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机械还原论 一个争议中的哲学理念

(2018-01-28 19:54:36) 下一个

机械还原论  一个争议重的哲学理念

机械还原论只是野蛮人低等思维的产物_国医大士_新浪博客

解读系统生物学: 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综合_搜狐科技_搜狐网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_资讯频道_凤凰网

肖静宁:脑研究中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互补_爱思想

复杂性科学如何批判机械还原论? - 知乎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 - 壹学者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_学习时报

还原论科学的谬误之处

天涯论坛 > 学术中国 > 原创批判 

http://bbs.tianya.cn/post-666-14915-1.shtml

  【西方科学是建立在经验公理基础之上的】 还原论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将世界看成是机械的,其中德谟克利特是最著名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370年)原子论的创立者之一。他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原子论,德谟克利特把它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理论。留基伯在埃利亚跟芝诺学习,在阿布德拉建立原子学派,这个学派因其弟子德谟克利特而闻名,他的著作很少,相传已并入他弟子的著作中。所以今天提到系统化了的原子论,都会归于德谟克利特名下。
  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事物的本原都是原子(Atom)和虚空(Void),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后的不可分割最小微粒(Atom在古希腊语中是不可再分的意思),因为它质地致密,其中没有空洞的空间。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最精细的原子;当构成灵魂的原子分散时,生命灭亡了,灵魂也就消失了。
  巴门尼德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分的存在,分裂成不能再分的小块,它们彼此为空间隔离开来。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结合则生成,分离即毁灭’。组成万物的原子在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在形状、大小、数量、排列和位置上却各不相同,以此形成千差万别的事物。”
  不仅德谟克利特,培根也提倡以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的起点。
  笛卡尔认为追求和发现真理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于“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
  还原论科学不仅是建筑在经验公理上,而且自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这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准则。
  最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仍然把还原论奉为神明:“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外求认识给经验公理的定义为:公理本身是不证自明的真理,是整个科学理论大厦的建筑基础。这就把还原论推向神圣的地位。
  后来把还原论概括为:宇宙大厦的基础是绝对简单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原子’,我们周围的大小物件,一切都是由这些原始砖块构成的。”
  还原论的科学的基本概念从何而来?皮尔逊径直表示:“具有科学有效性的概念必然能够从正常人的知觉中推演出来。”奥斯特瓦尔德认为:“概念的形成在于选择那些相互重合的、具有不同的但却相似的经验的部分,在于消除那些在类型方面不同的部分。”他以此把概念分为复杂概念和简单概念:复杂概念由经验形成,故也称作复杂的经验概念,其抽象程度和普遍性较少;而简单概念是完全没有不同部分的概念,抽象程度和普遍性较高,能找到广泛的应用。“科学的任务是,它容许构造任意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所预见的环境中变成经验的概念。这是预言的另一种表达,我们明确认识到预言是科学的特征。” 
  而还原论一词是1951年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提出的。
  科学公理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前提或概念框架,它好比是科学理论大厦的建筑基础。
  科学就是以经验公理作为发展科学的始点。
  因此整个还原论科学大厦就是建立在德谟克利特与牛顿的经验公理基础上的。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科学体系就是层层叠叠的经验公理科学体系。
  还原论不仅提出理论而且上升到“天人相分”的哲学高度。
  首先柏拉图提出“理念说”,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本体论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文艺复兴使人“发现了自然和自己”,为“天人相分”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认为,思维是人的本性,“我”是思维的根源,是能思的“主体”,“自我”或“主体”是一个无可怀疑的事实,由此推出了与主体相对的另一个实体即客体——自然,并明确地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主客二分”模式,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此,天人二分模式占据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
  近代西方哲学是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开始的,因此西方哲学史称其为第一哲学。
  笛卡尔这一哲学思想同还原论结合便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使得还原科学飞速发展。还原论科学在这种形势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原论者欢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以成功是因为物质皆有机械性的,它们是可以还原的,而对于那些难以还原的物质,例如生物,还原法常常也是强行分解研究。
  西方的还原论科学,就是沿着无机的、死的、没有生命力的、静止的、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宏观物体开始,向微观世界逐步发展,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玻尔量子力学,他们莫不如此。
  显然还原论所谓的公理恰恰是经验假设,因此还原论是建立在严重错误基石上的,它的成功掩盖了它的错误,因此它固执地坚持还原论的方式研究世界。  

从“还原论”到“整体观”

