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个人资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传系列课程”概论:教会是一场复活

(2017-03-10 20:55:01) 下一个

感谢神,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三年使徒行传系列课程”之使徒行传概论。在“三年神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我宣讲的主题是,“教会是一场殉道”。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就这样穿越“人性”、“主流”和“老我”,真实地经历了神。今天,在“使徒的三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与各位分享的主题是:“教会是一场复活”。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使徒行传将教会历史的开端建立在基督复活升天的基础之上,基督复活是教会存在和复兴的基础,也是我们信仰和传道的中心。第二、这世界是亚当里的世界,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于是复活的主差遣使徒进入世界,创造了一场枯骨复苏的更新,目的是,在基督里,众人都要复活。神藉着教会改变了很多个体的生命,改变了世界——这个垂死的世界,正在基督的复活中开始复活。第三、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教会,都是复活真理的见证,我们将在禾场里面更深地经历死而复活的更新,并且将在殉道中复活;作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这个垂死的世界和我们垂死的生命,将在基督教会的殉道中复活。

今天我们重点是熟悉使徒行传的基本内容。教导圣经书卷的概论,有着一种传统是我们要超越的:作者花费大量时间面对高等批判。而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更给世俗小学的无事生非和自以为是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传道人这样的努力往往与圣经的启示背道而驰。以圣经作者为例;19世纪以来所谓的圣经批评,质疑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于是,释经者花费很多精力应对这些搅扰,而这些应对反过来又成为教会的搅扰。我们有两个理由从开始就脱离这些试探。第一、圣经作者本身就是自隐的,为要基督成为中心,这本是圣灵的旨意;第二、圣灵在初期教会中已经确立了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这个传统对后代教会来说,已经很充分了。所以诸位将看到,我们这篇使徒行传概论和我推荐的那些参考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会绕开这些俗套或所谓的学术规范,直接进入使徒行传的基本内容;同时,将我们的重点集中在圣经经文本身。我们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基本精神,包括使徒行传的书名、宗旨和文本特色。第二、历史背景。借此了解使徒和教会所要进入和复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也是基督藉着教会要胜过的世界。第三、基本结构,借此了解这卷书的基本信息。

一、基本精神

1、书名

使徒行传原来是没有书名的,最早使用Πρ?ξεις τ?ν ?ποστ?λων(Acts of the Apostles )这个书名的应该是2世纪中期的Irenaeus和Muratorian残片等文献。不过后来多有变化。目前使徒行传重要的抄本有五个:分别出现于四世纪(?)、五世纪(A)、四世纪(B)、五世纪(C)、六世纪(D)。很有多学者强调D版的优先性。不过最早的版本(?)使用的名字只是Πρ?ξεις。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更正。使徒行传1:1明确告诉我们,路加这卷书(包括前书路加福音和后书使徒行传),都是在记载耶稣“所行和所教训的”。参考使徒行传全书,我们能清楚地看见,这卷书绝对不是某个使徒或众使徒的传记(J. Rawson Lumby  D*D. 1890),而是复活的基督藉着圣灵使用使徒和教会、甚至使用犹太人和外邦人所成就的福音历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同这个观点:使徒行传的结尾是“完美的”(Frank Allen,1931)。这卷书命名为Acts of the Apostles包含着一种人本主义的隐患,这可能和后来的教皇主义的兴起有一种关联,也与今天各种人本主义的滥情一脉相承。不仅如此,将使徒行传视为上帝的行动,更能坚固我们纯正的信仰。一方面,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是行动的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另一方面,历史就是祂的故事,这使生命拥有了意义。

不过我也不完全赞成将这卷书更名为“耶稣行传”或“圣灵行传”。一方面,耶稣和圣灵的工作远远超过这卷书所记载的,这一点使徒约翰言之凿凿。另一方面,这卷书记载了大量的人的行为。不仅如此,基督藉着使徒完成祂的旨意,因此,使徒的工作是重要的。我这里重点说说使徒的行动。首先我们来认识行动的主体——使徒。使徒至少有如下特点。第一、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使徒行传拣选了两个代表性人物,彼得和保罗,他们先后一致印证说: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使徒行传10:26;14:15)。这不仅从根本上拆毁了异教思想关于圣人的谎言和偶像迷信,并根绝了异教思想因为看人必然引起的对教会的搅扰;也向所有人敞开了归正的大门。第二、他们甚至是罪魁,是蒙恩的罪人。我们对彼得的软弱和自以为是,以及保罗重生前的罪和重生之后的个性,都比较熟悉。上帝使用这些“石头”(彼得)和在世人眼里微小甚至渣滓(保罗),来建造天国。这就是神的恩典、智慧和大能。第三、使徒是承担福音使命并实践使命的人。一方面,他们有真理装备;另一方面,受教会差遣,传讲福音。“传”,为福音不顾性命,这就是使徒的行出来与活出来,就是使徒的新生命。

那么这个“行”,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动词。πρ?ξις这个名词有负面意义,也有正面意义;上帝自己在行动,也使用各种人类的各种行动,来完成祂的旨意。这个名词在新约圣经共出现过6次(马太福音16:27,路加福音23:51;使徒行传19:18;罗马书8:1,12:4;歌罗西书3:9)。这个名词的动词是πρ?σσω,这个动词在使徒行传上出现过13次(3:17;5:35;15:29;16:28;17:7;19:19;19:36;25:11;25:25;26:9;26:20;26:26;26:31)。我这里只讲这个名词的正面含义。根据希腊作家和圣经中对这个字的使用,这个名词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第一、公共职分的行动。这一点很重要,使教会成为使徒行动的合法根据与基本场景,也使基督徒与各种密宗相区别。公开性也免除一切控告。

第二、持续负责的行动,这使人回想耶稣对彼得的三次坚固——使徒对上帝负责,因此必须传讲正确、准确的信息;同时,因此要在自己的职分上对人负责,更要忍耐到底。新人,首先就是负责任的人。外邦人或假基督徒只是“孩子”。

