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正文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2017-05-18 11:37:22) 下一个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大智律师,即宋代灵芝元照大律师,他是南山宗的祖师,余杭人。最初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戒律,后来依从神悟法师听天台教观。神悟法师勉励他深究探明《法华》妙义,作为根本要务。后来他又跟广慈法师受菩萨戒,当时戒光发现,就博究南山一宗。常常拿着锡杖,持着钵盂,在街市上乞食。晚年主持灵芝寺三十年,传戒度僧达到六十会,一心专志净业。每每说道:“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就是讲,我一生所得到的就是两个法门:在生时弘扬戒律轨范,死后归于极乐世界。他曾经集《净业礼忏仪》,并作了这篇序言。到了宋代政和六年的秋天,元照律师让弟子讽诵《观经》和《普贤行愿品》,结跏趺坐化去。西湖上打鱼的人们都听到空中有天乐鸣响。

  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于佛祖微言,薄有所领。

  大智律师说,我元照自从下戒坛以来就知道学律,但是禀性庸愚薄劣,行为上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他苦口婆心地提醒教诲我,这才知道改变做法。于是广学深究佛祖的甚深教法,对于佛祖的微妙言教才稍有领会。

  窃自思曰:初心晚学,宁无夙善。但不遇良导,作恶无耻,虚丧一生,受苦长劫。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

  我私下自己想:初发心的后辈学人们哪里没有宿世善根呢?只是没遇到好的导师,结果无耻地造恶,徒然度过一生,以恶业力在长劫中受苦。于是发大誓愿:愿我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通达佛理,做大导师来提携引导众生,使他们入于佛道。

  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

  后来我读《高僧传》,见到慧布法师说:西方刹土虽然清净,但不是我的所愿。假使十二劫中在莲花里受诸妙乐,哪里比得上在三途极苦处救众生呢?于是我坚持自己的见解,经历很多年岁,对于净土法门没有一点归向之心。见到别人修净业,还生轻视诽谤之心。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

  后来我遭遇一场重病,色身虚弱,精神萎靡,神志不清,不知道前途方向,想到未来前程毫无着落,心里空空的。不久病好后,顿时觉悟以往的过错,悲泣感伤,深深地指责自己。虽然有宏大的志愿,但并没有堪当在浊世里度众生的能力,真是自不量力!

  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我又观阅天台智者大师造的《净土十疑论》。里面讲到,初发心的菩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须要常常不离开佛。此论又引《大智度论》说:一个具有烦恼、被业力缠缚的凡夫,说有大悲心,要生在浊恶之世救度苦难众生,无有是处。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弱鸟只能在枝头附近活动一样。对照自己,感觉的确如此。

  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

  我在遭遇这场重病并检点自己以后,就改变了道路、方向。把平生所学全部放下来,专门寻求净土教门,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暂时舍开过。对于净土的妙理和经教作详细研究,纵览古今大德们的著作,深入教海,顿然解开了过去的种种疑惑。对于这个大道行门,更加深信不疑,觉得自己一定要走这条路。

  以上是深入净土解门的情形。

  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

  后来我又见到善导和尚在《往生礼赞》里特别开示专杂两修。如果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如果杂修,千万人里没有一两个往生,比例非常小。因为心识散乱,很难成就观行。我得到善导大师的指示后,就趣入一心专持弥陀名号的道路。这就是我深入行门的因缘。

  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地。

  从此,我一向专志地执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感叹多生以来就像《势至圆通章》里所说,“如子逃逝不知归”,现在才开始知道归宿了。并且以自己所修的法,辗转化导众生,对于弥陀愿海大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即使尽未来际作最广大的赞叹也说不完。(这表明他起了深信,知道从此要一心依仰弥陀慈母。)我知道证入本性有很多方便门,这都要有信心才入得了。而净土妙门当然要信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悲愿力,一心靠倒,念念与佛相应。就像《势至圆通章》所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里大师讲到自己一心归入净土门,与弥陀相应的转变过程,确定了行门,从这上面一心深入。

  以上讲了大师深入解门和行门的历程。

  复自思念,已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克。纵百千劫,所作不亡。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内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倒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

  大师又讲到自己发忏悔心、改往修来的想法。他自己思维,心想:我以前造了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轻毁别人修净业。罪业已经形成,苦果报应决定会来。所谓“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业的体性虽是空,果报却丝毫不失。内心怀着惭耻,从早到晚战兢惕厉、惶恐怖畏。于是亲自在圣像前袒露心迹,说出实情,五体投地作礼,竭力地发露忏悔。并发起大愿:愿普摄一切众生同修念佛,同生净土。像这样,他幡然改过,从以往轻谤净土、略无归向,转为一心归向,并发大愿普摄一切有缘众生同生净土。

