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创世记第三课:亚伯兰到了应许之地(12:4-9)

(2017-05-28 18:36:14) 下一个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今天的证道经文是创世纪12:4-9:

4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罗得也和他同去。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5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他们就到了迦南地(?????)。

6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7a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

7b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8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9后来亚伯兰又渐渐迁往南地去。

感谢神的话语。今天亚伯兰一家到了应许之地——迦南。我们可以将这段经文交叉结构如上:第一、4-5的主要信息是前往迦南的是哪些人。第二、6-7a则聚焦亚伯兰到达应许之地,耶和华在那里向他显现并重申应许之约——“后裔”这个概念首先是预表基督的。第三、7b-9则让我们看见,亚伯兰在应许之地的主要“事工”是建坛和支搭帐棚;前者指向教会生活,后者指向寄居生活。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今天的经文在亚伯拉罕一生中的位置,我们还可以将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的相关记事交叉结构如下:一、本族与启程(11:10-12:9);二、与外邦关系(12:10-14:24);三、被上帝立约(15:1-17:27);四、与外邦关系(18:1-21:34);五、后嗣与安息(22:1-25:26)。创世纪12:4-9聚焦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的早期生活。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创世纪11-12章放入一个单元:示拿(11:1-9)与埃及(12:10-20)首尾呼应,中间是应许之民和应许之地(11:10-12:9)。

“迦南美地”是世界的中心。圣经从时间转向空间,从历史聚焦应许之地,以及应许之地上的圣子、圣徒和圣会。而亚伯拉罕在迦南的生活方式,不仅在守望基督的降临,也成为上帝儿女最基本的生活范式,更是全人类应该归入的形象和样式。川普在西墙,川普应该在西墙。而这是我们的信仰生活:支搭帐棚,建立圣坛。阿门。

引言:应许之地

第一课我们开始启程,第二课我们进入历史,第三课我们讲地理。历史是祂的故事,地理是祂的指纹。Geography出于希腊字γεωγραφ?α由geo(原意为大地)和graphein(意为“写”)组成,换句话说,“地理”就是在地上写字: ?γραφεν ε?ς τ?ν γ?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理学出于约翰福音8:6,8。实际上那天早上,是人类的指头和上帝的指头之间的对立,罪人的指头指向罪人,目的是叫人死,并捆绑基督。但神的指头指向大地,目的是避免祂指谁谁死,并且用指头创造新人、新天新地(诗篇8:3;创世记2:7)。这创造和重生的过程,是从“地理”开始的。真理的圣灵运行在大地上,枯骨复苏。这是圣经的地理学。

正因为如此,创世纪12:1-7共有7个“地”(?????),其中创世纪12:1中有两个?????,而创世纪12:4-7有5个?????。而这7个“地”最后将被分别为圣地(??????)。这是神的指头造成的:藉着祂的“指示”,应许之地诞生了。而亚伯兰就像神的指头,上帝用他在地上写字;“愿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亚当犯罪,地被咒诅,但如今救恩临到了全地。救恩是怎样开始的呢?从圣坛开始。创世纪12:7-9则有两个坛——应许之地的中心是坛和棚。而“那地”被反复强调,摩西旨在说服以色列人为什么要出埃及去那地。而因着“地”这个信息,我们今天的主题从历史进入地理——道成肉身不仅进入我们的时间,也进入我们的空间。当然,地、棚和坛最终都是指向基督的。

应许之地在地理上有五大特征:第一、三块旧大陆的交汇点,或亚欧非三大洲的聚集之地;福音是从这里传向万邦的;而万民最终要流归这地。第二、新月沃地或两大古代文明(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十字路口;这是天国文明的殖民地。第三、古往今来历代强国的走廊和征服之地;撒旦也愿意在这里设立座位;这里是火药库。第四、位于大海、平原、沙漠、河谷和高山之间。第五、大地的中心(omphalos):夏至这天的正午,所立在耶路撒冷的柱子没有影子(Aculf主教)。而在地形上,应许之地包括南北平行的五个板块:西部大海、沿海平原、中央高地、约旦河谷、东部高原。同时该地有4个东西走向的凹谷。而纵横交接,就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图案为基本框架的地理环境。

