数和一般形态机能状况;奖励手段为颁发布质纪念徽、铜质纪念章;成绩统计标准是缺少定量数据、主要是定性等级;时间上相当灵活,随到随测;总的效果表现为激励国民参与体育的热情。[40]

从此,“家庭体育奖章”制度与“德国体育奖章”制度并存,区别在于前者无任何测验,锻炼方法也简单易行,更能吸引人们参与体育锻炼。[41]“家庭体育奖章”使家庭成为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单位,是推动全民健身的有效手段,家庭体育成为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发展重点,同时也成为德国大众健身新的突破口。

第四,“黄金计划”的颁布与实施

如前所述,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黄金计划”的构想,因德国纳粹主义的抬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构想被迫变为不合时宜的空想。但30多年后的1953年和1954年,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毫不气馁、重振旗鼓,联合所有高层社团联盟,城市议会、乡镇议会、德国城市联盟和德国州议会等一起进行商讨,准备重启“黄金计划”。1955年德国联邦议会的“为全民体育的倡导建议”和德国城市联盟发出的“为全民体育资助的导语”的两个重要决议,对“黄金计划”的最终出台起到了关键作用。同一时期,德国医学界在全国城乡进行了大量的国民健康调查,用事实说明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从而进一步引起德国人对“黄金计划”普遍关注。于是,德国奥林匹克协会在1959年对以前的《黄金计划》重新进行了修改完善,再次上报政府。同时,德国体联予以积极支持,认为这是开创了所谓的第二条道路“运动的第二选择”(Zweiter Weg des Sports),即除了学校体育外,为大多数民众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960年,第一个“黄金计划”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由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在第一个“黄金计划”(1960年-1975年)中,德国各地区先进行统计学上的统计、统筹,然后按场地的面积与居民的数量来规划,根据场地规划与人口的关系,不同的场馆,按不同的标准来规划。如游泳池是按人均1㎡来规划的;在此规划下,德国对群众体育场地建设实际投资达185亿马克,州政府资助30-35% ,联邦政府资助4%,其余绝大部分均由各地方筹集,平均对每个德国公民的投入达到了300马克。

第一个“黄金计划”的有效实施,还得益于政府、议会和各党派的大力支持。社会民主党在1961年波恩会议上指出,对新的“黄金计划”要积极响应,勇于行动。自由民主党全体联邦会议指出,把“黄金计划”作为发展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最重要的当前任务。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在体育协会的联席会议上郑重陈述,意义重大的“黄金计划”必须加强宣传和贯彻。其成败关系着下一代人的生命和健康。除了各党派和联邦议会党团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对“黄金计划”作了支持演说。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1949-1963任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代表政府在1960年9月呼吁:为了孩子们、全体市民在业余时间更好地休养而努力,为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作贡献。这是一项少花钱而能达到健康的有着长远经济效益的事情。联邦内务部长在1961年12月10日的体育协会会议上指出,“身体锻炼是对全体人民健康的最有价值、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应关心我们的人民和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并立即提高了联邦政府对体育场所建筑的经济预算。[42] 与此同时,各州政府在公众体育场所建设规划和措施中,逐年提高了经费的投入。“黄金计划”在全国、城市政策的保证下,使得体育、娱乐设施兴建更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从1960年到1975年的15年中,体育设施建设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从1960年和1975年的体育设施数量及相应面积的比较中我们可见这一显著变化(见表1)。[43]

 

1  实施第一个《黄金计划》后西德体育设施发展情况

设施类型                   1960年                   1975年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32800个(12690万m2)   55100个(20730万m2

儿童游戏场              18500个(1200万m2)    42800个(5925万m2

室内游泳池              730个(11万m2)        2980个(75万m2)           

室外游泳池              3030个(320万m2)      3580个(470万m2)                        

网球场                  5300个                  16000个

 

1976年西德开始实施投资额为76亿马克的第二《黄金计划》(1976年-1984年)。这个计划提出更标准的要求,各类场地按人口平均需达到下列指标:儿童游戏场分5岁以下,6-11岁和12岁以上三种专用场,每种按居民每人0.5㎡;运动场每人4㎡;体育馆每人0.2㎡;游泳馆水面每人0.01-0.25㎡;露天游泳池水面每人0.05-0.15㎡。要求各区镇参照这一指标,根据居民、学校体育俱乐部分布情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兴建,综合利用。这一阶段还从体育兴趣的变化、发展角度来规划增加体育设施,西德体科所提出了规划修建体育场馆的5个原则:一是建何种体育设施;二是大众有何种体育锻炼的机会;三是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规模;四是体育设施的建筑结构;五是体育场地设施的选址。同时在体育规划方面,又增加了新的分析因素,一是对体育行为的调查报告,另外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预测。在德国北威州,专门建立了一个对体育行为调查机构,负责对整个德国大众体育进行规划。据统计,到198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40000个,体育馆24800个,室内游泳池3400个,露天游泳池4000个。上述数字中不包括私人场馆。如果算上这些,实际数字至少要高出10%。[44]

从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中,体育设施建设又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从1976年和1985年的体育设施数量的比较中我们可见这一显著变化(见表2)[45]

2 实施第二个《黄金计划》后西德体育设施发展情况

设施类型                  1976年                   1985年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55100个                  64700个

儿童游戏场                   42800个                  58000个       

室内游泳池                    2980个                   4100个

室外游泳池                    3580个                   8600个    

网球场                       16000个                  29200个

马术场                        2927个                   4900个

高尔夫球场                      88个                    130个

壁球馆                        2935个                   3050个

滑冰馆                         201个                    246个

射击场馆                      1856个                   2389个

 

1985年西德开始实施投资近150亿马克的第三个《黄金计划》(1985年-1990年)。其重点有两个:一是改善现有场地,包括现有场地设备现代化,以提高功能;二是采取措施来增建新场地。具体指标为:运动场2000个,体育馆和室内外游泳池共6600处,网球场6400个,壁球场500个,射击场700个,马术场450个,马术馆600个,高尔夫球场50个等,计划还特别强调,要在大自然和风景区大力兴建体育设施,如跑步、自行车和马术专用道路以及水上设施等。此外还要求在住宅区附近兴建露天休息、游乐和运动场地,从而使“让边角空地都成为运动场”这句口号成为现实。体育设施与环保成为“第三黄金计划”的又一突出特点。[46] 1983年德国体育联合会建议出台一个《环保基本原则》, 1984年颁布。[47] 这一阶段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原则,体育场馆设施都是商品。规划体育场馆的原则也有了相应变化:一是保证经济收支平衡;二是考虑公众的体育消费水平;三是顾客的满意程度。由于规划场馆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难度也就加大。在规划修建体育场馆时,首先进行了市场的翔实分析:一是该区域的人口结构、数量、年龄、收入水平、购买力、工作时间、工作方式;二是了解竞争对手,如了解当地旅游业情况,如果旅游业很发达,可能与体育形成很大的竞争。经过调查后,最终明确市场的缺口,应该怎样进行切入?投入多大?三是进行民意调查,其目的是获取数据、做间接广告、为自己提高知名度和通过了解顾客的愿望,达到最佳盈利。[48]

 

3 实施第三个《黄金计划》后西德体育设施发展情况

设施类型                      1985年                 1989年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64700个                  65132个

儿童游戏场                   58000个                  59145个

室内游泳池                    4100个                   4236个

室外游泳池                    8600个                   9285个

网球场                       29200个                  29962个

马术场                        4900个                   5012个

高尔夫球场                     130个                    145个

壁球馆                        3050个                   3120个

滑冰馆                         246个                    289个

射击场馆                      2389个                   2451个

 

三个“黄金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确定体育设施建设准则和投资标准,统一规划;其目标是广泛动员全体国民参加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其组织领导是德国奥林匹克协会和德国体育联合会及所属基层组织;其健身内容是一般运动项目;其测试制度是推行简易测试方法,被测者按规定标准以确定自己的体力情况;其对策措施是国家通过“德国体育奖章”奖励来推动;其经费来源是国家集资为主,联邦协助共同承担。“黄金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德国最广大的地区,给大众体育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体育场馆按照地区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据最新报道,为了进一步适应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的需求,“黄金计划”促使德国建了大量的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及学校运动场约有45000个,体育馆和体操馆3万个,室内和露天游泳池7700个。此外,还有44个联邦竞技运动中心和20个奥林匹克运动基地,它们为德国运动员和普通国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德国在健康测试方面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十分重视关于全民健身领域的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其中特别注重以体质监测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德国已经多年对国民体育活动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建立了体育人口数据库。德国还专门设立了群众体育研究所和运动处方委员会等专门从事群众体育锻炼研究的科研机构。

“黄金计划”是伴随着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它代表着政府对整个社会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导向。伴随着“黄金计划”的实施,各个体育场所陆续建成,体育场地建成后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利用问题,为了发展大众体育,这些新建的体育场地的利用率非常高。这些设施主要由学生和社区共同拥有,体育场地一般上午对学生开放,下午、晚上和周末对体育俱乐部开放,收费非常低廉,使大众都能负担,真正做到了为全民健身服务。

“黄金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说是相当成功的,使德国的体育设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从而为全民健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育人口的显著提高,从而整体上增强了国民体质。它为德国民众提供了锻炼活动的设施、场所,其低廉的收费使大众都能负担。二是大力宣传。使人们从战后信仰无所依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们没有时间思考或不愿思考精神世界的问题,投身到体育世界中去,有助于人们新的价值观念的诞生和培养。三是俱乐部的发展使人们在自己活动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去,培养了人们的组织能力,形成了很好的团体凝聚力。四是在闲暇时间,人人都有事可做,很好的维护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五是为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优秀体育人才全国的选拔。当然,“黄金计划”也有不足之处,例如
一是资金的短缺。由于计划工程浩大,历时长久,因此,财政经常透支,政府对他的投入已经远远超出预算,而对体育的投资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这势必会影响到政府对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不利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平均分配。二是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没有放在同一个基点上考虑。大众体育的发展确实会给经济体育的发展带来好处,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黄金计划”的热潮,竞技体育被极端弱化和忽视,不利于整个体育整体的发展和规划。

德国从1960年实施第一个“黄金计划”以来,截止到2001年底德国已有 60000个儿童游戏场,44900个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场,29800座体操馆,3700座室内游泳馆和2900个室外游泳池,33800个室外网球场和 3600座网球馆,147座冰上运动馆,209 个高尔夫球场。上述数字中不包括私人场馆。如果算上这些,实际数字至少要高出10%。特别是在大自然和风景区中的体育设施,如长跑线路网、自行车道路网、跑马道路网,居住区附近的自由活动场地,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相比。

而德国现有的运动场馆中,除私人拥有的以外,所有国家投资修建的体育场馆都可以供俱乐部和一般民众有偿或无偿使用,一个月只需10欧元左右的费用就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这点在我国对大多数人是可望不可及的。另外,在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和管理上,我国的差距更加明显,它所维系的仍然是传统计划经济那一套“等、靠、要”的工作思路。而70年代可以说是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高潮或黄金年代,大众体育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一是因为人们心理状态发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出于对过去的回避和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二是因为大量体育设施和场所的设立,即由于社会政策的推动,各种与体育相关的硬件设施的设立使人们的体育活动成为可能。

“黄金计划”是德国推动大众体育以来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它对整个欧洲的体育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经过3个“黄金计划”的实施,德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及其它社区体育设施数量有了巨大的增加,在硬件设施几乎完备的情况下,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更多的国民都来利用设施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德国体联对此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吸引了民众参加体育活动。我们从1960年至1989年德国体联的俱乐部数及会员人数的逐年明显增加,清晰看出截止到1989年已有将近1/3的德国人成为德国体联会员,也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的确是西德大众体育的“黄金年代”(见表4)。[49]

 

4  1960年实施《黄金计划》后德国体联的发展情况

年代          成员人数        占人口百分比(%)          俱乐部数

1960           5267627                  9.5                    29486

1965           6831980                  11.7                   34441

1970           10121546                 16.7                   39201

1975           13449905                 21.0                   44373

1980           16624027                 27.6                   53451

1985           19258583                 31.4                   61514

1989           20965422                 34.3                   66652                                                                                                            

 

在硬件设施几乎完备的情况下,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人们都来利用设施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力宣传是免不了的。在发展大众体育的过程中,各种口号随着发展时期的不同被逐一提出。体联从早期的“请来锻炼”(Mach mit),到后来的“人人受益”Sport pro Gesundheit,社会宣传攻势的展开与口号相应的就是一个个发展计划。通过大量的广泛的持久地宣传,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愿意加入体育活动,20世纪60年代,各种各样的体育俱乐部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是这一时期推动德国大众体育快速发展的中坚机构。

以上是此其西德大众体育的发展的粗略描述,主要是以“黄金计划”的实施为路线。德国在大众体育方面还有很多计划,近年来比较主要的为“人人受益”计划,家庭体育成为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发展重点,使家庭成为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单位。另外,“人人受益”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进行了修正,使“黄金计划” 实施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德国体联在“黄金计划”的基础上,又向公众公布了“人人受益”计划,其实施重点是家庭体育,这是今后德国大众体育的工作重点。各种体育组织将为整个家庭提供体育服务,组织以家庭为核心的大众体育活动,使家庭体育从个别的一两次活动发展成为定期的重复活动。[50]

②东德的大众体育

东德大众体育的概况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第一,东德大众体育政策

1949年10月7日东德成立后,东德领导人深谙自己民族的体育传统,但是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将体育视为重要的教育和军事训练手段,认为体育是可以制造技艺高超、吃苦耐劳的工人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军人的最佳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中来。这无疑是国家利益和公民兴趣相互重叠的区域。所以,体育就成为建立新的东德民族性,同时服务于教育、政治宣传和军事训练等众多目的的手段,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于是,在东德建立早期服务于上述目的的大规模团体操和汇演式体育活动被广泛推行,成为当时大众体育形式的主要内容。[51]

东德在1966年举办斯巴达克运动会和1969年颁布《精英体育决议》前,大众体育在其体育事业中还占有一席之地,国家甚至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包括宪法和其他法律以及条例等)来有效地振兴体育。例如在《宪法》第25条中就明文规定:所有公民均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52]《劳动法》、《教育法》和《青少年法》等法规,明确规定将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列入计划。例如《劳动法》规定各企业负责人要“保证适当地提供和有效地使用开展本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所需设备和经费”。此外,还规定工会活动经费中的体育活动经费不得少于6%,企业利润中要提取7%用于职工体育。各级工、青、妇组织和各厂矿企业机关单位都参与群众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53] 东德议会也经常讨论发展大众体育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县、区、镇常设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也定期举行会议,研究本地区大众体育的发展。[54] 东德在狠抓竞技体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大众体育,以此来增进广大群众的健康。

东德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在教育部门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中认为:“体育是完善学生身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手段”。[55] 在东德3至6岁儿童有90%进幼儿园。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占有固定的地位。身体卫生学、游戏、走路及其它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儿童健康,增强体质,从小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幼儿园的章程中明确规定:“要为儿童提供各种体育活动的机会,安排儿童从事内容丰富的游戏和活动,保证儿童在每天早晨和全天内都有体育活动。”,目前,5至6岁半的学龄前儿童有10%左右参加了东德体育和体操联合会。东德还有各类中、小学5000多所,学生约260万人。对2-12年级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都作了详尽规定。体育课每周三次,一直在全部课程中占第3位,仅次于德语和数学,70%以上的学生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活动部分主要是如何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安排课外训练和比赛等,这样便可在课外的家庭、少先队组织和其他场合造成浓厚的“运动气氛”,学校体育与杜会和家长密切结合。[56]

东德在学校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有的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故在此多说几句。   

一是重视宏观领导的分工协作,做到事事有人管

具体分工如下:首先是教育部门:除进行体育教学外,还制订了一般锻炼组练习大纲,负责体育教师和一般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组织群众性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展模范体育学校、体育教师和一般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评比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体联组织及其活动,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其次是东德体联:除在各级组织和俱乐部里成立少儿体育部、广泛发展学生会员,并组织他们进行练习、训练和竞赛外,还通过下列方式来支持学校课外体育:制订专项锻炼组练习大纲,负责专项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支援专项练习辅导员(约占辅导员总数的11%);负责举办县以土青少年运动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以群众性为主的竞赛活动;俱乐部在人员、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支援挂钩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等。然后是团、队:各级团队组织都设立体育部。学校团委的主要任务有:当好校体协的助手,广泛动员团、队员参加体联和校体协的体育活动;组织团队系统的竞赛活动,协助校体协办好各种比赛:组织“体育下午”活动,使之成为团组织生活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培训团、队体育干部;组织高年级团员辅导低年级的课外体育活动;主办体育墙报,维护学校体育成绩纪录牌等,上述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由教育部门和校长负责。

二是抓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建设

东德规定各校均要成立校体协,其任务为:“通过激励人心的、符合少儿特点的、以班级和学校为基础的比赛及其它形式,吸收所有学生定期参加体育运动。有意识地将体育的潜在教育作用运用到发展社会主义个性中去。”由校长总负责,吸收学生参加“一般锻炼组”和“专项锻炼组”,每周活动1-3次。参加者约95万,占学生总数的37%。如果加上定期参加体联活动的学生体联会员130万,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达87%。

三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主要措施有两条:首先和附近的企业体育俱乐部挂钩,俱乐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支持学校课外体育,学校则优先向俱乐部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由于双方都能得益,因此一般合作得都很好。其次大力依靠学生家长,如吸收家长代表参加校体育顾问委员会,做学生们的练习辅导员,发动他们和老师、学生一道进行义务劳动,修建和维护运动场地和器材(东德规定学校运动场地在课余也向附近的居民和家长开放),邀请他们参加校运动会和授奖仪式等。这样做一方面争取家长支持,同时也可通过家长来影响和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四是练习辅导员社会化

东德课外体育活动练习辅导员共有5.5万人,其中体育教师只占19%,其它课程教师占29%,高年级学生占30%,体联支援11%,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占11%。[57]东德在1984年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成立的各运动团体、分会和小组;在开展“劳卫制”活动中要更强调政治内容;提高练习、训练和比赛质量;有目的地发展少儿体育、大学生体育、业余和健康体育,采用有效的方法,新的途径和思想,使各种不同年龄的公民在居住、工作或度假地点、在现有条件下使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在周末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妇女和整个家庭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组织更多的群众性比赛。

第二,东德大众体育组织

在东德,领导体育运动的组织较多,主要有下列机构:

一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它是非常设的议事和协调机构。体委主席由体育国务秘书兼任、委员由体联、国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任。其主要任务是分配经费,协调全国体育工作,就重大问题为政府负责参谋、咨询和提出建议。作为全国体育工作的协调机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委员按民主集中原则进行协商。除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有三票、体育运动国务秘书局有二票外,其余委员均各有一票表决权。[58]

二是东德部长会议下设的体育运动国务秘书处和国民教育部。前者属国家机关、为部长会议直属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和保证体育运动的顺利发展,培养体育干部,发展体育科研和体育运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体育设施),拟订有关体育的各种法令和规定,主管莱比锡体育大学、体育科研所、运动医学服务中心、体育科学委员会、劳卫制委员会等。其中,1977年成立的、附设在莱比锡体育大学的群众和闲暇体育科学研究所有200余名研究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群众的业余锻炼和竞赛的规律、管理、方法,以及群体科普宣传和群体干部的培训。1980年,他们还研究少年身体发育规律,普查和测定从儿童到老年的身体发展状况,建立有关的研究体系。[59] 后者国民教育部是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学校体育法规,编订体育教学大纲,推行《劳卫制》,管理体育运动学校,组织学生的运动竞赛,督导学校体育工作,配合体操和体育联合会开展各项体育活动。[60]

三是1949年组建的东德企业体育联合会(Betriebssportgemeinschaft,BSG)及其下辖的各行业体协(主要有造纸及印刷工人的“旋转”体协、农业及林业人员的“拖拉机”体协、铁路工人的“火车头”体协和冶金及机械制造工人的“马达”体协等等)就积极开展职工体育和农民体育。[61] 另外各产业部和经济部每年制订计划时都在“改善各生产企业和部门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一栏中对发展本系统职工体育事业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指标,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订出具体监督措施,从而为各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提供了物质保证。

四是1952年成立的体育与技术协会。它是开展国防体育、传播国防知识和技能的群众组织。下设射击、航空等专项协会、组织形式和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差不多,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和竞赛活动在群众中享有声誉。

五是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Deutscher Turn-Sportbund,DTSB)。它属社会团体,但在处理有关事务方面,具有权威性,是东德最主要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它成立于1957年,任务是发展大众体育运动,组织、领导体育竞赛和青少年体育活动,培训优秀运动员等。该联合会”除了有39个单项协会、15个地区级分会和250个县、市级分会和21个体育俱乐部以外,它还有7500多个基层体育组织。据1980年统计,体联有3000多名专职教练,21万名业余教练、辅导人员和13万名裁判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很多,如1978年大约举行了34000次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1400万。该联合会至1982年已拥有近340万名会员,约占全国人口的21%。另据1984年统计,全国已建立了9900多个体育协会,341万会员中6-18岁的(几乎都是学生)有138万,占40.5%;18岁以上的有196万,占57.5%;6岁以下的还有7万多人,占2%。他们把体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机关分22个司,连同各单项协会总共有工作人员近千人。其特点如下:一为方便群众。俱乐部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和大多数较大企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训练、竞赛和社交等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方便、组织和指导群众,广泛持久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二为充分利用群众的业余奉献精神,大大节约专职人员。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系统共有业余工作人员68万,平均每5名会员中就有1人。其中业余教练员24万,业余裁判员14万,业余领导和管理人员30万。东德俱乐部的会费较低,每人每月成人1.4东德马克,青少年0.5-0.8东德马克,儿童0.2东德马克。个人负担不大,但集腋成裘,能解决一部分体育经费问题。东德大多数俱乐部同时开展少儿体育、业余休息体育和群众性竞技体育。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俱乐部(由于大多数俱乐部设在企业里,因此实际上就是代表企业)参加各级单项比赛。以此来促各俱乐部抓后备力量训练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还和其它群众团体建立对话制度。即“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除和工会、青年团、妇联及农林部分别签订体育共同纲领,分别就职工、青少年、妇女和农民等领域体育工作的分工和协作问题达成协议外,每年还分别和他们就各自体育计划进行磋商和协调,取得彼此间的理解和配合。

东德从国情出发,以“东德体操和体育联合会”这一群众体育组织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党、议会、政府、其它群众团体、企业和学校的体育职能和积极性,形成一个组织严密、主体突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运转灵活的体育领导管理网络,为大众体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可见,东德在群体工作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即:党、政、群、学、企齐心协力办体育;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东德十分重视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每年组织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直至全国性的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比赛。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比赛体制.以1979年为例,在举办庆祝建国30周年接力赛跑的活动中,共有900多万人参加这一活动,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人都参与了这一体育活动。[62]

此外,职业教育国务秘书局(处),对其主管的事业,也包括对本系统体育的管理。至于东德的工会、青年团和妇联,也都有健全的体育组织,活动频繁。东德的工、青、妇组织也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体育竞赛等活动,各大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体育协会(共9126个)和训练中心,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职工经验交流会。全国每年有12000次企业基层运动会,参加人数达20万。以工会为例:各级工会都有体育组织,全国业余工会体育干部多达25万。仅参加全国性12个项目的29种团体杯赛和地方性9个群众性项目的16种团体杯赛的职工每年就高达500万。东德开展企业体育的主要措施有二条:一是抓物质条件保证。二是抓组织。规定凡2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成立体育协会,由企业经理亲自挂帅。任务是:和本企业其它群众团体一道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决定本企业的可以监督的、切实可行的促进体育运动的措施;为更有效地支持本企业体联基层分会(即体育俱乐部)的工作,不断提高其工作效能而提出建议。

  • 东德大众体育措施

一是著名的《劳卫制》奖章。

1950年东德开始实施针对全体国民的《准备劳动和保卫和平》制度(1977年改名为《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的国家级体育测验制度,简称为《劳卫制》。)1956年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劳卫制》作了某些修改和补充,1965年开始分为10个年龄组,6岁以上的儿童授予银质和铜质奖章,青少年及成人授予金质、银质和铜质奖章。为了充分体现“人民体育奖章”为人民的宗旨,1977年特别对获得铜质奖章的锻炼标准降低了难度,例如对首次申请《劳卫制》铜质奖章的国民仅有一项有关社会主义体育的简单理论口试,对想获得金质和银质的国民,当然还要进行体育加试,如游泳、体操、田径、冬季运动、体育游戏和搏击中的部分项目,评定方法类似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分、评级方法。凡达到《劳卫制》标准和要求的人,均获相应等级的证书和证章,对多次《劳卫制》达标的成年人还颁发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等。在《劳卫制》的有力推动下,居民区体育活动也比较普及,每天下午和周末,每个居民可以到居民区体育馆、游泳池、小型运动场开展体育活动。在东德最为普及的是田径、游泳、体操、手操、足球等项目。

1950至1976年东德共为各年龄段颁发了约1500万枚《劳卫制》奖章。[63]1978年获《劳卫制》证章的人数已达87万人,1982年又增加200万人,总数已愈1000万。

《劳卫制》符合东德在增进健康方面对青少年一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建设者的身体能力。事实证明,《劳卫制》在东德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在发展东德体育运动和培养杰出运动员方面,在促进东德青年一代身体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确定在运动中的志向和运动兴趣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劳卫制》已经成为促进东德体育运动向前发展的源泉,是东德体育制度的纲领和标准的基础(包括学校体育教学标准)。

为推动群体活动的开展,他们还设立各类体育奖,表彰优秀体育教师、训练辅导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如“最强壮学徒”、“体育最积极姑娘”。[64] 东德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款,以保障公民从事体育活动的正当权益。如:体联会员可以免费使用体育场馆等设施,外出参加体育活动超过6人时,乘车价格可以减半等。