第三、成功的行动,伟大的行动,胜过苦难的行动。使徒行传是一本殉难的书,更是胜过苦难的书;约伯在使徒身上复活。使徒面对的仇敌包括:老我、“教会”、犹太人,外邦人;无缘无故被恨,有缘有故被害。

第四、劳苦奉献的侍奉。这不是轻松的工作,要不顾性命、呕心沥血,这是一场献祭。

第五、充满神迹的行动。这一点同样重要。不过值得强调的神迹是:圣灵使用最不堪的人:彼得与保罗等,成就大事;圣灵归正最不可能的人:犹太人与外邦人。

第六、婚姻爱情的行动。这个字也可以对应“做爱”的“做”字;这个行动的目的在于为基督造就新妇。教会是一场爱情故事,是人间最动人的爱情,是刑场上的婚礼。

第七、银行结算的行动。一定成就的行动,如同“欠债还钱”。一方面,使徒传福音如同亏欠人的债;另一方面,使徒传讲清理债务的好消息:耶稣为所有罪人付清债务,并因信将国赐给他们。此外,神最后会给门徒以天国的赏赐,而所有人,最后将在大宝座前接受结算。换言之,使徒和教会的工作,是带着应许和审判的工作。这是不能废弃的信实。

2、宗旨

围绕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有很多辩论。我赞同这个观点:路加福音的写作目的,就是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路加福音1:1-4,“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2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3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4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不过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个目的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学道或听道(包括使徒行传中耶稣所行和所教训的)使我们从旧人、虚假、罪、死亡和世界中分别出来,归入基督。另一方面,作所学之道的见证,就是顺服基督的命令(马太福音28:18-20;路加福音24:45-49),像使徒那样去生活。而后面这一点,正是使徒行传特别强调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

除此之外,是圣经学者们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观点,也有参考价值。只是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作者路加的目的,而不是圣灵的目的。这些观点包含着神学上的张力、矛盾和局限性。比如第一种观点:保罗的辩护词,或者基督教的辩护词——保罗是无罪的,基督教是无害的,“新兴宗教”只是摩西传统的延续等等。保罗自己也是,他被捆绑,是为福音的缘故。圣灵可能定意要他像耶稣一样被压伤,成为世人眼里的罪犯,因此,为“获得自由”而辩护,这个目的最多只能是路加的,而不是圣灵的。最多,圣灵使用这种辩护不是为了为保罗争取属世的司法公义和人身自由,而是“趁机”让保罗站在掌权者和外邦人面前,见证基督。若非如此,耶稣在彼拉多和犹太会堂面前早就为自己“申辩”了。基督和祂的子民根本不需要向世界申辩,因为“我的国不在这世界上”。使徒行传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流氓(包括自以为君子的)、匪类和石头,还有各种形状的难处、监狱和牢笼,但使徒们从未去示威、抗议、反诉。无论面对犹太人,还是罗马人,你们伤害,我们无言,只有圣道。

第二种观点强调,使徒行传目的在于确立教会的基本教义和基本规范。总体上说,使徒行传并没有以“系统神学”的方式、以教义和信条的方式,规定或论述教会的组织方式、圣礼方式和传道方式以及信徒的日常生活准则。这里给出来的只是一些范例和原则。事实上,使徒书信的相关论述反而更充分一些。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使徒行传为教会的示范,毕竟使后来的教会有先例可循。值得警惕的倾向是,在教皇制僭越之后,放弃、甚至背叛使徒传统的现代主义和自由神学。其中最严重的偏离,就是轻视教会和使徒的职分。平信徒执政和基督徒决志一切(受洗以及委身),成为教会文化的主流。但另一方面,圣灵没有极为具体地规制教会的那些方面,意味着基督徒可以根据这些原则,具体应用。这就排除了过分应用使徒行传造成的纷争,就是自以为是地将使徒行传断章取义从而创造出新的教义。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圣灵的洗礼”的滥用。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详加讨论。

3、文本

文本特色与作者身份密切相关,而了解文本特色更能帮助我们学习使徒行传。路加的作品大约占据了新约圣经篇幅的28%,他是圣经作者中唯一的外邦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使徒行传的文本特色。

第一、外邦作品。路加是一位外邦人。歌罗西书4:11-14告诉我们,路加不是奉割礼的人。路加作品中没有太多关于犹太律法的辩论。我们因此更能从路加的书卷中看见恩典,而不是律法,还有圣灵的中心地位。不仅如此,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都是写给外邦人的,a Gentile to a Gentile (Theophilus);他充分考虑了外邦人阅读上的局限和特点。有人说路加是新约圣经中唯一的历史学家,这或者有些言过其实。但无论如何,路加是按外邦人或理性主义的历史学的方法,撰写自己的作品的:考察、求证、逻辑以及用外邦人能理解的方式描述巴勒斯坦的人和事,都适合外邦人的阅读习惯。此外,路加是蒙恩的外邦人。初代教会就有见证说,路加是安提阿人,并且可能在大数医学院学习;甚至路加福音15章中那个浪子就是以路加自己为原型的。也有人将“路求”这个名字和路加联系在一起(使徒行传13:1,罗马书16:21,Joseph A Alexander, 1866)。总之,路加是所有外邦人或浪子的代表。圣灵藉着路加至少赐给所有外邦人有两方面的祝福,一方面,我们这些外邦人从路加的作品中更容易认识基督和祂的福音;另一方面,路加是我们的见证,使我们可效仿他,浪子回家,作福音的使徒。