应许之地的基本版图可参考以下信息。创世纪10:19,“迦南的境界是从西顿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萨,又向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创世纪15:18,“当那日,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详细位置则应该仔细考察民数记34:1-12。另参列王记上4:25,“所罗门在世的日子,从但到别是巴的犹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以西结书5:5,“主耶和华如此说,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将她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国都在她的四围”;使徒行传1: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从今天开始,我们随着亚伯兰到了应许之地。请打开地图,我们要求至少CSMP的学员要掌握以下地图知识:以色列十二支派地图、犹大与以色列地图、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地图等。并能手绘迦南地图的基本轮廓。一般的圣经版本后面都附有这些地图;当然,还需要参考其他的资源。学员应该记住十二支派的相对位置,以及一些重要地点。至少,从创世纪12章开始提到的应许之地的各处名称必须了然于心。另外,为了今天的课程,学员必须熟记这份地图:亚伯拉罕的旅程(Abraham's journey to Canaan)。也许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份考核:不能诵记上述信息的弟兄姐妹,等于自动放弃了“福音之旅”。这要求不算过分,免得你到了那里成为第100只羔羊。

一、那人-圣徒(4-5)

4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

罗得也和他同去。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5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

他们就到了迦南地。

我们先看那些蒙召的移民都是一些什么人,或上帝的圣徒是哪些人——他们不过是蒙恩的罪人,因信称义。新约圣经指着这段经文以及创世纪15:6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4:3、加拉太书3:6、雅各书2:23,以及希伯来书11:8-16),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这段经文同样可以交叉结构如上,或划分为三个部分:神说、选民、圣地。

1、耶和华的吩咐

上帝的话语或圣道是亚伯拉罕启程的动力与依据,是亚伯拉罕天路历程始终的依靠。亚伯兰必须“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12:2)。正因为如此,创世纪12:4中“耶和华的吩咐”与创世纪12:1中“耶和华对亚伯兰说”的意义是一样的。吩咐,??????,这个动词最早用于上帝对挪亚的吩咐(创世纪8:15),要求顺服。而其名词(??????)则出现在创世纪11:1。这个字可以相当于希腊文的逻格斯(λ?γος,λ?γω),不仅指话语,也指原因(创世纪12:17等)。一方面,神的话语是亚伯拉罕启程的原因;另一方面,亚伯拉罕“屏蔽”了人的话语,只顺服神的话语,才可能踏上天路。这也是洗礼前后的道理,更是信仰生活的道理:万民喧嚣,你当只顺服神。接下来我们看见亚伯拉罕怎样顺服神的话语。4-5节中动词“去”(?????????)出现3次,这个动词出于上帝的吩咐(创世纪12:1)。照着,?????????,as which;这显示了亚伯拉罕对神话语的完全信服(创世纪6:22)。另外一个动词是?????,中译“出”(创世纪1:12等)。这个动词与5节的“到”(?????)是前后呼应的。前者强调离开,后者强调进入。我们可以这样说,“去”包括两个方面的行动:离开,并且进入;离开本地本族父家,进入应许之地。缺少任何一个行动都不是上帝所命的“去”。于是有人离开却没有到达(异教文化),有人到达了却仍没有离开(政治移民)。

2、亚伯拉罕一行

这里提到三个人的名字,就是亚伯兰,他的侄儿罗得,还有妻子撒莱。这就是上帝选民最早的名单,两男一女和一些家奴。罗得是一个常常软弱的人,而撒莱对亚伯拉罕的神常常半信半疑。而且每个人都伤痕累累。亚伯兰父子分离。罗得肩负丧父之痛。撒莱不能生育。另外的难题是,没有人知道前面是什么。唯一可以信靠的就是神的话语。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从过去的生活中走出来。但我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教会、CSMP和不寐之夜会走到哪里。我们只是每日仰望着圣殿。对这三个人而言,此行是一去不返的旅行,“家乡”永远抛在后面了,再也没有回来。三个人都是因信称义的人(彼得后书2:7;希伯来书11:11)。这一家三口的关系,无疑更新了亚当、夏娃和该隐的关系。我认同这个传统:罗得的父亲哈兰死后,他可能被过继给了亚伯拉罕。按着中国人的逻辑,可怜人罗得“有理由”不信神。但他因信蒙了怜恤。这是主的话语:“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

