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正文

净土或问讲记02

(2017-02-16 10:55:37) 下一个

https://i.imgur.com/BX2Oc3U.jpg

资料下载:文本  音频

  只如文殊普贤,大菩萨也。善财海众,遍参知识,悟同诸圣者也。马鸣龙树等,亦菩萨也,亦禅宗以为大祖师也。此诸圣人,所悟所证,比今悟达之士,为何如哉。彼尚愿生乐国,亲近弥陀。而汝一悟之后,更不求生。则龙树马鸣普贤文殊等,反不若汝。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证,诚有过于二菩萨,二禅祖者乎。所参知识,所悟佛性,诚有过于善财海众者乎。所得无生法忍,受佛印证,诚有过于净饭韦提者乎。

  禅人以为悟了以后不必求生,那现在比一比:文殊、普贤是等觉大菩萨,最高级别;善财童子遍参那么多位殊胜善知识,所悟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等觉菩萨;华严海众也都遍参善知识,所悟等同诸圣;马鸣、龙树等既是大菩萨又是禅宗的大祖师,这些圣人的悟证跟当今时代的悟达之士相比是高是低?连他们都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而你认为一悟以后更不求生,那么龙树、马鸣、文殊、普贤等,难道有愧于你吗?他们程度不够,还需要求生,而你程度很够,不必求生,那在你面前显得特别惭愧啊!他们尚且还需要到净土去,而对你来说,净土不在话下,根本不必求生净土,能在浊世自在度生,难道你真的超过了马鸣、龙树、文殊、普贤等这些大祖师、大菩萨们吗?

  你现在为什么不掂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大力量,你的所修所证,真的超过两位大菩萨、两位大禅祖吗?你到底是三贤位还是十圣位?资粮位还是加行位?你离等觉位有多远?你离两位禅祖的境界有多远?如果连他们的脚趾丫都比不上,那你还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吗?

  你认为我参访天下很多善知识,知道这个、懂得那个。那么衡量一下,你所参的善知识到底有几名?你所悟的佛性又是什么境界?真的超过了善财童子、华严海众吗?还是只参了几个凡夫善知识,所悟的佛性只是口头佛偈呢?连善财童子和华严海众都一致导归极乐世界,而你认为他们是很低的,都不得自在还去极乐世界,是不是还有净秽的执著,厌苦欣乐?我是一切自在了!难道你真的在善财童子和华严海众之上吗?再者,你得过无生法忍吗?受过佛的印证吗?如果有,诚然超过了净饭王和韦提希吗?如果你只是口头谈空性,连佛都没梦见过,真的就比韦提希还强、比净饭王还强吗?

  连这些大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他们都崇奉净土,把净土顶在上面,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而你却以为往生净土是低浅的法,不屑一顾,难道你的说法和你的实际真的相符吗?这些大禅祖的地位像高山之巅那么高,而你就像他们脚下的蚂蚁一样,还这样吹大牛,不觉得好笑吗?

  禅上人也许震惊了:我以为没悟才要去,悟达之士不要去,这么多悟达之士居然都生净土了,是不是我搞错了?

  天如老人为了调伏他进一步说道:

  净饭国王,佛之父也。七万释种,佛之亲属也。净土之生,倘无利益,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向谓得无生法忍者,可许混俗度生。今其父王亲属既得此忍,而尚记往生。则如来护持保养之意,岂不深且远乎。

  你要想一想,净饭王是佛的父亲,七万释迦种族的人是佛的亲属。如果往生净土没有利益,佛忍心耽误自己的父亲和眷属吗?在世俗上,父亲的恩德极大,佛是要报恩的,当然会为父亲着想,选一条对他最有利益的路,对于七万释种也是如此。前面说,得了无生法忍可以允许混在世俗里度众生。现在父王和亲属们已经得到此忍,佛还授记他们往生极乐世界,从中看出如来护持保养的心意,难道不是既深且远吗?