二是“德国体操与体育节”。

“体育节”是一个以融洽各阶级感情、促进游艺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游艺大会,每隔5年或6年举办一届。其项目不但包含了各类现代竞技运动,同时也吸收了德国所特有的一些民俗性运动,参与对象更是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东德民众间很受欢迎。1984年的体育节已是第8届,共有7万人躬逢其盛。经过简单的地方选拔后,共有6000名体育爱好者参加了乓乓球,保龄球和排球等项目的最后决赛。其时在莱比锡市的各个公园和俱乐部,不少从全国各地前去助兴的人们,往往是一家老小一起参加体育竞赛或游戏,在最后天的2000米公路赛跑中,多达5万名公众参加了比赛,其中还不乏残疾人。这届体育节的压轴戏是在座无虚席的莱比锡体育场举行的集体体育表演,表演者从学生到职工均有,连续举行4天。在看台上,由13000名观众组成的图形不时出现“体育万岁”的字样。[65]

平心而论,在东德早期的体育建设上,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初衷。政府也主张“积极性体育”,工会、青年团紧密配合,积极利用职工的休假,组织了“千人乒乓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提出“到球网旁边去”等口号,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500万人,其中每年有200万以上的人获得《劳卫制》体育奖章。[66]前东德领导昂纳克 (Erich Honecker,1912-1994,1971-1989年任东德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就这样说过:“我们的国家之所以在世界上受到尊重,是因为我们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但是也是因为我们为发展体育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努力地将体育运动融入到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东德这台竞技机器飞速运转时,谁也无法对它进行控制,物极必反,最终由“金牌大国”堕落为“兴奋剂大国”。这是必然结果。东德的这种“金牌体育”、对“金牌效益”的过分追求打破了东德体育和谐发展的天平。东德早期对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重视到后期已经徒有其名。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水平竞技体育所起到的立竿见影、立等可取的效果使国家体育的其他领域成为竞技体育的附属品,特别使需要国家巨大投资而见效缓慢的大众体育相形见绌,人们的体育权利、体育的社会公平无人顾及。从此,体育的发展逐渐远离人民、远离社会。[67]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东德为了迅速改变体育落后面貌,赶超西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东德政府专门成立了体育部来负责和加强体育工作。在所有国际比赛中突出奥运会。为了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奥运会比赛,其它所有的国际比赛都服从奥运会,为奥运会让路。东德体育体操联合会下设两个业务部,运动一部(又叫优秀运动员训练部)专门抓奥运会项目,集中主要人力、财力和物力予以保证。运动二部则负责其它非一重点项目,主要抓群众工作。[68] 可见,为了在与西德的对比中显示出所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东德采用举国体制办体育。[69]

三是“斯巴达克运动会”的举行。

东德1966年开始了每隔一年分别举行冬季和夏季项目比赛的青少年斯巴达克运动会。运动会的指导思想是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对体育运动发生兴趣,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运动会由东德体育和体操联合会、青年团、少先队、教育部共同举办。运动会组委会中还包括新闻单位代表,广泛报道运动会的盛况。东德对运动会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是比赛本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运动会的整个气氛、庄严地模仿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发奖仪式以及围绕运动会的文化活动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国家领导人、群众组织代表出席运动会。[70]运动会分10-12岁、12-14岁、14-16岁、16-18岁几个年龄组,比赛项目主要为奥运会项目,旨在从中选拔有体育才能的儿童少年。它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全国范围的运动精英的拉网式普查,是东德奥运代表队的选秀大会。这一新兴竞赛体制与之前已经开展的“体育节”有很大差别。“体育节”是一个大众体育盛会。然而,国内大众参与体育、享受运动的意愿似乎并不能压制得了奥运会奖牌所闪耀出来的夺目光芒,自1965年以后,国家体育发展的重点就押宝在斯巴达克运动会(Spartakiaden)上了。[71] 1966年举行了东德首届青少年斯巴达克运动会。[72] 从此,“体育节”虽然也继续举办,甚至与“斯巴达克运动会”同时举行,但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全民健身意义,不过是光芒四射的“斯巴达克运动会”的一点娱乐小点缀。东德的青少年体育也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是《精英体育决议》的颁布。

对部分奥运会项目的重视则导致了很多其他项目,特别是非奥项目的发育不良,由此严重影响到了东德大众体育的开展。东德的斯巴达克运动会在建立之初就仅限于奥运会项目的开展,而1969年东德中央委员会出台的《精英体育决议》(Leistungssportbeschluss)更是雪上加霜。《决议》强调,国际体育赛事中东德所取得的胜利是“我国人民完成一切事业的潜力的表现,是成长中的民主东德的潜力的表现。”体育胜利是建设“提升东德国际形象和确立东德国际声望”的基础。所以,《决议》宣布将现有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可以获得奥运奖牌的国际项目中去,而不提倡其他项目的开展。一些个人项目如游泳、田径等一位运动员可获得多枚奖牌的项目获得东德政府的极大支持,而一些集体项目如篮球、曲棍球、网球、水球等集体项目,或是不具备良好基础的项目则都被搁置,不再投入,而这其中很多都是东德民间广泛开展的群众体育项目。由于东德体育设施有限,这些项目的场馆大多被改造服务于其他项目,以前建立的训练比赛中心也大部分被解散,使得这些项目在国内的开展丧失了基本的物质条件。[73]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竞技体育,东德耗巨资在国内修建了数量众多的条件优越的体育设施,据1980年统计,全国拥有体育场(容纳500人,有看台)329个,运动场1172个,小型运动场9582个,体育馆4154个(180平方米以上),游泳馆186个,滑雪跳台331个。仅1975年一1980年就新建约2700个体育设施。[74] 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基本上不对公众开放,常年处于半封闭式的管理运行之中。同时,东德的普通老百姓却得不到基本的锻炼休闲设施和指导,群众性的比赛越来越少,而有些群众性比赛常常成了纯粹的行政命令。[75] 柏林墙倒塌后,大量东德市民走上街头示威以表示对生活区缺乏体育设施和指导人员的抗议,一些市民甚至采取焚烧体育明星的汽车和在公共场所闹事来直接发泄对东德体育制度的不满。[76]

41990年德国统一后的大众体育

1990年,两德统一。德国大众体育在体育政策、规划与措施方面除继续实施“黄金计划”和 “德国体育奖章”制度外,又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实施了“东部黄金计划”(Goldener Plan Ost)和颁布了《德国体育指南》(Leitbildes des deutschen Sports),[77] 还于2000发表了《联合声明》(Gemainsamen Erklärung)。而2002年开始的“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Sport tut Deutschland gut)活动是此期最大的全民健身活动。德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特别是两德合并前的东德,与前苏联、美国并称为世界竞技体育三强。但在两德合并后的近20年里,尤其是近些年,德国没有刻意追求竞技体育成绩,而是在全民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从90年代起进入一个以强调进入大自然,多种形式活动的为特征的新阶段,至今,德国大众体育的覆盖程度在世界数一数二。
     ①《东部黄金计划》

由于统一前经济基础的差异,德国东部地区又明显地比西部地区要落后一些。前东德的体育领导机构受错误路线的控制,曾一味地强调竞技体育,在“不惜一切代价取胜”的崎形方针误导下,放弃了开展以体育协会为主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结果使其竞技体育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德统一后,为了振兴东部濒于瘫痪的体育事业,特别是严重匮乏的体育场地设施,1992年德国体联就提议将《黄金计划》的实施扩展到原东德地区,提出了《东部黄金计划》,整

个计划约需投资上亿马克,主要用于推动德国东部各州和柏林东部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重点是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池)的新建、扩建和改建,以期让东部体育在5年内正常运转起来、10年内达到与西部同等的水平。[78] 这上亿的投资估计会持续15年。该计划提出后并未立即得到联邦政府的首肯,因为包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众体育历来是各州的、而非联邦的主要事务,而且该计划也耗资巨大。在德国体联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时隔7年,1999年《东部黄金计划》这一体育特别促进计划终于破例得到联邦政府的同意及财力上的大力支持,正式实施。到2003年,该计划得到的联邦资金共计约5500万欧元,已经采取了约250项措施,另有100项措施正在规划中。联邦内政部原本打算在2003年底结束这项最初的5年计划,但是德国联邦议院体育委员会副主席丹科特(Danckert)全力支持该项计划,并在这方面得到了联邦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 1944— ,1998-2005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支持。在这项计划中,联邦政府对新增体育设备的投资占了1/3,其他投资经费将由各联邦州、县和体育俱乐部承担。[79] 但是,东部的体育基础设施与西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联邦政府只好继续投资,从2004年到2008年又资助1700万欧元。[80] 据统计,10年来《东部黄金计划》得到的联邦资金共计6900万欧元。据规划,全部计划完成须采取440余项措施,预计联邦总投资将逾3亿欧元。[81] 东部黄金计划虽然已经实施,但按照西部原有的规划和策略是否完全适用于东部并没有考虑,因此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困难,形成了东部原有资源的浪费,《东部黄金计划》的最后完成还只是一个远景的蓝图。尽管如此,《黄金计划》和《东部黄金计划》等还是大大改善了德国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德国2002年对全德体育场馆的统计,德国拥有体育场馆共计126962处,其中约47.4%是露天设施,27.9%是体育馆。在德国各州中,萨克森州和巴伐利亚州拥有的体育场馆最多,这两个州拥有4300余家体育场馆,占德体育场馆总量的49.8%。尽管德国体育场馆的数量众多,但是很多设施有待修理和更新。某些特定的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的情况。比如,与老联邦州相比,新联邦州露天的体育设施较多,但是网球场和冰场缺乏。德国体育场馆归属方面,乡镇(61%)是体育设施最主要的承担主体或经营者(露天体育场和体育馆),新联邦州(东德)的体育设施较多为公有。第二大承担主体是俱乐部,主要是网球和射击设施,但东、西部也有所不同,老联邦州俱乐部经营的体育设施占总数的30%,而在新联邦州只有15%。具体情况(见表5)。[82]

5  德国体育场馆统计数据

体 育 设 施                                数量(个)                          

露天体育场*                                 60161             

体育馆                                      35409

大型体育馆和多功能场馆                      408

游泳池                                      7792

网球场                                      14192                   

溜冰场                                      186                   

射击场                                      8814

总  计                                      126962                                         

 

* 露天体育场是指足球场、多功能体育场/铺有草皮的场地和田径场。

②《德国体育指南》

2000年12月颁布实施的《德国体育指南》是1966年《德国体育宪章》在新时代的修订本。它是德国体联制定的关于德国体育的最高法律文件。它对德国体育运动的组织、宗旨、原则、成员资格、机构及其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德国体育各种活动的基本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法律文件是约束所有德国体育活动参与者行为的最基本标准和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德国体育指南》由“总结德国体育的辉煌成就”、“力求体育变革”、“体育发展规划及体育解放与一体化”、“体育的统一与团结”、“自我管理组织与志愿者”和“对德国体育未来发展的义务与责任”6部分组成。其中的第6部分主要涉及到大众体育,有“坚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完善体育志愿者队伍”等条款。事实上它已成为21世纪德国大众体育的行动纲领。

③“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继续推行

这一时期德国体育奖章制度继续推行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例如在2000年加入直排轮滑和滑板两个项目,尤其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欢迎。至2001年底共颁发23533487枚各类“德国体育奖章”,仅1999年就颁发了866461枚,是历史上颁发最多的一年。2006年5月,德国体联(Deutschem Sportbund,DSB)和德国奥委会(Nationalem Olympischen Komitee ,NOK)合并为德国奥体联(Deutschen Olympischen Sportbund,DOSB),这也大大刺激了全体国民参加锻炼,争取奖章的积极性,就在当年颁发了949916枚,创一年内颁发“德国体育奖章”的新高,而2008年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历史性突破了一百万大关,达到1004341枚。其中,776920人是儿童和青少年,227421人是成年人。[83]

2009年5月12日,德国总统科勒尔(Horst Koehler, 1943--  , 2004年至今任德国总统)与夫人一起在柏林再次参加了“德国体育运动奖章”的测试。科勒尔其实早已获得了体育运动奖章,但他表示,喜欢参加这项活动,愿意借此表示对该项活动的支持,引起更多人对体育运动的关注。[84] 德国奥体联群众体育和体育发展主席团成员乔佩博士希望明年获得“德国体育运动奖章”的人数能够增加6%。她希望有更多的德国成年人获得奖章,尤其是妇女。

 

 

《联合声明》的发表

2000年在德国体联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德国体联与文化部长会议和州体育部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旨在推动学校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对于终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新世纪的德国学校体育指明了发展方向。[85] 此《联合声明》可以说是1972年的《学校体育活动计划》及1985年的《第二个学校体育活动计划》的延续、完善和补充。包含学校体育的大众体育未来计划为:提高大众体育的地位;完善大众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大众体育必须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性市场经济活动。[86]

另外,德国政府非常倡导国民参与体育运动。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政府提出了不同的口号来促进全民健身。这一时期主要有2001年的“通过体育保持健康”(Sport pro Gesundheit)及德国残疾人体育协会的“通过体育达到康复”(Sport pro REHA),2002年的“家庭与体育方案”(Familie und Sport)[87]和“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Sport tut Deutschland gut),2003年的“德国,动起来”(Deutschland,beweg sich)。这里“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特别值得一提,2002年在当时的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 1931-2006,1999-2004任德国总统)的倡议下一个名为“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的宣传活动在德国展开,它传达给公众这样的信息:“运动有益于德国——让我们动起来。” 呼吁大家每天运动一个小时。政府首脑以及众多文体明星为这个运动做宣传,带头上街跑步做表率,效果非常好。德国政治家喜爱体育锻炼,据德国体联网2004年7月23日消息:每四个联邦议员当中,就有一人坚持体育锻炼。柏林德国电台对本届德国联邦议会的668名政治家开展问卷调查,在回收的248张问卷中,23%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开展闲暇体育锻炼最多的是自由民主党、90和绿党联盟,为28%;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为26%;执政的社民党为20%;PDS党为14%,男性锻炼频率高于女性,为79%。最喜欢从事的项目是跑步、自行车、足球、健身操和体操,也有不少议员喜欢游泳、打网球或高尔夫球。[88] 在他们的带动下,88000个协会,400余万志愿者,2700万会员参加了这一波及全德的全民健身活动。作为倡导者总统也高度赞扬这一活动。[89]

    总的来看,统一后的德国无论在体育政策,还是在体育措施上都比以往更加重视大众体育,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德国不愧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德国大众体育在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表明,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量的变化,它意味着德国体育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它意味整个社会对体育的功能、价值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认识,并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不仅如此,德国为了在21世纪继续成为健康国家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大众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长期奋斗目标,相继提出了符合德国实际的健身计划。

 

 

 

 

 

 

 

 

 

 

 

 

 

 

 

 

 

 

 

 

 

 

 

 

 

2   德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内因探视

德国大众体育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为人们进行大众体育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1956年,德国、瑞士、波兰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对“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各国对公众闲暇生活问题的广泛注意。德国体协的成员,在1950年为全德国人口的6%,1988年增加到32%。《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1990年是其创刊25周年,汉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回顾在1966年至1989年期间,该刊物上48%的调查研究是与余暇体育有关的,由此可见,德国比其他地方更多地研究余暇体育。此后,德国对闲暇生活及体育运动在闲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而大众体育运动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从联邦德国及挪威等北欧国家兴起,继而扩展到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1986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组织召开了自此开始每两年举办1次的第1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休闲活动成为德国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了,人们的收入及相应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就为人们从事大众体育活动创造了物质上的保证。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德国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人们竞争比较激烈,使得社会大众心理紧张和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带来了一些“文明病”,这都严重损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给国家带来了诸多消极方面的影响,这迫使社会大众和国家不得不关注大众健康问题。不少公司也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大力赞助大众体育活动,例如德国能源巨头E.ON公司将与德国奥体联合作,赞助1000项大众体育计划。体操垫坏了,青少年球队的球衣穿破了,这些都是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发生的事,E.ON公司和德国奥体联希望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该资助计划的口号是:“给体育加油!” 所有推动体育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大众体育活动都有申请该项资助的机会。比如为老年人、儿童或家庭组织了多种体育活动,或是为健全人和残疾人提供了一起运动的机会,策划了一项推动志愿服务的计划,这样的俱乐部或社会团体都可以提出申请。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将从申请者当中选拔出1000项活动,予以资助。德国奥运女子跳高冠军亨克尔(Heike Henkel,1964--   )给予了这项活动高度评价,并担任了评审委员会委员。德国奥体联主席巴赫(Thomas Bach,1953--  )表示:“很高兴我们的奥运合作伙伴E.ON公司也能够赞助群众体育运动。”[90]

 

具体而言,德国大众体育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大众体育是医治现代社会不良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

众所周知,现代生活的四大特征为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运动不足,公害问题严重及营养过剩和肥胖着的衰弱人。这四大特征也是妨碍健康的四种因素。

对此,作为推进全球健康事业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的世界卫生组织已有明确答案。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题为《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与发展》(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对体育活动与健康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在新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大众体育的措施进行了阐述。下列图表可以为证:

 

 

 

 

 

 

 

 

 

图1  影响人类健康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91]

 

 
 
 

 

图2  不同类型和强度体育活动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92]

 

 

 
 

 

 

 

 

 

 

 

 

 

 

 

 

 

 

 

图3  2002年全球死亡致因情况 [93]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非传染性疾病(指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死亡率的60%,发病率占43%。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分别达到73%和60%。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死亡致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热量过剩、运动不足、肥胖以及因此引起的慢性病在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最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德国等发达国家以相继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期,其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由于劳动强和劳动时间大大下降,再加上大多数国民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等原因而直接导致了德国“文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统计数据表明,德国每年50余万人患心血管疾病,其中约15万人在患病的当年死亡,该疾病还导致旷工几百万工作日,2/3的工人和职员不得不提前数年、有的甚至提前10年离开工作岗位。[94] 另外,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表明,在英国、美国、德国、芬兰和波兰,每10名办公室职员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脏病之后最有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

来自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3%的英国女性患有肥胖症,人数之多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一位,德国和马耳他女性分列第二和第三名。据统计,目前德国2/3的男子和1/2的妇女过度肥胖。专家估计,有200万青少年体重超标,其中80万已患上肥胖症。国际肥胖工作小组专家瑞格比说:“我们不仅在为健康装上定时炸弹,还眼睁睁地看着它爆炸。”其实,德国对于肥胖症已有相应对策。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007年5月10日报道,德国农业部长泽霍费尔在联邦议院发表了向肥胖作斗争的行动纲领,并且提出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此前一天,联邦内阁与各联邦州政府一道为制定行动计划开绿灯。联邦政府将鼓励本国4000万体重超重者通过体育运动以及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实现减肥目标,并要求学校和养老院等单位更加重视合理的饮食与营养平衡,并尽快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5] 联邦政府和公司还有不少优惠政策,假如有人想减肥了,可以直接到他家附近的任何一个健身中心参加减肥项目,而且一分不花,因为政府替他买单。如果他坚持下来,减肥成功,那么他还可以获得公司内部的现金奖励。
 

2大众体育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众体育是一种高尚的消遣娱乐手段。德国由于实行了小时工资制、五日工作制、弹性工作制和定期轮休制等制度,职工余暇时间普遍延长。据调查,德国职工每天平均的业余活动时间由1969年的5.6小时增加到1982年的8.7小时,其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由1971年的4.3小时上升到5.5小时。大量的余暇时间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同时也需要用大量的体育活动来充实人们的余暇时间。50年代后,各国娱乐市场和行业相继形成,体育娱乐行业十分兴旺发达。德国1981年用于体育运动(包括观赏在内)的社会总时间为106亿小时,每年平均300小时,占业余时间的10%,到1900年将增至118亿小时。德国有67%的人参加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96] 体育成为除衣食住行外的第五种生活方式。

 

3开展大众体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一种廉价方式

大众体育是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形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许多发达国家的投资重点由物质转向人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技术培训、保健和体育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论证人力资本投资时,把“延长公民的寿命和增进他们的体质”的保健措施列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首位,他认为这些保健措施“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数量,也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97] 因此,在德国除国家做体育投资外,各企业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职工进行体育锻炼,如投资兴建体育馆和健身房,购置租赁海滨浴场和高山滑雪场,供职工参加体育活动。很多企业还把体育训练作为招收青年新职工的一种人才投资形式。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健康人寿保险事业的发达,在德国有许多保险公司从事人寿和健康保险业务,近90%的居民参加各种保险。这些保险公司为了减少和避免损失,也大力提倡大众体育,建立体育设施,为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方便条件。[98]

4体育产业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大众体育的发展是德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体育人口的增加必然带动更多的体育消费,[99] 而体育消费的增加必然拉动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德国大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在健身操、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与棋牌等项目的经营企业稳步增加的基础上,壁球、水上运动、探险、野营、滑雪、体育旅游等休闲体育类项目及其它户外运动的经营性企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德国健身娱乐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德国人运动时较为讲究,用品绝对专业,象鞋子、运动服等一般都是配合专门的运动准备的。说起德国人的运动器材非常讲究,虽与其平均收入高有关,但是也与他们的消费意识有关,在这里进行健身运动和旅游的投资是家庭财政优先考虑的范畴,被认为是必须的。正是由于大多数德国人如此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才使德国体育产业突飞猛进,例如阿迪达斯公司1997年的销售额为65.1亿马克,仅次于耐克公司,居世界第2位。[100] 又如直排溜冰成为德国人喜爱的运动后,已发展成一种普及化的健身活动,据估计全德约有700万人拥有直排溜冰鞋。目前德国的相关工会及主要制造商(例如K2)尝试以各种方式引起体育消费者的兴趣,例如在学校举办训练营或在度假俱乐部、健身中心举办成人学习班等。根据德国直排溜冰鞋协会(DIV)的资料,1996年直排溜冰鞋在德国市场销售量达到390万双。德国直排溜冰鞋市场上的第一大品牌为美商(K2),1998年其市场占有率自原来的29.9%增至35.9%,遥遥领先其他品牌,总K2直排溜冰鞋的业绩占其在德国年营业总额(1.65亿马克)的70%。[101] 再如体育用品业与体育人口的相互增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消费市场不景气,唯独休闲及运动用品市场处在一片繁荣中。据德国商业研究学院的调查,1996年上半年当德国零售业仍维持在原地踏步之际,而运动用品的销售额却比1995年同期增长9%。又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休闲业工作小组的问卷调查显示,未来德国每个家庭平均将其可支配收入中的15%投入到休闲中(含运动用品、旅游业、休闲娱乐场及DIY业)。由此可见,德国运动用品市场前景将继续看好。当时德国人对健身非常重视,在目前的8100万人口中,大约有2/3参与某种体育运动。由德国体联的统计可以看出,自1979年以来德国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人数不断上升,1995年已达到2600万人。其中以足球会员人数最多(约570万人,占32%),其次依序分别为体操(460万人,占18%)、网球(230万人、占8%)、射击(150万人)、田径(80万人)、桌球(80万人)、骑马(70万人)以及游泳(60万人)等。运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带动了运动器材市场的增长。目前,德国年运动器材市场规模高达76.35亿马克,为全欧最大运动器材市场。据专家估计未来数年间,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有前景的运动项目是足球、篮球、健行、直排式轮滑、高尔夫球、散步、徒步登山、棒球、露营和器械健身运动等。若以产品分类看,据专业人士分析,未来将以运动服装的增长最高,而运动鞋不平稳。 目前,在各种运动器材中,直排轮滑鞋销售增长最大,其年销售额达6亿马克,其次是足球、泳衣、健身器材等增长也快。但其它运动用品,如网球、回力球、羽毛球、运动服、运动鞋等的销售不很理想。另由德国BBE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商界对整个露营用品市场的发展,多数表示乐观。其中对帐篷、露营车配件及露营烤肉设备的前景尤其看好,但背包、睡袋及船艇类产品则不看好。 德国人中使用器械健身的人数也急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仅有14%,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增加到50%。1995年大约有350万人拥有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健身房会员证。健身房的数量也由1984年的225家增加到目前的5500家。健身器材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现在仍在扩大之中。展望未来,德国民众从过去要求身材健美已变成要求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健身器材市场发展仍大有可为。 1996年上半年德国网球拍制造业营业额收入减缩了11%,据德国专卖店公会解释,由于网拍制造越来越精良,因此德国网拍换网线业持续上升了1%。在德国网拍市场上排名第四的制造商VOEIKI也承认,网拍持久耐用,的确造成网球手久久不换旧拍,而使得网球拍市场连年缩小。1996年德国网球拍市场需求量仅为50万支。 近年来高尔夫球运动在德国发展迅速,不论打球人数还是高尔夫球均不断增加,其中已加入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人数继1995年上升12.3%后1996年又达25.06万人,其中妇女会员几乎占了半数;同期间,球场数则增加了9.7%,现已达464家。1995年高尔夫球用具、高尔夫球服及零配件等产品的营额收入值增加17%,达2.6亿马克。正由于德国高尔夫球市场增长快速,因此已引起越来越多外商的跟进,以美国商人的脚步最快,已有多家在德国设立子公司以促销其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尔夫球用品价格下降,而导致利润减少。 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运动器材生产国,1995年产值达49.3亿马克,1996年可达50.2亿马克,1997年至1999年间其产值将以1%的速度增长。[102]

 

(5人口构成的老龄化也为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老龄化首先出现在西欧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均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03] 继而扩展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口老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今天的瑞士、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约1/3的人已超过60岁。老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件大事。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的养老负担也在逐步增加, 作为老年社会服务一部分的体育活动正在得到广泛的重视。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是增加“健康人生寿命”的最佳途径,

