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正文

净土十疑论讲记07

(2017-05-10 09:00:38) 下一个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2、广说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

  接着要明了,愿生西方净土要具有大乘两方面的修行:一、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必须获得三种顺菩提门法。往生西方净土是速疾成就佛道的法门,首先要排除三种障菩提门的法,之后就能获得三种顺菩提门的法。因上具足圆满就能够往生,然后迅速成就佛道,所以特别要注意因地的建立。

  分二:(1)明菩提之因需要在智悲力三分上发清净心;(2)明往生西方净土能速疾圆满智悲力的大用。

  “智悲力”,对应论中所说的智慧门、慈悲门和方便门。

  (1)明菩提之因需要在智悲力三分上发清净心

  何者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分三点说明:一、要远离哪三种障菩提法?二、为什么要远离这三种法?三、依什么门径来远离?

  要远离的三法是:一、我心贪著自身,即以计我的心贪著自身,为自己寻求安乐;二、无安众生心,即没有将众生从苦海中拔出,安立于无上菩提的心;三、恭敬供养自身心,即以自我为主,一切方便都是为自我服务,恭敬供养最大的我。

  为什么要远离这些障菩提门法呢?要知道它们跟菩提本性、力用相违,因此必须远离。我们要求生净土成就菩提,在因上要远离相违的缘起,否则离净土越来越远,离返本归元越来越远。一切修行都要顺性而修,净土是由自清净心所显,最终要证入常寂光土,所以现在就必须远离障菩提门法。

  具体来说,如果以我心贪著自身,那就一直以私欲为自我寻求快乐,而这和无我的本性恰恰相反,只会越走越远,发展出越来越粗的生死苦流,因此必须远离才能跟净土相应。从体性上说,了知无我是符合实相的、是回归的;不知无我、贪执我是远离菩提的。从力用上看,由于私欲视自己为重,对一切众生漠视不顾,也见不到众生苦,没有安立众生的心,这样就障碍慈悲心的显发。再者,以私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谋利乐,不能怜悯一切众生,这就会障碍菩提力用的开发,不会以智悲发起无量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知道,以三种障菩提门法障了菩提的体性、慈悲、力用,因此要远离。

  这样就明白,修大乘净土行关键有三点:第一、远离我心贪著自身;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第三、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是须努力之处。如何达成实效呢?必须以有效的门径来趣入。

  分别来说。第一、依修无我空慧的门径见到没有我,在整个蕴上观察没有私我可得。当明了无我以后,就会发现为自我求乐完全是愚动,只是由真实义愚驱使起惑造业而已。从缘起上要看到这是衰损之门、苦恼之源。如果还贪著为自身求乐,那决定发展出轮回大苦,只要起一念不合天理的私心就要受惩罚,没法回归,这上面看得越深切越好。譬如贪名,如果明了集谛,就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发生无边际的苦。自从贪了名,从此就有了不合天理的私心,然后就会争,会比较、嫉妒、骄慢等,一连串妄动都会出来,这样越集越深就决定下堕。或者贪私利,哪怕沾一点点都是毒,决定要受苦报。这就发现,为自己求乐正是害自己,我爱执是衰损之源,透了这一点就自然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总之,第一点要做到以智慧为门径,首先观照无我,其次发现我执是万苦之源,一切为我求乐、求名、求功等的行为最终全部落入衰损中。在这上面非常断定的话,心的方向马上会转。一看到心又贪著自身就会视它为毒,知道非常危险,马上远离。这样发生正见以后,在欲上就不同了,不再为自身求什么,而是发生要把“我”拿掉的心。处处要把“我”拿掉,把执我、贪我的习气解掉,会开始反着走。