但这不是一个松散的、个人主义的、民族主义或专制主义的团队。这是耶和华的军队,是上帝派往人间的第一拨先遣队。毫无疑问,亚伯兰是这个“福音小组”或教会(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的领袖。亚伯兰这个领袖地位曾经被父亲他拉占有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似乎发生了大卫代替扫罗式的“政变”。亚伯兰带着罗得和撒莱出走了、亚伯兰的领袖地位是通过动词?????显示出来的,撒莱、罗得和人口都是亚伯兰“带往”的对象(另参创世纪11:29,31)。这个动词的含义是很丰富的:to take, get, fetch, lay hold of, seize, receive, acquire, buy, bring, marry, take a wife, snatch, take away……因此我们看见,亚伯兰很可能是勉强这些人跟随了他。这是牧会的基本功课:付上代价,紧紧抓住。起初上帝对亚当和以诺采取的就是这种行动,移民、手术和高举(创世纪2:15,2:21,5:24)。这个动词也指娶妻或抢婚(创世纪4:19,6:2,12:15,12:19)。“圣徒”是被连拉带拖地“成圣”的。每个主日聚会,几乎就是一场拖曳行动。真正的牧者不要讨好人,永远也不要用罗得和撒莱是否喜欢作为你撰写讲章的前提;不是他们捆绑你,而是你要带领他们。但另一方面,波诡云谲,瀚海长天,永远不要放手,坚持抓住他们。当然,俄珥巴要走,罗得要分家,拦也拦不住。预备受伤并且祝福是牧者的基本素质。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亚伯兰拖拉着撒莱和罗得在地平线上——亚伯兰既看见了,就欢喜快乐。

更有一只大手拉着亚伯兰,那只手曾经将彼得从水中拉上来。不仅如此,亚伯兰在哈兰所得的一切财富(???????,创世纪13:6,14:11-12,31:18;12:16,20:14)和人口(??????),也必然出于上帝的祝福;如同约瑟玛利亚得到的黄金、乳香和没药。上帝打发你启程,会为你预备充足的旅费。我想起早年间母亲的唠叨:穷家富路,你就把这些钱都带上吧……这里特别强调亚伯拉罕75岁了,他将在迦南度过100年或一个世纪的时光。75岁实际上是亚伯拉罕年富力强的日子。我个人感慨上帝在这样的年岁呼召了亚伯兰。即使按120岁这个平均年龄,75岁也是中年(创世纪6:5)。而一个人如果年届中旬还不认识神,还不起来移民侍奉神,就真悲剧了。因为后半生和前半生没有任何区别。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悔改在任何时候都不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中间归主了,我们就应该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年富力强,全然侍奉主。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看来,法老看上的不是老太太撒莱,而是65岁的“中年美妇”了(创世纪23:1)。此是后话。

3、从哈兰到迦南

这段经文2次提到哈兰(?????,mountaineer,高人),2次提到迦南(??????,to be humble,降卑;利未记26:41)。这是两个坐标,启程的地点和到达的地点。亚伯兰进入了一个最恶心的地方。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迦南乃是被咒诅之地,这是摩西在创世纪9-11章不断告诉以色列人的(创世记9:18,22,25-27;10:6,15,18-19)。首先我们知道,迦南被咒诅源于一场“爆料事件”:剥皮看肉,广而告之。我们将之定义为吃人自义,预备圣餐的救赎。亚伯兰进入迦南,等于羊入虎口,等于送上门让迦南人去钉肉身的十字架。这就是道成肉身的预表——耶稣就是要藉着被“人肉”而胜过和征服迦南,成为迦南的救赎。其次,我们记得迦南的诸族:“15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16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17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18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人,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另参创世纪15:19-21;申命记7:1;约书亚记3:10-11,24:11;尼希米记9:8)。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必然面临着与迦南诸族残酷的战争。你要进入天国,必须经历很多艰难(马可福音9:1;路加福音9:62,18:24-25;约翰福音3:3-5;使徒行传14:22;罗马书14:17;哥林多前书4:20,6:9-10,15:50;加拉太书5:20-21;以弗所书5:5;帖撒罗尼迦后书1:5)。牧会不是要来哄迦南人开心的,也不要勾引人入教骗那点儿赃款,用态度神学得人的荣耀。这不是一场派对,这是一场战争。

二、那地-圣子(6-7a)