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除国民长寿和低死亡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的低生育率。德国近年来的出生率居欧洲最低。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信息称,2005年,德国新生儿数量介于68万至69万人之间,妇女人均生育率在欧盟25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这也是德国自1946年开始人口统计以来,人均生育率最低的一年。统计数字显示,每名德国妇女仅生育1.37个婴儿,这个数字比维持稳定人口所需的平均数2.1个还少,出生率属全欧最低,长期出现人口负增长。另据统计,德国2005年的人口数和出生率一样,创下战后新低。德国现有人口仅约8200万,并且处于负增长阶段。有人推测,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到2050年,德国新生的婴儿数量将只剩下现在的一半;再过大约12代,德国人恐怕要成为“稀有民族”了,甚至有德国媒体惊呼:“德国人有灭种的危险!” 此外,出生率低也意味着全国人口平均年龄的上升,而老龄化问题也被视为阻碍这一欧洲经济大国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学家警告说,如果德国的人均生育率持续降低,养老金和卫生保健方面的花销将日趋庞大,最终会拖垮德国经济。[104]
    “几十年之后,德国街头将看不到年轻人。”这样的担心正不断出现在德国媒体上。随着近年来新生婴儿的减少,提高生育率已成为德国一项重要国策。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德国的出生率自1975年以来基本低于死亡率。平均每个德国妇女只生育1.4个孩子。德国人口问题专家预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从现在的8200万下降到7080多万,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1/3的人口超过60岁。在未来50年内,德国人的死亡率将大大超过出生率。柏林一家妇产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及超过1000张的病床。然而,每天只有几个婴儿在这里出生。院长希曼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什么都不缺,就缺婴儿。” [105] 专家认为,年轻人观念的改变是德国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工作压力使许多年轻人不愿建立家庭,很多已婚夫妇也不想要孩子。《世界报》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德国人希望组建一个有后代的家庭。德国妇女唐娜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从没想过要生一个孩子,那将意味着放弃我现有的工作。”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事业,这让无数妈妈头痛不已。
    生育率的降低,也给德国19世纪就创建的养老保险体制带来极大的冲击。德国的退休保险体制实行的是“转摊方法”。按照一般规律,最合理和有效的比例应该是每3个在职员工养活1个退休人员。可再过20年,德国100名在职员工就须养活78个退休者。欧洲人口问题专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人口是个重要因素。对此,《法兰克福汇报》编辑席尔马赫尔博士说:“不生孩子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它早晚会毁了德国。”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强调,国家的出生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多生孩子将成为德国的头等战略任务。
    为了让年轻人多生孩子,德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政府首先推出奖励政策,妇女每生育一个孩子,每月都可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补贴。政府还提出要在2010年前建立23万个托儿所,并将延长学校的授课时数,以帮助有工作的母亲。据报道,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带薪产假新制规定,凡是2008年出生的婴儿,其父母最多可获得14个月的带薪产假。德国政府预计在2007年提拨16亿欧元来支付“父母津贴”,从2008年起将增加至40亿欧元,以期提高德国婴儿的出生率。德国家庭部部长表示,新法案的目的是希望使年轻的父母免于经济的压力,安心在家抚养小孩。[106]

总结一下就是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龄人口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于老龄人口数量增加,第二个方面是由于老龄人口健康状况变化,因为人老了以后会得各种病。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医疗卫生费用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老龄化对医疗卫生费用上升的影响不大。无论如何,老人健康有两大法宝,一是饮食少而精,二是运动多而勤。老年体育的确是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6传统医疗手段费用的高昂与无效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早在1883年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宰相执政之时,[107] 就建立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即一定收入以下的人有强制性义务,在359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德国几乎所有国民都被接纳到医疗保险体系中,其中约90%参加了法定保险,约8%参加私人保险。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心原则是团结互助、社会共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德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即入不敷出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德国医疗保险体系完全在国家监控之下运转,内部竞争不足,存在大量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德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医疗费用支出就达每年250亿马克。[108] 目前,德国的医疗费是非常昂贵的,开的价钱能让没病的人都吓出病来,比如挂号费就30欧元,看一次头痛脑热就要上百欧元,住一天医院需要300欧元以上。[109] 为解决医疗开支迅速增长的问题,德国政府就被迫一再提高医疗保险费缴费比例。在过去30年中,法定医疗保险的缴费占工资比例已经从平均8%增加到14%以上。而这等于变相增加工资附加成本,反过来又对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鉴于此,德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医改的原则是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之上,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110] 这里的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就是鼓励国民积极参加健身运动,1974年科尔(Helmut Kohl, 1930-   ,1982年至1998年年任德国总理)说的好:“在体育上多用1马克,我们就可以在医疗费上节约10马克。”[111] 其实,人越老越该运动,因为运动就是最好的“长生不老”药。由于越来越多的医疗健康服务被取消或者必须自费,看病变得越来越昂贵,所以有目标的预防,例如通过体育运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出生人口比例下降,老龄化逐渐加重等原因,德国2006年的住院医疗费用比1960年的增长了63.1倍。[112] 庞大的支出已经让德国政府感到力不从心,到了不得不消减医疗费用的地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的冲击,加上医疗手段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增长是导致德国医疗费用上涨的主因。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因此,受慢性病困扰的生活阶段不断延长,工业发达国家的医疗费开支巨大,政府因此不安也不足为奇。于是世界各国一致认为现在只有一种办法解决问题:延长健康生活时期阶段,缩短患病时间,采取预防措施。德国社民党和联盟90/绿党正计划向德国联邦议会送交加强健身防病工作的提案。德国社民党体育政策发言人弗赖塔格最近在柏林表示:“我们的目的是明确地把体育运动定为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113]德国体联所属的体育组织多年来一直采取各项措施预防疾病。很多体育运动协会都致力于通过运动防治疾病,如心血管病。除单项运动协会外,州体联长期以来也在研究“体育与健康”的问题,实施各类培训计划,向体育运动俱乐部提供咨询服务。德国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长期地、持续地预防疾病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要预防疾病,就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需要具体的建议,而且需要可信的、战略上的合作者以及覆盖全国的、有效的组织结构。同时,多年的经验也表明:欲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行动。另外,德国在财政、税收、组织、管理和兴建设施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其理念和口号是“让体育运动溶入每个国民的血液之中”(SPORTS FOR ALL)实现三个“超越”,即:从事体育咨询、服务和指导的人员数量超越医护人员的数量;体育活动设施的数量超越医院的数量;体育人口的数量超越服药和接受治疗的病人数量。

7健康观念的发展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解释,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有病就不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更深层次的健康观还应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正常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环境因素的完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然而,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则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说,健康的含义和标准是多元的、相当广泛的。

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今天,当健身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变,大家开始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健身活动付费,“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健康观的改变极大低刺激着人们的体育消费,一般来说,德国大众健身消费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服务消费。体育用品消费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和体育器材的消费。体育服务消费则是指获得专业机构的健身培训、指导等服务。一些设施良好、培训有方的健身俱乐部已成为不少国民健身首选。例如德国的一个女子健身俱乐部,每月只要50欧元(相对于德国2-3千欧元的平均月收入并不贵),就可以不限时间的使用各种运动器械,还有桑拿浴室,日光浴室,还可以参加各种形体训练班,运动课程等。德国很多家庭主妇都积极参加这种俱乐部,可见其健身运动的普及程度。[114]

 

 

3   德国大众体育的功能

 

大众体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环境、家庭和道德等关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德国大众体育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国民健康

科学研究证明,大众体育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预防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癌症、糖尿病及老年人骨折等,还有助于心理健康。在德国许多体育俱乐部的黑板上可以看到预防哮喘、心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症的训练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俱乐部与医生和医院联合制定的。[115] 不少俱乐部除了应有的体育活动日程表以外,还有许多运动处方性的课程,如预防和治疗心脏病、肝病、骨质疏松症的课程。心脏病运动处方课程在上课时除一名教练外,还有一名运动医师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116] 以预防癌症为例,德国当前癌症病人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德国人不仅通过体育运动预防癌症,而且积极开展癌症病人康复锻炼活动,很多体育俱乐部都开设了癌症病人康复锻炼项目。不来梅体操俱乐部的乳腺癌妇女健身项目已经有15年的历史,参加活动的妇女年龄在40~80岁之间,年龄最大者在项目开办之初就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埃森州的霍斯特1881体操俱乐部还请了具备相关资格的健身教练指导手术后的癌症病人锻炼。奥勃科尔希1861体操俱乐部最近也打算把癌症病人的康复锻炼纳入俱乐部的活动内容,俱乐部的两名练习指导老师已经完成了有关课程的培训。符腾堡州体联也很重视癌症病人康复锻炼方面的工作。州体联一直与一家康复医院合作,共同培训专业指导教练,其中150人已经上岗工作。州体联下属的100家体育俱乐部现在已成立了120个癌症康复小组。癌症病人康复锻炼活动正在全德各地兴起,让癌症病人感受生活的快乐、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德国体育俱乐部追求的目标。[117]

 

2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大众体育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例如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参与率及工作效率,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德国专家里希特霍芬把大众体育称之为“占据德国十大经济领域的庞大经济力量”,奥斯纳布鲁克大学(Uni Osnabruck)的麦耶教授说,在体育领域有54.06万员工,与信贷行业的员工数量持平,一年的营业额为530亿德国马克,体育是危机最小的行业之一,对自己的位置很有自信。[118] 这里以德国健身行业为例。德国运动健身房协会(DSSV)确定,2007年全德国境内有约5950家健身场馆,一共有约525万会员在这些场馆中进行训练,全德国平均每100,000个居民有约7.1个健身场馆。整个健身行业的销售平均值为约30亿欧元(DSSV 2007数据),比2000年增长了近10亿。[119] 这些数据表明,健身行业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市场,这个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又如,德国家庭体育消费每年高达149亿美元,德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0.9%,[120] 最新数据为1.25%。[121] 由此可见,德国如此宏大的体育产业为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体育产业的厂商和健康人寿保险部门也为推销产品和扩大业务,在积极地参与大众体育的宣传活动和资助一些竞赛、游戏活动,客观上也推动了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德国体育硬件设施和装备都非常专业,大大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德国有法律规定,一些健身器材在几年之内要强制更新,保障了新研制出来的健身器材总能及时投入使用,而且器材都非常新。在健身时,也能体现出德国人严谨的一面:无论参加什么运动,无论水平如何,德国人的运动装备都是最专业的。徒步走要有手杖,骑自行车要穿紧身裤,戴头盔和护膝等等。健身时,随便着装会被视为不雅的举止。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也促进了国产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发展壮大。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非常完善。AOK等大型医疗保险公司对某些特定年龄层的健身消费给予报销,数目在30到200欧元不等,达到了鼓励民众进行健身消费的目的。对于免费健身,德国人何乐而不为呢?德国环境适宜锻炼。无论在莱茵河畔,柏林帝国大厦之前或者是黑森林中的乡间小道上,都能见到慢跑健身的人。很多德国人虽然在大城市工作,但在周边的幽静小城居住,地广人稀非常适宜锻炼。很多中小城市政府出资建设简易足球和篮球场。德国每个州都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地区人均拥有健身器械和运动场的最低使用单位,保证每名公民都有足够的设施来锻炼,这也大大激发了德国人的健身热情和体育产业界的投资及生产热情。企业,特别是有体育产业的企业对大众体育进行赞助,不仅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声誉,还能获得减税优惠,何乐而不。

 

 

3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德国著名学者指出了体育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伴随着新的以“体育对德国好”为口号的社会宣传攻势的展开,成功开展的健身时代告一段落,它是保持德国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媒介资源之一。卡普斯丁教授在回顾德国人与外国人和外来移民的融合工作时指出,德国体育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相对无言的各国人民带到一起。[122] 其实,帮助有困难的移民或外国人融入德国社会也是德国体育目标之一。[123] 有些俱乐部还向外来移民、外国人和申请避难者开放。

国际奥委会委员、澳大利亚奥委会国际关系部部长、国际铁人三项联盟秘书长菲利普·瓦尔特·科尔斯在1996年的第6届世界群众体育活动讨论大会上发言认为:“体育是反堕落的动力,是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最强大道德力量和社会力量。” [124] 而出席本届大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群体委员会主席瓦尔特·特略格说得更明白,他强调:“与其它社会力量相比,体育的作用可能更富于竞争性。群众体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其价值和影响比较显著,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我们必须记住,没有社会——政治这个二维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体育是孤立的,更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利用社会因素作为驱动力,把群众体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成份,让政治家们接受它,使其成为维护社会和平的力量之一,显得非常重要。在统一后的德国,人们谈到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地问题。这些致力于体育的自由细胞(指家庭——译者注)明确而一致地要求,要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对周围的社会问题施加影响。诸如:反毒;为年轻人和失业人员提供高雅而富于创造力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使其摆脱孤独、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照顾冠状动脉患者、非婚老人和无法在公开环境中发展的外国人。在这里,体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同时为人们认可的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而不是纯粹被利的工具。群众体育的社会意义——它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之间更加和谐。大众体育远远超出了其为人们健康服务的范畴。 群众体育之所以具有“和谐”功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两个基本要素:娱乐和谈话伙伴,这是人们从互相认识到互相理解的中介。群众体育可不是供长跑运动员和自行车选手消除寂寞的,它首先是指公众的大小小的各种上团体活动,每个人及其同伴皆从中获得精神上和体质上的双重益处。在1994年巴黎的奥林匹克大会上,许多发言人基于他们自己的经历,强调指出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效果是对社会和谐的一大贡献。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在健康环境中生存是所有人的权利。有了健康的体质,人才能变得完整、体力充沛、精神上成为健康的自由人格,这样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和其他社会责任方面为社会服务。其显著效果是,个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了,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善:幸福,健康,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消除种族、信仰、性别及正常人和残疾人间的种种障碍和差别。允许我引用一个德国的例子,当然其他西欧国家也是一样。在一场地区足球赛中,来自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同一队的年轻人,如果他们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球队,就必须互相妥协。在许多德国小城镇,外国籍小孩经常参加少年篮球或足球赛,有些球队的队员名单听起来像一个小联合国。同队队员不是外人,而是同盟军、队友,他们互相依靠,共享胜利时的喜悦、共同承受失败时的悲伤。和谐是自然的。社会矛盾和种族间紧张状况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大大减少了。”[125] 显然,德国大众体育成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整合社会情感

德国大众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国民的喜爱。且体育活动常与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到了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整合社会情感的作用。例如由德国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Deutschland)和德国奥体联(Deutschen Olympischen Sportbund , DOSB)主办的从2007年5月开始的“特色奥运会”(Mission Olympic),就是评选“德国最具体育活力的城市”(Deutschlands aktivste Stadt)和“德国最佳体育积极分子”的大众体育活动,2008年德国最具体育活力的城市是莱茵州的斯佩尔市(Speyer in Rheinland-Pfalz),并获得10万欧元的奖金,作为继续开展大众体育的活动经费。每逢此时,全国上下总动员,全家老幼齐出动,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当然,德国大大小小的体育节(Festivals des Sports)也是德国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比如2002年7月12日至14日的德国赖内市大型体育节。体育节组织了70多项体育活动,共有43家体育俱乐部和8家体育联合会参与。根据体育节组织者(赖内市、施泰因福体育协会和赖内市体育协会)的估计,体育节吸引了约6万名观众和参与者。 体育节期间举行了学校体育日活动,大约4500名5~10年级的学生报名参加了该项活动。蹦极、攀岩、滚轴溜冰等体育活动把体育节推向了高潮。除个人运动项目外,体育节还举行了赖内市中小学篮球冠军赛和足球冠军赛。各家体育俱乐部也借体育节之机开展了宣传活动。[126] 这些活动和节日就是要通过开展各类人群的活动让体育运动成为城市、社区及乡镇的名片和风景线,让越来越多的国民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投入到运动健身中来,让社会更文明、更现代、更和谐。

在德国,企业体育活动可以促进那些非体育俱乐部会员参加体育运动,例如那些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可以消除隔阂,促进交流。企业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有利团结。[127] 人们通过体育来达到休闲娱乐和健身的目的,从而丰富社会大众文化生活。

另外,还有很多综合型社区俱乐部,那里除了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外,还有乐器演奏、园艺等活动,以满足会员的其他爱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对吸引会员及沟通会员间的情感也很有用。

5)迅速扩展体育人口

通过大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扩大体育人口数量。例如:德国大众体育计划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说明,因为它异乎寻常地全面且声称大众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有效。德国体育协会已经用数字说明了体育参与者每年的增长率:体育人口从1960年的18%提高到1988年的69%。体育人口的增加客观上也为整个国家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28] 现任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德国的帕姆教授 [129] 认为:近30年来,体育现象发生了两点突出变化,一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迅速增长,是近代体育史上任何时期无法相比的,另一个是过去许多与体育无关的东西,现在都和体育结了不解之缘。[130]

《明镜周刊》的一份调查可以说明普通的德国人是如何安排他们的闲暇时间的,其中参加体育活动占46%,远远高于其他活动。参见图4 [131]

 

 

 

 

 

 

 

 

 

 

 

 

 

 

图4 德国人闲暇时间活动分配图

 

(二) 德国大众体育政策与组织管理

1   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体育管理是指拥有一定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系统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基本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过程。本课题参照国内某些学者对体育组织在体育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将国外体育管理体制划分为政府管理型、结合型、社团管理型三种类型(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政府在体育管理中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的程度以及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类型的划分只能是相对的)。

社团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在社会团体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除对有关体育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外,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基本不干预体育的管理事务,充分保证体育的自治地位。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育资源的配置以及体育管理工作完全由体育社会团体承担。
    社团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第一,它根植于人们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易于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易于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务,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地体现社会各界的意志。第二,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三,社团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在决策中体现了高度的民主。第四,在社团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中,管理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承担,这有助于培养国民的奉献精神。
    社团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的明显不足是:由于体育社团及私人机构代表了特定的利益群体,在体育管理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作方面不够协调,甚至发生争吵和相互抵制。这直接阻碍了政府力图提升国家形象的体育目标的实现。[132]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体育系统内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是实现国家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体育管理体制的模式类型划分,德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社团主导型,社会体育组织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自治性,近几年开始逐渐强化政府的职能(主要是针对公益体育活动的拨款)。[133] 德国社会体育团体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导作用。其大众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团体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的,比如,团体会员缴纳的会费,注册收入(体育指导员的注册),私人和企业的赞助费,体育基金会等。其管理的特点就是以社会团体管理为主,以政府间接管理为辅的社会团体管理制度。换言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过体育彩票给予体育团体组织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外,基本上不干预其管理事务,充分保证它的自治地位。图5可以形象地说明德国的体育管理体制。[134]

 
 
 

 

图5 德国体育行政机构图

(注):上图的部分内容已有微小变化,如德国体联和德国奥委会已在2005年合二为一,即德国奥体联——笔者注。

2   德国大众体育管理组织与机构

德国的体育组织体系主要是由社会体育管理组织构成,德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行政机构,其宪法赋予社会体育组织高度的自治权。即政府把体育管理的任务和权力交给了社会体育组织,并且从法律上保证这些组织的高度自治性。社会体育组织主要有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等,其中德国奥体联是德国体育最重要、最具权威的管理机构,在德国的体育管理事务中处于垄断地位,[135] 它在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导作用,政府(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次的政府机构)只对体育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议,并对那些对国家事业有关的体育活动(如高竞技中心和联邦基地的建设,特定地区的大众体育和高校的运动设施建设,公共的的运动场馆、设施建设等)提供资助,它不干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其内部事务,充分保证社会体育组织的自治地位。德国体育实行自力更生、自我管理,政府在体育管理中只扮演一个协作者的角色。无论闲暇体育、职业体育、休闲体育,还是高水平竞技,也无论体育活动的归属,即社会归属、职员归属或宗教归属,都必须统一在德国奥体联的旗帜下,由其统一协调和管理。

负责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德国奥体联及其下属的16个州的体育联合会、60个单项体育协会(33个奥运项目,27个非奥运项目)、11个承担特殊职能的体育协会、6个体育科学与教育协会、2个支持性的协会。德国的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和各个社区都分别有全国性的组织,它们分别是全国地区联合会、德国城市联合会和德国城市与社区联合会。这些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持各个层次行政管理系统的自治和独立,其中,社区联合会在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针对社区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和改进的有关建议,是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组织是德国体育运动会议,它是1970年产生的,由12个来自私人机构的成员和12个来自州和社区政府的成员以政党代表的形式共同组成,它是一个政府机构与政党组织在体育运动发展上的协调机构,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各个层次体育运动的发展。

依据德国宪法第30条的规定,德国体育发展的责任主要由州一级的政府承担。在州政府中,一般由文化部承担体育管理的职能,但其主要职能在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对体育组织提供资助,工作的重点是推动和发展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政府一般不介入体育社团的内部事务。州政府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促进社区和俱乐部体育设施的建设,州政府不仅提供资助,还要提供咨询服务。比如德国的市级和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当地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与休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城市和社区政府服务参与修建和维护当地的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青年活动中心,甚至帮助维修私人体育俱乐部的设施。在许多情况下,体育俱乐部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池。城市和社区体育办公室负责管理、维修和翻新社区体育设施。[136]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发展最基本的组织载体,这些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实行自我管理。按照德国著名学者海尔曼的观点,德国体育俱乐部是一个以“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加工作”和“民主决策”为特征的自由团体。[137] 目前德国9万余个体育俱乐部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具有双重会员籍,每个体育俱乐部既是州体联、德国奥体联的会员组织,又是单项协会的会员组织。确切地说,俱乐部作为一个整体是体联会员,而俱乐部每一个项目又是单项协会的会员。

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类松散的自由团体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与工作”和“民主决策制”这五大结构特征。在其协调运转中又表现出“团结合作”、“角色分配”、“非正式控制”、“协调自治”和“通过人际关系树立形象”这五类行为特征。[138]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在体育俱乐部、协会中参与的有组织体育是德国体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研究领域,是私法体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德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体育发展中,在体育俱乐部这种志愿组织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唯一的参与形式,尽管在最近的十多年,体育俱乐部、协会遇到了商业体育提供者和非正式部门参与体育等形式日益增长的竞争,但是它仍然能够保持杰出的供应地位,在竞技体育和团队体育方面依旧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体育俱乐部是在友谊、安全、精神和感情的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团结、信任和互惠的逻辑来提供参与体育的机会。

在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德国的体育俱乐部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目前德国大多数体育俱乐部都是大众健身俱乐部,即便是职业俱乐部,其中也有很多普通会员。这些会员只需缴纳一定的会费,就可以利用俱乐部的运动设施来锻炼,并代表俱乐部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有学者根据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三角形的理论,把德国复杂的、多方面的体育管理纳入一个体育福利三角形。(见图6)

 

 

 
 
 

 

 

图6  体育福利三角形———以德国为典型案例

在这个模型中,体育俱乐部位于政府、市场和非正式部门中间。因为和政府相对比,它们有公法和私法(公共品和私人品)区分;和市场的商业提供者相比,它们以营利和非营利的目的为界;和非正式部分相比,它们有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福利三角形展示了政府、市场、体育俱乐部和非正式部门的互动关系。在宏观层面上,体育福利混合反映社会不同部门提供参加体育机会方面在重要性、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在具体的经验的层面,这种体育福利混合反映了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不同部门扮演角色的不同。

就一般而言,在这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德国体育的制度化及其任何的变化就和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连接,也和不同社会逻辑的合法性(“政府”、“市场”、“市民社会”)以及不同的部门(“公共”、“商业”、“非正式”、“志愿”)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德国体育的结构是在所有四个部门内发展的结果,以及这四个部门在社会领域中所拥有的合法性的发展的结构。

因此,假如我们把国家(政府)、市场、志愿组织按照第一、第二、第三部门来命名的话,德国体育的构成应该是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部门构成;假如我们按照市民社会不包括控制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经济领域的理论,德国国家体育的构成应该是由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构成。[139]

 

总之,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是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德国,“体育俱乐部会员”几乎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代名词。[140]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组织的基本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再简单介绍一下德国体育俱乐部的概况。

 

2007年,德国出版了长达694页的《体育运动发展报告2005/2006——德国体育俱乐部状况分析》(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一书。[141] 该书是由以布罗伊尔教授(Prof. Christoph Breuer)为首的科隆体育大学的一支9人研究小组完成,并由联邦德国体育科学院在科隆正式发行。德国奥体联网站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调研结果,现摘译如下:
    研究小组从全德约90000家体育俱乐部中调查和分析了3731家俱乐部的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如果没有体育俱乐部,德国很难为民众提供相应的体育运动条件。体育俱乐部为德国的公共福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一,拥有和使用体育场馆的情况
    目前,德国有8100家体育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体育馆,10200家俱乐部有自己的足球和曲棍球场地,10100家俱乐部拥有自己的网球场。超过31000家俱乐部有自己的会所。换言之,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总计拥有18000块体育场、49000块网球场和38400个其它体育设施。根据调研结果,68%的德国体育俱乐部(约61000家)可以使用乡镇的体育设施,其中约28%的俱乐部可以免费使用,不需要回报,其它俱乐部则需要缴纳使用费。研究者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支持,大部分俱乐部难以生存。”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愿意与其它公共福利组织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俱乐部组织的体育运动有很强的公益性。例如,2/3的德国体育俱乐部与学校有合作。体育俱乐部其它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幼儿园、医院和青年福利局。

第二,财政情况
    会员的会费是体育俱乐部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会费因年龄、参与积极性和类别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会员平均每月的会费是6.24欧元,青少年是8.38欧元,成人为15.56欧元。研究小组认为,这样的会费价格是适度、有节制的。当然,也有个别俱乐部的会费甚至达到了平均值的9.57倍。不少俱乐部还会收取入会费。入会费各俱乐部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根据对3731家俱乐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成人的入会费在33.55欧元到539.77欧元之间。
    不同类型的俱乐部在会员身上的花费也各不相同,一般每年在112.45欧元至362.88欧元之间。按百分比计算,俱乐部的支出主要有:管理人员的费用(占17.2%,是体育俱乐部总支出的最大部分),其次是教练员、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教师的费用(占14%),还有对运动员的资助(12.6%)。