来源:北京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03:36

  “还原论”的巨大功绩及其局限性
  “还原论”(分割论)是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流哲学观。何谓“还原论”?笛卡尔认为,如果一件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可以将它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是还原论的通俗表达。几百年来,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划分专业、学科的传统。
  从功绩看,自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近代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无论是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遗传工程、奔月工程,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还原论方法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利用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
  从局限性看,西方“科学的无限分解”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社会的分离,人的身心的分离──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而这正是造成今天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根源。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要有生态文明取而代之。但,西方学者没有及时提出相应的理念,全球性的环境破坏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西方文明并非蓄意去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只是顺从其内在的文明逻辑演化而已;西方社会本身也是这种绝症的受害者。
  总之,西方现代文明试图用西方生活范式来颠覆宇宙自然的法则,即不是让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而是用征服的方式,依靠现代技术去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这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思路,正在摧毁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观,使各民族和各个国家同质化;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大,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但人们的心胸却越来越狭隘,容纳不下良心与正义,容纳不下宽容与忍耐。那么,今天该彻底否定以还原论为支撑的西方价值观吗?不能这么说。今后,还原论在许多领域还将继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还原论的副作用──它所带来的人类的困境与全球性的灾难。所以,对还原论这种哲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但是,它一统天下的局面必将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可弥补还原论哲学观的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是东方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可弥补还原论哲学观的不足。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医认为,人体阴阳的失衡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是恢复它原来的平衡,而不是把某一方消灭,消灭一方的方式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就是说,对事物要有整体的考虑,要综合分析组成生命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方式,事物是在互相制约中达到阴阳平衡的。
  再如,“天人合一”说,是对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的最佳表述。钱穆先生宣称,认识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大体悟”,是自己晚年“对学术的大贡献”(《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相比,基于还原论的西方科学体系相形见绌。以笛卡尔、培根、牛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根植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用思辨和推理来考察一切事物),是一种工具理性。这种理性对一些具体学科、具体专业而言是理性的,而就人和自然的终极意义而言,是一种非理性,也就是说,西方理性主义是局部的理性,在整体上是非理性的。
  全球化的工业浪潮发展到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困境,这个现实正在给东方文明的复兴提供一个机遇。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中华民族具备了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中国有希望率先走上人类现代新文明之路。可以预言:本世纪中叶,东方与西方将出现一次文明大交流、大融合,而生态文明的整体观将会形成当代全球共同文明。
  应对“全球性高风险社会”的前提
  我们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性高风险社会。这些高风险既有“人祸”,也有天灾。中国社会正处于“时空压缩”社会加速转型期,存在多元化、复杂化的转型风险,同时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灾难、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风险。
  怎样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决策,规避和遏制人类未来的不确定的变数?如何解决我国进入“高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难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化解人和自然的对立的问题,其前提是:在当前的发展中,需要我们具有生态文明整体观和生态价值的行为。
  现代危机的根源在于从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我们到处可以看到。这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的巨大惯性,给我们当头棒喝:当代社会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
  如何减少西方价值的负面冲击,努力寻求一种和谐的替代价值,正在成为全人类努力的方向。西方价值强调发展,而东方价值强调节制。节制更接近自然。节制是一种有秩序的生存方式。现代社会的各种灾难正是违背传统的俭朴、节制的生存智慧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的绝望使人类注定要回到重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相结合的价值观上去。
  (作者为中国人事出版社编审)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付立 学习时报
  每个有幸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甚至能通过太空拍摄的照片传递到我们每个人:一颗蔚蓝色的球体,镶嵌着浮雕一般的大陆、岛屿、极地冰帽,缠绕着变化万千的白色的云,漂浮在漆黑的天鹅绒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那样的令人怜惜。这种感动出自对地球整体性的感悟,出自对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觉,代表着我们地球观的升华:地球不再是一个由人为划定的疆界拼起来的无生命的地图,而是一个动感实足的、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升华恰恰与科学观念的转变相契合。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已经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还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控着整个世界的运动;牛顿时空观也已经确立:时间均匀流淌,空间平直伸展,物质和能量、时空和运动互不相干各行其道。在微观领域,像太阳系一样的原子模型在许多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它像宏观世界的微缩,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规则不应与宏观世界有太大的差异。还原论的地位也因此无以伦比、毋庸置疑,并在科学的其他领域小试锋芒,于是我们看到生命被视为细胞的集合体,甚至,人是机器。