6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摩利橡树那里。

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

7a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

终于到应许之地了,从吾珥辗转哈兰,可能从哈兰在经过大马士革和雅博渡口,亚伯兰一行到了应许之地。在这段经文中,除了哈兰和迦南,还连续提到如下几个地名:示剑、摩利、伯特利、艾、南地。这段经文同样可以交叉结构,首尾呼应的是“那地”和“这地”;而中间强调“那地”是“迦南人”所居住的地。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战争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救恩临到的竟然是罪人。不过我们下来不是按上述结构来释经,而是重点解释示剑和后裔这两个概念。

1、示剑

示剑:??????,Shechem = "back" or "shoulder",脊梁(创世纪9:23;诗篇21:13;以赛亚书49:22等)。这确实可能别有深意:挪亚裸露的肩膀,藉着闪的后裔遮盖成为圣地;这里又将成为耶和华的臂膀,带领万民归来。“示剑地方”的“地方”是另外一个概念:??????,standing place。从?????到??????是一个重要的神学转变,地理成为地理学。毫无意义的土地,由于上帝子民的进入,由于上帝的指纹,就成了圣地。这圣地与圣地崇拜那个圣地无关,而是成为福音遮盖地上居民的教会。这一点可以参考申命记16:7,此地应该被分别为圣了,视为圣地之始:“在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把肉烤了吃(烤或作煮),次日早晨就回到你的帐棚去”。显然,示剑并不是上帝要指示的终点,亚伯兰要继续前行。动词?????显示了他进入应许之地的过程。?????的基本含义是to pass over or by or through;穿越、经过(创世纪8:1,15:17等)。亚伯兰是带着使命去的,不是旅游。

那么关于示剑我们藉着圣经知道什么呢?第一、示剑是应许之地的地理中心。今天的位置约在纳布卢斯(Nablus,Tell Balata);耶路撒冷北上60余公里。在地势上,示剑地区的以巴路山在迦南内陆海拔最高,其上可以俯瞰迦南全景。第二、示剑是亚伯拉罕进入迦南第一站;他在摩利橡树那里,耶和华向他显现,立下后裔应许之约;他在那里为耶和华建坛。第三、雅各众子在示剑经历了受辱和屠城事件(残忍的试探和彻底的失败);雅各“在那里筑了一座坛,起名叫伊利伊罗伊以色列(就是神,以色列神的意思)”(创世纪33:1-35:4);雅各最后埋骨在示剑(使徒行传7:15-16)。第四、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在示剑的两座山上宣告咒诅和祝福:“将祝福的话陈明在基利心山上,将咒诅的话陈明在以巴路山上”。第五、示剑后来成了以法莲支派的封地,后划作逃城归给利未人(约书亚记20:7,21:21)。第六、约书亚临终在示剑召聚以色列人与他们立约,并将约瑟的骸骨葬在那里(约书亚记24:1-33)。第七、亚比米勒之乱发生在示剑(士师记8:31-9:57)。第八、所罗门死后,以色列人在示剑立罗波安为王(列王记上12:1);后耶罗波安在这里立王,示剑成了北国以色列的第一任首都(列王记上12:25)。第九、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交谈应该也在这里(约翰福音4:1-54)。第十、主前109年示剑被马加比所毁,日后未再重建。主后72 年,罗马人在废墟之西约两公里处另建新城,即是 Neapolis 或 Nablus。示剑的历史让我想起主的话:“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马太福音10:34)。

这里告诉我们,亚伯兰不仅到了示剑地方,而且聚焦“摩利橡树那里”。??? ?????? ??????,unto the plain of Moreh(KJV)。??????有两个含义,plain和tree。??????的基本含义是teacher或rain(诗篇84:6;约珥书2:23),Moreh是音译(申命记11:30,士师记7:1)。耶稣在这里所说的那些话很有可能用的是这个典故(约翰福音4:13-14)。不过??????也可以是介词?与动词?????的组合,而后者就是“指示”和“显现”之意——这是上帝指示和显现于亚伯兰的地方。“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这是亚伯兰所处的环境,这是福音要进入的人间。??????????????? ??? ?????????这个句子也有这样的含义:那时迦南人都在泥土里。很有可能,摩利橡树像菩提树一样,是迦南人一个宗教或文化中心,而亚伯兰是在那里为神建立了圣坛。树下一直是异教开始的地方,这有亚当夏娃在知道善恶树下为证。这一点还可以参考士师记4:5——树下聚会是一种宗教传统,也与迦南的气候特点相关。