第三,志愿服务情况
    很多为体育俱乐部工作的人员是志愿服务的。根据调查,目前德国约有210万体育俱乐部工作人员(其中近100万是教练和体育运动指导老师)是在义务工作,无报酬劳动时间每年达到约5.57亿小时,折合每名俱乐部会员平均义务工作16.2小时。研究者认为,这些志愿者每年为德国国民经济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85亿欧元。
    德国体育俱乐部志愿服务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固定职位的志愿服务工作,通常是长期从事某项特定专业工作。另一种没有固定职位的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定期的、临时性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任务。例如,为筹备和举行比赛、举办周年庆祝活动而进行的志愿服务。在德国,平均约10个体育俱乐部成员可以分摊到一个志愿服务固定岗位。平均13个没有职位的“普通”俱乐部会员中就有一个积极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99%的德国体育俱乐部设有主席职位,超过90%的俱乐部设有副主席和出纳。还有相当一部分俱乐部设有体育场馆工作人员(59%)、新闻宣传员(53%)和业务负责人(29%)。
    志愿服务工作是德国体育体制的一大支柱。但是如何赢得志愿者也将成为今后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一大难题,俱乐部有必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志愿服务新路。

第四,经办理念
    俱乐部代表对调查问卷中有关俱乐部经办理念的陈述打了分。得分最高的是:“传播公正、宽容的思想”(4.56分,满分为5分),得分其次的是“提供质优价廉的体育运动机会”(4.47分),“支持青少年工作”(4.28分),“重视交际和集体生活”(4.26分),“注重体育运动的质量”(4.21分)。

第五开展儿童和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德国91%的俱乐部吸收儿童和青少年会员。换句话说,有将近一成的体育俱乐部没有这一年龄段的会员。俱乐部的经办理念也反映了对儿童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视程度。57.4%的体育俱乐部表示,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这些俱乐部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把儿童从街头吸引过来。”只有15.1%的俱乐部把重点放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在德国,平均每个体育俱乐部拥有一名青少年主管,平均每月为俱乐部志愿服务13小时。
    研究小组调查了儿童和青少年占体育俱乐部会员总数的平均比例,结果显示:6岁及6岁以下儿童仅占3.6%,7—14岁儿童占16.6%,随着年龄的增长(15—18岁的青少年),比例又下降到8.8%。18岁及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会员占总会员人数的29%。

 

此外,德国州体联期望提升大众体育在德未来体育主管机构中的地位。2005年9月23日,德国各州体联就此召开特别会议,并发表声明期望提升大众体育在未来的地位。德国州体联常务会议强调,州体联下属的体育俱乐部为2500万会员提供了少年、青年、老年、家庭、残疾人体育活动项目,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在体育俱乐部的日常工作中,尽管促进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就运动项目的广泛性而言,竞技体育不及大众体育。[142]

当然,德国体育联盟大众体育部是领导全德大众体育的最直接管理机构。[143] 它服务的目标群体就是所有德国人,还为特殊人群特殊指导。其主要活动项目:“通过运动保持健康”(开始于1970年);“20个项目的健康活动”;(开始于1971年);“让我们一起活动”(1979-1982);“体育与健康”(1983-1986);“在俱乐部运动是最好的”(1987-1990);其未来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大众体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媒体宣传;促进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完善。它始终认为大众体育必将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社会市场。[144]

3   德国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

德国大众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这样几条:国家财政补贴;社会捐款、资助;基金会资助;团体和个人会费;体育彩票或体育博彩提成;私人或公司赞助;场地出租以及门票收入等。

关于大众体育经费投入,德国国家投资比例并不大,地方政府投资占较大的比例,私人投资也占到一定比例。德国国家投资不到公共投资总额(国家与地方投资)的10%,而地方投资占到90%以上。参见图7。[145]

图7  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经费来源结构图(1990年)

 

上图显示:1990年,德国的体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国家体育拨款中,来自地方政府的拨款占98%,中央政府的拨款占2%。来自私人部门的经费中,居民个人的经费占95%,私人公司的经费占5%,居民个人用于体育运动的经费,62%用于获得体育健身服务,38%用于购买体育用品。[146] 又如,1997年,德国联邦财产预算显示,联邦内政部的体育拨款为2.17亿马克,再加上对联邦体科所和国防体育的拨款,联邦政府的预算突破了3.3亿马克。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要大大高于这一数目,估计接近50亿马克。据统计,1997年度,体育拨款最多的三个州分别是巴登符腾堡州(9.5亿马克)、北莱茵州(7.36亿马克)和巴伐利亚州(7.17亿马克),最少的是不来梅州(3000万马克)。[147]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费一般占国民总产值1%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大众体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经费来源中,家庭体育消费是最重要的渠道。据瑞典中央统计局1990年统计资料,1990年德国家庭体育消费总额为149.54亿美元,(见表6)[148]

6  各国家庭体育消费比较

 

 

 
 
 

 

据日本《休闲白皮书》调查资料,西方国家政府对大众体育的投入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0.61%之间,其中地方政府的投入远远超过中央政府。西方大众体育也从各类体育彩票、赛事竞猜等体育博彩业中获得大笔资金。西方的各类企业也对大众体育投入不菲。(见表7)[149]

 

 

 

 

 

 

7  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经费来源渠道

 

 
 

 

 

 

 

 

 

 

 

 

 

 

 

 

 

 

 

另据报道,从1970年至2005年,德国体联累计从彩票中获利7.5亿欧元。[150] 这些资金大部分用在了大众体育上。

4   德国大众体育的经济政策

尽管德国各级政府普遍紧缩开支,但是德国联邦政府对体育的拨款还是保持了优惠政策。除了向体育组织直接提供资助外,联邦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制定各种政策,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国家的角度讲,德国联邦政府有一整套发展体育的优惠政策,支持体育运动的发展。具体政策如下:(1)对非赢利性的俱乐部和协会实行减税,减免税意味着大多数俱乐部根本不用交税。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捐赠者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税。(2)俱乐部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使用体育场。(3)如果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影响了运动员的学业进程,或者运动员的成绩没有达到大学的入学条件,优秀运动员可以根据特殊规定免费进入高等学校学习。(4)从博彩中获得收益。根据德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各种博彩活动收入中的25%发还博彩者;另外25%的收入必须提供给各种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各种福利机构和体育组织,体育组织获得其中的50%。另外,有一种专门的彩票“Gluckspirale”(好运螺旋线)的收入全部由体育组织支配。(5)国家负责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免费体育服务,如残疾人、老年人等。[151]

下面举例说明在体育博彩(SportWetten)和体育俱乐部方面的优惠政策。先说体育博彩,2004年12月25日,家住法兰克福的卡纳特先生早先是位房地产商,德国申办2006年世界杯成功后,由于国家的体育博彩优惠政策,他便逐步转行做起了体育彩票生意,如今已是4家体育彩票销售店的老板,不过,两年前他开第一个店时当地没有竞争对手,现在却是8个。随着2006年世界杯的临近,德国博彩业显示出空前蓬勃的发展势头,相信德国2006不仅是啤酒世界杯,也将成为一届博彩世界杯。35岁的卡纳特先生说:“眼下我们这儿的彩票销售店就像野生蘑菇一样疯狂蔓延着,是呀,当每天都有重要球赛的时候,老百姓竞猜比赛的兴奋肯定比平时大得多,到世界杯的时候,我估计生意至少是现在的两倍,谁不想趁机捞一把呀?”而作为德国世界杯组委会所在地,黑森州彩票销售店的数量过去6个月内翻了一番,达到了170多家。据悉,德国博彩业的风生水起,也得益于德国政府对博彩行业政策的转变。长久以来,私人开设彩票销售店在德国是非法的,因为体育博彩统一由国家控制和经营,但近期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打破了这一局面。博彩业律师汉姆巴什说:“所有人都渴望通过博彩来改善生活、实现理想,这就是人们要改革旧法的原因。[152]

自从德国足球职业化以来,足球博彩业在德国就应运而生。和六合彩(Lotto)一样,德国的足球彩票(Toto)在创办的最初,也是只由国家经营的。但是,随着足球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德国的私人足球博彩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私人的足球博彩公司都是在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资格审核,然后登记注册了的。相对于国家经营的博彩机构而言,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经营范围含括了几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足球赛事,而官方的足彩投注机构主要只对欧洲大陆的足球赛事和诸如丰田杯、南美解放者杯决赛阶段的比赛接受投注。私人的足球博彩公司不仅接受彩民对于这些赛事的投注,而且接受对马耳他、塞浦路斯这样欧洲小国足球联赛的投注,甚至接受包括日本J联赛这种一般德国球迷知之甚少的联赛的投注。[153]

 

其次看看对体育俱乐部的优惠政策。全民健身在德国主要由有很大自主权的体育联合会负责,整个全民健身的发动、领导和组织均由各级体育联合会和遍布全国城乡各地的9万余个体育俱乐部具体实施。体育俱乐部在兴建体育设施和购置大型器材时甚至可从政府获得最高份额为50%的资助。德国法令还规定政府在社区成立俱乐部后,有义务提供运动场地供社区居民做休闲体育活动。所以,德国体育俱乐部所属运动场地,均由政府投资兴建交由当地俱乐部经营管理,嗣后政府对场地维护等不再投入经费及人力的支持,全权由俱乐部运作。[154]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一般都是法人组织,只要是7人以上的,有一定规章制度,并在相应机构进行登记的俱乐部即可取得法人资格,成为社会公认的组织,具有法律效力。俱乐部名称后面加坠“e.v.”的,是依据民法条文进行过注册的俱乐部,如果是公益法人性质的,则可享受各项活动收益免税的优惠。企业赞助和捐款完全由俱乐部和企业支配。德国体育俱乐部根据不同的规模可以向地方政府申领补贴来进行设施的建设,如果是1000名会员以上的大俱乐部,则多由政府提供俱乐部专用的活动场地,俱乐部只需支付较少的使用费,并由俱乐部对场地进行管理。会员较少的小俱乐部则多免费利用政府公共体育设施或大学体育设施,有时需支付少量的使用费。在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积极地增建社区体育设施,以满足人们的体育活动需求。德国体育俱乐部有大有小,大到1300多人,小到100人,而一半的俱乐部有自己的独立设施。同时,有一半的俱乐部能够领到政府补贴,每年的补贴额有2500欧元,另一半俱乐部可以免费使用政府公共体育设施,而且修理和购买器械的10%的费用也由政府资助。[155]

5  德国大众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特征

(1政府支持,群体社团实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在积极地进行政府的机构改革,强化基层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即呈现基层政府负责管理大众体育的趋势。

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在具体规划方面,德国政府突出强调大众体育的科学规划,并制定科学的大众体育发展规划,例如:1960年联邦德国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关于体育设施的调查,制订了发展大众体育的“黄金计划”,决定在15年内投入63亿多马克,前4年由联邦和州政府为地方直接投资约5千万马克。[156]

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德国大众体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大众体育社团组织实施的,即通过强化社会团体的专业化管理来管理社会大众体育。德国奥体联则设立大众体育委员会,领导全国的体育俱乐部,发展大众体育事业。其下属各种各样的大众体育俱乐部、体育锻炼中心和社区体育组织等等是具体的实施机构。1987年德国开展的一项大众体育计划,就是由29个体育中心组织43万人进行的。

 

2突出法制规章制度的作用

为了大力开展大众体育,德国制定了不少法制规章制度,例如前面已经论述过的《德国体育宪章》、《闲遐体育方案》、《黄金计划》、《东部黄金计划》、《德国体育指南》、《联合声明》、“德国体育奖章” 、“家庭体育奖章”和“移民体育计划”等,其中,对德国大众体育影响最大且意义久远的当推“德国体育奖章”和“家庭体育奖章”制度的颁布与实施。这两项制度是德国体育领域中历史最悠久、大众参与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全民健身计划,被称为促进德国大众体育的头号计划,它们至2001年底使全德国民共获得23533487枚各类德国体育奖章。可见,这些法制规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的大众体育。

 

3突出宣传、强调激励

体育传媒在大众体育开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体育作广泛宣传,国家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小册子、招贴画等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广为宣传。德国大众体育的成功之道就是大造舆论,其大众体育活动计划与大众媒介的宣传活动密切配合,提出了许多简明而鼓励的体育口号,如“运动的第二选择”、“锻炼身体” 、“一起运动”、 “体育与健康”、“有氧耐力锻炼130分钟”、“最好的锻炼效果在俱乐部”、“通过体育保持健康”、“通过体育达到康复”、“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和“德国,动起来”等等。这里“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特别值得一提,2002年在当时的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 1931-2006,1999-2004任德国总统)的倡议下一个名为“体育运动有益于德国”的宣传活动在德国展开,它传达给公众这样的信息:“运动有益于德国——让我们动起来。” 呼吁大家每天运动一个小时。政府首脑以及众多文体明星为这个运动做宣传,带头上街跑步做表率,效果非常好。宣传活动及各界人士的表率行动有效地激励了大众参加体育锻炼,并让人们广泛的了解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人的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关系,做到了家喻户晓。[157]

另外,还设立体育节、[158]体育日,每年选举“德国最佳体育城市”等,这些都是宣传大众体育的大好时机和最佳场所。以体育节为例。2004年7月5日,德国体育节首次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举行。该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负责组织工作。在市长芬里希的倡导下,卡尔斯鲁厄地区60多家体育运动俱乐部和协会得以借体育节之机向公众宣传自己。主管体育的市长德内克强调:“我们要鼓励大家加入体育俱乐部,运动健身。”巴登州(Baden-Württemberg)体育联合会主席扬纳利克认为:“大众体育必须展示自己,引起更多的重视,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体育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体育节期间,举行了篮球比赛及男、女青少年街头足球比赛等活动。俄罗斯体操明星和德国橄榄球冠军Heidelberg Lions队将登台表演。市内的城堡和广场将成为举办体育节的场所。体育节为期3天,7日(星期天)结束。[159]

4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成为德国建立大众体育战略目标体系的焦点

德国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可操作性、科学性、系统性强。“目标明确而具体,针对性强”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住大众体育战略目标体系的制定,而且还要从微观处把握住。另一方面是对于不同的大众体育群体进行专门性的目标设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推出了不少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主次与轻重分明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构成了德国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的主体部分,充分体现了德国对大众体育实施目标管理的原则。德国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中的目标体系具有4个鲜明的特点:①所有的目标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均是用具体数据表达的可量化的指标,所有的指标都可以进行跟踪评估。例如,《德国体育宪章》提出,要求小学1,2年级每天要有体育活动时间;从3年级开始每周3小时体育课,下午在自愿组成的兴趣小组中进行2小时体育锻炼;②所有的目标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与激励作用,和每一个国民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并为国民所关注和理解;例如,德国老年体育工作目标是:老年人有权利接受最好的指导,保持每天都积极向上。这些指导和帮助能够激发和推动着老年人保持机能的健全;接受老年人的咨询要求,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严密的活动计划;提供体育活动机会的场所包括:工作场所(如文化工作)、社会场所(见面和交流的场所)和专门场所(设备齐全的房间和休息室);指导课程要使活动更加有趣,唤起老年人对过去的回忆,并能够预计到将来的收获,还要将锻炼与娱乐很好地结合;通过活动的方式传授体育活动的健身理念,主要项目是体操、跳舞、游泳、游戏、力量和放松练习。[160]③目标层次分明;④目标确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涵盖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黄金计划》为例,该计划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共包括总目标、子目标和次级目标等。

由于社会大众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所组成,一般性的计划难以奏效,因此,德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多具有明确的群体针对性。如1969年的“青少年为奥运而练”活动。要求每个5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当初建立这种竞赛活动有2个出发点,一方面想以此活动促进学校与俱乐部的合作,唤起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想通过这一方式为1972年在慕尼黑举行的奥运会发现天才运动员。青少年为奥运而练活动1970年有6.5万人参加,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后该活动仍继续开展,1981年增加到50万人,可见这一活动大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老年人是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中极为关注的一个群体,开展了各种旨在促进老年体育的计划,德国在开展老年体育工作和开发设计老年体育活动时,往往要依据“全身性理论”、“激发理论”、“年龄竞争模型”和“决策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比如通过实施一些针对性计划来普及体育运动的理念,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育计划、7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育计划及老年人体育节和“爷爷-奶奶-小朋友操” [161] 等都是专为老年人体育设计的计划和活动,它们使50岁-90岁的老年人的活动也比以前丰富,增加了老年人社交的机会,如体操、徒步旅行、游泳、骑马、网球、跳舞以及当志愿者等。

    另外,由于工作时间及体育爱好的差异,许多德国人成为晚上体育活动的爱好者,相应的计划及活动也纷纷出台。如今,夜晚也成为德国人体育运动的好时机:午夜篮球赛、36小时游泳赛、夜间健身和100小时团队跑等都是在德国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5利用大众体育市场开展大众体育

大众体育作为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亿万参加者的事业,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在经济投入上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开发经济来源。

人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参与体育健身运动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德国经济发达,国民收入颇丰,给大众体育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德国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大众体育市场。德国经济的发展,直接给国民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冲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节假日或其他空闲时间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德国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运动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家进行运动健身也是一种时尚。一些体育健身保健器材已经悄悄的走进千家万户,如:跳舞机,跑步机,哑铃等等,这些器材把“家庭健身房”带入到新的时代。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光是服装鞋类这些,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球拍、球、护腕、护膝、运动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体育消费重要组成部分。观看体育比赛和购买体育杂志和观看体育比赛也是体育消费的重要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包含到现场去观看比赛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网络去观看比赛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德国2006年世界杯期间,德国就有成千上万球迷到现场为各队加油、呐喊。年复一年,每周末的德甲联赛更成为无数球迷的佳节。德国与体育有关的杂志、报刊非常多,其中与足球、赛车、网球、健身相关的杂志最为人们所关注,购买杂志是关注体育的德国人获得体育信息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大众体育消费的一种方式。家庭体育消费,从国内外调查的大量数据上显示,它已成为大众体育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力军。据《国外体育动态》1997年转载日本SSF财团的调查资料,国际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呈迅速增长趋势,消费内容也趋于多样化和长期化。家庭体育消费总支出1990年德国就达149亿美元,平均每人约19美元,[162] 1996年高达340亿美元,人均近50美元。[163] 进入21世纪后,大众体育消费更是有增无减,2005年德国仅体育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为790美元。[164]这说明大众体育市场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6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

每年的12月5日是德国的志愿者日。目前,德国34%(2200万)14岁以上的公民是志愿者。除卫生和社会公益领域外,有相当大一部分志愿服务发生在体育领域。在德国约90000家体育俱乐部中,有210万个不计报酬的名誉职位,另外还有很多人在俱乐部从事志愿服务。[165]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是德国大众体育的基石。没有志愿服务,就不可能有德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德国大众体育的组织者和开展活动的骨干分子,多是不计报酬的志愿工作人员。德国95%的俱乐部没有专职管理人员,90%的教练和辅导员是志愿兼职人员。根据最新调查,目前德国约有210万体育俱乐部工作人员(其中近100万是教练和体育运动指导者)是在义务工作,无报酬劳动时间每年达到约5.57亿小时,折合每名俱乐部会员平均义务工作16.2小时。研究者认为,这些志愿者每年为德国国民经济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85亿欧元。[166]
    德国体育俱乐部志愿服务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固定职位的志愿服务工作,通常是长期从事某项特定专业工作。另一种没有固定职位的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定期的、临时性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任务。例如,为筹备和举行比赛、举办周年庆祝活动而进行的志愿服务。在德国,平均约10个体育俱乐部成员可以分摊到一个志愿服务固定岗位。平均13个没有职位的“普通”俱乐部会员中就有一个积极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工作是德国体育体制的一大支柱。但是如何赢得志愿者也将成为今后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一大难题,俱乐部有必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志愿服务新路。

其实,德国各级政府、德国奥体联及部分俱乐部已先行一步,鉴于德国体育志愿者的现状,[167] 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

例如,黑森州(Bundesland Hessen)采取措施鼓励志愿服务,从2006年1月1日起,黑森州的中小学生志愿者如果每周至少做5小时公益服务,就可以申请志愿服务卡,持卡人可以享受半价门票等优惠待遇,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参加体育俱乐部、艺术院校、社区和教堂的志愿服务以及环保和慈善活动。[168]

又如,德国体联为了扩大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及志愿者,从1999年起,开始实施一项名为“体育运动中隐藏的明星”的志愿者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体育志愿者及其活动得到更高的评价,从而争取大众的支持;二是为了提高大众对志愿活动的关注程度,吸引他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活动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德国体育和体育俱乐部来讲,志愿者都是宝贵的财富!志愿者是隐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明星”!自发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是重要的人员,是应得到感谢的。要从全国体育俱乐部当中选出优秀的志愿者代表,进行表彰。不要有任何顾虑地向隐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明星”“发出“谢谢你们”的赞颂吧!活动口号是—“感谢你的努力!你是体育运动中隐藏的明星!”该活动从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是第一期工程,要在体育俱乐部、州体联、全国体联三个层次上进行评优和表彰。[169] 此项活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对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为了让志愿者不承受经济负担,要帮助那些帮助别人的人,对大力支持体育志愿者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也给予奖励。例如,2005年12月5日(德国的志愿者日),德国体联和德国商业银行第6次联合颁发了“支持志愿服务奖”。颁发这一奖项是德国体联与德国商业银行共同发起的“谢谢,体育需要你的志愿服务”(Danke den Ehrenamentlichen im Sport,始于2000年)倡议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奖励政界、经济界和媒体行业中长年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士。“支持志愿服务奖” 评奖委员会将2005年度的特别奖授予了德国前内政部长席利(Otto Georg Schily,1932-  ,1998-2005年期间任联邦德国内政部长一职)和幸运螺旋彩票。德国体联主席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称赞席利是“一名在财政匮乏时期捍卫体育预算的战士,深知将资金投入体育领域有利于激励青少年,改善国家形象。”[170]

 

7依靠大众体育俱乐部发展大众体育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在体育发达国家中很有代表性, 自从1816年德国第一个体育俱乐部成立以来,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 至今在全德国范围内已经有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会员2700多万人。[171] 目前,根据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性质划分,有这样几种俱乐部类型:盈利性(商业性)的大众体育俱乐部,非盈利性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准盈利性的大众体育俱乐部。按大众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内容分,又可分为:(1)单项俱乐部。这是以开展某一项目为主的俱乐部。例如,网球、乒乓球、保龄球、长跑等俱乐部。在德国这种俱乐部占全国俱乐部总数的40%以上。(2)综合型俱乐部。这种俱乐部是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多种体育设施以及各种人群的综合体。在此类型中还可按规模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俱乐部。按单位性质分为中小学的体育俱乐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公司和企业中的体育俱乐部,社区和公园中的俱乐部以及大型门诊部和疗养院中的医疗健身俱乐部等。按俱乐部人群分为少儿体育俱乐部、中年人体育俱乐部、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残疾人体育俱乐部和家庭体育俱乐部等等。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在德国的体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是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 尤其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是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在德国,“体育俱乐部会员”几乎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代名词。可以说,大众体育俱乐部是德国发展大众体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根据研究, 德国人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原因除热爱体育的主观原因外, 还有三个客观原因:首先, 体育俱乐部的会费比较便宜。原西德地区俱乐部会费大致介于每年150-260马克之间, 换算成欧元大约在75-130欧元,这对于税后月平均工资2000欧元左右的德国人来说, 的确不算很贵。其次, 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众多, 几乎处处都有。德国的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分布在全国各地, 尽管大城市中的体育俱乐部在规模、场地条件等方面更好一些, 但城镇和农村中同样有相当数量的俱乐部存在, 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 德国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俱乐部,从事自己喜爱的项目。而商业性体育场所大都集中在较大的城市, 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第三, 体育俱乐部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项目。目前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下属共有60个专项协会, 每个专项协会都负责管理本项目的体育俱乐部, 从最大的德国足协(2006年会员为635万)到最小的冰壶协会(2006年会员只有734人), 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33个)和非奥运会项目(27个)。 而商业性的体育场所则主要局限于健身、舞蹈、保龄球等少数项目, 因此体育俱乐部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 根据笔者本人参加足球俱乐部的经历,还有两个原因使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具吸引力。一是锻炼时间灵活, 只要在俱乐部场地开放的时间,会员可以随时使用, 甚至不用提前预约, 这个优势是非营利性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具备的;另外就是俱乐部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场所,俱乐部会员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锻炼完之后一同在俱乐部的酒吧喝酒聚会, 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俱乐部所起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体育锻炼的范畴,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德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建立的,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俱乐部会员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相关项目的体育锻炼活动。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为了使会员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保持最高的锻炼积极性,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提供”:一是提供场地、器材。德国的体育场馆众多,1992年统计的各类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9万多个。这些场馆除了少量作为专业用途(比如职业队或奥林匹克基地)和商业用途之外,大部分都属于大众俱乐部或学校,而学校里的场馆一般晚上和节假日也借(租)给大众俱乐部使用。也就是说俱乐部的存在使国家投资修建的大部分场馆都能够对大众开放,只要交纳会费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场馆。有的俱乐部甚至提供运动器材和消耗品,比如科隆的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学生身份的会员只需交纳100欧元会费,便可每周两次免费使用俱乐部的场地而且羽毛球都由俱乐部提供。二是提供教练指导。德国的大众俱乐部里一般都有两个教练,一个负责成年人,一个负责青少年。这些教练以专职为主,也有兼职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俱乐部里的代表队,同时也为会员提供个人辅导。如果是专职的教练,这些训练和指导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收费标准比商业体育场所低。教练的存在使俱乐部会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证, 大大提高了会员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提供共同锻炼机会。很多德国人参加俱乐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锻炼伙伴。无论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如果能和比较熟悉的人一起锻炼, 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而俱乐部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首先俱乐部有固定的锻炼场所,其次俱乐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会员互相认识,再有就是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这些都可以增加会员之间的了解,小规模的俱乐部甚至就象一个大家庭,几乎所有的会员都互相认识,到俱乐部去锻炼就像回家一样,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四是提供比赛机会。德国联赛制度对于俱乐部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把体育俱乐部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那联赛制度就是使这个大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保证。作为代表队的成员,俱乐部会员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对比赛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比专业运动员逊色,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此, 德国的俱乐部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尽量多的组织本俱乐部代表队参加联赛,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更大程度的调动会员积极性。