  第二要致力于远离无安众生心。为此要依慈悲的门径,拔济一切众生苦,努力的方向是通过修法把自心的慈悲显发出来。譬如,思维一切有情都是母亲,对自己有大恩德,为此需要报恩。其次由念苦发生悲心,也就是把从前修厌离心那一套,全部放在有情上去思维。看到诸有情都跟自己一模一样地遭遇无边生死大苦,再念及都是母亲,不能坐视不管,否则负恩的重担太大。这样于心不忍以后,就着力地为诸母有情考虑。假使只放在善趣果位上,那没有安立好,因为在三有中受再大的富贵也是苦的自性,最终都会堕下去。如果安置在小乘寂灭果位,那也没有安立好,因为没有显发出无量的自性功德,并非究竟。只有拔济一切有情粗的生死苦以及细的迁变苦,才能让他们达到最安稳之地。像这样,通过修心来发展慈悲心,慈悲心一增盛,就会远离其违品——无安众生心。

  第三个致力的地方是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又要依靠行方便的门径,以怜悯一切众生缺乏安乐为等起,把心思智巧都用在为众生谋安乐上。通过一心设法给众生各种现前和究竟的安乐,就能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的习惯,这样就从菩提的违品中脱离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反过来做。人都有智力善巧,会行方便,过去认定自身心是最需要宝爱的东西,因此,所有的才智、心思、技巧等都用在恭敬供养自身心上。现在先要看到这是错的,这个蕴只是错乱现相,上面没有我,而且这样宝爱自身、恭敬供养自身心,实际是损害自己,加强苦法。一旦看到过去的种种做法都是颠倒的,像承事敌人一样,是在酝酿恶趣苦、轮回苦,就会幡然醒悟。当看到了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本,他爱执是一切利乐之源,行为就会反过来了。

  下面首先明确自己过去是怎么恭敬供养自身心,怎么用错了方便门,之后考虑要在哪一点上转,把一切的力用挪在为众生谋安乐上。这样就达成了转换,远离了菩提的违品,可以顺利地开发菩提,所以非常关键。

  过去我们以自身心或这个五蕴为最爱重的对象,时时刻刻用一切方便来恭敬它、供养它、修饰它、爱重它,下至一衣一食都非常用心、精细讲究。而且,我们给自己的蕴身各种地位、名誉,让它炫丽夺目,让它安逸享乐,不让它受一点苦。以爱执自我的妄心推动,用各种方法满足私我的欲求。譬如爱漂亮,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化妆技巧,购买各种化妆品,做种种装饰,让自己引人注目。为了衣食住行舒服,也会收集信息,筹谋比对,想方设法让自己满足。为了自己显赫尊荣,拥有令人羡慕的成就、荣耀、富贵等,也会使尽各种方法。像这样,为了满足自我而用心思手段就是方便门用错了,才智用错了地方。

  现在要看到,这和现证菩提的方向完全相反。这样做,对私我的情结会越来越重,加深对自我的错觉感,以为真的有一个我,越来越放不下。譬如一个女人,每天都很精细地化妆,她的形象欲特别大,这会使得私我的错觉越来越大,非常难放下。这样走下去的话,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就是耽著自我的私欲,它越来越深,天机就越来越浅,越来越难回归本性、悟到天然的自性。所以,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迷失之路,不能加强它,越加强陷得就越深、越搞不清,以致于一陷再陷,无数劫都转不过来。像这样,在为私我谋利上不惜一切代价,动各种巧心巧智,想方设法维护它的体面、名誉,给予它地位。嗜好这些,用各种方法宠着它、护着它,这就有了堕落的因,这种坚固的习气力会使得自己旷劫难以翻身。现在要看到,这是极其颠倒的方向,假和真不能并立,执假就会丧真;私我和无我不能并立,执著私我就无法行持无我,无法见到周遍的本性,所以一切都要反过来做。

  怎么退掉这个颠倒心呢?要把自私换成怜悯。推己及人地想到,众生和自己一样缺乏安乐,这一念怜悯心起来后,心量就开始大了,能行大乘了。心量逐渐变大,在缘起上就容易回归本性。如果一直在私我的圈子里走不出,那就很难开发善心,不必说现证菩提,连大乘的门都不入。