2、后裔

“7a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耶和华的显现(?????),表明神的应许一路应验:“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世纪12:1)。这是耶和华第一次向亚伯兰显现(创世纪17:1,18:1;另参26:2,24;35:9;48:3)。我深信神总是在基督里向人显现,并藉着圣道圣礼显现(出埃及记3:2,利未记9:4等)。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于是又见“神说”。毫无疑问,在示剑和摩利橡树那里,若没有神说,亚伯兰不知如何处置。这次神说什么呢?一语定乾坤:?????????? ?????? ???????????,Unto thy seed will I give this land。第一个字就是给你的后裔(?????,seed, sowing, offspring;单数),然后说明我赐给你后裔的就是这地。?????曾经出现在创世记3: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圣经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守望女人后裔的历史。

关于对亚伯拉罕的后裔的祝福,贯穿了创世纪中的亚伯拉罕之约(创世记13:15;15:18;17:6-7;22:16-18;24:7,60等)。当然,“后裔”在创世纪中同时有单数(基督)和复数(以色列和教会)之意。而就复数而言,取代神学显然是错误的,亚伯拉罕的后裔首先指向犹太人,然后指向教会:马太福音2:2,“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马太福音27:11,“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马太福音19:28,“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使徒行传1:6-7,“6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7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以色列复兴是奥秘,另参罗马书11:25-26);启示录21:12,“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其次,基督里的外邦人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拉太书3:29)。与此相关,不是犹太人钉死了耶稣,也不是外邦人钉死了耶稣,而是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起钉死了耶稣(马太福音20:18-1;使徒行传4:27)。因此救恩同时或先临到犹太人,然后是外邦人(罗马书1:16;另参约翰福音19:37;马太福音12:21;路加福音2:31-32;使徒行传2:36-39)。

但这后裔在以色列人和教会之上,首先是指着耶稣基督说的。加拉太书3:16,“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及加拉太书3:29;另参约翰福音8:56-59;马太福音1:1;使徒行传3:25-26)。我同意这种观点:圣子超过圣地成为最大的应许;圣地是为圣子的预备。“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而不是“我要把你的后裔赐给这地”。借此可以梳理犹太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边界。一方面,圣地和圣子是不可分割的,你没有权力将犹太人从天国中分别出去,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最后返回犹太人(罗马书1:16,11:25-26)。但另一方面,圣地是为圣子服务的,而赐给圣子的不仅仅是这地,还有普天下的子民。如此说来,亚伯拉罕有三重后裔:基督、基督里的犹太人,基督里的外邦人。我们不可能宣扬一种犹太主义中心的福音(如大卫鲍森),也不可能传扬一种取代神学的教义(如路德加尔文);我只能传扬基督中心论的福音,从旧约到新约。

三、那坛-圣会(7b-9)

7b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8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

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9后来亚伯兰又渐渐迁往南地去。

第9节在创世纪12章中是承前启后的。南地(?????,Nekeb, south),作为专有名词指犹大南部、可以直到西奈半岛的广阔区域(创世纪13:3,20:1,24:62;申命记34:3;约书亚记10:40;民数记34:3-5)。另外这里有两个动词描述亚伯兰到南地的行程。第一是?????,这个动词出现2次,基本含义是to pull out, pull up, set out, journey, remove, set forward, depart。创世纪11:2将之翻作“迁移”。第二个动词是??????,基本含义是to go, walk, come(创世纪2:14,3:8,5:22,5:24,6:9,8:3,8:5)。中文结合这两个字,意译为“渐渐迁往”。这两个动词显示从示剑到南地的行程,与从哈兰到示剑的行程不同:不断安营然后拔营启程(参考民数记33章)。

1、第一座坛

根据上文,第一座坛建立在示剑地摩利橡树那里。?????????,altar。这个字的动词?????就是宰杀祭牲之意(创世纪31:54,撒母耳记上1:4等)。圣坛代表了以圣餐为中心的圣会。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建了4座坛;另外2座坛分别在“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创世纪13:18)和摩利亚山上(创世纪22:2,9;耶路撒冷 )。而他的后裔继续这样的核心事工:以撒挖掘了四口水井,另建1座祭坛(在别是巴);雅各浇筑四根石柱,另建2座祭坛(伊利伊罗伊以色列在示剑,伊勒伯特利在伯特利)。三位先祖所建的7座圣坛分布在以下5个地方:示剑、伯特利、希伯伦、耶路撒冷和别是巴;这是应许之地的地理坐标。这是贯穿两约的基本概念:圣坛、会幕、圣殿、基督和教会。圣坛至少有两大功能:献祭与神(神已经预备了祭牲——财物;另参创世纪22:14),神与同在(“显现”)。建坛献祭,这一属天的智慧就这样超越了巴别塔和金字塔,以及迦南的丘坛(??????)。