  “如来护持保养”,指父王、亲属虽已得法忍,但浊世退缘多,不容易升进,所以就授记他们往生净土。在不退转地得佛力摄持,能够迅速圆成道力,等到长养成熟再来秽土度生,那时就万无一失了,可见佛护持保养的心是特别深远的。

  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

  常见到很多今天参禅的人,不能深究如来传净土法的究竟了义处,又不了解达摩直指禅的玄深机关,肚里空空心态却很高,串习成了狂妄。见别人念佛修净土就嘲笑说:他是学愚夫愚妇的行为,太没品味了!

  我曾经这样评论:这不是在鄙视愚夫愚妇,而是在鄙视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大圣者、诸大祖师。他不但自己迷失了正道,失坏了善根,断绝了智慧身命,亡失了佛种,而且成了诽谤净土法门的大罪业,又招来了鄙视诸圣者的大殃咎,佛祖把他看成是可怜愍者。

  于是永明和尚,深怜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预知时至,乃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于身。尝有抚州一僧,经年旋绕其塔。人问其故。僧曰:因病入冥,阎王以阳数未艾,得放还生。乃见殿左供养画僧一帧,阎王礼拜殷勤。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寿禅师也。其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王故图像而礼敬之。

  因为这个现象,永明和尚深深地怜愍悲痛这些人,剖出心肝来主张净土,不但自己励修,而且化导世人。所以他临终预知时至,有各种殊胜的瑞相现前,甚至舍利如鱼鳞般堆砌。

  曾经有个抚州的僧人,经年旋绕大师的遗塔。别人问他是何缘故?他说:我因生病入了冥府,阎王以我的阳寿还没尽,就放回来了。那时我见阎王殿左边供养一幅僧人像,阎王殷勤地礼拜。我就问主吏,主吏说:这是永明寿禅师,禅师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阎王因此画他的圣像来作礼敬。

  夫永明既悟达摩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 故余谓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

  永明禅师的示现有特别大的意义,他是“有禅有净土”的典范。悟了达摩直指之禅,是法眼宗的大祖师,同时对西方净土有真信切愿,一切万善都导归极乐,达成上品往生的圣果。而且,他发了无碍辩才,著《宗镜录》《万善同归》等,能汇一切教海入于心中。像这样大祖师的示现,能够解除禅者以为见性就不能生净土的执情,倡导一种风气——禅净兼修,禅者也都要导归极乐。再者,他的大标榜成了末世众生学一切教都导归极乐世界的劝信。因此,我认为他对于禅宗和教下都有甚深的功德,也就是引导修禅人士导归净土,引导一切圣教导归净土。

  岂特永明为然。如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之文。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再者,哪里只是永明禅师这样主张,禅门诸宗匠都如此提倡。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文》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意思是阿弥陀佛很容易念,西方净土很容易生。又说:参禅者最好念佛,根机钝些怕今生不能大悟,就可以依仗弥陀愿力接引而往生净土。又保证说:如果你念佛不生净土,那老僧我就堕拔舌地狱。

  又如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 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又像真歇了禅师在开示净土时说道:洞下一宗都致力密修。原因何在呢?正因为念佛法门是径路修行。按照一大藏教,是主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机的大法。又说:宗门大匠已经悟得不空不有的妙法,能秉着这个志愿,孜孜不倦地修净业,这不是净土净业见佛或开发本性,比宗门还简易吗?又说:佛祖们在教下的、在禅门的,都修净业同归一个大本源,那就是西方净土,所谓一切无不还归此净土。入得此法门,无量法门都能证入。因此,这是大总持法、大方便门,是一了百了、千足万足的法。

  至如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磵简禅师,天目礼禅师等。诸大老,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

  至于像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乃至天目礼禅师等,这些诸大老都是禅门的宗匠。推究他们的密修显化,发扬净土的宗旨,都是不约而同的。

  岂特诸大老为然。余尝闻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因问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传道之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天下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末,无一事敢违其法。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此非净土之指归乎。

  不但禅门的诸大老如此,我曾经听一个老宿说:合五家的宗派,尽天下的禅僧,不管悟和没悟,没有一人不归向净土的。我就问他什么缘故?他说:像百丈禅师是江西马祖禅师传道的法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没有一人敢说他的不是。天下的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终没有一事敢违越他的法则。看到他为病僧念诵的清规里说道: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再同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时伏愿说:如果诸缘未尽,就早一点恢复健康;如果大命难逃,就直接归入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正是净土的指归吗?