概言之,大众体育俱乐部是保证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的最基本要素。德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以其合理的收费、众多的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吸引了大多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民众加入进来。另外,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通过提供场地器材、提供教练指导、提供共同锻炼机会和提供比赛机会等措施来增加会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8充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人从学校开始接触社会,在校期间也是人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机构和人士充分地认识到了这点,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和计划等来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例如,德国教育部长会议于1978年倡导了“学校体育代表大会”,认为学校体育应与其它学科享有同等的地位。又如德国体联从1950年建立以来也一直注重学校体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规章(《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学校体育活动计划》及《第二个学校体育活动计划》等),强调体育课、课外及校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体育课方面,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周至少要有3学时的体育课,另外每学期还开设体育高等课即选修课6学时。在课外及校外体育活动上,德国的学校除体育课以外,其余的体育活动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俱乐部有校内和校外俱乐部之分,这两种俱乐部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模式均与社会上的俱乐部相似,校内俱乐部成员可以参加社会上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因此,德国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实质上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融为一体的。德国学校体育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不再单纯重视竞技运动,而是鼓励学生在参加竞技性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有休闲娱乐性的活动。下面的一些实例可以证明以上观点。

一是德国下萨克森州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措施。

2005年,德国下萨克森州(Bundesland Niedersachsen)政府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缺乏锻炼问题的严重性,在全州进行了一次健康普查。检查结果表明,除例行的学校体育课外,该州青少年需要课余时间在学校或周边地区获得额外的体育运动的机会。下萨克森州体联和州文化部联合推出了名为“学习需要运动——下萨克森重点强调”2007—2010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1.学校体育助教(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学校进行额外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助教方案主要适用于全日制学校。学校可以聘用学生担任体育助教,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课间、课后的体育活动,准备比赛,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学校教师的责任不变。)2.教师再培训(目的是对没有体育授课资格的教师和候补教师进行培训,对体育教师实行再培训。)3.“运动幼儿园”计划(目的是使儿童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向家长宣传运动的重要性;提高教师进行体育运动教育的能力;发动幼儿园的医生进行运动有益儿童健康的宣传;争取体育运动俱乐部的支持,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机会。)4.“运动的儿童,机智的头脑”行动大会(目的为提高运动和健身的意识。)5.慢性病患儿(目的:健康以及一体化;为慢性病患儿创造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机会;宣传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并为运动需求提供信息。)6.体育运动先进校(目的为嘉奖提供特别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学校。)7.Pierre-de-Coubertin学校奖(目的是在毕业典礼上使体育运动特长与其他方面的特长具有同样的地位。)[172]

二是德体育界与萨克森州合作为儿童推出“发掘你的强项”活动

从2008年1月21日起,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盟、德国足协、德国体操协会与萨克森州文化部共同实施一项计划,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口号是“发掘你的强项”。该活动还将通过引入“体育运动教练员”的方式为学校和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带来新气象。这些体育运动教练员由文化部培养和资助,将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游戏,开发儿童的体育运动潜能,加大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第一批体育运动教练员已于2008年9月上岗。[173]

 

三是德国开展“踢球精力充沛活动”

根据科学调查,德国有1/6的儿童体重超常。为此,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和薯条生产商Intersnack发起了“踢球精力充沛活动”。起初活动在科隆进行,现已扩展到整个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预计来年全德将有35,000名学生参加该项活动。 到目前为止,已有约700名3至6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踢球精力充沛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营养咨询、课外足球、身体素质和放松训练。77%的孩子参加完活动后更加喜爱运动了。[174]

 

四是德国创建爱体育爱运动的新型学校

2004年6月27日,在以学校体育为议题的斯图加特高峰会上,德国教育部长会议主席阿内塔·莎凡和德国体联主席冯·里希特霍芬共同宣布:创建爱体育爱运动的新型学校。莎凡说:“除现有的3小时体育课外,也不能忘记开展运动、游戏和体育锻炼,为突出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每天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学校管理机关、体育教师学会和体育联合会这些参与者都要齐心协力。” 冯·里希特霍芬感慨地说:“我期待与教育部长会议更加紧密的合作,这也是多年来我们感到欠缺的。在全德范围内保障学校体育必修课,一直是德国体联的起码要求,德体联还希望教育部长会议能对体育重点学校和运动学校的设立给予支持。”[175]

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总之,德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机构和人士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和计划等来大力开展学校体育。

 

9国际大众体育全球化与德意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相结合

由于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遗产,民间流行不少传统或现代的体育健身之术,为世界体育史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德意志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反应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德意志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所以,在国际大众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德意志民族的体育文化又形成了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此有必要列举几项,作一概述。

中世纪日耳曼人的三项运动是比赛掷标枪、投石块和跳跃。其中的投石块在德国著名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就记录着中世纪日耳曼人推石块的情形。[176]

撑竿跳高原为体操项目,流行于德国学校。1789年德国的布施(Busch)跳过1.83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有据可查的最早成绩。[177]

保龄球,起初叫九柱球戏,又称地滚球。在四世纪前,起源于德国和荷兰。当初只是一种宗教仪式活动,通常在教堂的门厅或走廊里,竖着的柱子表示邪恶,球代表正义,教徒们以球击柱,希望求得幸运。[178]

滑雪运动风靡欧洲,为了不使滑雪爱好者在夏季无雪兴叹,滑草运动便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应运而生。这项运动最初是用来补充滑雪训练的,后来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新兴的独立运动项目。[179]

19世纪晚期,德国人山道(Sandow,1867-1925)首创了通过各种姿态来展示人体美,而且为现代健美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他被公认为“国际健美运动的创始人”和“世界上第一位健美运动员”。目前该项运动已发展为竞技健美和竞技健美操两个相对独立的运动项目。[180]

德国传统“杂技”。“杂技”源于人类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是一种流传和流行于民间的传统技艺,它凝聚着人类的勇敢和智慧。在体育多元化的今天,德国许多大学将“杂技”视为传统体育而纳入学校体育活动,不仅给体育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愉快,也吸引了更多的健身者对“杂技”的兴趣。学校体育“杂技”既突出了大众化、娱乐性的体育健身特点,又为传播和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注入了活化剂。

目前,德国大学学校体育中传习和传播的体育“杂技” 德语为SPIEIRISCHE ARTISTIK。技艺主要有:手技、脚技、技巧等。如:1)手技:主要是以手抛、接物件的练习,可抛接的物件有:球、圈、棒、砖、帽等。练习的程序:初练时,传授者先将一块海绵垫斜放在地面上,再用粉笔在垫面上勾画出物件抛出的线路、顺序等;习练者先按照垫上的抛件线路、顺序进行徒手模仿练习,再进行抛实物练习;待动作娴熟后,再过渡到双手难以应付的繁多物件的抛件练习,并不断地增加抛件的数量。练习的形式有单人抛接物件的练习,两人或多人进行互相抛接物件的练习。其主要目的是锻炼人体的灵巧和手法的活动能力,以达到娱乐健身的效果。2)脚技:主要是以脚蹬踏物件的练习,可蹬踏的物件有:单车、独轮车、滚球、滚筒、晃板、晃梯等。练习的程序:初练时,传授者先扶持或助力帮助习练者进行蹬踏物件进行练习;之后,可借助辅助物(持棍、扶墙)等进行练习;待动作掌握后,再独立进行练习。练习的形式有单人蹬踏物件的练习,双人或多人协同配合蹬踏物件的练习。其主要目的是锻炼人体的力量和平衡的活动能力,以达到娱乐健身的效能。[181]

花样自行车(cycle figure):该项活动起源于100多年前的德国,是一项在欧洲非常盛行的活动,其参加者多为青少年,现在每年都举行室内项目的世界锦标赛。花样自行车所使用的是专用自行车,表演者利用身体平衡表演各种动作,如在车把和车座上站立、双手脱把、独轮行走等等。[182]

    轮滑马拉松比赛。2001年10月在德国的科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马拉松比赛——轮滑马拉松赛,长度同马拉松赛跑一样为42.195公里。当时选手参赛近1000名,比赛起点为科隆的奥托广场,终点为驰名世界的科隆大教堂。 这一赛事为马拉松的历史写下新的一页。[183]

众所周知,由射击和越野滑雪两个静与动的项目组成的冬季两项是无论如何难与炎热的夏季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如今在德国,出现了一项被称为“夏季的冬季两项”运动,它是由射击和轮滑组成的。近年来,轮滑,作为传统的溜冰运动的现代演义,受到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为了顺应时尚并开发新的领域,巴伐利亚射击协会便独出心裁地推出这一“夏季两项”运动。在4月初的州射击节上几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表演了这一新兴运动,目的是为了宣传这一大众体育运动的新成员,同时还可以吸引赞助商以增强协会的经济实力。[184]

    以上的几个传统或新兴体育项目简单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部分体育文化遗产,希望在国际大众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及未来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

 

10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由于德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现阶段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既存在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健康程度等特征的社会群体中,也存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中,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多种社会影响因素的差异。具体地讲,在各地区大众体育经费的投入与相关场地、健身器材与设施的建设方面,在各地区现有体育健身指导者的数量、质量及专业特长方面,在大众体育健身人口各自的体育基础与体质特点方面,各地区大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方面,在各地区的体育传统方面,在各地区大众体育的发展速度与水平等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地区差异,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的主要症结来自于德国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在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时期(1945-1990),由于体育政策的迥异,西德不过分追求奥运会的金牌数,每次奥运会金牌得10枚左右就满足,而让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自由发展,所以大众体育发展良好。反观东德,为了在与西德的对比中显示出所谓的“社会主义优越性”,采用举国体制办体育,从而调动全社会资源来协助操练少数精英运动员,尽最大努力在国际大型竞赛中夺取最多的奖牌奖杯。如东德《青少年法》规定:所有体育场馆,全年开放,直到深夜,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185] 注意这里青少年不是指一般的学生,而是少数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样国家资源的使用严重颠倒轻重,每年花费巨额国民财富用于培养精英运动员,但轻视国民大众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强身健体的需求,放弃了开展以体育协会为主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便可想而知。[186] 另外,在大众体育兴起的直接动因上,两国也有明显的差异。西德大众体育兴起的直接动因是自动化和坐姿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运动不足,营养过剩,因之引发的心脏病、肥胖病、腰背疼等所谓“文明病”。西德一般有着较好的体育设施、器械和较多的体育经费,因此,西德的大众体育往往是城镇的、耗能的、个人的、政府间接参与的,其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较多的相似性。而东德的大众体育却面临完全不同的条件,需要另寻途径,如前东德政府对体育的介入多采取直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必要的。但从东德的社会群体来看,妇女、残障人、老年人等被认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率低于其他社会群体,是东德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西德的希尔在《青年与今日体育运动》一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在东德等一些国家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异,经济地位的高低显示出了这种差别。他还指出,异国工人的孩子,有色人种的孩子以及精神和体质上受到摧残的人,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比率,大大低于有钱人家的子女。[187]

这表明在大众体育中东德还存在着与性别、健康状况、年龄、种族、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相联系的歧视,普通老百姓却得不到基本的锻炼休闲设施和指导,群众性的比赛越来越少,而有些群众性比赛常常成了纯粹的行政命令,大众缺乏参与体育的途径,没有平等的参与体育的机会,这便无情地剥夺了大众参加体育的权利。

1990年德国统一后,由于统一前经济基础等的差异,在大众体育各方面德国东部地区(即新联邦州)又明显地比西部地区(即老联邦州)要落后一些,主要体现在体育俱乐部会员人数、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根据德国2002年对全德体育场馆的统计,德国拥有体育场馆共计126962处,其中约47.4%是露天设施,27.9%是体育馆。尽管德国的体育场馆数量不少,却依然存在某些特定的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的情况。比如,与老联邦州相比,新联邦州露天的体育设施较多,但是网球场和冰场缺乏。德国体育场馆归属方面,乡镇(61%)是体育设施最主要的承担主体或经营者(露天体育场和体育馆),新联邦州的体育设施较多为公有。第二大承担主体是俱乐部,主要是网球和射击设施,但东、西部也有所不同,老联邦州俱乐部经营的体育设施占总数的30%,而在新联邦州只有15%。[188] 德国内政部最近又提交了新联邦州体育运动、俱乐部和体育设施状况报告。[189] 根据报告,德国东、西部体育俱乐部会员的比例依然差异明显。在老联邦州,1/3的成年人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而在新联邦州,只有约1/7的成年人是俱乐部会员。尽管会员比例差异显著,但是新联邦州俱乐部体育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迅猛的。 报告指出,尽管调查显示,新联邦州妇女比男子更喜欢进行体育运动,但新联邦州妇女参加俱乐部运动的比例少于男子,近1/6的男子是俱乐部会员,而妇女的比例只有约1/9。在新联邦州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小乡镇,女孩参加俱乐部活动要比在城市难得多。新联邦州很多地区的俱乐部只有足球项目。因此,体育俱乐部有必要加强妇女体育运动方面的工作。只有满足妇女对体育运动的特殊兴趣,才能够吸引她们成为俱乐部的会员。 内政部的报告还指出,1991年以来,新联邦州修缮和新建的体育设施占28%,高于老联邦州19%的比例。尽管如此,体育运动设施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新联邦州约70%的运动设施有待修缮。各联邦州和乡镇将首先承担起这项任务。而联邦政府则是从1999年起实施“东部黄金计划”,以改善东部的体育设施。德国内政部长席利说:“1999~2005年,仅联邦政府就为‘东部计划’投资了6300万欧元,再加上各州、乡镇和俱乐部的资金,投资总计超过3.1亿欧元,采取的发展措施共435项。”席利最近还表示,计划2006年继续执行“东部黄金计划”。如果这项提议在议会得到通过,那么来年德国内政部的预算中将额外增加300万欧元用于东部各州和东柏林的体育设施建设。也就是说,2006年,联邦政府、各州、乡镇和体育俱乐部有可能总计投入约1000万欧元用于“东部黄金计划”。   

我们相信,随着德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大众体育各方面差距的逐渐缩小,奥运金牌榜上那虚幻的辉煌将与东德人渐行渐远,大众体育必将成为全体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德国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

在德国,大众体育运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这不仅是因为德国体育俱乐部中增加了滚轴溜冰、山地自行车、跆拳道、气功等新型的运动项目,而且俱乐部体育运动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群众长跑运动、城市马拉松赛、体育节、骑马出游、骑自行车旅游、赛艇和皮划艇水上旅行等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德国人体育运动的新形式。如今,夜晚也成为德国人体育运动的好时机:午夜篮球赛、36小时游泳赛、夜间健身和100小时团队跑等都是在德国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具体而言,德国大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可以归纳为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及体育探险四大类,且每类并无严格划分标准,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可以相互交叉的,为便于行文,下面仍分别论述。

1   健身体育

现今社会,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神经功能症、肥胖病及“摩天大楼综合症”等现代文明病都有增加的趋势。根据报道:德国患肥胖病的人数高达30%。[190] 可见,现代文明病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社会学的研究风靡世界,人们对体育健身与现代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是防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最好办法之一。体育健身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调节情绪,使现代人处于饥饿状态的肌肉得到锻炼,而且它更能增进健康,使健康者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提高其有机体对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以满足其自身享受和发展的需要,由生活的单色调向着多色调的生活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如何善度余暇就成了摆在现代人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目前德国实行每周5天,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不许超过8个小时的工作制度,平均每周工作35小时。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的休假制度(含带薪年假等)在德国,休假权被视为一项基本人权。联邦德国休假法规定,每个雇员每年都有权带薪休假,即年假(Jahresurlaub/ Erholungsurlaub)。法律规定,不考虑年龄因素时每个人每年的带薪假期至少可以达到24工作日。工作日是指除了星期日或者法定假日以及不工作的星期六以外的所有自然日,因此法定的假期至少有4周,实际上普遍休假6周,达30天。德国政府一向鼓励员工带薪休假,对自动放弃带薪休假权的员工不予经济补偿。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休假已经成为德国人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除带薪年假,德国常规的假期有:周末、元旦、五一、国庆节、圣诞节、复活节、耶稣降灵节等假日。德国人每年享受的假日超过150天。[191]

德国现代社会余暇时间的增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为社会所拥有的业余时间总量归根结底取决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余暇时间的增多意味着用于人们生活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而用于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时间的增多。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现代体育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它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善度余暇的最好形式,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体育,由于它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体美、动作美等多种美的形式,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等特殊魅力,它不仅能给紧张的情绪提供“缓解剂”,恢复机体疲劳,调节身心平衡,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陶冶人们的情操及提及人们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人们追求,创造关的热情。在德国,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明显的。

据德国《图片报》介绍,现代德国国民善度余暇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休息、解除疲劳型。其体育行为主要表现为观看足球、高尔夫球、网球和赛车的比赛等;第二种类型是提高生活质量型和自我投资型。在其体育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参加各种形式的健身健美活动等;第三种类型表现为追求乐趣型。其体育行为主要为直接参加网球、滑冰运动和各种户外运动等。

健身手段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强身祛病而采取的各种身体活动或练习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体育健身手段,广义上可以指一种活动形式,如越野跑、登山活动等;狭义上也可以指某一种身体练习的动作,如俯卧撑练习等也可作是一种体育健的手段。就其来源来讲,体育健身手段大多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活动、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和对某些动物的模仿以及人类某些征服自然的手段等内容。它来源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但又不同于日常的生产实践与生活技巧,具有体育自身固定的特点。体育健身手段发展至今已形成—个内容丰富多彩的集合群。 根据所采用的健身手段目的与任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锻炼类手段。主要用于健身及治疗和预防某些疾病,其特点是动作轻缓,强度在中等以下如各种健身跑等活动。(2)健美类手段。其特点是动作协调、灵活并富有美感.其对改善体形与端正姿态有明显的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杠铃练习、健身操等。(3)娱乐类手段。主要用于丰富并提高生活质量,使人的身心达到最佳的放松协调的结果。其特点是趣味性强、轻松愉快。如钓鱼、游泳、高尔夫球活动等内容。(4)冒险类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满人们锻炼自我胆识与魅力及创造挑战自我奇迹的需夏。它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与惊险性等特点,内容包括乘气球飘游、悬崖跳水、蹦极运动、踏浪滑水等。

 

选择健身项目的注意事项:

 

(1)根据健身项目的活动性质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在健身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不同的健身项目有不同的健身性质;有的健身项目是属于伸展和健身类型的,可用于解除疲劳;有的健身项目是属于用力型的,可用于增强肌力量。在身体活动范围上,有的是全身运动,有的是局部运动,有的是偏重身体活动,有的偏重精神与情绪等方面的运动。在活动内容运动强度方面,有的项目运动强度大,练习完后疲劳显著,有的运动强度较小,练习完后仍较为轻松。所以,在健身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健身项目的活动性质科学地加以选择。

 

(2)根据相应时令合理选择健身内容。在选择健身内容时还必须考虑到时间条件。如春秋两季适宜于大部分运动项目健身活动,可以进行郊游、登山等野外活动;夏季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长时间、运动强度大的健身项目,而游泳、划船等健身项目较为适宜;冬季最适宜时间较长、消耗能量较多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的大小可因人而异。晨练时,可选择步行、慢跑、体操、武术等健身项目,目的在于提高人体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不宜从事运动量较大的项目,以免使人体产生疲劳,影响上午的工作。饭前半小时、中午、饭后一个半小时可以选择一些休闲的健身项目,如健身俱乐部的各种健身项目。

 

(3)因人而异的选择健身项目。选择健身项目时,必须做到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和体力等方面特点加以选择。

 

(4)在健身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的医务监督。

现今德国大众主要参加的体育健身内容有步行、健身跑、杠铃练习、健身操、钓鱼、游泳、高尔夫球活动、乘气球飘游、悬崖跳水、蹦极运动、踏浪滑水、保龄球、滚轴溜冰、山地自行车、跆拳道、气功、普拉提和瑜伽等项目。

下面以实例来说明德国的健身体育。

首先是德国健身行业现状。

以下这些关于健身行业经济的数据由德国运动健身房协会(DSSV)确定,它们证明了健身行业的增长:1980年在联邦范围内有大概1000家健身房,总共170万的会员,2007年全德国境内有约5950家健身场馆,一共有约525万会员在这些场馆中进行训练,全德国平均每100,000个居民有约7.1个健身场馆。整个健身行业的销售平均值为约30亿欧元(DSSV 2007),比2000年增长了近10亿。无论是整个行业的总销售额还是每个健身房的平均销售额在近几年都有显著的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健身行业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市场,这个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另外,健身行业还有巨大的会员开发潜力。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参见 DSSV 2007),大约还有二千二百万未加入健身俱乐部会员的人可期待成为俱乐部会员的一员。这清楚地表明,对于健身房的经营者来说,吸引新的目标群体(例如儿童、50岁以上人士、中老年人)是多么地重要。
    在总会员数量为525万的所有5950家健身房中,大约有81%是综合型健身房(其中有约13%是专注于养身的健身房),约11%是女子健身房(其中有约0.7%是专注于养身的健身房),约8%是多功能健身房(其中有约1.5%是专注于养身的健身房)。

在德国,健身和养身往往是相关联的。很多健身俱乐部被称作健康俱乐部,70%的潜在顾客将健身训练和健康预防联系在一起。其中器械训练、群体训练、健身操训练仍为主导,但是以康复为导向的养生训练、放松训练受到越来越多的会员的欢迎。服务内容的区分大致如:健身训练基本所有健身房都设有占98.8%,健身操训练为98.3%,群体训练97.2%,养身训练为75.5%,为了方便会员很多健身会所设有托儿所和体育商店。德国健身教练的从业资质也非常高,健身教练、有氧运动教练及体育学硕士等等。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德国健身业积极向前发展。[192] 从健身俱乐部的兴旺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健身活动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的。

其次是德国大学生掀起徒步旅行热。

调查和研究表明,在20岁至30岁的大学生中,对徒步旅行感兴趣者已由45%上升到75%。骑自行车和游泳是大学生最喜爱的户外运动项目(80%),慢跑和滑雪则排在徒步旅行之后,受到55%的大学生的偏爱。以前有一批人专门偏爱徒步旅行,现在还有这类人,但已出现了各运动项目相结合的趋势。很多青年徒步旅行爱好者也喜欢骑自行车和划船。 享受大自然是人们偏爱徒步旅行的原因。人们渴望清静,喜欢在大自然中运动,大多数徒步旅行者只把冒险放在第二位。在德国体联的倡导下,德国每年10月的第3个周末被定为徒步旅行日。[193]

第三是德国群众性跑步活动蓬勃开展。

跑步活动在德国广受欢迎, 从每年1月1日的新年跑步活动到12月31日的除夕赛跑,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乐趣。 截至目前,在德国田径协会注册的官方组织的2005年跑步活动已有3562项,大多是在周末举行,其中3185项属群众性跑步活动,282项为越野长跑,95项为登山跑步活动。群众性跑步活动距离为5公里、10公里、半程马拉松、马拉松(42.195公里)等,甚至有个别跑步活动的距离超过100公里。群众性跑步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参赛者也不必是俱乐部的会员。对于参赛的少年儿童,赛事组织者往往还专门为其设立短距离项目,有的赛事甚至安排了婴孩赛跑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大部分组织者还会将轮滑、竞走、越野行走和轮椅等运动融入到跑步活动中。[194]

    有关德国健身体育的实例还有许多,限于篇幅,在此不在赘述。

2   休闲体育

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手段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就是休闲体育。具体而言,休闲体育首先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可以进行的活动;休闲体育一般为不计任何报酬的非功利性的活动;休闲体育不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消遣,它是人类自身为提高生活质量,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而采用的相应健身活动方法;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一种自发性的主体活动。

 

目前德国逐渐向闲遐社会转变。这并不是说人们将不再工作了,而是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而闲遐时间越来越多。

 

2000年以后德国人怎样生活? 从目前德国社会看,德国将进一步从工作社会向闲遐的工作社会转变。用德国闲遐时间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将能清楚地反映出这一发展趋势。参见图8。[195]

 

 

 

 

 
 

 

 

 

 

 

 

 

 

 

 

 

 

 

 

 

 

 

 

 

注:百分比按全年8760小时分布,“基本需求”指饮食、卫生等。

大量的闲遐时间使人们能尽情地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体育也必然成为充实人们闲遐时间的内容和手段。到21世纪,休闲体育将成为德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德国的休闲体育也相当发达,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是“暴走”(Volkswandern,按德语发音译为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在德国景色如画的乡村里,一年四季,尤其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带着干粮和饮料,顶风冒雨,精神抖擞地往前赶路。他们就是“弗尔克斯徒步旅行者”。在德语里,“弗尔克斯”是“人民”、“国民”的意思。“暴走”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在西德,国民的徒步旅行,是一项全民性的休闲体育锻炼运动。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家庭妇女,无论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中、小学生,无不对徒步旅行兴趣盎然,踊跃参加。许多家庭全家出动,连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也参加徒步旅行。徒步旅行通常始于周末,人们成群结队,或多人合伙,集体行走。距离一般为10公里、20公里和40公里,速度自己掌握。今天,“弗尔克斯徒步旅行”已成为德国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是泥地奥运会。