第二、希腊文本。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是新约圣经中非常纯正的希腊文本,后者尤其备受推崇。路加作品代表着圣经文学从希伯来文向希腊文完美的过度。这首先为释经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希腊原文释经对学习使徒行传至关重要。原文释经是我们接下来三年学习使徒行传的主要方法。其次,使徒行传的希腊文风格,与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LXX)的风格极为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连成一体。七十士译本对理解使徒行传上的希腊文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使徒行传作为典型的希腊文学和史学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她的希腊特色。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名人讲辞在历史书中的重要地位。使徒行传的“重要讲论”几占全书的1/4。有人说全书共有十八篇讲辞,其中十六篇是初期信徒 的证道记录(彼得及保罗各有七篇,雅各与司提反也 各一篇),另二篇是非信徒的讲辞(迦玛列、帖土罗 各一篇)。后面我将告诉大家,这种写作方法,正是修昔底德等希腊历史学家确立的“学术规范”。这种史学方法的价值在于:让当事人自己说话。

第三、医学名词。路加是一位医生。歌罗西书4:14,“所亲爱的医生路加,和底马问你们安”。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能够看见大量的医学专用名词(The medical language, medical phraseology)。医生的角色也包含着诸多神学上的意义。首先,圣经将神启示为一位医生,将罪人比喻为病人(出埃及记15:26,以西结书 34:16,何西阿书5:13,诗篇103:3,马太福音8:16,马可福音2:17,路加福音4:40)。其次,圣灵藉着路加及其作品,让基督徒学习作医生:真理和作风上的严谨;对生命和疾病的敏感;对病人的接纳、忍耐和关爱。

第四、同工日志。路加是保罗的同工。腓利门书1:24,“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路加的思想深受保罗的影响,因此,我们理解路加的作品,最好参考保罗的书信。其次,正是作为保罗的同工,路加的见证才更有可信性。使徒行传著名的“我们部分”(“We” sections, 16:10-17 ; 20:5-16 ; 21:1-18 ; 27-28),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路加自己是使徒行传要记述的一部分,他所传的不是道听途说,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自取证。有人说路加福音1007节经文中,其中318节可以归入“We” sections,而从保罗等那里取证的经节,为402节,两者合计为720节。剩余287节可能取证于彼得等。不仅如此,路加所传的更是自己所信的,若没有这种信仰的激情,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路加不仅是保罗“一时兴起的同工”,而一直是保罗的同工,无论保罗自己人性软弱的时候,还是被捆绑和拘捕,路加不离不弃。提摩太后书4章我们看见晚年保罗怎样众叛亲离,但唯有路加这个外邦人的信徒与保罗同在。提摩太后书4:10-11,“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传道或作服事我)”这很像耶稣医治十个大麻风病人,只有撒玛利亚人回来感恩。路加就是这位没有利用人性欺负保罗的好撒玛利亚人。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包含着生命的真实和属天的力量。

第五、历史叙事。使徒行传可以看为是一本历史学著作,这不仅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圣经其他书卷比起来更具有故事性和可读性。这三年里,诸位可能会感觉像收听评书联播一样,生动而具体地经历使徒时代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如此,使徒行传也是一本地理学著作——我们的系列课程也像一场旅行游记,因为我们要随使徒行传的人物经历从印度到英国之间广阔区域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而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以及自然风光,都引人入胜,蔚为大观。此外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我们会不断感受到,这不仅是使徒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都在使徒行传里面,并将从使徒行传出发,从保罗戛然而止的罗马“出租屋”出发,继续前行。

二、历史背景

使徒行传是一本历史书,主题是教会的历史和现实。有人说,基督教是历史的宗教(Frank Allen, 1931)。我这样说至少要阐明两个观点。第一、基督信仰的真实性,基督和祂的教会是“真”的,是“是”。第二,基督信仰的能动性。这是积极的历史,改变生命,改变世界,历史是神主导的历史;而今天的现实,只是这历史的一部分。使徒写作时间大约在主后62-63年(这样说的历史根据是:A.D. 45 - Herod Agrippa dies suddenly ,Acts 12:20-23;A.D. 49 - Emperor Claudius issues an edict banning all Jews from Rome,Acts 18:2;A.D. 51 - Gallio appointed as proconsul of Achaia for a one-year term,Acts 18:12-17;A.D. 59 - Porcius Festus takes the office of Procurator of Judea,Acts 24:27;Paul has already been imprisoned in Caesarea for two years)。使徒行传描述的是大约30年的教会历史,大约从主后30年到主后60年,地点从耶路撒冷到罗马。根据圣经的真理我们知道,日光下面没有新事,因此,历史就是现实——使徒行传记载的教会历史,就是今天教会的现实。我们是同样蒙恩的使徒,传同样的基督和福音,进入同样的世界,归入同样的国度。

1、四大名著

“东方风俗”的特点之一是用“拈花微笑”的故作深沉装裱了“述而不作”的智性慵懒。基督徒不应该以“敬虔主义”的名义贩卖“反智主义”的残枝败叶。“知识”在圣经中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一般来说,圣经是一卷历史书,基督教是一个历史的宗教。如果藉着历史知识,就能更充分 生动地理解“使徒的世界”,或者,以“使徒时代”为轴心的“轴心时代”(Axial Age,Karl Theodor Jaspers,1953)。那个世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全球化;第二、多元-敌对性。这也是今天的世界。了解“使徒的世界”至少应该阅读的“四大名著”或“四大参考书”,首先是约瑟夫的《古代史》(Titus Flavius Josephus,37-100,The Jewish War,;Antiquities of the Jews),其次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四本书涵盖了圣诞前后大约1000年的历史,涉及使徒所出发的犹太、亚述和波斯世界,更详细刻画了使徒进入的希腊-罗马世界。我不太了解约瑟夫作品的中译现状,不过教会和神学院对他的重视是一贯的,因此我在这里毋庸赘言。我想重点说说其他三本书对我们了解使徒世代以及圣经的帮助。

2、希波战争

首先介绍一下希罗多德的《历史》。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母体。所谓的古希腊文明,位于黑暗时代(前1200年-前800年)之后,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之间。希腊世界基本上是三场战争所塑造的。第一场战争是特洛伊战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荷马史诗》。第二场战争就是希罗多德《历史》所记载的希波战争(前499年-前449年)。第三场战争详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那是希腊的内战,或“古代的世界大战”(前431年-前404年)。