  而且我们知道,在科学管理的最初阶段,泰勒就像病理学家一样进行操作动作分析,在著名的“施密特试验”中,他对铲装工施密特的操作作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最终确定了施密特装卸效率最高时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包括铲的大小、铲斗重量、铲装重量、堆码过程、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使施密特的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这种将动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测量它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法,怎么看都与还原论的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就这样,还原论的科学不但成功地建立起庞大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卓有成效;同时也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工程技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造了空前昌盛的人类文明。
  不过,20世纪的物理科学还是出了几件让还原论无法大展身手的事情。
  先是爱因斯坦发现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乃至整个宇宙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一旦割裂它们就会产生严重失真。牛顿世界物质与时空分离、时空均匀平直的状况,只是忽略失真后的一种近似。
  接着,微观领域的研究显示,在量子世界,我们无法把一个整体非常确定地分为一些组成部分,更无法把这些组成部分非常确定地组成整体。比如说,电子是粒子,同时又是波。它根本不像一颗行星绕太阳运行那样绕原子核飞速转动,在你观察到它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它会在哪儿。所以,如果你一定要想象一下原子的模样,今天的物理学家会劝你“别这么干”,它不像你见过的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对于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和速度这两个基本量还原论是失效的。这表明量子的世界是一个非机械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还原)的世界。
  随后的混沌学研究则告诉人们,我们以为是世界全部的牛顿世界,只不过是个特例,更为广大的世界是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
  这些事情的出现提示人们,还原论的科学所能够认识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于是,科学开始补充整体的观念。首先,系统科学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引导人们将事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考虑它所有的因素之间那种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其后,研究复杂性现象的混沌学更是通过“蝴蝶效应”这样生动的比喻,强调混沌系统中充满活力的相互作用,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好是还原论的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一小部分世界:一个与我们的尺度相匹配、与我们的速度相协调的宏观低速世界。那些尺度极大的宇宙或尺度极小的量子世界,那些速度极快接近光速的世界,离我们的正常生活似乎很远。因此,我们也许不必为还原论的科学分神,不用关心科学的观念有了哪些变化,不必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分析术操心。然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如果能够借助整体论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会是别有洞天。
  一来,整体的观念让我们珍惜现有的和谐。
  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所引发的感动,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从属于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认同,对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所遭受的破坏,我们都会有切肤之痛。这是从还原论那里得不到的感受。从还原论出发,地球上每个地区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亚马逊雨林大片被毁有什么关系,可以靠重新植树来补救。然而混沌学的整体论却告诉我们,雨林只是在一定限度内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破坏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因此,对于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尽力地维护。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类似地情况需要注意,比如基因疗法的使用。基因疗法包括用正常基因来替换病人体内的异常基因,向病人体内导入原本不存在的基因,对病人体内的基因进行正负调节,让本来开放的基因关闭或让原来关闭的基因重新开放等。原本人们对基因疗法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始终未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其原因正与人体的整体性相关。科学家已经发现,在改变一个基因的时候,整个人体都将做出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可能与治病的初衷南辕北辙,很有可能造成极严重的不良后果。显然,基因疗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基因(或改变了的基因)与人体原有协调状态的相容程度。
  二来,整体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协调的发展。
  教育学上常用“木桶原理”来形象地说明全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木桶是用一块块板子竖着拼起来的,这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些板子的质量,而且是这些板子整体的质量。因为只能将水装到最短那块板子那儿,再多,水就会从这块短板子那里流走了。如果用这一块块板子代表着学生必需具备的素质,如德、智、体、美等,那么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便一目了然。
  不过,短板固然不好,长板就一定佳吗?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每个人都在尽力拼搏,都在寻求生长的空间,力争做一块长板。然而,拼搏或生长的环境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否则,于个人于团体都会不利。举例来说,在一个企业中想把某个部门做得更好,想让它的发展没有阻力,孤立地看绝对是件好事。然而放在企业的背景下考量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并且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如果冲击了企业其他部门,让整个企业乱了套,阻碍了整个企业前进的脚步,就成了坏事。事情本身没有错不错的,就是看时间、地点、分寸,就是看是否与整体和谐。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我们不再在局部上一味地纠缠,而是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进步。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每个有幸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甚至能通过太空拍摄的照片传递到我们每个人:一颗蔚蓝色的球体,镶嵌着浮雕一般的大陆、岛屿、极地冰帽,缠绕着变化万千的白色的云,漂浮在漆黑的天鹅绒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那样的令人怜惜。这种感动出自对地球整体性的感悟,出自对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觉,代表着我们地球观的升华:地球不再是一个由人为划定的疆界拼起来的无生命的地图,而是一个动感实足的、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升华恰恰与科学观念的转变相契合。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已经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还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学习时报2005-03-28
 
