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读书与写字不可辜负
正文

2017年9月阅读观影笔记

(2017-09-30 03:47:27) 下一个

阅读

历时三个月,将所有奥康纳的作品读完了。心中满是失落。就这样就完了?一个39年的生命,我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读过了一遍?这三个月来与她相伴,读她写的小说,看她与友人的通信,仿佛她就生活在我周围,又好像我回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少了解了一些这位作家。1951年她大病一场,医生说她is dying,起初家人朋友并未告诉她实情,1952年她还是知道了。此后十多年,她一直靠类固醇激素药物控制红斑狼疮,但长期服用激素,让她钙质流失严重,骨头支撑不了她的身体重量,有好几年她要靠拐杖行走。此外,她不能见太阳,也不能吃盐。晚期因恶性贫血,并动手术切除了一个良性纤维瘤,导致红斑狼疮恶化,肾严重感染,最后不治去世。终年39岁。然而,虽然她心里做好了随时离世的准备,但在她的书信里,没有抱怨,没有焦虑,没有害怕,偶尔提到自己吃药、住院,仿佛就是平常感冒,并未将疾病变成她小说的主题。她就是那样活着,写作阅读,这是她的生存习惯。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暴力夺取

小说看完了, 不长,冰冷的文字精准有力,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了,可惜,似懂非懂。

宗教是作者永恒的主题。宗教与世俗。命运不可抗争。

14岁的男孩会这样成熟吗?他的思维完全是成人的思维,或者说,有些成人都没有他成熟。当然,我不能这样去质问作家。

男孩想摆脱自己当先知的命运,然而却还是一步一步朝这个命运走去。小说开始,他是抗拒的,小说结尾,他是主动的,积极的。这个转变是靠的暴力。宗教与世俗对他的夺取,最后宗教赢了。他还是成了先知。

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是,学校教员(无神论者)是小说的反面人物,也就说是作者心中的反面人物。我也是无神论者。我挺喜欢作者的书,然而……我发现,由于信仰的不同,我完全领会不到作者的意图,甚至领会错了。她心目中的正面人物,比如TARWARTER, 比如GREAT UNCLE,在我看来都是反面人面,而她心中的反面人物学校教员,在我看来却是好的,他极力想拯救TARWATER。真是,不看她的书信集,根本不会了解她的创作意图。

天啊,我太喜欢她的语言了。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个恋童癖应该就是男孩脑中一直出现的那个声音的具体化,是恶魔的现身。只是小说以这种方式结尾让我有点吃惊,不管怎样,这部小说要好于她的第一部长篇《智血》,也许是后期她的创作思路更清晰了?

小说名字的由来:出自《圣经》马太福音11:12,耶稣对众人讲论施洗约翰,说:你们出去是去看什么的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since the time of John the Baptist until now, the kingdom of heaven suffereth violence, and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我上网查了一下中英对照《圣经》译本,中文译文是: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如果按这个解释,书名译得不太准确。至少标题中的“it”指的是天堂。至于violent到底是拼命努力的意思还是暴力的意思,我真说不好,不过,如果中英文对照看《圣经》,你会发现很多译文并不准确。

《Mystery and Manners》

似乎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新星出版社虽然号称出版了奥康纳的全集,其实这本书没有出,只是将其中几篇文章放入下面这部《生存的习惯》里,合并了。这样不好,会让中国读者误以为那几篇文章是《生存的习惯》里的。

《神秘与方式》?《神秘与态度》?whatever, 书中主要是奥康纳成名后应邀去各地演讲的讲稿,谈论的是写作、南方文学、宗教文学等。书中第一篇《百鸟之王》却是完全不同,专写她养的那些孔雀。奥康纳的孔雀也算有名,她常常用孔雀羽毛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据她说,她们县里的老太太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根孔雀羽毛,插在帽子上作装饰。我甚至想像了一下那画面。

至于关于写作的文章,最好的一篇是《The Nature and Aim of Fiction》,算是对我有所启发。从她的讲稿中也可以理解她的各部小说的创意图。

 

The Habit of Being (生存的习惯)

关于写作:

她说: 小说的结尾不能太平坦平泛(flat),而要有更大的展望视角(a larger view)。

她引用契柯夫的话:“他和她”是让小说运转的机器。

她说:我动笔时并没有将一切构思好,总是边写边想,写到哪想到哪;如果写之前便想好一切,那就太乏味了,我还不如不当作家,去开个孵化场好了。

她还说:每天给自己三个小时的写作时间。那三个小时里,不干任何别的事,只写作。如果什么都写不出,那就干坐着也行,反正不干任何事,不阅读,不写信。什么也不干。因为如果灵感来了,你正好可以不受干扰地接受到,并写下来。

她分析自己后期写作,说因为到处演讲,写那些有关写作的讲稿,把手写坏了,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这点我也认同。

关于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奥康纳非常喜欢《Good Country People》,我也是,我想所有她的读者都会喜欢。

她不喜欢《A Stroke of Good Fortune》,我也是。看完后还特地回头重翻了一下,没有亮点。

她说最喜欢自己的《The Artificial Niger》。我也喜欢,但还是 更喜欢《Good Country People》。 我还喜欢一篇《The Lame Shall Enter first》。这篇小说有个故事,奥康纳身体不好,有段时间要拄拐杖,有次出门,上电梯时,旁边有个老太太老是盯着她打量,受不了这种目光,奥康纳等不到自己要去的那层楼,提前先下了。出电梯时,老太太说了句:“The lame shall enter first。”事后,她询问朋友,才得知这是约翰说的。

她说“自己的气质是Nelson和Hulga两者的结合,不过这样说也许还高抬了我。”

她的阅读史:

小时候:先读了希腊罗马神话《The Book of Knowledge》;然后读了《The Slop Period》? 再然后是爱伦·坡的《The Humerous Tales of E.A. Poe》。大学时,读了些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但基本上她在读硕士之前并未有系统地读文学作品。在到Iowa读硕士后,她开始大量阅读,读了所有天文教作家的作品,如Mauriac, Bernanos, Bloy, Greene, Waugh。 Greene是天文教作家,这我知道,但让我惊奇的是Evelyn Waugh也是,看来我是知之甚少。她还读了“all the nuts”作家的书,如Djuna Barnes 和 Dorothy Richardson及 Va. Woolf;她读了美国南部作家的书,如大名鼎鼎的Faulkner,还有Tates, K.A. Porter, Eudora Welty 和 Peter Taylor。外国作家中,她提到了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读得不多,但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柯夫和果戈理。她在其他书信中提及过后两位俄罗斯作家。奇怪的是,她几乎没有提到过英国作家,连大名鼎鼎的勃朗特也一带而过,并不喜欢。

她非常喜欢Joseph Conrad,几乎读遍了他的所有作品,并说,她不会刻意地去模仿,她希望他的作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的写作。她还读了Henry James的所有作品。但是她没怎么读过卡夫卡,虽然她的《智血》出版后,很多人将她的作品与卡夫卡的比较,觉得类似。她觉得霍桑是个非常不错的作家。她不喜欢杜鲁门·卡波第和田纳西·威廉姆斯。对麦卡勒斯评价也不高,虽然后人多将她二人相提并论。她多次提及喜欢Peter Taylor的书,虽然过去这么多年,历史上显然这位Taylor 不如她本人的名气大, 我还是想找来读读,看看她为什么如此推崇此人。查了一下,实力不容小觑,得过普力策奖,短篇小说写得也很好。

要想理解她的小说,一定要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至于什么美国南方、什么哥特风,都不过是她作品的附属产物罢了。她的小说主题便是宗教,信仰、救赎、对宗教的理解,宗教在她小说里的各种幻化。

奥康纳的两大缺陷:音乐盲,缺乏古典知识。

好,最后贴一张她的生活照,就此与孔雀女奥康纳告别,因为她,我下个月的书单也列好了。她不是美女,激素类药物让她总是胖胖脸。

 

 

 

 

Humorous Talesby 爱伦·坡

爱伦·坡以悬疑惊悚恐怖小说出名,大家也许还知道他写诗。但是,这本幽默故事集却剑走偏锋,幽默搞笑。看完后,我的感觉是这一定他在喝醉后写的,用词那么夸张,可想象力又那么丰富。也许是因为好笑才恐怖,又或者是因为恐怖才好笑。谁知道呢?