希罗多德以“历史学之父”的身份(有人批评他的学术局限性),为路加确立了历史的写作方法。路加福音1:3的“详细考察”,正是希罗多德率先使用“历史”(?στορ?α)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居鲁士的情况,而居鲁士(和合本译为古列(历代志下36:22, 以斯拉记1:1,以赛亚书 44:28,45:1,45:13;但以理书1:21),就是上帝要兴起的一位;并像大卫一样,成为基督的预表。我们熟悉路加福音7:31-32那个比喻,“31主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 32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这个比喻的“原版”是居鲁士对伊奥尼亚人和爱奥利斯人所讲的(他们的居住地是希腊在亚洲的殖民地)。居鲁士大军的征服让伊奥尼亚人和爱奥利斯人闻风丧胆,被迫前去表示臣服。于是居鲁士讲了这个寓言,将希腊人比喻为水里的鱼而这些鱼起初对笛声充耳不闻,渔夫就用网将他们打捞上来。居鲁士最后说:“我向你们吹笛的时候,你们既然不出来跳,现在你们也就最好不要再跳了”。

藉着希罗多德,我们也能非常深入地了解保罗福音之旅所经过的地区,怎样的“恶水刁民”——《历史》基本上是以保罗书信送达的众教会和启示录七间教会所在地为背景的。希罗多德首先带领我们进入那个地区,那时的王国叫吕底亚(参考使徒行传16:14)。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与雅典“公共知识分子”梭伦有一场著名的关于何谓“幸福”的辩论,他们的结论是:天地不仁,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幸福的。文明只是自以为幸福的人的集体欺诈。居鲁士这样评价希腊文明:“我从来没有害怕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城市的中央设置一块地方,大家集合到这块地方来互相发誓,却又互相欺骗”。居鲁士说的地方既包括商业市场,也包括公共广场。波斯人一同分享了梭伦或希腊人和吕底亚人对希腊诸神的不敬与厌弃。居鲁士对希腊诸神不屑一顾,他不能理解像人一样邪恶的希腊诸神。希罗多德说了一句非常极端的话,波斯人从希腊人,或者东方人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只有“鸡奸”。希罗多德描述了小亚细亚半岛上没完没了的强暴(亚述人、斯奇提亚人、吕底亚人、伊奥尼亚人、波斯人的相继征服)、淫乱和各种偶像活动。是他告诉我们吕底亚人的女儿普遍卖淫,而他们又是最初制造和使用金银货币的人。

克洛伊索斯成为阶下囚之后,首先使用了“在罪人之中我是个罪魁”这个概念。保罗这个说法应该是应用了这个地方的人们都能理解的历史典故(提摩太前书1:15)。不仅如此,当保罗在以弗所书中使用“全副军装”的比喻的时候,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小亚细亚上一个叫卡里亚的民族,怎样率先为希腊罗马世界发明了这样的军装,包括头盔、盾牌、腰带、护心镜等等。希罗多德还详细描写了巴比伦大城的情况和其中的两位女王。他特别提到“巴比伦淫妇”:每一个妇女一生之中必须有一次到阿普洛狄铁(Aphrodite,是希腊的爱神,应该是Mylitt)的神殿和陌生男子交媾。这种宗教娼妓在“轴心地带”比较普遍。

希罗多德也谈到了埃及的情况。埃及人和波斯人一样,都认为自己是“中国”(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谈到希腊人的历法在埃及人面前相形见绌,并且说,希腊“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从埃及传入的”。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有宗教感的民族,他们首先创造了轮回的观念。他们将鳄鱼和河马都视为“圣兽”,这使我们想起约伯记中的一些话语。埃及人更崇拜“圣蛇”,且数千年有着坟墓崇拜(金字塔和木乃伊)。更重要的是,《历史》详细描述了埃及的金牛犊崇拜传统,一位国王甚至将自己夭折的女儿的尸体放在包裹厚金的牛身里面。希罗多德并讲到埃及人有行割礼的习惯。这可能间接为出埃及作了见证。不仅如此,希罗多德特别提到金字塔工程中,埃及政府常常以“葱、蒜”等支付给劳工报酬。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使我们重新思想旷野里以色列人的怨言:“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民数记11:5)。以色列人不仅仅是思念埃及靠地吃饭的旧生活,也思念过去那种有保障的奴隶关系——他们宁愿返回去作法老的奴仆,也不愿跟随基督走十字架的道路。

3、希腊内战

波斯帝国之后,统治巴勒斯坦的是希腊帝国。藉着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们能详细认识希腊人是怎样的罪人。希波战争中,希腊诸邦暂时联合起来,但是好景不长,随后就发生了内战。在这个过程中,聪明伶俐和雅典人和大智如愚的斯巴达人,分别谎言连篇、妙语生花地将战争的罪责和破坏和平的责任归给对方。当时的情况很类似中国抗战和内战的情形。这场内战暴露了人性的黑暗,也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兴起,亚历山大大帝用火与剑将希腊和巴勒斯坦拼接成一块版图。保罗进入了这个战争废墟。

修昔底德的历史学应该是比希罗多德更进一步,他更充分地阐述了“详细考察”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昔底德的历史名著中,名人讲辞占据全书的1/4的的篇幅。这一点,正是路加在使徒行传中继承的专业传统。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卷书中,科林斯(圣经和合本翻译为哥林多)是战争的始作俑者之一。我们通过了解城邦的人民,就能更好地理解保罗的《哥林多书信》。科林斯所代表的希腊人,首先就是一群海盗。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人才可以逐步学习定居生活。其中科林斯人借助于地理优势, 获得了商业的繁荣。哥林多人可能是世界上“战舰”的最早发明者,无论如何,他们拥有这样的称号:“富庶的的哥林多”。我们可以想象向这样的人民传福音的艰难。一方面,他们真正的信仰是金钱;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尊荣必然使破落之后的人民有一种酸葡萄心理:自卑、敏感、愤世嫉俗。不仅如此,与商业精神和破落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淫乱。