  现在着力要做的是,把一整套为我谋利的心态、行动换个方向、换个对象,尽量用在利益一切众生上。原则就是从他爱执出发,多做利他、多行方便,这就非常巧妙地把心转一个方向用了。过去一直想着自己,现在想着他人,过去会给自己做一顿美餐、给自己化妆,现在一整套心思巧计全部换在利益众生上。想到众生缺乏暂时和究竟的义利,我怎么来为他们谋求?下至一衣一食都想到要利益众生,回施给众生,下至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怎么利益众生。像这样,依靠行方便的门径能逐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个违品。这样逐步去做、去转换,把习性转到利他上,就会逐渐远离处处为自己着想的障碍。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

  如果能远离以上三种成就菩提道果的障碍,就会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道果的妙法。即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就得到了无染清净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就得到了安清净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就得到了乐清净心。

  三种障品都是由我执、自私出现的杂染心,是从颠倒执著发展出的错乱心态,因此是菩提的障碍。远离它们就能恢复本来而出现清净心,这是随顺菩提的,所以叫做“顺菩提法”。总之,“离菩提障”指远离以我执为根源的杂染心而成就了清净心。远离三种菩提障就是远离三种杂染心,得三种顺菩提法就是得三种清净心。

  下面逐一解释三种清净心妙法的名称、成就此法的原因以及此法为什么是顺菩提门。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第一、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后,就得到了无染、离烦恼的清净心。

  为何会得到无染清净心呢?因为以智慧决断的力量见到本来无我,以及缘私我起私欲来求乐只会召感轮回大苦,这样就不再为自身求安乐,也就脱离了过去事事都以我爱执、私欲驱使而起惑造业的状况,得到清净无染的心境。这是第一个心上得到的妙法。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这又要从因果是否相符来做正反面的观察。也就是观察作为果的菩提是怎样的状况,而作为因的当前心态只有正反两种,看到反面是怎样违逆菩提、障蔽菩提,正面是怎样随顺菩提、开发菩提。这样认定以后就知道,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我要成就大菩提果就要住在这种心态中,不然就会远离菩提、障蔽菩提。智者要深达缘起之理,把握了不变的理则,就有了行持的决断,会在这上面再再地熏修、随顺,以至于完全往顺性、开发菩提的方向走,最终决定会彻显菩提,契合缘起正道的缘故。

  在菩提中没有私我,也没有与“我”对待的他,所以不会为私我做什么、求什么,这叫“无染清净处”,丝毫的我执、烦恼、为我造作的状况都没有。接着看因位,如果以为有私我,最宝爱“我”,为“我”来求乐,譬如求男女之欲等,那当下就会发现身心已经处在染污状态。或者为私我求名位、尊荣、权力等,也可以看到心当下就不清净了。诸如此类,凡是为私我来求乐,最初的等起就不清净,之后发展下去越来越不清净。就像黄河从一点浊流开始,逐渐发展成浊浪滔天,会出现越来越猛的贪嗔痴慢嫉等的烦恼,以及杀盗淫妄等的罪业,身心完全处于染污态。假使这种染污态随顺菩提,那以同等理说,染污心起得越多,染污造作发展得越强,就越接近菩提。但显然不成立,染污状况越重、越粗,离菩提就越远、越难返回。所以可以断定,它是违菩提门或者障菩提门。

  相反,假使以无我正见摄持,见到没有私我可得;以缘起正见摄持,看到私我私欲是一切苦的根源,这样把“我”放掉,再也不为“我”作打算、求取什么,这时候身心就不受染。也就是,看到了没有私我,不再为私我考虑的缘故,面对呵斥、赞叹、名利等时就不受影响。这种状况是随顺菩提的,能还归真如。可见,对私我的执著越小就越容易回归,越随顺菩提。当连微细的私我执著都没有时,就会入到淡然如寂的平等心状态,逐渐证到法界平等性而回归真如。这样从正反面认定后就知道,在缘起上,无染清净心决定是顺菩提门的,这样修下去,决定会达到菩提果地。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的杂染态,就得到了安清净心。