 
 

系统科学哲学:2.4*14.823;系统科学:45*242.273;方法论:5.4*16.2134;学科:6*6.91181;辩证唯物主义:5.4*8.10668;科学理论体系:8*54.6096;关系性:4.2*19.7002;世界观:5.4*19.2423;硬、软范式:1*5.38385;哲学思考:5.6*20.8304;篇长:1805

研 究 生 毕 业 论 文 (申请博士学位) 论 文 题 目 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及其哲学思考 作 者 姓 名 叶立国 专 业 名 称 科学技术哲学 研 究 方 向 系统科学哲学 指 导 老 师 李曙华 教授 2010 年 7月 20日 学 号:DG0701039 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8月 指 导 教 师:李曙华 教授 ?献给 勤劳、朴实、勇敢、善良 的伟大母亲张瑞秀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典科学逐渐走入困境,系统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并凸显其价值。国内外对系统科学众说纷纭,内外研究之间信息流通不畅,无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促进整个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范式猛烈的冲击着经典科学的诸多方面内容,但是对之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相对匮乏。在该背景下,对国内外系统科学的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以之为基础重建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并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国内外系统科学内...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哲学研究》2006年11期
哲学研究

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

系统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的创立到当前的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已发展成蔚为壮的庞大学科群,形成当代重要的科学思潮,并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系统科学作“最大一次科学革命“的意义,加强对系统科学的认识与研究,进而超越西方近代的还原论科学统,开创整体论科学研究的方向,对于中国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系统科学:从构成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实质与核心思想是“整体论”,但作为科学的规范转换,系统科学从还原论向整体的转变有一个]化的过程。从以还原论为基础增加辅助性假设(如部分间相互作用),到真正从整出发、以整体论为基础,其关键在自然观与方法论上从构成论向生成论、原子论向信息论的规转换。系统科学发展中的这一突破是从超循环理论开始的:超循环理论揭示了化学分子如何进化为物大分子,无生命如何进化为有生命的机制和规律。由此,不仅破译了自然界生命得以诞生的奥而且证明了自然界的进化实质上是一种生成的过程,即事物发...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历史等基础学科也均遵循整体方法论自觉和不自觉的指导。整体论的科学方法论总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重架构。首先,事物是整体性的。这是把事物作为整体研究的出发点。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次,事物是运动性的。这反映出整体论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基本判断。最后,作为整体的运动是符合因果律的。譬如牛顿第一定律所阐述的,事物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将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的破坏为止。这为数学、逻辑和实证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具体到法国人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人是一个机械的整体;这个人显然是活动的;而且人的活动具有因果性。比如,人要举起杠铃,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另一方面,就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言,任何生物个体也被认为是一个整体。生物是运动的,包括进化类型的运动。而根据环境因的不同,生物可以进化出形态和种类的果的不同〔3〕。从这个层面来看,整体论的确代表近代科学充分地回答了关于生物的许多问题。整体论的确立反映了近代生物...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未来生物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

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争论在生物学中,由来已久。还原论认为,我们只要把一个系统的基本成份研究“清楚”一了,那系统的性质就是这些组成部分的性质叠加。整体论者则认为一个系统的性质不简单地等于组成部分性质的叠加,还有些其它的东西。什么是“其它的东西”呢?在过去一直没有说清楚。因此一也无法说服还原论者。可是还原论者也认为自己的方法上有缺陷,但他们总把这些缺陷归咎于还没有分析清楚。或者说还原得不够。 最有趣味的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圣乔治(Szeut一Georg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当时他正在他的故乡匈牙利写了一本书叫做“肌肉收缩”,其中描述了一个实验。他把从肌肉中抽提出来的蛋白质重新做成了一个纤维,这个纤维可以在ATP的作用下收缩。他当时高兴地叫道:“在过去生物化学家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总要把玩具折散,同时答应他的父母,他会再装配起来,但他永远不能实现他的诺言。这次我做到了”。大家知道,他仍然没有成功,虽然...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一、系统生物学是复杂性思想革命的产物什么是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在复杂系统层次上理解生物的现象、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是处于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现代生物学的最新表现形式。那么,它的目标和定位是什么?系统生物学的目标在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属性与行为是如何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些相互作用非同一般,那是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以使得新的性质和功能涌现出来。按照陈竺院士简明扼要的概括,系统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解析生命的复杂性。20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革命为标志的,而21世纪的科学革命则以“复杂性”思想革命为标志。[1]可以说,系统生物学是21世纪初的复杂性思想革命的产物。它是2004年才正式命名的又在不断成长着的新学科,并且处在众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点上,既是继承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又是延续了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生物学和生物控制论等诸多学科。那是名副其实的“学科整合”。那么,系统生物学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生物学家们...  (本文共7页)阅读全文>>

还原论、整体论与融贯论——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之认识

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的复杂性科学的一种重要贡献是,实现了科学方法论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于在哲学上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如还原论、整体论等的冲击与突破,其研究也采用了许多传统科学研究较少采用甚至被排斥的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对传统科学方法论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补充,对复杂性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在坚持与超越中的融贯思维与任何科学发展一样,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极为重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展开。在哲学层面上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反思,目前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整体的研究还总是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徘徊,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两种方法论各有千秋,既各有缺失,又各有优势。因此,复杂性科学虽说要超越还原论,但并不想取代还原方法,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克服其缺点,形成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复杂性科学既要还原论,又要超越还原论;既要整体论,又要超越整体论...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m

m

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