修昔底德深刻道出了希腊人和整个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类不可能建立和平的绝望。他是这样谈论战争的根源的:“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首先,人的罪:贪婪与恐惧,是人失去和平的根源。其次,由于没有神的爱,任何一点变化和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城与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变动、骚乱、背叛甚至敌对。没有真正信仰的人,他们之间的和平和爱是完全没有保障的;最后一旦战争爆发,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因为罪而互相控告的世界;没有人愿意上十字架,只有通过钉别人的十字架获得象征性的称义和象征性的和平。

不过修昔底德在柏拉图描述苏格拉底之前,为我们描写了另外一位替罪羔羊,就是伯利克里。雅典人对伯利克里的怨言和愤怒,很类似旷野中以色列人对摩西的集体攻击。对乌合之众的警惕,这是希腊文化比较深刻的方面。修昔底德暴露了雅典公民大会的败坏,这一点与“政治正确”的当代知识分子相比,要诚实多了。事实上,这种败坏就是圣经早就指出并禁止的:“不可随众行恶”(出埃及记23:2)。随众行恶并集体踩踏和离弃良知,是人民的瘟疫和小市民的痼疾。伯利克里面对“大家都骂”的局势,对雅典人说过这样一番话:“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修昔底德没有写完这场战争,但希腊文明大势已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结束在一个地方,全书最后一句话停在以弗所。400年之后,一位叫保罗的人给他们送去了平安的信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以弗所书1:1-2)。

4、罗马帝国

耶稣降生的时候,希腊化已经完成,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是罗马帝国;而使徒行传,基本是在罗马帝国的版图内展开的。我们相信表面上罗马帝国征服了世界,实际上,上帝藉着罗马帝国的征服,将福音送入全世界。毫无疑问,罗马世界为福音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社会和平、宗教宽容、语言一体化和交通的便利以及法制的保障。爱德华-吉本这样说,“罗马人根据普遍宽容的原则,保护了一种他们十分厌恶的迷信”;“罗马的征服为基督教的征服准备了条件,并且加速了她的进程”。《罗马帝国衰亡史》首先详细记述了基督教在帝国内部的兴起,然后告诉我们教会殉道的基本过程,最后也谈到了在教皇时代教会的各种败坏。我把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因为这与使徒行传密切相关。

吉本在该书的第十五章中论述了“基督教的兴起”。他总结了基督教兴起的五大原因。由于作者本人也是基督徒,所以他首先正确地将这个原因归于上帝支配一切的大能和福音真理自身“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后,他列举了如下五个原因,我在这里重新梳理如下:1、信仰的激情。包括从犹太人继承下来的对人的罪“不可调和的憎恨”以及顺服基督关于拯救罪人毫无条件的爱。2、末世论信仰。吉本谈到包括西塞罗在内的所有异教及其思想家就灵魂不朽和末世以及千年王国的普遍无知与胡言乱语,而希腊罗马的文化根本没有能力承担灵魂安慰的重担。基督教在这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基督复活和复临解决了尘世的一切苦难,而上帝亲自治理的信仰,为未来指明了完美的出路。3、神迹的力量。吉本在这里采取了模棱两可的评价,但毋庸置疑,神迹是吸引会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在使徒行转的学习中,我们会根据圣经讨论神迹更准确的定义。4、道德的法则。一方面,罪人悔改的道理给所有罪人敞开了重生的大门;另一方面,成圣的保守使基督徒能够渐渐更新,过敬虔、和平、圣洁和有尊严的新生活。这对邪恶淫乱和暴力的世界是极大的示范。5、教会的组织。这是一个新的共和国,超越财产原则和身份壁垒,按属天的逻辑组织起来,表示出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效率。吉本告诉我们,大约在3世纪中叶,仅仅在罗马一地的教会,依靠信徒奉献赡养的寡妇、残疾人和穷人就有1500多人,而当时罗马人大约100万人,基督徒5万人。

不过我想在这个五大原因之外,补充另外一个原因。世界根本没有指望、真理和能力,而人一直在寻找上帝。换言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铺张不能解决灵魂的贫困;毋宁加深了它。如果意识形态和异教真的能为人类提供安慰,基督教是不可能兴起的。吉本说,“在基督死后80年之内。仁慈的普林尼慨叹他曾经徒然试图消灭的罪恶依然无比猖獗”。即使在罗马帝国这样繁荣和文明的世代,人类的心灵仍然是一片荒漠,无限饥渴。所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世代,就是神要开出江河的荒漠,开辟道路的旷野。历代都有无知的人一直这样攻击基督教:基督教几乎完全由农民和工匠、儿童和妇女、乞丐和奴隶等人类渣滓组成的;吉本用很多资料驳斥了这个“卑贱而无知”的污蔑。他谈到包括查斯丁、克莱门和德尔图良等社会精英的归正。基督教当然首先就是底层人的宗教,但是,更是所有人,包括自以为在顶层实际上更在底层的人的福音。因为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而心灵一片空虚,如鹿渴慕溪水。他们自以为拥有的“理性”、“知识”、“美德”,都是污秽的衣服和无花果树的叶子而已。

但这世界是钉死基督的世界,是杀害先知和使徒的世界;也是福音藉着逼迫胜过的世界。使徒行传首先描写了大儿子即犹太人对传道人和教会的控告、追赶、攻击、杀害;也预告了,在这些教难中,掌权者和异教徒常常是他们的同盟。使徒行传中福音最大的敌人不是罗马人,而是犹太人。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从使徒时代开始,异教徒中已经酝酿着残害教会的怒火了,这场风暴是在使徒行传之后爆发的:所有听道成仇的人忍无可忍,团结起来。