  为什么会得到安清净心呢?因为心态转了,立愿拔济众生苦的缘故。过去被自私垢严重障蔽,完全是自私、麻木的杂染心,没有要安立众生的立愿,现在远离了这些,就出现了安清净心。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这又要从因果是否相顺上来观察。果的菩提心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这里的菩提心指彻显本性后完全觉悟的心,它成为一切众生得安稳的清净处。佛菩提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有很大的树荫,众生都可以在大树底下乘凉得安乐。现在看因的状态是否相应果的状态。如果不发心拔济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脱离生死苦,只考虑自己一人的利益,没有荫护到整个众生界,以这个状态,最终怎么会成为法界大树,荫护一切众生呢?不可能。只有在因位出现了安清净心,把自己的所有功德、福德全部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拔苦的清凉,这样不断地开发、增长大悲心,最终大悲心才能遍覆整个法界,让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凉。如果只为自己一人,不发心拔济众生苦,这种状态还能成就菩提的话,那应该越自私,成佛就越快。然而越自私心越小,越不能显发大悲心的德行,离大菩提就越远。

  相反,如果出现了安清净心,远离自私的小心态,做什么都以法界众生为主,想拔济众生苦,这样来立愿、回向的话,现前就处在清净状态,跟显发周遍的大悲心相应。这样逐渐修上去,无安众生心或自私狭小的杂染态,就逐渐远离了、没有了,习性一转就变成了开发大悲的状况。由于它与果位上的周遍大悲心相应,是随顺开发菩提大悲的门径,因此叫做“顺菩提门”。由远离无安众生心的障碍,就得到了安清净心,这是趣向果位菩提、周遍大悲、能安稳一切众生的境界。可见这个方向完全对。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第三、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就得到了乐清净心。

  为什么会得到乐清净心呢?因为要让一切众生都得到大菩提涅槃,这是最究竟的安乐,这时的心就发到最大了。恭敬供养自身心时处在杂染中,特别小气、自私,可以明显见到,当时的状态会覆盖清净的心量。反过来,发心让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涅槃,这时的心量就发到了最大,合到本性了。事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不是只让他们得到暂时的人天乐、不究竟的小乘乐,而是让他们得到无上的大菩提涅槃乐,没有比这更大的心了。这时,有限的、自私的、狭隘的状态都消除了,所以称它为“乐清净心”。这个乐是以众生得究竟乐为主,唯一看重这一点,这时心就脱离一己之私——恭敬供养自身心的杂染态,顿时处在无私当中,称合了法界心量,当时就是清净态,所以叫做“乐清净心”。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还是从正反缘起上做观察。作为果的无上菩提的状况如何呢?它没有粗的苦集过患、细的迁变过患,连一刹那的迁变都没有了,所以是毕竟常乐之处。当证得大菩提果时,自然成为一切众生得安乐受用的依处。菩提大悲的力用就是所发出的利他行,决定要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因为众生与自己同体,不可能有一点私心、一点局限,所以,任何成就无上觉道者,都一定会把一切有缘众生安置在无上菩提当中。

  譬如自己已经从五取蕴的生死大患中解脱出来,而证得法界真如时没有自他的分别执著,所以待人如己,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以方便力用,拔济他的五取蕴过患,寂灭掉他的生死苦。进一步说,自己远离了细的迁变苦,没有了变易生死,以同体的慈悲力用,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拔济他的迁变苦,让他们都脱离变易生死。像这样,由于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证得菩提时出现了同体大悲,对待法界众生没有一点偏心、疏远,所以,决定会以方便力用使众生得毕竟常乐。

