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过年吃汤圆

(2019-01-31 10:54:13) 下一个

   我们家乡的人过年,早餐习惯吃汤圆:大年初一吃,初五小年吃,元宵节的正月十五也吃;要是准备多了吃不完,还喜欢跟稀饭一起煮了当早餐吃。就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到了二月二时候,还要烙一种“莲子饼”吃,也是用汤圆的食料--糯米面做成的小甜饼。

    小时候,汤圆都是“家生子儿”:自家种的糯米稻,到每个生产队自建的机房里“机”成米,然后再用“机面机”把米粒碎成米面,回家后晒干水分,存储起来。到了用时,拿面和水,搓汤圆或者烙饼。因为糯米面天生的粘性,跟小麦面粉处理起来又不一样,常常粘在手心手背上不得脱,所以一般大人们都不让小朋友插手来滚和搓。

    记得以前春晚里有歌唱道:“阿哥滚的圆,阿妹搓得巧”,说的就是这个情景。我们家很多年都是爸爸妈妈制作汤圆的手艺。我们那儿人的规矩还有过年那天早上是不兴太劳作的,因此头一天晚上就要把汤圆搓好,晾着,第二天一早起来下锅就煮。大人们交流起来还不叫“汤圆”,却叫“元宝”,常问:“你们家包了多少个元宝?”那口气,确实像询问发了多少财呢。

    早先困难的时候,汤圆就是汤圆,甚至常常是没馅儿的,白白的,圆圆的,而且还个头大大的,大约六个就可盛一碗。小孩子常常不能体味汤圆细腻而粘滑的口感,对其中寓藏的甜蜜和团圆的美好愿望更是不得要领,纯粹因为父母的威逼利诱和强迫才能勉强吞下几颗,还必须是二或四或六之类的吉利偶数。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汤圆也与时俱进,主要体现汤圆的馅儿变化多了,最不济也是一包白糖,再讲究点的,可以加芝麻、花生之类。父母亲也跟着学时髦,在汤圆里面放一枚崭新的硬币,看谁有好福气。记得有一年,我们家四颗包了硬币的汤圆竟然全落在我碗中口里,父母兄弟笑着指认谁在作弊,清寒之家因为吃汤圆而溢笑盈欢,叫人经年不忘那份温馨。

    我有个堂姐爱琴,身为四姊妹之首,从小就极善持家,烧煮洗浆,样样拿手。她学得炒汤圆的绝技,把小小、干干的白汤圆裹了糖放在加了小火的锅上炒,有点像城里小摊子上的糖炒栗子,妙的是汤圆本身不碎不化不粘锅,一时出锅,却满室香甜,叫人口水直流。

    出门读书后,才知道北方人、甚至大部分中国人过年是吃饺子的。很有一阵子,为我们过年至少吃三次汤圆而感到不好意思,也很羡慕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包饺子过年的情景。我们家也试过,却终不成气候:一个父母还是觉得不吃汤圆不像过年,二个我们的汤圆手艺早臻熟境,对于包饺子却总觉得手生。一家人包出来的饺子奇形怪状,大小不一,自己看了也不禁要发笑。

    出了国,过年也就是那么回事,一个人心里惦记着就完了,只是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这事却忘不了。好在中国店里的成品汤圆样式繁多,买回来放冰箱里也可放很久,到了初一早上,煮上一小锅倒并不怎么费事。“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国外,一个人在大年初一早上刻意吃上十六颗或者十八颗小小汤圆的时候,竟
常常勾起我最多最深的想家情怀。
 
    结婚成家之后,妻子不喜欢汤圆这样甜食,且说不健康,我从此只能偶尔一人独享。大儿子却不知怎么对汤圆情有独衷,还喜欢那种没馅儿不加糖的白汤圆,叫我们刮目相看,我也欣慰我们家有了吃汤圆的传人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应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多谢菲儿留言!隔河就隔俗的样子。风俗和文化的多样性、连绵性,大概就是这样发展出来吧。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我们是到十五吃汤圆,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