在汉堡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从1978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一项十分有趣的休闲体育运动会——泥地奥运会。[196] 选手千奇百怪,从头到脚全部糊满了泥巴,但是眼中却闪耀着兴奋的目光,这就是参加泥地奥运会的选手们的普遍写照。要知道,仅仅在几分钟之前他们还穿着光鲜,甚至有的女选手还身着飘逸的晚礼服,但当比赛一开始,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跳入了泥浆中,尽情地享受着湿润的泥浆裹在身上的感觉。在所有的比赛中,最奇怪的就是女子铅球比赛,与一般的奥运会选手身着紧身衣裤参加比赛不同,参加泥地奥运会的所有女子铅球选手都会穿上美丽的坠地晚礼服,然后跳入烂泥之中。光鲜的礼服顿时被泥浆糊满,甚至看不出它的本色是什么。不过从参赛选手们展露的笑颜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怡然自得了。事实上,集体项目更为有趣。比如说足球的比赛就必须要求选手们混合组队参赛。曾经有一支实力很强的美国女子足球队前来参赛,但最终却未能报名,原因就是这支球队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不符合比赛的要求。除此之外,这些参赛队伍的名字也取得千奇百怪,但总体来说都跟泥巴脱不开干系:“泥地狗”、“泥巴鳖FC队”、“亨利的溅泥机”……这些参赛队往往都在比赛前几个月就报名参加比赛了。如今,每年都会有6000多名爱好者从世界各地赶来这个观看这项比赛,举办这个奥运会的所有收入都会捐给当地的慈善机构。

3   体育旅游

一般来说,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旨在通过与健身活动相结合的旅游方式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目的的活动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比如森林旅游、登山、攀岩、探险、参加体育比赛以及一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等。[197]

     体育旅游主要具有自娱性、随意性、家庭自组性、地域文化性等特点。体育旅游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体育旅游前要做好相应的时间与内容安排;二是体育旅游时做好相应的物质条件准备;三是体育旅游时要做到安全第一;四是体育旅游时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 西欧一些国家曾提出“回归大自然”的口号, 意思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到户外活动, 如郊游、登山、划船、钓鱼、游泳、冲浪、滑翔、跳伞、乘热气球等。[198] 这便是现代西欧较早的体育旅游,而德国的体育旅游历史还更早。

下面就德国体育旅游概况作一简介。

 

首先是青年招待所运动。

1909年,德国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尔曼的教师带领一班学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只能在一个乡间学校里,以稻草铺地当床,度过了艰难的一夜。彻夜未眠的教师,萌发了建立专门为青年旅行提供住宿旅馆的想法。理查德·斯尔曼主张青年走出校门,亲近自然。他说:“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舍。”他带着这一想法四处游说,受到了青年人的广泛欢迎,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德国青年骑自行车、驾小船或徒步结伴到农村、荒野、高山、河流旅行,途间架帐篷或借古堡、民舍住宿。1912年,世界上第一个青年旅舍在德国一个废弃古堡Altena 中诞生,这类旅行遂称“青年招待所运动”,[199] 并由此奠定了青年旅舍推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以轻松的形式将文化与传统的精华,通过潜移默化,引导青年自助及助人;当然也培育青年的社会意识、个人意识、文化意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意识、环保意识。。仅一年后,青年旅舍即达到83家,共2.1万个床位。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目前共有60多个成员国及20余个附属成员,共有青年旅舍4000多家,床位数达到3500万个,有国际会员超过400万人。今天,青年旅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住宿连锁组织,世界上有1000万青年旅游者在使用青年旅舍,游客除了传统的学生和青少年外,很多是30岁左右的或是全家骑车或开车出行或是独自出游的背包一族。可见青年招待所运动也是一种典型的体育旅游活动。
   

其次是德国体育旅游现状。

 

德国体育旅游2002根据对1023名16到69岁的德国体育运动爱好者的电话调查, 40岁到69岁的人进行体育旅游的比例略高于39岁以下者:33%的人有过体育旅游的经历。38%的体育俱乐部成员参加过含有体育运动内容的旅游活动,而在商业体育运动场所会员和非体育组织成员中,这一比例仅占29%。有一半参加过体育旅游的人(n=315)在过去的12个月里滑雪度假,另有33%的人选择了徒步旅行。年龄不同,选择体育旅行的方式也有差别。58%的39岁以下的被访者(n=151)喜欢滑雪,而徒步旅行者中,40岁到69岁的人居多(47%)。被访者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体育旅游的种类有滑雪旅游50%,徒步旅行33%,骑自行车旅行6%,潜水旅行4%,没有说明/没有度假6%。(注:共调查了315个至少是偶尔进行过体育旅游的人。)2001年体育旅游的频繁程度:平均1.7次 (注:共调查了295个在过去12个月里进行过体育旅游的人。)体育旅游持续的时间:平均14天 (注:共调查了283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育旅游者。)[200]

    小结起来,德国体育旅游的内容主要有航空运动方面的滑翔、跳伞、乘热气球、伞翼运动等;水上运动方面的游泳、冲浪、皮划艇、滑水、潜水、划船、和山涧皮筏漂流等;郊游方面的徒步旅行、登山、攀岩及高山旅行等;现代流行运动方面的滑雪射击、山地自行车、自行车足球、小轮自行车、直排轮滑、沙滩排球、射箭、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及冰上汽车等;健身养生方面的桑拿、瑜伽、气功、针灸、按摩和太阳能紫外线照射等。此外,还有钓鱼、滑草、滑冰、网球、高尔夫球等等,真可谓名目繁多,花样百出。

4   体育探险

体育探险是指人类借助各种体育手段与基本活动到从来没有人去过的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的各种体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挑战自然、超越自然及挑战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表现形式。

 

体育探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体自我生理极限的挑战性;二是人体自我心理极限的挑战性;三是体育探险目标实现的难以预测性;四是体育探险过程中人性的自我发现;五是尊重自然与超越自然的并存性。

体育探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包含多种极限运动的探险活动。它除了追求竞技体育超越自我身理极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它还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因此已被世界各国誉为“未来体育运动”。体育探险运动领域涉及“海、陆、空”多维空间。夏季体育探险主要有:难度攀岩、速度攀岩、空中滑板、高山滑翔、滑水、激流皮划艇、摩托艇冲浪水上摩托、蹦极跳、滑板(轮滑小轮车)的U台跳跃赛和街区障碍赛等运动项目。由于体育探险有其“融入自然(自然、环境、生态、健康)、挑战自我(积极、勇敢、愉悦、刺激)”的“天人合一”的特性,使得体育探险在德国等欧美国家的风靡程度简直可以用疯狂、魔力来形容。

以漂流为例,在德国,漂流是一项十分普及的体育探险运动。周末,把小船往汽车顶上一扣,开车来到河边。选一条风光优美的河段,有急流最好,卸下船,穿好救生衣、戴上头盔就下水了。一路悠哉游哉地划过,身心放松。在急流处冲滩度险,左突右闯,大显身手,要的就是这份刺激!白浪蛮牛、激流皮划艇和白水漂流让体育探险者在万流奔腾中历经一泻千里、惊涛骇浪的激越。因为参与者众多,每个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皮划艇漂流俱乐部或协会。德国约有300个这种组织,小城林伯格便有120名会员。这些组织全都是民间性的,时不常地搞些本地的竞赛活动,距离短的有5-10公里,长的可达50公里。更长距离的活动常在一些大的河流中举办,如莱茵河、多瑙河,有时要把赛程分成几天。[201]

(四)德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大众体育

1   老年人体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人口问题上出现了老龄化倾向,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到1991年已有48个老年型国家,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加入到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人类已全面进入老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临“灰色世纪”来临。“人口灰色化”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出现人口老龄化倾向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医疗、卫生、营养、教育、体育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其次,是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由于种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独身现象和不要子女的社会倾向。如德国,国家的总人口在逐年减少(根据欧盟公布的最新数据,德国平均人口出生率2008年为8.2‰,2007年为8.3‰,见《新民周刊》2009年第34期,第10页)。尽管国家采取了多项鼓励生育的办法,也无济于事。于是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如64岁以上的老人,在原联邦德国占14.90%。德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要求社会在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方面做出努力。而老年人体育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大众体育一个重要旁支。[202] 科学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健康老龄化,提高和保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降低和推迟由于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残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健康措施,而体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年龄人群形成和保持幸福感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成年人和老年人来说,体育活动已经表明能够提高人体平衡、力量、协调性、柔韧性、耐力、心理健康、运动控制和认知等素质。提高柔韧性、平衡性和肌肉力量有助于防止摔跤--这是导致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适合个体健康水平的步行或有组织的锻炼课可以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这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

 

德国是一个尊重老年人和重视老年人体育的国家,因此,老年人体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下面以一份德国老年体育调查、柏林体联推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措施及德国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来说明之。

 

先说德国老年体育调查。[203]

德国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口有1600多万,由于家庭生育率只有1.3%,因此,到2030年,德国老年人口可能达到2400万。德国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老年体育休闲状况的调查,共发放909张问卷,问卷定位于他们参与的身体活动,分类如下:“体育休闲活动”:自行车、徒步旅行、跳舞、体操、力量、游泳、滑雪和滑冰;“游戏”:有规则游戏、小游戏、表演;“社会活动”:看小孩、做义工、社会游戏(纸牌等);“艺术活动”:手工艺、演唱和作曲、画画;“智力活动”:演讲、朗读、听音乐;“特殊爱好”:烹饪、园艺和饲养宠物。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是散步、体操和跳舞,最不受欢迎的是模式化的游戏如篮球、力量活动和表演。可见,针对老年人的活动计划不能简单地制定,应该认真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把各类人群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状态都考虑在内。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找到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命乐趣,即使在养老院里也可以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并能感到自我满足和快乐。目前,德国老年体育工作目标:一是老年人有权利接受最好的指导,保持每天都积极向上。这些指导和帮助能够激发和推动着老年人保持机能的健全;二是接受老年人的咨询要求,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严密的活动计划;三是提供体育活动机会的场所,包括工作场所(如文化工作)、社会场所(见面和交流的场所)和专门场所(设备齐全的房间和休息室);四是指导课程要使活动更加有趣,唤起老年人对过去的回忆,并能够预计到将来的收获,还要将锻炼与娱乐很好地结合;五是通过活动的方式传授体育活动的健身理念,主要项目是体操、跳舞、游泳、游戏、力量和放松练习等。

 

再说柏林体联推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措施。[204]

柏林体联推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措施概括为,第一、目标群体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第二、推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积极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体育运动则恰恰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第三、柏林体联支持和推动以下几类老年人体育运动: 1.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如老年人体育运动聚会(全年都有的各类体育活动),专题讨论会,老年人体育代表大会等。2.老年人体育运动团体和老年人体育课,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质量,例如借助良好的体育器械,扩大已有的老年人体育运动团体,创建新的老年人体育团体。3.老年人体育节,有几代人同时参加的体育节,与外国人、申请避难者一同参加的体育节,传统体育节等。4.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业余体育比赛以及老年人体育冠军赛,例如,柏林老年人击剑公开赛,柏林老年人飞镖公开赛等。5.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与非体育组织联合举办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例如,与宗教机构共同举办的活动,与福利慈善协会共同举办的活动 第四、柏林体联老年人体育健康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老年人体育运动: 1.在活动内容方面出主意 2.在组织方面进行指点 3.在现场给予支持与资助。

 

最后谈谈德国老年人体育运动会。

从1978年开始,由德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办的德国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届,至今共举办了13届。赛会为期一周,健全人和残疾人均可报名参赛,活动内容除简单的体育项目比赛外,还有郊游、健身、歌舞等娱乐项目及卫生和养生讲座等。据统计,平均每届参赛运动员约750人。[205]

2008年3月8日至14日,由德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办的第13届全德老年人体育运动会顺利召开,近600名老年人参加了保龄球、微型高尔夫球、16千米自行车、3千米慢跑、6千米慢跑、10千米慢跑等项目的个人及团体比赛,年龄最大的运动员高达88岁,此外,除健全人和残疾人外,还第一次有智障人士参加了此项赛事。大会在颁发了各种奖项后,宣布2010年的第14届全德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将如期举行。[206]

 

 

 

2   妇女体育

 

众所周知,妇女体育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与妇女解放运动及妇女健康密切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后,妇女体育已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关注点,而妇女体育与妇女健康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因为现代医学早已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妇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及焦虑症等。

在德国这样一个男女平等及十分关注妇女健康的国度里,妇女体育也受到高度重视,并发展良好。下面分几点分别论证。

 

一是德国妇女体育开展状况。

 

据德国体联消息,德国越来越多的妇女从事体育活动。目前在德国体联注册的女性会员有1030万,占整个会员数的38%。1999年女性会员比1998年增长1.4%,超过男子0.31%的增长数字。近几年来,妇女在各个项目上赶上男子,有些项目的进步极其显著。1990—1999年的10年里,德国体联会员数增长10.6%,其中女子会员增加16.9%(而男子为7.0%),1980—1989年的统计结果与之相似,女子为38.3%,男子为27.6%。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体联主席道默发起所谓的“第二条路”(Der zweite Weg des Sports)的群体活动,当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妇女与男子的比例是1:5。1970年女性会员达到26.8%,最新的数据显示,德国体联中女性会员占了39%。德国体联有55个单项协会,其中女性多于男性会员比例的协会有7个,如体操、排球、技巧、游泳、马术、现代五项等,德国体操协会的女子会员人数为340万,占总数的70.3%,位技巧(72.6%)之后。德国马术协会为68.4%。女性参加单行协会最少的是竞技钓鱼,该协会男女之比为25:1,德国象棋协会为17:1,德国汽摩协会为15:1。多年以来,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长,1998—1999年间,60岁以上的女性的增长率为8.4%,男子为5.4%,德国体联老年会员男女合计共增长0.72%。然而女性在德国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在16个州体联中,进入主席团的女性仅占17.2%。在德国东部的图林根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体联的主席团中,女性达33%,在德国算是最高的。目前在德国体联主席团和名誉领导机构中,女性仅占24%。尽管德国奥委会自1996年亚特兰大和1998年长野奥运会以来采取了一些办法与措施,是女性更多的参与体育领导,例如增加奥委会女性委员的数量,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德国代表团中,女性作为领队和管理人员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观,各队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德国奥委会要求工作组全力以赴,尽可能多的安排女性参与雅典奥运会德国奥运代表团的领导与管理。[207] 其实,对此德国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德国体联主席里希特赫芬(DSB-Präsident Manfred von Richthofen)说过:“妇女体育开展良好的标志不应该只看体育俱乐部女会员的增加,还要看体育俱乐部女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特别要看各级体育机构中领导及管理层面的妇女人数,要让她们成为顶尖的领导及管理人才”(„Frauen an die Spitze“)

二是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

德国奥体联和德国联邦卫生部共同号召体育俱乐部于2008年6月开展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体育运动俱乐部可以举行为期一到数天的启动仪式活动,鼓励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妇女或女孩参加,运动项目不限。德国奥体联副主席梅尔歇斯希望这次活动能够吸引那些目前还不大爱运动的妇女和女孩参与,并从此激发她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她说:“我们的责任是让大家都有享受体育运动的机会。我们的体育运动俱乐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让大家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发现生活的乐趣。”联邦卫生部长施密特认为,俱乐部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她对德国奥体联和联邦卫生部共同举办2008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表示欢迎。她表示,在全德开展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将带动妇女和女孩参与更多的体育运动,“每天额外行走3000步”(Jeden Tag 3000 Schritte extra.)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能让妇女和女孩更加关注健康生活。[208]

 

2009年德国妇女体育运动周的活动主题是“祝女性在运动及健康上大获全胜”(Frauen gewinnen - für Bewegung und Gesundheit)。2009年5月15日,在埃森的格鲁加公园(Grugapark in Essen)联邦卫生部部长施密特(Ulla Schmidt)、德国奥体联主席巴赫 (Dr. Thomas Bach)、德国奥体联副主席梅尔歇施(Ilse Ridder-Melchers)、2011年女足世界杯组委会主席琼施(Steffi Jones)、2004年雅典奥运会蹦床冠军(Anna Dogonadze)及冬奥会冬季两项金牌得主威廉(Kati Wilhelm)等嘉宾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带头以3000步慢跑或慢走开始了这次长达4个月(至2009年9月15日结束)的女性健身活动,共计200余家体育俱乐部参加此次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并为广大德国女性提供郊游、游泳、潜水等健身娱乐项目。[209]

三是“体育使妇女好妇女使体育”活动。

如前所述,德国开展大众体育活动一般都有鼓励的口号作宣传,在开展妇女体育时也不例外。例如,有“体育使妇女好及妇女使体育好”和“体育为所以女性” 等口号下的体育活动。特别强调体育活动一定要让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参加,例如无家可归的女孩、没有德国护照的妇女、残疾女性及老年妇女等都应该是各体育俱乐部积极争取的对象。[210]

3   残疾人体育

残疾人体育是指个体的人在生理、肢体等方面有功能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体机能的运动。残疾人体育兼有群众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的特点。群众性体育以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增强体质、康复健身为目的;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高举“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旗帜,去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宏愿的一项伟大事业。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残疾人体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特殊的体育运动。” [211]

德国在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实施了一系列体育康复工程,开展了白内障复明、聋儿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肢体和智力残疾人体育康复训练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制定了残疾人社会保障计划,其中包括保障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计划。下面简述一下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的历史与现状、德国伤残人体育奖章和德国关心关爱伤残人体育活动的一些措施。

一是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的历史与现状。

1951年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致残的德国人不顾身体残疾,仍要进行体育锻炼,他们成立了德国伤残人体育工作同盟(ADV),1957年前,曾更名为德国残疾人体育协会(DVS),1957年改为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DBS),负责整个西德的残疾人体育工作。他们制定了在健康体制框架中支持德国残疾人的法律,以后又争取到德国医疗保险机构对康复体育价值和益处的承认。而今的德国伤残人体育联合会以32.5万名会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残疾人体育组织,它在16个州有3400个体育俱乐部,多年以来,积极参与了许多国际性伤残人体育组织的组建工作,杰出地做着“通过体育康复”的任务。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主席祖尔斯多夫认为,他的协会有三个支柱,即康复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所有的残疾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让他们融入社会,通过体育达到康复。此外,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还十分重视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效应。2001年7月,他们还参与组织了在汉堡搞的大众体育活动“欧洲家庭体育运动会”和德国国际田径比赛。[212] 另外,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德国伤残人体育联合会也举行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开办青少年夏令营、北京与柏林两所中学合办一份残奥会报纸等活动支持残疾人事业。[213]

二是德国伤残人体育奖章。

德国体育奖章不仅颁发给健全人,也颁发给达标的伤残人。德国奥体联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类型(分为青少年和成年人两大类)和级别(分为A-K共11级),为他们获得德国残疾人体育奖章,专门制定了长达80页的《残疾人体育达标手册》,各类各级残疾人(含肢体和智力残疾人)均可参加测试,达标者和健全人一样获得金质、银质及铜质奖章。[214] 下图就是1990年至2008年德国伤残人各年份获得德国残疾人体育奖章的变化图。至2008年共有7605残疾人获此奖章。[215]

 

 
 
 

 

 

三是德国关心关爱伤残人体育活动的一些措施。

为了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德国的体育场地无障碍做得非常好。在许多体育场馆及公共娱乐设施,无论是盲人坡道,卫生间还是轮椅座椅,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以卫生间为例,不仅设计标准,而且非常人性化,轮椅残疾人如厕后,轮椅车可以停放,而且还可以左右打转,非常宽敞,私密性强。再以游泳馆为例,坐着轮椅来游泳的残疾人,也有专供残疾人下水用的升降椅。可见,对盲人来说,无障碍设施无异于是他的眼,对聋人来说则无异于是他的耳朵,而对于肢残人,无异于是他们的双腿。德国体育场馆里的无障碍设施补偿了残疾人所缺乏的功能,就像为残疾人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让他们行动自如,轻松自在,特别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更是如此。

4   青少年体育

青少年处于发育及成长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健康的益处;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和保持健康的骨骼、肌肉与关节,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体脂肪含量、提高心肺功能;还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焦虑和压抑的心理。而参加游戏能够给青少年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促进社会交往和整合,以及学习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这些锻炼效果还有助于提防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由于苛求、竞争、紧张及懒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危险和损害。适当参加有指导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改掉吸烟、酗酒、吸食毒品、参与暴力等行为。在青少年阶段形成的体育活动方式更有可能使他们在一生中保持下来,这样就使他们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在青少年阶段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懒惰的生活方式、不良营养习惯、服用违禁药物就可能一直延续到成年阶段。

 

由于德国青少年绝大部分处于在校学习阶段,所以青少年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学校体育。因此,下面主要以学校体育的情况来反映德国的青少年体育。

 

德国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发源地。学校体育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各级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德国体育咨询委员会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1952年),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1956年),德国体育宪章关于学校体育要求(1966年)和学校体育活动计划(1972年)等等,[216] 甚至在德国宪法中也有关于学校体育的条规:“每个公民都有通过体育,特别是通过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以及旅途来维护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权利”。[217] 具体而言,为保证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政府规定学校要有室内、室外体育场地设施,还规定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上午全部向学校免费开放,私人机构的体育场馆向学校开放,由政府支付租金。由于有政府的重视,有经济做后盾,为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218]

 

德国的学制为13年,学生在参加一年的实践后才能继续进入大学的学习。一般大学没有体育课,但有许多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内容有各种球类(以足球居多)、田径、柔道、拳击、武术、溜冰、滑雪,还有健美、舞蹈等。五花八门,样样俱全,一个俱乐部一种运动。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小组,从而保证足够的锻炼时间。德国中小学学校规定每周体育课不少于3学时,另外每学期还开设体育高等课即选修课6学时。近几年来,德国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巴伐利亚州(Bayern)的体育教学在其体育必修课的课时、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及体育教师的进修和继续教育方面均为全德树立了典范。[219] 20世纪90年代中旬,该州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德国体育教学最现代化的模式,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自发的基本训练;正确的营养知识;协同一致的行动;体育运动时对周围环境的考虑,跳舞及运动艺术和男女青年的自我防卫等。这种教育形式把健康教育、集体意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落实到了体育课的实践中,给传统的体育课增添了新鲜血液,使更多学生乐于上体育课了,课时一般为每周4节。

 

巴伐利亚州体育课所发挥的健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开展健康意识教育,向他们传授保健学和营养学方面的一些知识,使他们经常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体育课的集体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如上课时经常做集体游戏或开展团体比赛,使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巴伐利亚州体育课上开展的环境教育,它主要是教育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懂得保护周围空间,如森林、原野和操场等。巴伐利亚州体育课的第四个功能是开展运动教育。开展多样化的运动成了教学重点,如开展手球、排球、滑雪、羽毛球、曲棍球、骑自行车、摔跤、划船等28项器械运动和田径运动,还组织学生游泳、做各种体操、登山、跳舞和玩各种集体游戏,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为推动学校体育运动向纵深发展,德国学校竭力做到使大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家长了解学校体育课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及体育课的内容和体育课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此德国的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家长体育晚会”活动。德国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体育活动,还很注意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德国各中小学积极致力于与校外体育协会的合作,这一措施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学校体育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不再单纯重视竞技运动,而是鼓励学生在参加竞技性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有休闲娱乐性的活动。

 

德国的学校除体育课以外,其余的体育活动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俱乐部有校内和校外俱乐部之分,这两种俱乐部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模式均与社会上的俱乐部相似,校内俱乐部成员可以参加社会上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因此,德国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实质上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融为一体的。

 

上面主要介绍了德国的大学及中小学的体育,其实,德国对幼儿体育也是非常重视的。

 

例一,德国的体育托儿所。

 

德国人近年来首创了一家“体育托儿所”,由德国汉堡儿童发展研究所所长弗洛女士创办。她认为,7岁以下幼儿并非如传统的看法应“不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相反,经过特别设计的体育训练后,生长发育情况更良好,对运动更感兴趣,而且更富自信心,也更健康。 弗洛创办的“体育托儿所”招收的幼儿全不到4岁,其中最小的仅1岁半。孩子们接受的第一次训练是荡秋千——这是一种坐垫式秋千,因而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它为“飞翔的床垫”。在教练指导下,孩子们在荡秋千时,特别注意培养手、脚、腰、腿、臂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协调性以及身体的平衡感,并高声齐唱着“飞呀飞呀飞到非洲去”。孩子们还喜爱健身舞和游泳,据说这是从小培养一个运动员所不可缺少的节奏感和勇气。此外,惊险的体操运动也以其优美的韵律吸引孩子们跃跃欲试。[220]

 

例二,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实行体育运动幼儿园认证制度。

 

如今,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认识到早期体育运动教育的必要性,愿意把与体育俱乐部合作作为体育运动教育的第一步,州体育运动青年协会也对这类合作给予了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申请“体育运动幼儿园”称号。获得“体育运动幼儿园”称号的资格标准是:运动是教育的重点;小朋友能够在令人兴奋的环境中有尽可能多的参加室内外自由活动和玩耍的时间;小朋友每天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体育运动游戏;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名教师参加过60小时的“运动促进成长”培训。该项培训的内容包括健康和运动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幼儿园获得“体育运动幼儿园”称号的好处:体育运动幼儿园称号说明,该幼儿园可以与多种健康问题作斗争;获得“体育运动幼儿园”称号表明,该幼儿园拥有具备运动心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体育运动幼儿园是所在地区的示范园;体育运动幼儿园可以得到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体育运动幼儿园行动联盟合作伙伴的专业支持;未来几年,德国的出生率将进一步走低,因此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如果一家幼儿园具备某种特色,势必具有优势。[221]

 

此外,德国为了体育从娃娃抓起和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对幼儿园体育好的小朋友也颁发荣誉性的德国体育小奖章(Mini-Sportabzeichen)。