  再来看因的状态。如果落在恭敬供养自身心的心态中,那就不会发心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也就是在本来平等的法界里,无中生有地出现了私我,之后把私我看得最重,把其他都看成与我无关。这时行为的重点就全部围绕自身心,为了让它得到名利、欲乐等做各种方便,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这当然与大菩提“自他同体、愿为众生得毕竟乐而做一切方便”的状况相背离,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妄执越来越重,离大菩提越来越远。假使它随顺大菩提,那应当越尊重、恭敬自我,越为自我谋私利,就越接近大菩提。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只是让私心越来越重,心越来越闭塞,发生贪欲、悭吝等的各种过失,当自我不得满足时还会出现嫉妒、嗔恚等的烦恼。以私欲为本出现的各种邪方便力用,会把人推入轮回深处,离大菩提越来越远。这就明显见到它是遮菩提门。

  相反,当已经出现安清净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让一切众生得到毕竟菩提大乐,这时的作意、发愿等当下就与菩提相顺,逐渐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合乎本性。这样顺性而修,就是在消除为自我作方便的颠倒力用。当开发到彻底时,就完成了大菩提果周遍力用这一分。可见它是顺菩提门。

  总之,由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远离三种违品,成就三种顺品,处在清净心当中逐渐修进,最终就会获得大菩提果。也就是智悲力圆满开发,出现圆具大智、大悲、大力的菩提心,这就叫做“成就菩提”。

  以上说明了菩提道的入门。我们要圆证大菩提果,首先因地要正,也就是去三障发三心,远离我心贪著自身而发无染清净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而发安清净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而发乐清净心。这三心分别属于智、悲、力,在因位已经与大菩提果相顺。当智悲力发展到究竟就是成佛,因为一点我执也没有了,回归本来的智照;又显发了大悲,愿安立一切众生;又出现了力用,唯一为众生做利乐。像这样,有了这三分相应因,之后逐渐显发,达到彻底就是成佛;如果相违而转,以缘起不顺的缘故,只会往生死里走。

  这样认识了入门,之后关键要看怎么来保持这样的因以及迅速圆成,这就是道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去考虑是生净土还是生秽土,最后发现生净土能迅速圆成,由此一心欣求往生净土。

  (2)明往生西方净土能速疾圆满智悲力的大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这样智悲力圆满的大菩提果由什么途径来获得呢?如果还有生的话,那只有两种生:要么生秽土,要么生净土。衡量这两条途径,哪一条能迅速成满大菩提?如果生秽土,如同前面所说,这里退缘太多,自心遇到杂染境缘很容易引发我执烦恼,这样被业所系,陷在三途里很难出来。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能普度众生呢?就像在急流的冲击下,自身没有得到从中超出的力量,少有不被冲走的。考虑到这种险难就想:是不是要生净土呢?一往生极乐净土就得到了不退转。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的大愿大行作为增上缘,国中没有任何退缘,念念都能在菩提道上增进。常常不离佛,得到佛的加被、护养,从而迅速开发本性,而且逐渐增进,得到无生忍的力量。那时来生死国中救苦众生,叫做“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智悲力三分的大用完全显发出来了。

  那时在浊世利生,虽处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虽在尘境中却不迷失一灵真性,这叫“自在无碍”。“悲智内融”指内有悲和智,悲起用而不住涅槃,不同于小乘;智起用而不住生死,不同于凡夫。智悲两分圆融于心,不是偏用一分。由于内在的智悲同时起用,外面就发出非常大的方便力用,就叫“定而常用”。“定”表示不动真际,一点都不会失掉。“常用”就是寂而常照,常常应种种缘、种种机而发起妙用。以方便力用都能恰如其分地引着所化机趣入佛法,把他们安置在现前和究竟的安乐道上。就像观世音菩萨见什么机就说什么法,由此做到恰如其分,这是起妙用。像这样,智悲力的大用出来,再逐渐增明达到圆满,菩提心全体显发,这样就成佛了。