在吉本这卷书中,掌权者和外邦人不仅接受了犹太人的诉状,而且根据自己的利用,成了福音的仇敌。吉本大致提供了三个理由。第一、宗教的理由。基督徒的唯独基督的信仰招致了几乎所有异教徒的仇恨,并使他们群起攻之。“世界上的各种宗教之所以能和平共处,主要由于古代各民族对各自的宗教传统和仪式都不言自明地表示认可和尊重。因此可以想象,某个教派或民族要把自己从这人类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声称唯有他们了解神的旨意,而把该教派以外的一切宗教仪式都斥之为渎神活动和偶像崇拜,那它便必将触怒所有其他教派,使他们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第二、人性的理由。“广大异教徒民众只对尘世的眼前利益感兴趣,而对拿撒勒的耶稣赐予人类的赛过无价之宝的生命和不朽却并不在意”,相反,对福音对他们习惯的搅扰产生厌恶。福音就这样成了众矢之的,而且在孤立和灾难中成为众人的笑柄。这是基督的命运,也是保罗的命运,是所有真正教会的命运。因为,“异教徒的惊愕变成了憎恨”。第三、政治的理由。“罗马当局对其居民中的任何结社活动都极为仇视和十分猜疑”。这两方面的理由,我们都非常熟悉。

然而基督的教会和福音却恰恰是在逼迫中兴旺的。这是基督教的奥秘和独特性。耶稣十字架集中展示了这种得胜的智慧。我们至少有四个方面可以分享这种属天的胜利。第一、福音是高过人的好恶的,将真理告诉罪人,就是福音的胜利;而传福音的过程,必然遭遇人性的憎恨(路加福音21:12,罗马书8:35)。第二、逼迫更新我们的生命,造就真正的信心(马太福音13:21)。第三、基督徒要得的赏赐是属天的(马太福音5:12,提摩太后书4:8)。第四、既然上帝掌权,就必然能在逼迫中让福音复兴;只是常常不以世界得胜的模式——常常是这样,传道人被辱骂、围剿、陷害和杀戮,但福音继续发展;而传道人得到天上的赏赐(耶利米书20:11;马太福音5:10-12,23)。事实上,传道人在逼迫中已经开始见证了这种胜利:“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马书12:14)。殉道者这样预告了教会的胜利: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更多的逼迫,更多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内部早期的史学著述首推Eusebius Caesariensis (中译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260年或275年—339年5月30日)的《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一部《使徒后传》。不过很多学者对优西比乌的作品某些局部问题以及神学偏颇提出了批评和更正,一些好的版本附有这些内容。另外,有阅读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另外三本书,在更广泛的区域里认识轴心时代。第一本是阿拉伯人马苏第(Masudi)写的《黄金草原》,这本书已经出有中译本。不过该书“传说”的部分较多,是需要分辨的。这本书对了解中东地区的古代历史很有帮助。第二本是荷兰人许里和撰写的《佛教征服中国》,也可以找到中译本;该书使我们看见中国在圣诞纪年前后普遍的属灵饥渴,以及佛教怎样从印度和流域进入黄河流域。那个时代既是儒学国教化的世代,也是丝绸之路的世代——从地图上我们能看见从长安到安提阿的交通线(安提阿是初代教会的差传中心,也是“基督徒”这个名称的诞生地)。第三本是当代F. F. Bruce写的历史小册子,New Testament History(1969),作者提纲挈领地回顾了使徒时代值得重视的基本方面。

三、基本结构

1、外部结构

使徒行传见证了这个“福音增长规律”。现在我们藉着分析使徒行传的结构,来熟悉一下使徒行传的基本内容。一般来说,分析一卷圣经的结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所谓外部结构,就是这卷书在全部新约或旧约圣经中、以及整卷圣经中的位置。而内部结构,就是这卷书自己的结构方式。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圣经学者本一直同意,使徒行传在新约圣经中处于枢纽和桥梁的位置,位于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之间。一方面,使徒行传是福音书的继续;另一方面,是使徒书信的历史背景。

不过若放在整本圣经中比较,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我这里主要介绍两种观点。第一、与旧约圣经中的摩西五经对应,新约可以这样结构:四福音书对应创世记,重点都是天父上帝在基督里创造和重造世界与新人。使徒行传对应出埃及记,都是呼召和带领选民从世界出来,进入应许之地或天国,建立以色列王国或神的教会。保罗书信是利未记,教导信徒靠基督的宝血重生,然后靠施恩之具在上帝面前过圣洁的新生活。彼得、雅各、约翰和犹大的书信,对应民数记,重点是选民在旷野经历生命的更新。启示录对应申命记,上帝指着未来向选民和世人重申祂的恩典与公义。第二是用整全旧约类比新约。四福音书对应摩西五经,使徒行传对应历史书,使徒书信对应智慧书,启示录对应先知书。这些观点都是个人的领受,可以参考,不必拘泥。

2、内部结构

我们重点说说使徒行传的内部结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把握这卷书的内容。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结构方式都有一种局限性,因此,需要对比观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圣经最早的书卷都是没有章节的。第六世纪的Euthalius将使徒行传分为40章;13世纪Cardinal Hugo将至分为28章,传至于今。目前的分节源出1551年Stephens和1565年Beza的版本,而一些小标题也是后来加上去的。这提醒我们,划分使徒行传的结构,不一定要受章节的限制。我这里主要推荐三种结构方案,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二分法