  以上大智律师讲述了自己归向净土的心路历程。

  我们学这一段要看清大智律师内心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两段。前一段要看到他怎么发愿在秽土度生,并对净土起了轻谤。他的发心不是偶然,而是自身上有切实的感受,推己及人就立誓在秽土里救济苦难众生。常言道“曾为浪子偏怜客”,他从前也是迷失道路的人,后来遇到好师父,使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先前受戒后只知道学律,并没有学教。然而在开教眼以前,人是很危险的,不知道怎么走这条菩提道。无始以来的恶习也多,以致于行为不肖,很多地方都不合法道。后来遇到明师,师父苦切地指导他,提醒他一定要学教。之后他下了一番功夫,广学深究甚深的教法,对佛祖的微言总算有一些领会。

  那时,他感觉这太重要了,就想:这个世上的众生都跟我一样。现在来学佛的人当然宿世都有善根,但内在善恶夹杂,有好的习气,也有坏的习气,关键就看能否遇到良师。如果没遇到良师,凭着自己的感觉、习性走,那太危险!根本看不清道路。学佛法完全要靠善知识,否则是走不通的。他想:在遇到明师以前,一般人都是空耗一生,而且无耻地造恶。自以为在修行,实际就是在不断造恶,而在佛法里造恶是非常重的,将在无量世中受恶趣苦,太可怕了。这时他悲心不忍,想起自己的遭遇,又想到众生也跟我一样,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人发愿在秽土中度生,那这些可怜的众生怎么办呢?于是想:我将来一定要精通佛法,在五浊恶世里做大导师,尽心尽力地提携众生,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把他们都安置在菩提道上,让他们迅速解脱成佛。他有这样的胜解。这就是从切身的感受触发了善根而发起悲愿。

  后来看到《高僧传》里有一位慧布法师说:纵然五逆十恶之人,一生到净土就能在莲花里十二劫受天宫之乐,我觉得也不如直接下三恶趣救度众生。他看到这话深有同感,坚定了在秽土修行,直接救济苦难的大愿。凡夫的分别是很怪的,总是偏。一旦偏到秽土上,对于别人修净土就有轻视心,而且会诽谤,对净土法门毫无归向之心。这就是他前一段的经历。

  我们要看到大智律师前期的心路历程。也就是由胜解发起愿欲,由愿欲驱使着心往所愿的方向努力。他心的流向就是要在秽土修行、度生,这上面有悲、有利他、有行动。或者说,他以胜解驱使就立了愿,这个愿非常坚定、无法扭转,之后一心在这上努力。然而在分别心的走向上,往秽土走和往净土走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在净土方面,他心的能量丝毫不投入,而且非常排斥、轻毁;在秽土方面,心一直投入能量,发起精进。这样就看到他这一段的心路历程。

  我们想一想:大智律师的发心不好吗?他哪里出错了?对苦难众生有切身的同情,一心想去救度,而且发心做大导师提携众生,把他们安置在无上佛道。这样的悲心、菩提心不好吗?世上有几人发得起这个心?只求自了生死、一己解脱的人,发得起这样的心吗?只想自己享乐,不愿在苦难中度生的人,有这种心量吗?我们应该对这种心礼敬,它非常殊胜难得。既然这么殊胜难得,为什么他后来改变方向呢?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我们继续观察后一段,这位高僧是以什么因缘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改变方向的。

  他之所以发生那么大的转变,就是因为在出现大考验时没过去,过不了关,这让他感觉自己不行。那时生了一场大病,特别危急,感觉要死。譬如一个凡夫,当癌症诊断书一下来,人一下子就垮了,非常惊恐,精神萎靡,有的几天就变得不像人样了。当时大师遭遇重病,整个身心都被席卷进去,脆弱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度过。后来病好了,他才觉悟到自己不行。病一过来才发现人的我执有多大,空不了,过不去,不晓得往哪里走,前路茫茫,非常恐慌,证明自己没有道力。这时才感觉,过去的发愿虽然悲壮,但能力相差太远。自身尚且淹没在生死浪潮里,还怎么救别人?愿虽大,实际没有能力完成。

  之后看到《净土十疑论》,发现祖师菩萨们都这样教导:初发心菩萨在得到无生忍力之前必须常不离佛。而且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具缚凡夫,有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喻讲得很明显,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弱鸟只能在枝头活动。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愿可以很大,但这里面有一个成长过程,不可能婴儿就去救人、弱鸟就飞上高空。那时,他以智慧观察到了这一点,就改变了方向。如果当时没有改,那后面就很危险。按照大比例来看,很难实现所愿,糟糕的甚至可能堕恶趣。

  我们从这里要吸取教训。也就是欲救众生的愿心,一定要由智慧来驾驭。如果没有以智慧如理抉择,判断有误,觉得众生这么苦,怎么能考虑自己解脱?这样直接冲进风浪里度众生,结果很快就被淹没,没有一点自在力,不必说度众生,连自身都难保。这是很明显的。可以想像,他所经受的那场大病就是较大的生死风浪,当时发现自己完全被席卷走了。虽说诸法皆空,病也是空的,但那时连一点无生忍的力量也没有。自己作不了主,前路茫茫,非常可怕。人在生死关头之时,没有得道或者虽开悟但没达到纯熟、自在的话,仍然非常恐慌,过不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种状况下,怎么能草率跳进去呢?用智慧去衡量,根本达不到入三途恶趣救众生出生死的地步。