  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大智、大悲、大力三分圆融的心。在因地就随顺这样来发心,一直到成佛之间都是修这个菩提心,最终完全开显就是成佛。由于往生净土有佛力住持,能迅速开发本性而成道,智悲力的大用达到圆满,所以选择这条路来成就大菩提。这就是一心欣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深义。

  (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心心愿求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第二、说明以欣乐之心愿求往生。前面说了愿生之义,让我们看到了大义所在,由此会发起欣求之心。所谓的“愿求”,就是以希求心一心缘念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或者光明、相好、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等,以及念净土,常行念佛三昧,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土,这就是行门。由前面厌和欣的修法得了胜解,接着就要以希求心来念佛、念净土等,这就叫“欣愿行”。

  总之,欣愿行就是信愿行三者在心中融合以后发起的修行。前期的推动过程较详细而且长期,一旦起了胜解就有了愿心,经过逐步地发展,它就变成了具相的欣乐之心。在这个心的驱使下,一直念佛、念净土,这就叫“欣愿行”。有这样具内涵的心,就能跟弥陀愿海相应,也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以信愿行来达到决定往生。

  另外,不要把信愿行的次第看死了。虽然是由信起愿,由愿起行,但也要知道,在观佛或观净土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增上信愿,也就是行能资助信愿。譬如观佛法身、佛报身、佛功德、佛事业,观净土的地、水、风、声等的依报庄严,这些都属于行门。这样缘念佛功德、菩萨功德、国土功德等,会进一步增上欣乐之心,使得愿往生的心越来越切,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胜解越来越深。这就是行能够增上信愿,应当这样融通地来了解。

  下面逐一解释。“念佛”,就是特别希求往生,以此一心靠定阿弥陀佛,以希愿心缘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或功德等。有了希愿心后,自然会趋向阿弥陀佛。之后按照自身的程度,念法身佛或者念报身佛,两者都修不了的话,就念佛的大悲光明、功德庄严或名号等,这些都可以做。总之,选一种方法跟阿弥陀佛联络,使得自心与佛心相合。这样联络得越来越紧密,就为佛光所摄引了。到了一定程度,就像鱼已经上钩一样,决定脱不开,即生就得授记,差一点的也能预知往生时间,或者在梦里有预兆,见种种好相等。

  像这样,建立了根本的信愿后,一心与阿弥陀佛相应。前面的工作已经做好,知道娑婆世界唯苦无乐而不再留恋,愿脱离秽土身得到净土身,又知道迅速成就大菩提唯一要靠阿弥陀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怎么相应呢?念佛法身、念佛相好、念佛名号等等。按今天的情形来看,适合普遍大众的方法是念佛名号,当然也可以随个人根性,选择其他方法来与阿弥陀佛相合。这里说到,佛的色身相好里放出无量光明,常常摄持念佛众生,这说明我们念佛就能得佛摄受。

  接着要想弥陀国土的庄严,按“净土三经”作观。《往生论》里讲到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等二十九门,按这样一一观察、忆念,使得心住在极乐世界的净相中。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由心想而成,自心这样作意熏修,就如同处在极乐国中。这样长久作观,到了纯熟时,身虽在娑婆世界,心已是极乐嘉宾了。像这样,一旦确立了目标,选择去净土成佛的道路,之后就要主动把心往净土投放,在净土上缘想、发愿等,一切都围绕这个根本来做,这就是净业行者的根本修法。

  再者,平常随缘作布施、持戒、修定等,大大小小的一切善根都作大乘净土的回向,回施给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土。像这样,愿欲已经决定缘起的方向是往极乐世界走,那么命终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不会去别的地方。这就是决定得生的妙门。

  以上讲了欣愿行。厌离行和欣愿行两者包含了净土信愿行的内涵,也包含了净土上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的内涵。

  净土十疑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