祭坛一方面显示了人在上帝面前的基本存在:罪人需要藉着献祭寻求神的赦罪与拯救。 “若不流血,罪不得赦免”。而人从本质上,应该是谦卑、献祭和赞美神的存在。离开自己献祭的生命,人就不再是人,只是野兽(不需要献祭)和妖孽(以别人为祭物)。就创世纪1-11章而言,我们可以看见与坛和献祭有关的3大事实。第一、罪人第一代后裔是献祭之人,只是亚伯和该隐的献祭有别(创世纪4:3-4)。第二、第二代新人即挪亚一家继续建坛献祭(创世纪8:20)。第三、大洪水之后的人类在巴别建城建塔,开启了城塔与祭坛两种文化的对立(创世纪11:1-11)。挪亚以后,似乎没有人建坛献祭了。从挪亚到亚伯兰的漫长历史时期,是无神论或人本主义文明时代,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另一方面,祭坛显示了上帝定意显示的方式:祂要藉着圣坛与人同在。圣经这种“形式主义”与异教自以为超越或本质的高深完全不同。“神乐意如此,你算老几”。

2、支搭帐棚

亚伯兰继续向前。?????,这个“迁”字的基本含义是to move, proceed, advance, move on, become old, be removed;搬家、挪移(约伯记9:5等)。这次他到了山上搭支帐篷并且建立圣坛。一般来说,山也是迦南诸族神庙所在地(耶利米书48:13)。但是无论平原还是高山,亚伯兰要在那里高举耶和华的名。建坛所用的动词是??????(创世纪2:22),而搭支帐篷所用的动词是?????,这个字原意是放下肩上的重担和暂停之意(创世纪24:14,38:1,16等)。帐篷(?????)是游牧民族的家,也显示亚伯拉罕在迦南的寄居生活。当然,这一幕最终是指向基督的(约翰福音1:16)。

两座圣坛之间,两座城市之间是亚伯兰的帐棚或住处。这里特别告诉我们亚伯兰帐棚的相对位置:“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我们在地上的处所在城市文明之间,在边缘地带。正如应许之地位于巴别塔和金字塔之间。这一幕也可能是为应验创世纪9:27的预言:“愿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伯特利,?????????,house of God;神的家,神的殿(提摩太前书3:15;希伯来书3:6,10:21;彼得前书4:17;哥林多前书3:17)。伯特利大致上位于示剑和耶路撒冷中间的位置。伯特利是雅各梦见天梯的地方,也是雅各将路斯改名为伯特利(创世纪28:19,31:13)。路斯是迦南人对这个地方的命名,????的意思是almond tree,杏树。伯特利一直是一个宗教重镇,那里安置过约柜并成为以色列呼求上帝的地方(士师记20:18,26,31;21:2),那里也安置过金牛犊(列王记上12:28-33;列王记下10:29)。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曾经发生过一件非常的悲剧:先知以利沙咒诅嘲笑他的42个童子(列王记下2:23-24)。伯特利后来也沦为废墟,不过雅各作梦的地方成了旅游胜地(耶路撒冷向北17公里的Beitin)。

艾城,???,Ai or Aija or Aiath or Hai = "heap of ruins"(Et-Tell,或El-Bireh)。约书亚记7-8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在艾城的著名战役,亚干事件发生在那里。这是艾城的最后结局:“28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29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约书亚记8:28-29)。从亚伯拉罕到约书亚,艾城本来有400多年的时间悔改,但因为拒绝悔改最终沦为粪堆(创世记15:16)。伯特利和艾城在神学上可能是对立方面的象征:上帝家与死亡之地。中间是教会。