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以彼得为中心的教会历史(1-12);以保罗为中心的教会历史(13-28);或者,教会在犹太人中,中心人物是彼得(1-12);教会在外邦人中,中心人物是保罗(13-28)。其中第一部分也进一步分两部分:教会的诞生(1-7),结束于司提反殉道;教会在巴勒斯坦(8-12)。在1-7中,教会诞生始于两个重要事件。第一是耶稣升天(1),第二个是圣灵降临(2)。3-7章,教会在内外逼迫和搅扰中成长,发展,中心在耶路撒冷。8-12章,教会在搅扰和逼迫中从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到撒玛利亚:撒玛利亚、迦萨、亚锁都、大马士革、大数、吕大和沙仑、约帕、凯撒利亚、安提阿。第二部分的结局是希律王的死。第二部分13-28章,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保罗的主动传道(三次传道之旅,13-20)和被动传道(耶路撒冷到罗马之行,21-28)。这个二元结构优点是比较简洁,突出了圣灵在彼得和保罗两位使徒身上的“平行的工作”。但缺点是,序言部分没有独立出来,而这两部分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与彼得和保罗无关。

在使徒行传中,最突出的人物无疑是彼得和保罗。我们这里可以重点分述彼得和保罗遭遇的逼迫。不过,雅各(12:2)和司提反(7)的殉道也非常重要。彼得遭遇的逼迫主要表现在他的监狱生活。第一次是因传道被祭司们和守殿官捉拿监禁,被“恐吓一番”(4:1-3,21)。第二次,“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该教门的人,都起来,满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监”;后被责打(5:17-18,40)。第三次,“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12:4)。彼得可谓“惯犯”。初代教会有传统告诉我们,彼得最后倒钉十字架(优西比乌的《教会史》可以参考,只是注意分辨其中不确的部分)。我再一次请大家思想,这个三次否认主、三次被主坚固、三次入监的“没有学问的小民”(4:13),他的力量从何而来?

应该花费更多的笔墨勾勒保罗的遭遇。保罗面对的,一方面是拳头的暴力——几乎所有人间的暴力他都经历的,石头、棍子、鞭子、监狱,最后是砍头。另一方面则是话语的暴力——几乎所有难听和辱骂的话都落在他身上了。下面罗列的是保罗在于的暴力逼迫:

(1)保罗一进入禾场,犹太人就要杀他,保罗在大马士革深夜垂筐而逃(9:23-25),在耶路撒冷逃往凯撒利亚和大数(9:28-30)。

(2)彼西底的安提阿,“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13:50)。这是犹太人、女人和名人组成的联军。

(3)在以哥念,“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在那里传福音。”(14:5-7)。

(4)在路司得,“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14:19)。这座城市容不下保罗。

(5) 在腓立比,“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16:19-24)。

(6)在帖撒罗尼迦,“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17:5)。于是保罗和西拉从帖撒罗尼迦逃往庇哩亚。

(7)在庇哩亚,由于犹太人追赶和搅扰,保罗西拉度逃往雅典(17:13-15)。

(8)在哥林多,同情保罗的管会堂的所提尼被众人在会堂前暴打(18:17)。

(9)在以弗所,保罗的同工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被众人围攻(19:29)。

(10)在马其顿,“犹太人设计要害他”(20:3)。

(11)在耶路撒冷,在圣殿被捕,并要对保罗“立即执行死刑”,后被铁链捆锁、监禁、审问、打嘴(21:27,30-31,33;22:24;23:2)。

(12)在凯撒利亚。因犹太人要杀保罗(23:12-22),保罗深夜被转移到凯撒利亚,途经安提帕底(23:31),并在那里被控告受审(24-26)。

保罗面对的话语暴力即魔鬼的控告。主要的控告者是犹太人,而投诉的对象是外邦人(罗马掌权者)。大约有七场残酷的控告,都可以置保罗于死地。

第一场在欧洲的帖撒罗尼迦:“那搅乱天下的”;“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17:6-7)——他们将保罗妖魔化为人类的公敌和君王颠覆者。用今天的话说保罗犯有反人类罪、反革命罪或颠覆政府罪,以及扰乱社会秩序罪。
第二场在哥林多,“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18:12-13)。控告者精于选择时机和掌权者。

第三场控告在以弗所,控告者是银匠底米丢和铜匠亚历山大,控告保罗败坏了他们的生意,亵渎了他们的宗教偶像(19:24-34)。

第四场控告在耶路撒冷,控告者是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地点在圣殿,罪名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利尼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21:28)。这是在犹太人中控告保罗是犹太教的敌人。

第五场是犹太人的集体控告:“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当活着的”(22:22)。用今天的话来说,保罗连一般人都不如,不配活着,全体犹太人民应该为民除害。

第六场 ,大约是同一批犹太人,要代表人民对保罗执行死刑:“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23:12-13)。

第七场是“专业控告”,现代示每辩士帖土罗出场。这位“业内人士”在希律王和罗马巡抚腓力斯面前这样控告保罗:“我们看这个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动普天下众犹太人生乱的,又是拿撒勒教党里的一个头目。连圣殿他也想要污秽”(24:5-6)。

这是保罗的道路。有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给大家:如果有一个人,或者一些男女人或女男人,专门遮盖路加们的见证,片面网罗贴土罗的控告,只为将贴土罗们编辑成“公共舆论”和“真有力量”的专业见证,只求报复与毁灭,抹黑保罗并使之万劫不复;你能认出这人的灵吗?他(她)的言行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正派,完全没有标榜的真理与公义;而是魔鬼儿子的言行——乃父比田野里一切的活物都狡猾,起初就是说谎的,起初就是杀人的;并因日夜控告我们的弟兄,最后被摔入永火。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使徒行传最后两章中保罗的“沉舟之旅”。这最后一幕是保罗前面七场灾祸的总结:“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首先,我们所在的世界,是魔鬼掌权的世界,在这苍茫的大海上,它随时可以掀起风暴。而神因祂至高的美意,允许“海里的大鱼”对约拿和保罗“兴风作浪”。其次、我们的神就是与我们同行、平静风和海的神,在一切苦难以及死亡之中,我们在基督里连续复活。最后,保罗的遭遇告诉一切正在狂风恶浪、逼迫苦难中的个人和教会,特别是那些正待承担地极使命的门徒:“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该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28:24)。使徒行传27-28章向三百年大患难敞开,向我们这个世代敞开,向末世敞开,向你和我敞开——天路历程,乃是沉舟之旅;我们不是降下去,而是升上去。