  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譬如菩萨需要割舍身肉布施众生,但不是刚一发心就能做到。等修证到高位,割身肉像割菜叶一样,那时当然可以这样做来利益众生;如果初发心就割身肉,由于割肉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那时必然起嗔心,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会堕落。这是很明显的例子。那时,大智律师就发现自己的抉择太草率,智慧太粗大,还不到位,没有全面地考虑道的行程、走法等。要知道,只有成就了无生忍力,才能入恶世自在度生,此前必须先练成这种道力,而这又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哪里练呢?选择生在秽土还是生在净土?这就要观察因缘。对于初发心者来说,应当选择往生西方净土,在那里能够现前依佛常常不离,迅速成就无生忍力。

  之后,他努力的方向、重点完全变了。过去学各种法,但轻视净土法,因为自己不去净土,就觉得没必要学净土教。现在知道只有先去净土,得到无生忍力,才能成满回入娑婆度众生的大愿,从“一步直入”变成“两步而入”。而能否完成度生大愿,关键就在于能否往生,一往生一切都会实现,没往生就都没法实现。这样净土就成为利他的归处,此生最大的重点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修学净土法门成了重点中的重点。像这样,通过以智慧抉择,胜解已经转变,之后愿或欲、精进的方向都跟以往完全不同。从此专寻净土教门,二十多年没有暂时放舍过。这样就出现了在净土法上的一门深入,有“专”和“恒”的内涵。

  大师又讲到具体的作法和发生的效果。作法是“详研理教,披括古今”,效果是 “顿释群疑,愈加深信”。这就是深入解门的真实道路。也就是详细去研究净土的妙理、圣教,全面去看净土大德的著疏。这就看到,像这样的大德都需要二十多年,非常详细地去研阅净土教,天天不离开学习,最终才结成这样一个心要。由于理上越来越明,就发起了非常深的信心。发生深信,实际就是得了胜解或者非常强的理解。由于发生了胜解,从此就一心一意修这一妙门,从始至终完成佛道。因此,对于净土行者来说,胜解实在是命根、是修净业的中心支柱。它是深信的关键,和幽溪大师所开示的“广学祖教”是一样的。

  内心的疑结一旦解开,转而信心就会出来,所以生信的途径就是要破除无知、邪解和疑惑。如果心中有很多不了解,处于无知的状况,那就要通过广泛地阅读、听闻等产生了解来破除。再者,心中有不正确的理解,对净土看偏、看小、看低、看得不了义不圆顿等,这些都叫“邪解”。非常深入地领会之后,就会发现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法门。就像蕅益大师所说:净土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如果有这种理解,那当然万牛莫挽,对这个法尊重信赖,好乐渴仰,这些就是发生信愿的根本。再说,疑惑就是心里有很多举棋不定,想“是这样吗?是那样吗?”等等,这些也都要通过解疑破惑来遣除。

  随着这些问题不断地被解决,信心就不断地在长。就像我们学《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等那样,会发现细致地学完以后,信心已经增长很多。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发现真实的信心已经出现,而且非常深。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条道上的缘起。的确是理明就信深,信深就愿切,愿切就行专,行专就功纯,功纯就业净,业净就障消,障消就智朗,一定会出现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以上就看出,大师专学净土以后,首先在解门上持之以恒、契而不舍,非常具体地努力,他成为我们的楷模。在行门上,他主要得到善导大师的指点,结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真正明白要走的路,一心与弥陀相应,这是行门上的断定。从此,大师一心专持弥陀名号,走上了专修净土的道路。过去由于偏激,长期排拒净土,轻视诽谤别人修净业。现在猛利忏悔,畏惧业果,知道这是群生归仰的大道,无数众生都要由弥陀愿力的摄持,来达成即生往生净土而解脱成佛,这是无比重要的大事。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大师幡然改悔,从此发大愿心,要普摄一切有缘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完全转变了。

  总之,以上讲的就是弥陀使者的标准道路。也就是要长期深入,从解门和行门进入,自行化他都以净土为归,普摄一切有缘众生都踏上这条极其殊胜的净土大道。

  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所贵自备修持,岂敢贻诸先达。后贤披览,知我志焉。

  为了常常修习净土法,就需要建立仪轨,因此我合集诸经论的文句,编成了这个忏法。从开头到最后次第列出十门,都是以圣言为准则,完全遵循古德的规范,事相尽量简明扼要,法门贵在精纯专一。主要是为了自己修持,怎敢写给诸位前辈大德们看。希望后世的贤者们阅读了这篇文,能知道我的心意志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