 

 

 

 

 

《病隙碎笔》 史铁生

史铁生有几篇小文很打动我,便看了这本书,但是不觉得很好。那几篇能打动我的文章,可能还是因为有真情在里面,依稀记得是回忆他母亲的文章。

(书影不贴了,太大。)

电影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

Image result for The Man from Earth

这是一部独立影片,拍摄于2007年,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老旧。

本片制作人Eric D. Wilkinson前所未有地公开向那些沒有明确许可而使用P2P软件(如BitTorrent)來分发电影的用户表示感谢,此举提升了观景者对影片的关注度。

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其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他还曾参与著名科幻电视剧集《Star Trek》的剧本编写。所以这算是科幻电影?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科幻电影,没有特技,整个故事就在一间房子里展开,全靠几个人的对话,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一般科幻电影带给我的冰冷无望之感。

看完后我特意上IMDB网站查了一下,本片在IMDB上得分8.0,相当高了。

老实说,不看中文字幕我是看不懂的。因为影片是几位哈佛大学教授们在讨论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全是智辩。即使是中文字幕,我也并不理解有些专有名词的真正含义。

宗教便是selling hope and surviving。

《Wise Blood

Image result for movie wise blood

在youtube上看的。1979年的电影,通过它,可以了解作者笔下的环境,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

电影本身倒没什么可说的。肯定是看小说好,我甚至觉得电影破坏了小说在我心中的形象,本来阅读小说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直接交流,而看小说改编的电影,必然有编导对小说的理解,破坏打断了我与作者的直接交流。

演HAZEL的演员真不行,动作幅度太大,表演太夸张,这不是舞台。He's always angry, always shouting, yelling. 然而,有两位忠实观众留言说电影很好,忠于原著。 我想说,execuse me?完全破坏了小说在我心中的形象好吗。

推荐一部电视连续剧 ——《黑皮记事本》

现在有部国产热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我只看过亦舒的同名小说。据说电视剧里女主罗子君的前半生靠男人,后半生靠闺蜜和靠(抢)闺蜜的男人。本来小说有点女性励志意味的,电视硬是拍成了一部霸道总裁爱上我似的中年玛丽苏神剧。

而这部日本电视剧《黑皮记事本》,同样主打女主逆袭的励志路线。剧中女主元子从一贫如洗的负债女,变身银座最年轻妈妈桑。她所打拼的世界,更残酷,也更真实。她没背景,没靠山,不靠男人,全凭自己,逆袭上位。她不是楚楚可怜的小女生,让男人怜爱起保护欲。她也不是先好后坏不得已而为之,她从一开始就是黑的。勾引男人,利用女人,敲诈勒索,不择手段。观众偏偏还对她恨不起来,只觉得以恶制恶,以暴易暴,黑吃黑,看得真正爽。这才叫《我的后半生》。

《黑皮记事本》属于日本经典影视,改编自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前后共有6个版本,最早的追溯到1982年。这次最新电视剧一共10集,情节紧凑,丝毫不拖泥带水。不敢想,这如果是中国拍摄,会拍出多少集来?!女主由武井咲饰演,那眼神里柔媚中带着狠厉,把这个腹黑女演绎得活灵活现。男主江口洋介。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狩猎》

这是一部丹麦电影。看得让人揪心、虐心、冷峻、残酷。影片的题材也取得好,用儿童的谎言来颠覆成人世界。饰演男主角的麦斯·米尔克斯很棒。

IMDB 8.3, 豆瓣 9,Rotten Tomato 94.

 

 

《黑洞频率》:  没什么新意。不想多言,也许是这类影片看多了。

句子:

最近知乎上有个话题:有哪些最丧的古诗。

我想首推这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c_clai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俗不俗' 的评论 : 全是自己的碎碎念,算是对读过的书的一个交待。很高兴能以书会友:D
三俗不俗 回复 悄悄话 花了一个小时浏览了妳九个月的书影笔记,抄袭了妳一部分书单和电影。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