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德国科堡机床厂的中国“救星”

(2018-01-20 04:42:34) 下一个

 

德国科堡机床厂的中国“救星”

http://www.dw.com/zh/5363601?&zhongwen=simp

阿道夫·瓦德里希(Adolf Waldrich)90年前在德国科堡成立的机床厂后来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由于瓦德里希没有后代,这家家庭企业曾被三次转卖。在第三次转手后,该机床厂才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default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

"如果一家德国公司被美国公司收购的话,没有人会大呼小叫的。但如果被中国公司收购,那所有的人都会有顾虑。"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Waldrich Coburg)董事长胡伯特·贝克(Hubert Becker)如是说。他本人和美中两国企业都打过交道。1986年,美国大型企业-因格索尔机床厂(Ingersoll International)收购了瓦德里希机床厂。在瓦德里希机床厂工作了40多年的贝克至今回忆起那段历史都觉得很沉重:"瓦德里希机床厂的厄运就此开始。因格索尔的三个机床厂生产同样的机器,形成了自我竞争。而且厂里的各种决定都由美国的母公司做。"

Waldrich Coburg Hubert Becker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董事长胡伯特·贝克(Hubert Becker)

2003年,因格索尔公司宣布破产。瓦德里希机床厂需要新的投资者。200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了该厂。由于北京第一机床厂是一家国营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讲,瓦德里希现在也应该是一家中国的国营企业”,贝克坦白地说。

这会有好结果吗?中国人会将工厂的设备运回中国,让科堡的工厂逐渐消失吗?当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在2005年10月24日公司交接的这一天,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崔志成向德国工人做出承诺,瓦德里希机床厂还是瓦德里希机床厂。曲向军是工厂四名经理中唯一的中国人。他告知:"瓦德里希好比是一棵百年的老树,只有在德国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另外我们当初也做了不裁员的承诺。"

四年下来,承诺都得到了兑现。企业从2005年底的500名职工扩大到目前的750人。公司营业额达到一亿七千万欧元,是当初的三倍,利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还追加了三千万欧元的投资。既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2009年,公司仍达到了20%的增长率。而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业绩在同期却下降了30%。贝克讲述道:"我们是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例外。我们的情形在业内不多见。经济危机反而给我们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缩短了交货期。"

Qu Xiangjun Mitglied der Gesch?ftsführung bei Waldrich Coburg

科堡机床厂管理层之一的曲向军先生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现在的订单已够该厂的生产线忙到 2012 年。与北京的合作给科堡带来了新的客户。但贝克认为,北京第一机床厂获利更大。因为客户知道有科堡作后盾,对产品质量可以一百个放心。他举了个例子:北京第一机床厂曾按照瓦德里希科堡的图纸制造了一款车床。在北京机床展上,这种车床一下子就获得了五个定单。

贝克说,这不是抢了科堡的生意,因为这都是低价位的产品,而瓦德里希科堡只生产高价位的机床。因此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形成了互补而非竞争。曲向军如此评价两者的技术水准: " 从技术的层次来划分,科堡在世界上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我们处在金字塔的中部。 "

而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当然不会永远甘居中游了。曲向军认为,即使有一天北京第一机床厂也抵达了金字塔的顶端, " 母子 " 二人也不必为市场份额而打得不可开交: " 世界每年需要重型机床 700 台左右。而瓦德里希科堡公司每年仅能够生产三、四十台。我们的目标是争取那三、四十台以外的市场。 "

与瓦德里希机床厂的合作可以大大缩短北京第一机床厂攀登技术顶端的时间。曲向军透露,这也是当初他们收购瓦德里希的一个重要原因: " 我们收购科堡公司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我们要走国际化之路。收购了这样的公司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

而对瓦德里希机床厂来说,中国企业的收购给它带来了新生。贝克讲述道: " 我们实际上很自主,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必要的决定。我们只须每年去一次北京,为总公司提交一份年终总结报告,并提出第二年的生产计划及投资建议。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听到过一个 ' 不 ' 字。 "

贝克认为,北京第一机床厂让他们保持德国企业的自主性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丹红/王雪丁

责编:乐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