3、第二座坛

亚伯兰的第二座坛建立在他帐棚附近,同样也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间。这是约书亚伏兵之地(约书亚记8:9,12);教会是上帝直取两城而埋伏在两城之间的重兵。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亚伯兰第一次建坛没有提及“求告耶和华的名”;是否因为环境恐惧,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里记着:亚伯兰筑坛之后,“求告耶和华的名”。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亚伯兰的生活与巴别塔生活的彻底决裂。那时,“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世纪11:4)。现在,“求告耶和华的名”取代了“传扬我们的名”。一方面,向神求救;另一方面,见证主名。这是正式的崇拜(创世纪13:4,21:33,26:25;西番雅书3:9)。我深信,在谈论人名和名人为普世价值或大众生活的迦南和世界,亚伯兰的声音一定是微小而孤独的。但那一次呼告,是全世界真正的雷霆。亚伯兰愈战愈勇。

但福音同时包含着审判的信息。上一次人类求告耶和华的名在创世记4:26。那是在大洪水之前,在伟人时代之前(创世纪6:4-5)。大洪水之后的人类同样难逃伟人及其覆灭的厄运:“26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27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28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29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30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路加福音17:26-30)。今天的人类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也是大洪水前的人类,也是迦南地所多玛时代的人类。历史开始的地方,也是历史结束的地方。人类是没有希望的,仿佛上了发条,不顾一切奔向艾城。但是建坛呼告耶和华的名,或者建立教会,毕竟可以呼喊挪亚一家进入方舟,呼召罗得一家逃离所多玛,出死入生。这是唯一的希望了。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应用:天上的居民

一些释经学者指着“中央高地”或“先祖路线”称亚伯拉罕的道路的的确确是天路。无论如何,创世纪12:4-9记载的亚伯拉罕的移民路线,的的确确可以代表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天上的居民。天路历程至少有两方面的特征。从离开这个角度看,基督徒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功课:离开传统、全家归主、转移钱财。从进入这个角度看,就是经过那地、搭建帐篷,建立圣坛。而离开和进入中间,要经过两条河:伯拉大河或幼发拉底河;埃及河或尼罗河。不过更准确地说,你要经过红海和约旦河,这预表一场洗礼。因此,我们可以说天路有7个方面的功课。教会不断关切因信称义和行为见证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人在兹念兹地说:我不看你说的怎么样,我要看你行的怎么样——如今这话应验在你自己和每个人的身上了。

1、离开

进入应许之地,首先你要离开哈兰或两河流域,或者离开埃及和尼罗河。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也就是你要离开你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无神论信仰,还是多神论信仰,还是权力、金钱崇拜。所谓离开你所侍奉的一切别神。其次、你必须携妻带口,拖儿带女;否则信也是假信(使徒行传2:38-39)。最后,你必须带上你所有的财物或用所有的财物支持你的信仰生活;否则信也是假信。而魔鬼拦阻我们的主要手段,就是扣押妻子和钱财,并派出法老追兵将你消灭在红海之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教会和基督徒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使用这些重担(儿女、钱财和传统)拆毁会幕,搅扰教会。

出埃及记10:8-11和24-27记载了两轮谈判。法老和摩西争议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是否允许以色列带着产业、妇人和孩子一起离开埃及,去侍奉耶和华。第一轮要扣押财产,第二轮要扣押家人。法老的奴役及其追兵,两方面都让我们已经受够了。但如果离开,就彻底离开。亚伯兰是真信了。而约书亚也同作见证(约书亚记24:15)。顺便说一句,我们说你要转移财产出来,不是要你全部奉献给教会和牧师,而是要你的产业去侍奉神,包括支持你的帐篷生活。至少,你不应该再用钱去侍奉罪和世界的王。

今天就是亚伯兰离开哈兰的日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上帝要杀摩西(摩西拒绝儿子割礼实际上是要将儿子留给埃及或法老)和亚干事件(亚干及其家人贪图世界的钱财)也与此相关。日光之下没有新事,我们今天走向自由和天国,面临同样的拦阻。法老或仇敌或世界的王,总是通过扣留妻儿和财富,让你根本不能全信爱主;即使半信半疑了,那些滞留家人或产业在埃及的人,也会常常成为教会的搅扰和拦阻。这是海外“辱人”教会被捆绑的一个重要原因。“辱家”如今就是靠传统、人质和潜伏在统治,土匪转身成为绑匪。千万别装贵族,没有什么枪富星二代,只有肥(匪)二代。教会必须胜过绑匪的门。

