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国风流》- 孙膑(下) -- 跟我斗?别傻了!

(2017-03-19 12:57:45) 下一个

却说赵国求救于齐,齐国得到消息,是救是不救有点两难:救吧,魏军太强,可能赵国没救成,自己也搭进去了;不救吧,万一赵国灭亡,土地并入魏国,魏国会更强大,图谋齐国那是早晚的事。想起这些年在魏国的威慑下过日子这个不爽,齐威王决定冒点风险出兵救赵。
 
派谁领兵呢?这还用说?‘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却苦笑着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臣受过酷刑,活动不便,且面目狰狞,不可以为主将。田忌将军治军日久,声望日隆,可为大将,臣愿为军师随行,以报主恩。”——一如既往的低调,且吃水不忘挖井人,好!
 
且说大军整装待发,田大将军钻进特意为孙膑定制的带帷幔的车中问计。
忌:“先生见识过魏军,据先生看,齐军较魏军如何?”
膑:“尚不如也。”
忌默然良久,曰:“不如则何以为战?”
膑笑曰:“将军之马较齐王之马如何?”
忌释然:“今待如何?”
 
孙膑展开一张地图:“将军请看。魏攻赵,赵国并非弱不经风,如今被打得邯郸不保,可见魏国的精兵锐卒都已远赴赵地为战,留下来担任守卫者,不过老弱病残而已。将军何不‘批亢捣虚’,引兵直入魏地,作势攻击其都城大梁。庞涓知国都空虚,必回师相救,如此赵国之围自解。庞涓回师,急欲回护大梁,必抄桂陵近道。若我等又舍却大梁,改向西北,于桂陵设伏,将军以为如何?”
 
这便是成语“围魏救赵”的由来。后来战事的发展完全如孙膑所料。庞涓闻都城告急,率八万精锐从赵国回师,经由桂陵,被埋伏于此的齐兵杀了个措手不及,狼狈败回大梁。由此也可以看出魏军战力确实高出齐军一筹:一来魏军是遇伏击而仓促应战,准备不足;二来魏军急行军回师,人困马乏。可魏军应付数量相当、以逸待劳的齐军,依然得以保全大部,撤回大梁。
 
有鉴于此,加上齐军救援赵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是故齐军未作久留,凯旋回齐。就因为齐军的迅速撤离,倒给魏军上下造成了齐军怯弱的假象,为后来的马陵之战埋下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因为威王的任人唯贤而悄悄崛起,魏国则由于人才的大量外流而逐渐衰落,借助一场荡气回肠的经典战役,齐威王终于彻底搬倒横亘于自家门前的大山魏国,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这就是历来为兵家称道的马陵之战。
 
在桂陵之战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341年),魏国自恃强大,又去欺负他的另一个同胞兄弟韩国。韩国大约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自然抗不住魏国的全力相击。没奈何,派人‘告急于齐’。齐国故技重演,‘使田忌将而往’,再次直扑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把个庞大将军气得牙根痒痒:“你他妈干吗老跟老子的都城过不去呀?”
 
听说庞涓已然挥师东向,田忌又坐到了军师孙膑的帷幔车上。
忌:“今者咱们折向何方?何处设伏?”
膑:“这次么,咱们哪儿也不折,咱们逃!”
 
田忌知道军师自有妙策,是以听军师说要开逃也并不吃惊,只是静待其下文。
 
孙膑续曰:“自吴起强魏以来,魏兵素以悍勇而闻名,尤其看不起齐兵,以为齐兵怯弱不堪击。‘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咱们如今就利用一下魏兵的这股骄狂气焰。今且作闻风而退状,魏兵必以我为怯而倾力相追。兵法说:‘百里而趋利者而蹶上将军[急行军百里而与敌军争利者,会折损掉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军争利者,有一半的士兵就会掉队]’。今日我军开始后撤,动身前砌十万人做饭的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田忌会意,连称高明,自去调派不提。
 