第二、三分法

使徒行传1:8被视为总览全书的线索:“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根据这个线索,全书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三部分:教会在耶路撒冷(1-7);教会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8-12),教会直到地极(13-28)。很多学者使用了这个三分法,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细分。

第三、六分法

结合第二种方法,并根据“神的道兴旺起来”这个反复出现的经文(6:7,9:31,12:24,,16:5,19:20,28:31),将全书分成六部分。第一部分、教会在耶路撒冷(1:1-6:7);第二部分、教会在巴勒斯坦,包括犹大、撒玛利亚、加利利等(6:8-9:31);第三部分、教会在安提阿,开始转向外邦(9:32-12:24);第四部分、教会在小亚细亚(12:25-16:5);第五部分、教会在欧洲(16:6-19:20);第六部分、保罗从耶路撒冷到罗马(19:21-28:31)。我个人愿意提供一个七分法,就是将使徒行传1-2章单独划出来,主题是教会的诞生;其余部分可以复制上面的内容。

3、人名地名

为了更具体把握使徒行传的内容,我建议大家熟悉使徒行传的人名和地名。有人说使徒行传记载了110个人物,这未必是完全精准的。我推荐大家记住的人物如下:1、耶稣、路加、提阿非罗、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马利亚、出卖耶稣的犹大、施洗约翰、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马提亚、耶稣的弟兄;2、大卫;3、美门前的瘸子、所罗门、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彼拉多、摩西、撒母耳;4、大祭司亚那、该亚法、约翰、亚力山大、约瑟或巴拿巴;5、亚拿尼亚、撒非喇、迦玛列、丢大、加利利的犹大;6、司提反、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尼哥拉;7、约瑟、哈抹、亚伦、扫罗(保罗);8、西门、以赛亚、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埃提阿伯太监;9、亚拿尼亚、以尼雅、大比大(多加)、硝皮匠西门;10、哥尼流;11、亚迦布;12、希律王、称呼马可的约翰和他母亲马利亚、罗大;13、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巴耶稣(以吕马)、方伯士求保罗、迦南、便雅悯、基士的儿子扫罗、耶西;14、路司得的瘸子;15、称呼巴撒巴的犹大、西拉;16、提摩太、吕底亚、腓立比的使女、腓立比的禁卒;17、耶孙、以彼古罗(伊壁鸠鲁)、斯多亚(斯多葛)、丢尼修、大马哩;18、亚居拉、百基拉、提多犹士都、管会堂的基利司布、亚该亚方伯迦流、亚波罗;19、以拉都、银匠底米丢、亚力山大、以弗所的书记、士基瓦;20、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西公都,特庇人该犹,亚西亚人推基古,以弗所人特罗非摩;犹推古;21、拿孙;22、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23、大祭司亚拿尼亚、保罗的外甥、巡抚腓力斯;24、辩士帖土罗、腓力斯的夫人犹太的女子土西拉、巡抚波求非斯都;25、该撒、亚基帕王、百尼基氏;26、27、百夫长犹流;28、岛长部百流。

现在我们来熟悉使徒行传的地理。学习使徒行传必须辅助一些地图,请大家务必将使徒行传上提到过的如下地名一一标在地图上(不含重复的地名):

第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撒玛利亚、安提阿、迦萨、亚锁都、该撒利亚、大马色、大数、吕大、约帕、推罗、西顿、西流基、多利买、安提帕底。

第二、地中海:撒拉米、帕弗、撒摩尼、佳澳、拉西亚城、非尼基、高大、米利大(马耳他)、叙拉古。

第三、小亚细亚:别加、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亚大利、特罗亚、以弗所、推雅推喇、亚朔、米推利尼、基阿、撒摩、米利都、哥士、罗底、帕大喇、每拉、革尼土。

第四、欧洲:撒摩特喇、尼亚波利、腓立比、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哥林多、坚革哩、利基翁、部丢利、罗马。

另外,需要熟悉的地区是帕提亚,玛代,以拦,米所波大米,犹太,撒玛利亚、加利利、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古利奈与吕彼亚(利比亚)、革哩底(克里特)、亚拉伯、居比路(塞浦路斯)、希利尼(希腊)、亚力山太、基利家、埃提阿伯(古实,埃塞俄比亞)、吕大、沙仑、腓尼基、彼西底、吕高尼、叙利亚、加拉太、每西亚、庇推尼、吕家、亚底亚海(亚得里亚海)。有些地点可以通过圣经附图解决,有些则需要辅助工具。我会将相关地图编辑在我的博客里面。另外可以对比中国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路线图。

从下一个主日开始,我们将进入释经部分。既然我决意用三年时间学习这卷书,我们就会比以往的课程学得更为仔细和耐心。同时,我们将从单方面“灌输”为主这种学习方法,更新为教导与对话并重。我希望大家能有所回应。所以首先请大家按上面提供的结构再一次通读使徒行传,然后重点学习、甚至背诵使徒行传1:1-5.这段经文是我们下个主日的证道经文。不仅如此,使徒行传是实践性很强的书卷,我们会在这三年安排一些活动,包括一次跟随保罗脚踪的“福音之旅”。我们也会根据使徒行传的精神,走出去,传出去;只是具体的方式,我们还在祷告、探索。求神开路,求神供应,求神加倍的祝福。感谢主,我们已经看见了圣灵在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中的更新和预备。而我们该怎样从沐浴在浩荡的主恩之中——再没有任何抱怨,因为我得到的一切,跟我们在神面前所有的罪比起来,都是不配的,都是恩典。总觉得自己很惨的人,乃是因为从未认罪,从未蒙恩。但我们重新出发,已经脱离旷野了。所以无论如何,也无论我们现在遭遇怎样的难处和逼迫,我们都相信: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基督的见证。阿门。

任不寐,2013年8月11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