2、洗礼

我们曾经讲过,旧约就是选民三场进入应许之地的历史,而那三场进入同时也是三场洗礼。这是基督教与众不同的圣洗礼。而这是主的教导:人若不藉着水和圣灵生的,不能进(见)神的国。圣洗礼除了因为神的命令和话语必然带着救恩能力以外,也表明了上帝的怜悯和大爱:不是上帝需要这种有限的外在形式,而是住在形式中有限的我们,需要在“形式主义”中才能抓住重生的“确据”。正是因为我们的神从不唱本质主义的属灵高调,祂不仅规制了旧约多如牛毛的外在礼仪和工程细节,我们才更应该归信这位唯一真实的神,祂就是爱。当然这个洗礼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施洗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路加福音3:16)。洗礼绝对是一场属灵的战争或移民。我们到底怎样理解火的洗礼呢?

申命记13:6-10特别能告诉我们洗礼前后你会经历什么:“6你的同胞弟兄,或是你的儿女,或是你怀中的妻,或是如同你性命的朋友,若暗中引诱你,说,我们不如去事奉你和你列祖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7是你四围列国的神。无论是离你近,离你远,从地这边到地那边的神,8你不可依从他,也不可听从他,眼不可顾惜他。你不可怜恤他,也不可遮庇他,9总要杀他。你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10要用石头打死他,因为他想要勾引你离开那领你出埃及地为奴之家的耶和华你的神”。这也是主耶稣的教导:“36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38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10:36-38)。红海必有追兵,但自己可能就是那人。

3、进入

根据这段经文,亚伯兰的新生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经过那地。不要继续表演蛇国的异教清高。你还是要进入世界,你要面对罪人和君王,你要向任何你厌恶实际上和你一样有罪的世人传扬福音。而为此你不得不关切他们的罪,包括政治的罪,你才能带领他们悔改归信基督。若非如此,这话有什么意义呢: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指责世界的罪恶,无论是族性的污秽,还是政治的黑暗,无非是为了传扬认罪悔改这个目的,也为见证基督徒基本的良知和爱心。但是,我们的“政论”不是为了定罪审判和吃人自义,而是为了引领暴君和受害者仰望基督的救恩。我没有兴趣“搞政治”。把苍蝇拍给我。但这是主的吩咐:“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使徒行传9:15)。

第二、搭支帐篷。对罪的关切也是一个巨大的试探,你可能沦陷为政治基督徒,实际上成为异教徒或自由派基督徒。因此,你必须搭建帐篷寄居在世上,而不是定居在世上。不要深深地陷入世界里,更不要贪爱世界。特别是在我们将罪恶当罪恶的时候,我们需要记得,我们的位置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间,我们是住帐篷的,我们是牧羊人。而且我们也要记得:“凡牧羊的都被埃及人所厌恶”(创世纪46:34)。他们恨我,你的立场呢?

第三、建立圣坛。真正的基督徒必须进入教会,并且建立教会,特别是以圣坛为中心的圣礼型教会。首先,我们继续反对教会虚无主义的东方恶俗。这个问题近年来通过反省“教会的反教会传统”我们已经作了很多工作。无论是自以为清高还是自以为深刻,不要教会的基督徒一定是假基督徒。修道院和普天下都是谎言。其次是要对比巴别塔和圣坛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建会要传扬基督的名,而不是我们的名。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建坛所用的石头和建塔所用的砖头之间的区别。砖是人工的,石头是自然的。我们是真实的人,才可能被建造成天国的产业,合神用的器皿。别装了彼得,你不过就是一块石头。彼得起来,神要用你,要把祂的教会建造在你这样的石头之上。省察自己,务要传道。

朋友们,你们要离开祖国,进入世界。今天就是了。离开传统、拖儿带女和转移财产并不是要我们在应许之地继续过原来的生活,我们必须改变生活方式。上帝呼召亚伯兰在全地的中心,在世界的高地,点燃了一堆圣火。这才是上帝喜悦的新生活,这才是我们应该进入的新生活。“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翰福音4:23);“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约翰福音5:25);“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后书6:2)。亲爱的弟兄姐妹,不仅如此,唯有圣坛前的生活我们才可能真的与主同在,并胜过老我、魔鬼和世界。这话是可信的,是真真可佩服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16:18)。阿门。

任不寐,2017年5月28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