 

 

 

 

 

 

 

 

 

 

 

 

 

 

 

 

 

 

 

(五)德国大众体肓的发展趋势

原西德曾在1983年底由德国体联主席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共同展望2000年后体育俱乐部及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专家们认为,2000年后的大众体育必须注意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提高大众终身从事体育运动和保持健康的自觉性和关心老年人的体育休闲活动。这些建议至今没有过时,仍是德国大众体育未来 发展的部分方向。随着德国大众体育的纵深发展,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总结出德国大众体育发展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发展至今巳形成了较雄厚的基础。近年来,大众体育受到德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不仅政府与企业直接参与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社会各界都开始积极参与到兴办大众体育的相应工作中来。德国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德国大众体育活动的情况,从l960年至1989年30年期间,德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从总人口的1/4增至2/3。据德国奥体联的最新统计,德国有各类体育俱乐部约9万余个,注册会员达2730万人。还有许多非体育俱乐部会员的人也时常运动,全德国实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约占德国总人口30%—40%。

2   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大众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娱乐生活水平、职业能力与品德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为社会各方面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功能。由于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一,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气候和风俗习惯的特点,开展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时间不一、对象不同、地点各异的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从民间传统体育到现代时尚体育项目,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从企事业单位到家庭三代,从在职职工到外来流动人员,从单位活动到包罗万象的运动会,真可谓“五花八门”。德国为倡导和推动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以内容丰富,类型各异的“体育节”等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在基层大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它以体育大会、体育节、体育周、体育日、文化节、民俗活动、运动教室、运动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形式开展的最为活跃。每一次大众体育的开展,都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3   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德国大众体育正逐步朝向现代化的趋势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国大众体育普遍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健身设备与手段。它主要包括现代化的音响、投影设备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几大类。具体来说,指的是广播、电视、电影、录象、通讯卫星、计算机模拟科学实验等。其优点是有助于提高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开拓大众体育的视野、改善大众体育的效果等等。大众体育手段和设备的现代化,改变了过去大众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单向沟通的关系,加强了双向交流,也强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咨询、顾问性的职能,促使更多人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第二,德国大众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生活化与实用化的特点。在21世纪,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创造性是特别重要的。现代化社会的手段与设备的采用,为大众体育的实用化,即内容、项目、方式方法、时间的自主选择等,保证了大众体育高度机动灵活而富有自主选择性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项目内容与方法。同时更注重项目内容、管理理论的掌握和实效应用,培养大众体育的锻炼能力,更具体一点说:(1)注重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2)注重身心健康与工作能力的结合;(3)注重体育健身理论横向扩展能力的培养;(4)注重跨项目或活动内容的技术掌握;(5)增强体质成为标准化。

4   向共同性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经济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素质的较量。重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改革的主张,也是当今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代化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们通过自身自觉的改造,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它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相应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体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体育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并走向成熟,是以提高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前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首先是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身成为现代化的人,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德国政治生活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德国社会的重视。人口问题,除去人口的数量和结构问题,重要的是人口的质量问题,即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口素质,是德国的成功经验。20世纪60年代,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以鼓励全民健身为宗旨的大众体育热潮,就巳在德国首先兴起,并逐步形成国际浪潮。在体育人口方面,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体育人口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体育消费方面,德国人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说,无论是德国西部地区,还是德国东部地区,

大众体育正蓬勃兴起,一个席卷全德的健身热潮正在成为一大潮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活动是德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5  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德国政府及社会体育组织所制定的有关大众体育的组织方针政策为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德国体育宪章》(Charta des deutschen Sports)开篇就明确提出“体育为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服务”。[222] 着重强调了全体国民的体育权利。而《德国体育宪章》、《闲遐体育方案》、《黄金计划》、《东部黄金计划》、《德国体育指南》、《联合声明》、“德国体育奖章” 、“家庭体育奖章”和“移民体育计划”等,主要强调了发展大众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及可实行。可见,这些法制规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的大众体育。

在大众体育潮流的推动下,有关大众体育的学术组织也纷纷成立,召开会议讨论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阐述、研究大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它的发展必然纳入其中,因为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德国对大众体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与行政制度,都用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与调节。近年来,大众体育在德国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突出地表现为:(1)大众体育组织形式、场地规财管理、活动内容和经费筹集等等。目前德国大众体育立法归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部委的共同职责;(2)在保证大众体育基本方针的前提下,普遍将大众体育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地方,趋向大众体育管理地方化;(3)大众体育工作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步,并日趋完善;(4)大众体育立法条款中,日益增加并明确对经费的来源与专项拨款的规定;(5)大众体育立法普遍关注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处境条件下的大众对体育的特殊需求。

 

6  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德国大众体育向科学化发展可以从两点来理解。

一是德国大众体育理念。即“让每一个国民都能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身体健康。”“科学生活”。实施针对性计划,让人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产生兴趣,理解“科学生活”及“科学锻炼”的含义,积极地面对社会和生命。[223]

二是德国大众体育研究。

随着德国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德国普遍日趋重视大众体育理论的研究与交流。由于终身体育理论的确立和大众体育在发展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以及解决人类素质中的地位、作用的肯定,为世界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当前德国关于大众体育科研的组织主要在大众体育组织(如德国体育联盟大众体育部,德国残疾人体育联合会等)和各类体育科研机构(如联邦德国体育科研所,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史研究所等)。这些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大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对促进德国及世界大众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就是信息,没有信息的决策就是盲目的决策,调查研究是做好大众体育的基本功,是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的前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德国体育管理的工作继续下移巳成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民办化成为一种趋势。基于此,德国为满足大众渴望参与体育健身的需要,激发强烈的参与意识,大众体育活动正在逐步从松散、无组织的状况发展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走向系列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展示大众水平和吸引大众参与高水平体育健身活动的大型综合性群体活动,也努力适应大众健身需求,更新项目(如在最新的德国体育奖章考核项目中增加了滑轮等),修改规则,提高了大众性比赛的参与性和观赏性。

7   向户外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等西欧国家曾提出“回归大自然”的口号,即指到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划船、钓鱼、游泳、冲浪、滑翔、跳伞、乘热气球、郊游等等体育休闲活动。通过这些户外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品质,同时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户外体育活动。一直将户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健体强身的有效手段。1990年德国统一后,户外体育活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休闲时间的增多、联邦各级政府的支持、国民本来喜欢户外运动以及户外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

8   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终身体育,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任何人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根据自己的体力、年龄、目的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愉悦精神的目的。大众体育之所以要以终身体育为发展目标,就是要使得人们能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成为终身体育人口,这对于发展大众体育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终身体育也是应对德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应把发展大众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9   向中强度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德国指导体育锻炼的理论是大强度训练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和强度被置于突出的地位。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积极鼓励国民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排球等)。在20世纪70年代,则强调运动剧烈的体育项目如疾跑与篮球。近年来,强调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有氧耐力锻炼130”),因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地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其益处巳明显大于高强度体育活动。目前德国在其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中,均把提高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20—30分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的实施目标。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重视。[224]

 

综上所述,德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以健身、娱乐、休闲为主体内容的大众体育活动巳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从其表现形式看,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从其功能方面看,呈现出大众体育综合功能的全方位开发趋势;

从大众体育的追求目标看,其追求的是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从大众体育锻炼方式看;则呈现出户外化、终身化以及中等练习强度的趋势。

 

 

 

 

 

三、致谢

本课题自2008年6月13日立项以来,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积极投入到文字资料收集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准备,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9月18日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科研处、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等单位有关领导及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在本课题的撰写过程中,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陈万妮、熊文博、曾荻媛、肖建、赵永刚、刘甫晟、庄严、李扬、李斗才、马梅玉等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参加了部分子课题的撰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课题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并引用了不少学者的观点。在此,我们对这些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四、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任海,等.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2] 郝勤. 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杨桦.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张可创,李其龙.德国基础教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 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张人杰.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9]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0]熊斗寅.比较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1]熊斗寅.体育文选[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2]孙炳辉郑寅达. 德国史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任弘.国外家庭健身新视野[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14]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曲宗湖.几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比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7.

[16][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 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17]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德国[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18][美] 科佩尔·S·平森. 德国近现代史(上册)[M].范德一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丁建宏,李霞.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0]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2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R]. 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内部发行), 2000.

[2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Ⅱ)[R]. 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内部发行), 2005.

[2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R].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4]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5]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 中国体育 : 迈向“十一五”——体育事业“十一五” 规划文件资料汇编[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6]国家体委科教司.北京体育大学.国际群众体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7]体育大辞典编辑部. 体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8]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项目大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2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9]卢先吾. 全民健身大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0]瞿葆奎. 教育文集·体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1]林显鹏. 国外群众体育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2001.

[32]石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所,1998.

[33][匈] 拉斯洛•孔.体育运动全史[M]. 颜绍泸译.北京:中国体育史学会办公室, 1985.

[34]朱庭光. 法西斯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二)论文类

 

[1]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8-21.

[2] 潘华.德国的中国体育史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 2005,(12):61-62.

[3] 潘华.试论杨氏体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3):24-26.

[4] 潘华.杨氏体操与历史的选择性[J].体育文史,1991,(6):63-66.

[5] 潘华.中德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J].体育学刊, 2007(3):73-76.

[6] 潘华.德国体育史学研究评述[J].体育科学,2008,(10):74-77.

[7] 潘华,宋丽.中德体博会之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1-55.

[8] 花勇民,葛艳芳.论西方体育制度安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730-732.

[9] 周传志.东德体育发展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12-115.

[10]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建制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3):57-60.

[11]石磊.德国大众体育的几个特点[J].国外体育动态,1998,(48):393-397.

[12]蔡俊五.德国大众体育进入“正确健身”新阶段[J].中国体育科技,1997,(9):14-15.

[13]杜利军.发展群众体育及其对策(四)[J].国外体育动态,1994,(16),169-171.

[14]李振彪.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0(1): 15-20.

[15]李向东.中国与德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5,(6):53-55.

[16]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8-11.

[17]杨金鹏.国外大众体育组织与管理的几个特点[J].国外体育动态,1994,(4):226.

[18]兰星.新型体育与康乐中心[J].国外体育动态,1995,(41):324.

[19]马铁.世界各国大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及未来计划[J].国外体育动态,1996,(37):289.

[20]凌平.联邦德国公共体育管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1):2.

[21]凌平.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结构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8(4):25-28.

[22]肖冲.劳卫制与体育的求实精神[J].体育报刊资料,1989,(4):16.

[23]蔡俊伍.西德将进一步推广家庭体育奖章制[J].体育文摘,1985,(4):60.

[24]刘孝兰.六国大众体育概述[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S1):44-46.

[25]孙伟.国外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2):74-75.

[26]张云华,孟钟捷.纳粹阴霾下的德国体育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61-62.

[27]于大川.德国的全民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2.

[28]田克敉.东欧某些国家中小学体育发展概况[J].山东体育科技,1990,(3):61-64.

[29]赵浚. 敢与苏、美抗衡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J].中国体育科技,1988,(8):6-8.

[30]陈鸿斌.民主德国体育成功的秘诀[J].体育博览,1988,(3):9-11.

[31]陈宝祥.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上)(综述)[J].体育科研,1984,(8):38-39.

[32]陈宝祥.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下)(综述)[J].体育科研,1984,(9):25-27.

[33]卢元镇,马廉祯.辉煌背后的阴影——东德体育教训之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5,6:51-52.

[34]卢元镇,马廉祯.曼富莱德·艾瓦德沉浮录——东德体育教训之二[J]. 体育文化导刊,2005,7:56-58.

[35]卢元镇,马廉祯.海迪耶?安德烈耶?——东德体育教训之三[J].体育文化导刊,2005,8:49-51.

[36]卢元镇,马廉祯.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6-58.

[37]卢元镇,马廉祯.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4-57.

[38]赵澄宇.民主德国的儿童与青少年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87,(4):71-73.

[39]董立红,虞重干.美、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10-11.

[40]高建萍. 欧洲发达国家群众体育管理的相关经济政策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39-40.

[41]王海源,刘政潭.德国大学健身体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5):104-107.

[42]周永明,龚斌.国内外大众体育成功发展模式的启示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23(2): 22-24.

[43]王亚琼, 徐宜芬.中、美、德大众体育兴起的横向比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

(6):72-76.

[44]戴俭慧,刘小平,罗时铭,陈瑞琴. 英、美、德三国体育指导员制度及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26-31.

[45]王正伦.大众体育的社会学视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印象及其启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15-17.

[46]唐建军.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 20(3):8-11.

[47]肖嵘.国外大众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启示[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6):79-81.

[48]雷历.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对我国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启示[J].体育文史,2000,(3):13-14.

[49]齐国强,郑立新,张永军. 域外大众体育发展状况及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46-49.

[50]张夏榕.各国体育测验制度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1999,(4):42-44.

[51]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98 18(2):3-8.

[52]姚毓武.各国体育测验制度与健身计划简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4, 9(2):14-21.

[53]凌平.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概况[J].浙江体育科学, 1994,16(6):21-24.

[54]边文.德国:体育《黄金计划》受欢迎[N].中国体育报,1994-8-13(8).

[55]陈孝平.论东西方大众体育发展的共同点及发展趋势[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6,(3、4):10-17.

[56]凌明德,刘孝兰,王敏敏,魏巍.国内外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增刊):111-114.

[57]之文. 国外体育产业大趋势[N].中国财经报,2002-10-19(3).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赴民主德国教育考察团.关于考察民主德国学校体育的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1990,(1):69-73.

[59]蔡俊五.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的成功经验[J].体育科学,1989,(2):81-85.

[60]李寅生,凌平. 联邦德国体育管理体制及其特征[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4, 9(2):31-35.

[61]王海源.德国传统“杂技”进入学校体育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72-74.

 

 

(三) 外文类

 

[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1: Von den Anfängen bis ins 18. Jahrhundert[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2004.

[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2: Leibeserziehung im 19. Jahrhundert. Turnen fürs Vaterland[M].  Schorndorf:Verlag Karl Hofmann,2005.

[3]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 [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1993.

[4] Julius , Bohus. Sportgeschichte, Gesellschaft und Sport von Mykene bis heute [M]. München: BLV Verlagsgesellschaft,1986.

[5] Hans Joachim Teichler, Gerhard Hauk.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s Arbeitssports[M]. Berlin,Bonn: Verlag J.H.W.Dietz Nachf, 1987.

[6] Louis L. Snyder: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M].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6.

[7] Digel, Helmut. Talentsuche und Talentfoederung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J]. Leistungssport,2001,(4):72-78.

[8] Baumert,Armin.Nachwuchsf rderkonzept im DeutschenSport[R]. SPD-Dikussionsveranstaltung“Opimale Nachwuchsfoerderung”in Berlin,2002-06-16.

[9] Ueberhorst,Horst. Geschichte der Leibesübungen, Bd. 6, Berlin: 1989.

[10]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Band 02/2007 Sonderdruck,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7.

[11]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7/2008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8.

[12]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7/2008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Kurzfassung[R].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9.

[13] Deutscher Bundestag. 11.Sport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R]. 2006.

[14]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

[15] Corroll, Victor A. "Employee Fitness Programmers: An Expanding Conce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980,23(1):35-44.

[16]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

[17] 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6.

[18] 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8.

[19] DLV, Volkslauf Statistik 2005.

 

(四)网站类

 

[1]  http://www.dosb.de(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官方网站)

 

[2]  http://www.dvv-wandern.de德国大众体育网

 

[3]  http://www.istchina.com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网站.)

 

[4]  http://www.onlycollege.com.cn昂立教育德语网站

 

[5]  http://www.sportinfo.net.cn(中国体育资讯网大众体育库

 

[6]  http://www.chinasfa.net(中国大众体育网

 

[7]  http://byyoga.shanzhuyu.cn(博雅瑜伽网)

 

[8]  http://deutschland.sonic.sh.cn中智留学网

 

[9]  http://www.sportshow.com.cn(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网

 

[10] http: //www.deyinxiang.org(德国信息类中文门户网

 

[11] http://sports.sina.com.cn(新浪体育网

 

[12] http://www.sport.gov.cn (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

 

 

 

 

 

五、附录

 

附录A 德国大众体育重要组织简介

 

  1.  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

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是由原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德国体育联合会于2005年12月10日在科隆同意合并后成立的一个新的体育组织。它是德国体育最高管理机构。现任主席是托马斯·巴赫。德国奥体联主要分为5个部门,即秘书处、竞技体育部、体育发展部、青年部和财务部。德国奥体联的主要管理形式包括代表大会、执委会和秘书处。代表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选出首脑机构,决定重大问题,讨论章程的修改。执委会通常由各组成组织的主席和体育体联的常委组成,对重大政策做出决策,批准经费预算计划,通过每年的财务审查和决定新体育组织的加入等。秘书处也称常务理事会,是德国奥体联的执行部门,负责实施执行代表大会和执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奥体联实行民主管理,平时运行的经费主要为自筹,政府也会补给一部分,分别由中央和各州承担,其余部分来自各方的援助。

联系地址:Otto-Fleck-Schneise 12,60528 Frankfurt am Main ;电话:+49 (0)69-670 00 ;传真:+49 (0)69- 67 49 06;电子邮箱:office(at)dosb.de ;网址:http://www.dosb.de

 

2.德国体育青年协会(DJK)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是连接德国950万27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的纽带,它是德国最大的负责青少年和儿童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协会的成员组织包括16家州体育青年协会、53家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的青年组织以及10家有特别任务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德国青少年在这些成员组织下属的9000余家体育俱乐部活动。德国体育青年协会支持成员组织的工作,为它们出谋划策,举办培训班,提供工作材料。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与其成员组织一起在全德以体育为媒介组织活动,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协会有意培养年轻人的责任心、加深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同时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青少年提供生活援助,提倡在重大问题上大家共同参与决定。协会的工作内容包括:青少年体育、兴奋剂预防、建立全国体育爱好者计划协调中心、执行青少年环境与体育计划、志愿服务以及国际交流。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2006—2008届理事会由8人组成,设正、副主席各一名,经理一名。协会工作人员30人,分布在服务部、体育青少部和国际部。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力争为儿童和青少年体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它是欧洲最大的青少年协会,管理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盟的青少年事务。德国体育青年协会将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对工作进行灵活调整,提供的信息、服务力求专业、有针对性。协会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儿童、青少年援助体系,所有决定都是由大家共同做出,对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协会在政治、宗教和世界事务方面保持中立。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支持健康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以及富有责任感的人际交往,遵循公正、多样、民主和志愿服务的原则。协会代表成员组织与政界、经济界、媒体和体育界交往。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支持年轻人的个人发展,提倡自力更生、社会责任、奉献、共同协商和文化交流。协会鼓励青少年在体育运动方面达到顶尖水平,支持娱乐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集体活动。但协会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运动的快乐。协会注重对志愿者的专业培养,鼓励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奉献社会。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公共基金、赞助、自有资金和拨款。

 

3. 巴伐利亚州体育联盟Bayerische Landes-Sportverband (BLSV)

联系地址:Georg-Brauchle-Ring 93,80992 München;电话:+49 (0)89 -157 02 0;

传真:+49 (0)89-157 02 444;电子邮箱: info@blsv.de

网址:http://www.blsv.de

 

4. 汉堡体育联盟Hamburger Sportbund

联系地址:Schäferkampsallee 1,20357 Hamburg;电话:+49 (0)40 - 41 908 0;

传真:+49 (0)40 - 41 908 274;电子邮箱:hsb@hamburger-sportbund.de

网址:http://www.hamburger-sportbund.de

 

5. 柏林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erlin

联系地址:Jesse-Owens-Allee 2,14053 Berlin;电话:+49 (0)30 - 30 002 0;

传真:+49 (0)30 - 30 002 107;电子邮箱: info@lsb-berlin.org

网址:http://www.lsb-berlin.net

 

6. 勃兰登堡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randenburg

联系地址:Schopenhauerstr. 34,14467 Potsdam;电话:+49 (0) 331 - 971 98 0;

传真:+49 (0) 331 / 971 98 34;电子邮箱:info@lsb-brandenburg.de

网址:http://www.lsb-brandenburg.de

7. 不来梅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remen

联系地址:Eduard-Grunow-Str. 30,28203 Bremen;电话:+49 (0) 421 - 79 28 70;

传真:+49 (0) 421 - 7 18 34;电子邮箱:info@lsb-bremen.de

网址:http://www.lsb-bremen.de

 

8. 黑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Hessen

联系地址:Otto-Fleck-Schneise 4,60528 Frankfurt am Main;电话:+49(0)69- 67 89 0;传真:+49 (0) 69- 67 89 109;电子邮箱:info@lsbh.de

网址:http://www.sport-in-hessen.de

 

9.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Mecklenburg-Vorpommern

联系地址:Wittenburger Str. 116,19059 Schwerin;电话:+49 (0) 385 - 761 76 0;传真:+49 (0) 385 - 761 76 31;电子邮箱:lsb@lsb-mv.de

网址:http://www.lsb-mv.de

 

10. 下萨克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Niedersachsen

联系地址:Ferd.-Wilh.-Fricke-Weg 10,30169 Hannover;电话:+49 (0) 511- 12 68 0;传真:+49 (0) 511 - 12 68 190;电子邮箱: info@lsb-niedersachsen.de

网址:http://www.lsb-niedersachsen.de

 

11.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Nordrhein-Westfalen

联系地址:Friedrich-Alfred-Str. 25,47055 Duisburg;电话:+49 (0) 203 -73 810;传真:+49 (0) 203 - 73 81 616;电子邮箱: info@lsb- nrw.de

网址:http://www.wir-im-sport.de

 

12.莱茵兰-法耳茨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Rheinland-Pfalz

联系地址:Rheinallee 1,55116 Mainz;电话:+49 (0) 6131 - 28 14 0;

传真:+49 (0) 6131 - 28 14 120;电子邮箱:info@lsb-rlp.de

网址:http://www.lsb-rlp.de

 

13.萨克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

联系地址:Goyastraße 2d,4105 Leipzig;电话:+49 (0) 341 - 21 631 0;

传真:+49 (0) 341 - 21 631 85;电子邮箱: lsb@sport-fuer-sachsen.de

网址:http://www.sport-fuer-sachsen.de

14.萨克森安哈特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Anhalt

联系地址:Maxim-Gorki-Str. 12,6114 Halle;电话:+49 (0) 345 - 52 79 0;

传真:+49 (0) 345 - 52 79 100;电子邮箱:halle@lsb- sachsen-anhalt.de

网址:http://www.lsb-sachsen-anhalt.de

 

15.图林根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Thüringen

联系地址:Werner-Seelenbinder-Straße 1,99096 Erfurt;电话:+49 (0) 361 / 34 0540;传真:+49 (0) 361 / 34 054 77;电子邮箱:lsb@thueringen-sport.de

网址:http://www.thueringen-sport.de

 

16.巴登-符腾堡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Baden-Württemberg

联系地址:Fritz-Walter-Weg 19,70372 Stuttgart;电话:+49 (0) 07 11 - 28 077 - 850;

传真:+49 (0) 07 11 - 28 077 - 878;电子邮箱:info@lsvbw.de
网址:http://www.lsvbw.de

 

17.萨尔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für das Saarland

联系地址:Hermann Neuberger Sportschule Gebäude 54,66123 Saarbrücken;

电话:+49 (0) 681 - 38 79 0;传真:+49 (0) 681 - 38 79 154;电子邮箱:info@lsvs.de;网址:http://www.lsvs.de

 

18.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Schleswig-Holstein

联系地址:Winterbeker Weg 49,24114 Kiel;电话:+49 (0) 431 - 64 86 0;

传真:+49 (0) 431 - 64 86 190;电子邮箱:info@lsv-sh.de

网址:http://www.lsv-sh.de

 

 

 

 

 

 

 

 

 

附录B德国大众体育组织机构一览表

 

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er Deutsche Olympische Sportbund

 

巴伐利亚州体育联盟Bayerische Landes-Sportverband

 

汉堡体育联盟Hamburger Sportbund

 

柏林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erlin

 

勃兰登堡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randenburg

 

不来梅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Bremen

 

黑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Hessen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Mecklenburg-Vorpommern

 

下萨克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Niedersachsen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Nordrhein-Westfalen

 

莱茵兰-法耳茨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Rheinland-Pfalz

 

萨克森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

 

萨克森-安哈特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Anhalt

 

图林根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bund Thüringen

 

巴登-符腾堡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Baden-Württemberg

 

萨尔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für das Saarland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体育联盟Landessportverband Schleswig-Holstein

 

60个大体育协会

德国美式橄榄球协会American Football Verband Deutschlandwww.afvd.de

德国雪橇滑雪协会Bob und Schlittenverband für Deutschland (BSD), www.bsd-portal.de
德国自行车协会Bund Deutscher Radfahrer (BDR),www.rad-net.de
德国台球协会Deutsche Billard-Unionwww.billard-union.de

德国滑冰协会Deutsche Eislauf-Unionwww.eislauf-union.de

德国竞技速滑协会Deutsche Eisschnelllauf-Gemeinschaftwww.desg.de

德国生命救援协会Deutsche Lebens-Rettungs-Gesellschaft (DLRG),. www.dlrg.de
德国马术协会Deutsche Reiterliche Vereinigung (Fédération Equestre Nationale ,FN),www.pferd-aktuell.de
德国跆拳道协会Deutsche Taekwondo Unionwww.dtu.de
德国铁人三项协会Deutsche Triathlon-Union,www.dtu-info.de