庞涓回到魏都大梁,却探得齐兵已然开溜,以为报桂陵一箭之仇的机会来临,极力主张将兵追击。魏惠王在都城两次被吓得尿了裤子,这次也想出口恶气。于是集中魏国精锐部队,并让太子申也随军历练,以积累资本。庞涓就这样率领大军,气哼哼地向东追杀。
 
有了上次桂陵的教训,庞涓刚开始还小心翼翼,生怕又中了埋伏。待得探子不停来报“十万灶”、“五万灶”、“三万灶”,庞涓不由得心里一宽,得意地笑道:“‘我固知齐军怯’,听说本将大军来追,三日之内,齐军溜掉的士兵就超过半数了。今天的天气,哈哈哈。”
 
这一得意不打紧,庞涓扔下粮草辎重,只率轻装骑兵就拚死命地往前追,结果是累死的累死,掉队的掉队,开溜的开溜,非战斗减员直线上升。
 
孙膑一边“撤”,一边估算庞涓的行程,断定庞涓当天晚上能赶到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是设伏的理想地带。田忌、孙膑令所部停止退却,将路旁一棵大树剥下树皮,露出白树瓤,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发下号令:但见树旁有人举火把,就万弩齐发,殆误者斩!
 
且说庞涓拼死相追,‘果夜至斫木下’,夜幕中,朦朦胧胧看见树上有字,就让人搞根火把来照照亮。不曾想‘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但闻弓矢声、惨叫声、马嘶声响彻山谷。魏军大乱,彼此不能相顾,几乎伤亡殆尽。
 
庞涓率数十残兵往来路败走,但听得一声呐喊,前面灯火齐明,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乃大将田忌。只见田忌一挥手,齐军安静下来,两下分开,中间缓缓走出一黑幔马车。黑幔开处,火光下但见车中端坐一人,却是满脸黑字的孙膑。
 
孙膑凝视庞涓良久,缓声问道:“庞师弟,还认得我么?”黑幔复闭,幔中传来一声长叹,无限的伤感、无比的惋惜,尽在这一叹之中...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就算插上翅膀也逃生无门了,‘乃自刭’。抹脖子之前犹狠狠连声:‘遂成庶子之名[你小子终于成名了]!’——至死也不知悔悟!这世上有些人啊,就算死了,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庞涓自裁之后,孙膑欲将其尸首带回齐国安葬,田忌自满口答应。一面着人敛尸,一面调兵遣将回头痛击被庞涓拉下的后续部队,‘齐因乘胜尽破魏军,虏太子申以归’,连魏太子申也被齐军俘获。
 
大军返齐之后,孙膑再三请田忌先行,言自己带几名跟随多年的卫士觅地安葬师弟后再赶来齐都会合领功。田忌应允。却不料孙膑再也不曾出现过,虽经多方查探,连同其卫士,竟不知所终。致使一代用兵大家,卒年竟不可考,憾...
 
不管怎样,在孙子的帮助下,齐国终于崛起东方,与西秦两强相望。魏国经马陵之战的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不再有强国风采。后又被商鞅趁火打劫,夺去河西之地(详见本系列令一篇《商鞅》),文侯、吴起当年为魏国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被武侯、惠王迅速败光。
 
推究起来,人才流失是魏国迅速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赫赫有名的吴起、商鞅、孙膑居然无一例外的是从魏国出走的。魏惠王晚年,终于有所觉悟,自责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并‘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奈何为时已晚,相邻的虎狼之秦哪里容你有喘息之机?魏惠王死后,其子襄王在秦国连年征伐之下几无还手之力,曾经雄踞中原的那个巍巍魏国一去不复返了。
 
推究孙膑的为人,虽于用兵一道机变百出,然与人相处却谦逊实诚,所以他会被庞涓轻易以师门情谊骗倒,这也是庞涓始终不服孙膑的原因所在。对于仕途,孙子并不热心,是以师弟都是大将军了,他还是白丁;是以他前有谢不为将,后有隐而不功。其助齐王、田忌者,一者是为了庞涓这厮,二者是为了答谢知己之恩。如今毕其功于一役,效法其祖孙武隐身而退,恐怕是他必然的选择了。
 
正是:涕零明主知遇恩,不齿同根相煎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