德国航空运动协会Deutscher Aero Club (DAeC), www.daec.de
德国登山协会Deutscher Alpenverein (DAV), www.alpenverein.de
德国重竞技协会Deutscher Athletenbund (含德国举重协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 Gewichtheber, www.bvdg-online.de 和德国三人力量竞赛协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 Kraftdreikämpfer, www.bvdk.de)
德国羽毛球协会Deutsch Badminton-Verband, www.badminton.de
德国棒垒球协会Deutscher Baseball und Softball Verband e.V.www.baseball-softball.de
德国篮球协会Deutscher Basketball Bund (DBB), www.basketball-bund.de
德国残疾人体育协会Deutscher Behindertensportverband (DBS), www.dbs-npc.de
德国地滚球协会Deutscher Boccia-Boule-und Pétanque-Verband (DPV),www.petanque-dpv.de
德国拳击协会Deutscher Boxsport-Verbandwww.boxen.com
德国冰壶协会Deutscher Curling Verbandwww.curling-dcv.de
德国冰球协会Deutscher Eishockey-Bundwww.deb-online.de
德国冰上地滚球协会Deutscher Eisstock-Verbandwww.eisstock-verband.de
德国击剑协会Deutscher Fechter-Bund (DFB), www.fechten.org
德国足球协会Deutscher Fußball-Bund (DFB), www.dfb.de
德国聋人体育协会Deutscher Gehörlosen-Sportverband (DGS), www.dg-sv.de
德国高尔夫球协会Deutscher Golf-Verband (DGV), www.golf.de
德国手球协会Deutscher Handball-Bund (DHB), www.dhb.de
德国曲棍球协会Deutscher Hockey-Bundwww.deutscher-hockey-bund.de
德国柔术协会Deutscher Ju-Jutsu Verband,  www.ju-jutsu.de
德国柔道协会Deutscher Judo-Bundwww.judobund.de 
德国皮划艇协会Deutscher Kanu-Verband (DKV), www.kanu.de

德国空手道协会Deutscher Karate Verbandwww.karate-dkv.de 
德国九柱戏球与保龄球协会Deutscher Keglerund Bowlingbund(DKB),www.dkb-online.de
德国田径协会Deutscher Leichtathletik-Verband (DLV), www.leichtathletik.de
德国微型高尔夫球协会Deutscher Minigolfsport Verbandwww.minigolfsport.de
德国赛车协会Deutscher Motor Sport Bund (DMSB)www.dmsb.de 
德国赛艇协会Deutscher Motoryachtverband (DMYV),www.dmyv.de
德国大力士运动及拔河协会Deutscher Rasenkraftsport- und Tauzieh-Verband ,www.drtv.de
德国摔跤协会Deutscher Ringer-Bundwww.ringen.de 
德国轮滑协会Deutscher Rollsport-und Inline Verband (DRIV),www.driv.de
德国划船协会Deutscher Ruderverbandwww.rudern.de
德国橄榄球协会Deutscher Rugby-Verband (DRV),  www.rugby.de
德国象棋协会Deutscher Schachbund (DSB), www.schachbund.de 
德国游泳协会Deutscher Schwimm-Verband (DSV), www.dsv.de
德国射击协会Deutscher Schützenbund,www.schuetzenbund.de 
德国帆板协会Deutscher Segler-Verband (DSV), www.dsv.org
德国雪犁协会Deutscher Skibob-Verband ,www.skibob.org

德国滑雪协会Deutscher Skiverband (DSV), www.ski-online.de 
德国技巧协会Deutscher Sportakrobatik-Bundwww.sportakrobatik.de 
德国壁球协会Deutscher Squash Verbandwww.dsqv.de
德国体育舞蹈协会Deutscher Tanzsportverbandwww.tanzsport.de 
德国网球协会Deutscher Tennis Bundwww.dtb-tennis.de
德国乒乓球协会Deutscher Tischtennis-Bundwww.vdtt.de
德国体操协会Deutscher Turner-Bund (DTB), www.dtb-online.de
德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Deutscher Verband für Modernen Fünfkampf, www.dvmf.de
德国排球协会Deutscher Volleyball-Verbandwww.volleyball-verband.de
德国滑水协会Deutscher Wasserski- und Wakeboardverband (DWWV)www.wasserski-wakeboard.de
德国滑板滑雪协会Snowboard Verband Deutschland, www.ski-online.de
德国体育钓鱼协会Verband Deutscher Sportfischer(VDSF),www.vdsf.de
德国体育潜水协会Verband Deutscher Sporttaucherwww.vdst.de

20个带有特殊任务的体育协会

 

德国高校体育协会Allgemeiner Deutscher Hochschulsportverband (adh), www.adh.de
德国职业学校体育协会Bundesverband staatl. anerk. Berufsfachschulen für Gymnastik und Sport ,www.gymnastikfachschulen.de
德国基督教青年体育协会CVJM-Gesamtverband in Deutschland – CVJM (Christlicher Verein Junger Menschen)-Sport-,www.cvjm.de
德国运动医学及运动创伤预防协会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Sportmedizin und Prävention ,www.dgsp.de
德国奥林匹克学会Deutsche Olympische Gesellschaft (DOG),www.office(at)dog-bewegt.de
德国体育科学协会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Sportwissenschaft (dvs) ,www.sportwissenschaft.de
德国合气道协会Deutscher Aikido-Bund (DAB),www.aikido-bund.de
德国企业体育协会Deutscher Betriebssportverband,www.hdako.de/dbsv
德国体育教师协会Deutscher Sportlehrerverband(DSLV),www.dslv.de
德国冰雪运动培训协会Deutscher Verband für das Skilehrwesen -Interski Deutschland,www.dvs-interskideutschland.de
德国裸体运动爱好者体育协会Deutscher Verband für Freikörperkultur e.V.(DFK), www.dfk.org

德国警察体育管理委员会Deutsches Polizeisportkuratorium,www.dpsk.de 
德国体育青年协会DJK-Sportverband,www.djk.de 
德国教育与科学工会体育委员会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 -Sportkommission,www.gew.de
德国克莱普自然养生协会Kneipp-Bund e.V.,www.kneippbund.de
德国犹太人体操和运动协会Makkabi Deutschland(Jüdischer Turn- Sportverbandin Deutschland e.V.),www.makkabi.de
德国青年“团结”协会Rad-und Kraftfahrerbund (RKB) “Solidarität” Deutschland 1896 ,www.rkb-solidaritaet.de
德国特奥体育协会Special Olympics Deutschland e.V. www.specialolympics.de
德国滑雪运动安全保障基金会Stiftung Sicherheit im Skisport www.fds(at)ski-online.de
德国铁道体育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isenbahner-Sportvereine e. V. (VDES) ,www.vdes.org

 

[1] 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大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2] [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 德国近现代史 上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8.

[3] 颜绍泸, 周西宽. 体育运动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185.

[4]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6.

[5]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1: Von den Anfängen bis ins 18. Jahrhundert[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2004: 199.

[6] 郝勤. 体育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56.

[7] [匈] 拉斯洛•孔著. 颜绍泸译.体育运动全史[M].北京:中国体育史学会办公室, 1985:175.

[8] 周永明, 龚斌. 国内外大众体育成功发展模式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23(2):22.

[9]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505.

[10] 潘华.试论杨氏体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17(3):24-26.

[11]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7-8.

[12] Hans Joachim Teichler, Gerhard Hauk.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s Arbeitssports[M]. Berlin,Bonn: Verlag J.H.W.Dietz Nachf, 1987:247.

[13] 颜绍泸, 周西宽. 体育运动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75-279.

[14] 同上, 303.

[15]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104.

[16] 姚敏武.各国体育测验制度与健身计划简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4,9(2):15-21.

[17] Louis L. Snyder: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M].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6: 225.

[18] 同上,155-158.

[19] 张炳杰,黄宜选译. 希特勒给冲锋队队长冯·普弗费尔的信(1926年11月1日)现代史资料丛刊· 一九一九——一九三九年的德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

[20] 孙炳辉郑寅达. 德国史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04-205.

[21] [匈] 拉斯洛•孔著. 颜绍泸译.体育运动全史[M].北京:中国体育史学会办公室, 1985:345-346.

[22] 张云华,孟钟捷. 纳粹阴霾下的德国体育运动[J]. 体育文化导刊,2003:61-62.

[23] 朱庭光. 法西斯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6.

[24] 李振彪.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 10(1):15-20.

 

[25] 高建萍. 欧洲发达国家群众体育管理的相关经济政策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39.

[26]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200.

[27] 同上,155.

[28] 同上,157.

[29] Corroll, Victor A. "Employee Fitness Programmers: An Expanding Conce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980,23(1):35-44.

[30]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8-39.

 

[31] 博雅瑜伽网. 热爱健身的名人:总统们也爱运动[EB/OL].

http://byyoga.shanzhuyu.cn/yoga/raj/rajsdmrztmyayd/.

[32] 瞿葆奎. 教育文集·体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21-222.

[33] 刘波.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9,30(1):64-68.

[34] 熊斗寅. 比较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76、189、199、200.

[35]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8.

[36]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66-171,202.

[37] 李振彪.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 10(1):15-20.

[38]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104.

[39]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9.

[40] 张夏榕. 各国体育测验制度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1999,(4):43.

[42] 凌平.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概况[J].浙江体育科学, 1994,16(6):21-24.

[43] 林显鹏.国外群众体育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2001:78.

[44] 蔡俊五.德国大众体育管理体制[J]. 国际群众体育,1994:25.

[45] 林显鹏.国外群众体育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2001:79.

[46]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55.

[47] 同上, 56.

[48]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8-21.

[49] 李振彪.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 10(1):15-20.

[50] 石磊.德国大众体育的几个特点(J). 国外体育动态,1998,(48):396.

[5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3-188,202.

[52] 陈鸿斌. 民主德国体育成功的秘诀[J]. 体育博览,1988,3:9-11.

[53] 赵浚. 敢与苏、美抗衡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J]. 中国体育科技,1988,8:6-8.

[54] 赵澄宇. 民主德国的儿童与青少年体育[J]. 中国学校体育,1987,4:71-73.

[55] 田克敉. 东欧某些国家中小学体育发展概况[J]. 山东体育科技, 1990, 3:61-64.

[56] 陈宝祥. 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下)(综述)[J].  体育科研,1984,8:25-27.

[57] 蔡俊五.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的成功经验[J].体育科学,1989,2:81-85.

[58] 同上,81-85.

[59] 陈宝祥.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下)(综述) [J]. 体育科研,1984,8:25-27.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赴民主德国教育考察团.关于考察民主德国学校体育的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1990,1:69-73.

[6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6.

[62] 赵浚. 敢与苏、美抗衡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J].中国体育科技,1988,8:6-8.

[63]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446.

[64]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6.

[65] 陈鸿斌. 民主德国体育成功的秘诀[J]. 体育博览,1988,3:9-11.

[6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44.

[67] 卢元镇,马廉祯.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4-57.

[68] 陈宝祥.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下)(综述)[J]. 体育科研,1984,8:25-27.

[69] 所谓“举国体制”,官方的解释是“在国家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为了短时间内形成突破,从而采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坚的一种组织制度”。换句话说,体育“举国体制”就是调动全社会资源来协助操练少数精英运动员,尽最大努力在国际大型竞赛中夺取最多的奖牌奖杯。

[70] 赵澄宇.民主德国的儿童与青少年体育[J]. 中国学校体育,1987,4:71-73.

[7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9.

[7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201.

[73] 卢元镇,马廉祯.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四[J]. 体育文化导刊,2005,9:56-58.

[74] 陈宝祥. 民主德国是怎样发展体育运动的(下)(综述)[J]. 体育科研,1984,8:25-27.

[75] 田克敉. 东欧某些国家中小学体育发展概况[J]. 山东体育科技,1990,3:61-64.

[76] 卢元镇,马廉祯.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一[J]. 体育文化导刊,2005,6:51-52.

[77]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0-31.

[78] 于大川. 德国的全民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2.

[79] 侯海波. 德国将继续实施“东部黄金计划”[EB/OL].2002-9-23,译自德国奥委会网站.

[80] 侯海波. 德政府将为东部黄金计划投入500万欧元[EB/OL].

http:// www. Sportinfo. net. cn/ show/title.aspTID=19644

[81] Deutscher Bundestag. 11.Sport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R]. 2006: 68.

[83] DOSB:Di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Sportabzeichen[EB/OL].

http://www.deutsches-sportabzeichen.de/de/das-sportabzeichen/geschichte/

[84] 侯海波. 德国体育运动奖章体制简介[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1404. 2009-7-7.

[85]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69.

[86] 齐国强,郑立新,张永军. 域外大众体育发展状况及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0,36(6):47.

[87]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5-42.

[88] 杨要武. 德国政治家喜爱体育锻炼[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 2004-8-20.

[89]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1-42.

[90] 侯海波. 德国能源巨头E.ON赞助德群众体育[EB/OL].

 http:// 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5278,2008-9-11.

[91] 林显鹏. 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与发展(上)[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18,2004-5-9.

[92]  同上.

[93] 林显鹏. 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与发展(下)[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  how/title.aspTID=19618,2004-12-8.

[94]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6.

[95] 群众体育信息.德国政府向肥胖开战[EB/OL].

  http:// 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784,2007-10-5.

[96] 孙伟.国外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2):74.

[97]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16.

[98] 孙伟.国外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2):75.

[99]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支出。它是个人生活 消费中满足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消费结构、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兴旺的全球体育运动刺激下,体育消费领域正不断地得到开拓,体育消费在社会消费结构中的成分也越来越大。作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消费的合理扩大对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强国民素质,提高社会大众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100] 之文. 国外体育产业大趋势[N].中国财经报,2002-10-19(3).

[101] 体育用品信息(1999年136期). 德国直排溜冰鞋市场扫描[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79. 2001-4-25.

[102] 文体用品与科技(1997年2月). 1995-1996年德国运动休闲用品市场繁荣[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80,2001-4-25.

[103] 老年人的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老年型人口标准的社会,就成为老龄化社会。这个标准是:0~14岁的少年在总人口中少于3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大于7%或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中位年龄人口大于30岁。

[104] 杨美萍. 生育补贴大幅调高 德国新年迎来婴儿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07/content_5575176.htm

[105] 环球时报. 各国生育率反差很大[EB/OL]. http://www.bjpop.gov.cn/ccjsj/index_Article_Content.aspfID_ArticleContent=48, 2006-7-3.

[106] 彭韵璇. 德国孕妇拖延分娩争取新年生育奖:最高25200欧元[EB/OL].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新闻网),2006-12-30.

[107] 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总理),人称“铁    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108]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7.

[109] 漳州人才网.出国留学如何买保险:各国保险比较[EB/OL]. http://www.zzrc.net/lx/lx_7725.html, 2008-08-30.

[110] 新华社.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初探[EB/OL].

http:// www.bioon.com/Article/Class119/151438.shtml,2005-8-20.

[111]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7. 

[112] 江大红. 政府投入多未必好 中国医保应向德国学什么[EB/OL]. http://health.sohu.com/20080410/n256218496.shtml(搜狐健康). 2008-4-10.

[113] 侯海波. 美、德为减轻医疗负担倡导健身[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6.

[114] 中智留学. 健身运动在德国[EB/OL]. http://deutschland.sonic.sh.cn/bbs/read.phptid=436. 2008-07-08.

[115] 侯海波. 德国群体活动近况[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4.

[116] 陈琳. 德国大众体育和俱乐部考察实录[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22.

[117] 侯海波. 德国积极开展癌症病人康复锻炼[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72,2005-10-10.

[118] 杨要武.第七届德国体联大众体育全国大会简介[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544,2004-8-20.

[119] 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网站. 金融危机下的德国健身产业[EB/OL].

http://www.istchina.com/zhuantidetail.aspid=39.

[120]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29.

[121] 柳柏力,李万来. 体育产业概论[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304.

[122] 杨要武.第七届德国体联大众体育全国大会简介[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544,2004-8-20.

[123]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德国体育健身产业概述[EB/OL]. http://www.sportshow.com.cn/Sportnews_show.aspxArticleID=1221&Classnam,2008-12-19.

[124] 林显鹏. 体育:一种反堕落的动力[EB/OL].

http:// 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250, 2001-5-8.

[125] 林显鹏. 大众体育与人类社会的和谐[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251,2001-5-8.

[126] 侯海波. 德国赖内举行体育节[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2年第13期.

[127] 侯海波. 德国重视企业群体工作[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892,2008-9-4.

[128]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33.

[129] 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 1991年6月,在法国波尔多召开的第12届大会总会上成立了

“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 ( Trim and Fitness International Sport For All Association,TAFISA),有47个国家的大众体育机构加入了该协会。至1995年8月止,已发展到94个国家127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可以说该协会是领导和代表世界的大众体育国际组织。 TAFISA会长是于尔根·帕尔姆,秘书长是乔·瑞诺德。TAFISA的主要任务是召开国际健身会议及总会和理事会、举办国际健身活动(如国际挑战日、国际传统体育节、世界长走日等)、举办国际研讨会(如指导员研讨会等)并对参加人员给予资格认定、举办国际信息交流活动(如编发信息通讯)等。

[130] 熊斗寅. 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 体育科学,1998        18(2):3.

[131] 德国信息类中文门户网站. 德国大众调查-普通德国人到底什么样?[EB/OL]. http: //www.deyinxiang.org/HTML/news/SpecialReport/2008/05/200805260613415021.shtml.

[132] 吴丽君、等. 国外体育政策及体制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理论处,2007-02-07.

[133]  李向东. 中国与德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5.(6):53.

[134] 陈琳. 21世纪各国体育目标[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38,2001-4-26.

 

[135]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42-43.

[136]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43-44.

[137] 石磊. 德国大众体育的几个特点[J].国外体育动态,1998,(48):393.

[138] 凌平.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结构特点天津体育学院学报[J]. 1993,8(4):25-28.

[139] 花勇民,葛艳芳.论西方体育制度安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1(6):732.

[140] 刘波.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30(1):64-68.

[141]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Wissenschaftliche Berichte und Materialien, Band 02/2007  Sonderdruck, Köln:Bundesinstitut für Sportwissenschaft.2007.

[142] 侯海波.德国州体联期望提升大众体育在德未来体育主管机构中的地位[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94,2005-10-20.

[143] 德国体育联盟大众体育部联络信息: 地址:Otto-Fleek-Schneise 12, 6000 Frankfurt/Main 71 Frankfurt, 传真:(49)-69-674906, 电话:(49)-69-67001(0)

[144] 肖明珠. 德国体育联盟大众体育部[Z]. Sport For All Directionary,1992.

[145] 杜利军,等. 中西方体育参入状况比较研究[A].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4-200.

[146] 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 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7, 171-172.

[147] 石磊.德国大众体育的几个特点(J).国外体育动态,1998,(48):395.

[148] 杜利军,等. 中西方体育参入状况比较研究[A].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 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4-200.

[149] 杜利军,等. 中西方体育参入状况比较研究[A].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  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95.

[150] 侯海波. 德国体联与商业银行共同奖励志愿服务支持者[J]. 群众体育信息,2006,1.

[151]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63.

[152] 王琦. 世界杯带动德国博彩业 2006将成为一届博彩世界杯[N]. 重庆晚报.

[153] 新浪体育网. 中国足球享誉欧陆  德国博彩公司即将竞猜甲A联赛[EB/OL]. http://sports.sina.com.cn, 2002-9-3.

[154]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8-21.

[155] 陈琳. 德国大众体育和俱乐部考察实录[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22.

[156]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67-68.

 

[157] 仙女. 国内外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22卷增刊),1998,12.

[158] “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 活动日。它由某地区或某机构发起,活动内容广泛,一般包括:赛事运动、休闲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或图书展等多项活动,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塑造本机构或本地区的体育文化。

[159] 中国大众体育网. 德国卡尔斯鲁厄市举办体育节[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473,2004-8-20.

[160] 许松涛. 德国老年体育调查[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3.

[161] 侯海波. 德国群体活动近况[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4.

 

[162] 唐宏贵.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理论处,2006-11-07.

[163] 田书华.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N].证券日报,2001-7-10.

[164] 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商务局. 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EB/OL]. http://www.jingyue.gov.cn/invest/item/invest_item_tour/2006/content_150.shtml,2006-11-15.

[165] 侯海波. 德国为体育志愿者上保险 [J].群众体育信息,2006,22.

[166]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Köln:Bundesinstitut für Sportwissenschaft.2007:196-225,259-285.

[167] 有关德国体育志愿者的现状,参阅侯海波:《德国体育志愿者现状调查》(载《群众体育信息》,2006年16期),文中对德国体育志愿者年龄性别特点,体育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体育志愿服务需要的条件(时间条件及经济条件),体育志愿者职业特点,体育志愿服务的内容,体育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从事体育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对体育志愿服务的评价,体育志愿者的失业情况和交际范围以及宗教信仰情况等等都图文并茂地作了详尽的描述。

[168] 侯海波. 德国黑森州采取措施鼓励志愿服务[J]. 群众体育信息,2006,4..

[169] 陈琳. 各国体育志愿者概况及培养政策[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7.

[170] 侯海波. 德国体联与商业银行共同奖励志愿服务支持者[J].群众体育信息,2006,1.

[171] 刘波.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9,30(1):64-68.

[172] 侯海波. 德国下萨克森州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措施[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004,2008-1-8.

[173] 侯海波. 德体育界与萨克森州合作为儿童推出“发觉你的强项”活动[EB/OL]. http://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5065,2008-4-1.

[174] 侯海波. 德国开展“踢球精力充沛活动”[J]. 群众体育信息,2004,23..

[175]  杨要武. 德国创建爱体育爱运动的新型学校[EB/OL].

http:// www.chinasfa.net/lr.aspxid=2539,2004-8-20.

[176]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项目大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58-79.

[177]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6.

[178]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项目大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330-337.

[179] 同上,414.

[180] 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项目大全[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423-424.

[181] 王海源.德国传统“杂技”进入学校体育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72-74.

[182] 陈琳. 国际新兴大众体育项目介绍[J]. 译自日本《读卖新闻》,1997.

[183] 体育资讯网. 德国举行轮滑马拉松比赛[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560,2001-5-9.

[184] 戴景宏. “夏季两项”在德国兴起[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562,2001-5-9.

[185] 陈孝平. 论东西方大众体育发展的共同点及发展趋势[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6,(3、4):10-17.

[186] 于大川.德国的全民体育运动[J]. 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12.

[187] 卢元镇.试析大众体育的成因和特点[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1,15(2):76-87.

[189] 侯海波.德国内政部提交新联邦州体育运动、俱乐部和体育设施状况报告[J].群众体育信息,             2005,14.

 

[190]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88.

[191] 昂立教育德语网站. 工作半年 歇半年-德国休假制度[EB/OL].  http://www.onlycollege.com.cn/xiangmu/ger/2008-11-21/1227244598d107576.html,2008-11-21.

[192] 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网站. 金融危机下的德国健身产业[EB/OL].

http://www.istchina.com/zhuantidetail.aspid=39.

[193] 侯海波. 德国大学生掀起徒步旅行热[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623,2004-8-20.

[194] 侯海波. 德国群众性跑步活动蓬勃开展[J]. 群众体育信息, 2005, 4.

[195] 李振彪.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15-20.

[196] 闫雯雯. 着晚礼服 赴泥地奥运之约[N].华西都市报,2009-09-01, 9版.

[197] 万怀玉,朴勇慧,刘政军,侯跃红. 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46-48.

[198] 马铁.世界各国大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及未来计划[J]. 国外体育动态, 1996; (37):289.

[199] 体育大辞典编辑部. 体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00] 侯海波. 德国体育旅游调查[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 2002, 12.

 

[201] 体育资讯网. 欧美国家的流行运动——漂流[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641,2001-5-8.

[202] 卢元镇.我国体育人口现状分析[A].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3-95.

[203] 许松涛. 德国老年体育调查[J]. 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3.

[204] 大众体育网. 柏林体联推动老年人体育运动的[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702,2006-2-8.

[205] DBS. Seniorensport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26&tabIndex=-1

[206] DBS. Bundesseniorensportfest 2008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333&tabindex=-1.

[207]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119-121.

[208] 侯海波. 德国奥体联和卫生部号召开展妇女体育运动周活动[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118,2008-2-4.

[209] Bundesministerium für Gesundheit. Das waren die FrauenSportWochen2009[EB/OL]. http://www.die-praevention.de/aktionen/frauensport/index2009.html

[210]  DOSB. „Sport tut Frauen gut – Frauen tun dem Sport gut“[EB/OL]. http://www.dosb.de/de/start/details/news/sport_tut_frauen_gut_frauen_tun_dem_sport_gut-2/8279/na/2005/maerz/cHash/fa613190de/.

[211]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官方网站. 什么是残疾人体育?[EB/OL]. http://www.beijing2008.cn/84/15/article212041584.shtml,2006-09-06.

[212] 杨要武. 德国伤残人体育协会成立50周年[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477,2004-8-20.

[213] 搜狐网.德国将在08残奥期间举行活动支持残疾人事业[EB/OL].

http://www.sports. sohu.com/20050530/n225759753.shtml,2005-5-30.

[214] Deutschen Behindertensportverband(DBS). Arbeitsschwerpunkte im Breitensport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26&tabIndex=-1

[215] Deutschen Behindertensportverband(DBS). Diagramm-Entwicklung Gesamt[EB/OL]. http://www.dbs-npc.de/ourfiles/datein/woelk/Statistik/Statistik%20DSA%202008%20Tabellen%20-%20Internet.pdf..

[216]  李振彪. 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0(1): 15-20.

[217] 王海源. 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与生活化[J].. 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56-57.

[218] 朱跃夫. 德国学校体育见闻[J]. 中国学校体育, 1997, (4): 70-71.

[219] 沈国琴. 德国中小学体育现状[J].学科教育,2001 12.

[220] 京儿. 德国的体育托儿所[N]. 深圳青少年报,2001-12-13.

[221] 侯海波.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实行体育运动幼儿园认证制度[J].群众体育信息,2007.7.

[22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57.

[223] 陈琳. 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大众体育理念[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15.

[224] 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10-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