  又看他津送亡僧,大众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此非净土之指归乎。

  再看他制定的超度规则。大众念诵回向,伏愿时说道:愿某某神识超登净土,在业的缘起上永远断除生死的尘劳。在净土开上品的莲花,佛当即授予一生成佛的记莂。这不正是净土的指归吗?

  百丈大师的用心是要把亡僧超度到净土,也就是即生就生到净土,断绝轮回,再也没有苦,得解脱了。然后当即得到上品往生,莲花一开,佛就授予一生成佛的记莂。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即身解脱、速疾成佛的大道。秽土的亡者都要一致导向极乐世界,因为在这个地方修道难,退缘多,无法保证,但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必定一生圆成佛果。因此,百丈禅师制定天下丛林都以这种规则来作超度,一致往生极乐世界。

  至于荼毗之际,别无所为,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此非净土之指归乎

  至于荼毗火化时也不做别的什么,只让维那师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样唱十声,大众和十声,总的叫做“十念”。唱完后又回向说: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这不正是净土的指归吗?

  自百丈以来,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岂不然乎。

  自从百丈禅师制定清规以来,天下丛林都依照这个法则来超度禅门的亡僧。这么看来,所谓合五家的宗派,尽天下的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向净土,不是这样吗?既然五家宗派都依百丈清规进行,天下禅僧到了去世之时,都一致送往极乐世界,因此说,没有一个不归向净土,这不是事实吗?

  以余观老宿所引之言,诚有所据而不容辩矣。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师立法之意,亦岂无所据而然耶?

  以我观察老宿所引的话都出自百丈清规,的确有根据,不容回辩。又因他的话,我悟了百丈祖师立法的深意,岂是无有依据而随意立的呢?也就是,禅林制定清规,津送亡僧都一致归于极乐世界。这也是因为在秽土成道难、障缘多,而往生净土就即生解脱,得佛力加被,从而迅速开发心性,可见祖师的眼光非常深远。其实,这也是释迦一代时教对后末世众生的咐嘱,劝导众生应当深信发愿求生彼国,走这条往生极乐世界的路来即生解脱,迅速圆成佛果,因此它是大道纲宗。像这样,禅林都一致度亡往生净土,可见禅净没有矛盾,本是一家。禅者不能没有净土,否则难以即生成办。因此,哪里有所谓参禅者不须往生净土的道理呢?

  汝在丛林津送亡僧,不知其几矣。此等回向十念,口里唱过,耳里听过,又不知其几矣。汝既不会祖师之意,又自不发省觉之心妄谓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则天下禅者之执,莫汝若矣。

  你在丛林津送亡僧不知几回了,像这样回向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口里念过、耳里听过,又不知道有多少回。你既不会祖师立法的深意,自己又不发醒觉的心,乱说悟达之士不要往生,天下禅者的执著,没有比你更厉害的了!

  这里就骂得很厉害了:你太迷惑了!这是百丈清规,天下丛林都普遍遵循,超度亡僧都是指归极乐。你口里这么念,还偏执说禅者不用往生,这明显有违祖师心意。你认为我是修禅宗的,不必生净土,我无取无舍,不必舍秽取净,但这只是一种偏执。实际禅净本无违,有禅有净像带角虎。而且像中峰国师所说:禅者即是净土之禅,净土者即是禅之净土。本来没有相违处,所以不要偏执!

  问曰:净土摄机,诚乎其广矣。愚不敢复议矣。然亦尝闻有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愚窃喜之。及观净土经论,所谓净土者,十万亿土外之极乐也。所谓弥陀者,极乐国中之教主也。是则彼我条然,远在唯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谓耶?

  禅上人问道:净土法门收摄无量根机,的确极其广大,下至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全部摄在里面,我不敢再有议论。但我也曾经听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的说法,我很喜欢。同时又看到净土经论中说,净土是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弥陀是极乐国中的教主。这样彼是彼、我是我,条然区分,成了心外的土、性外的佛,远在唯心本性之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禅上人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他有学禅的心情,听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的说法十分喜欢,乐意接受,但经教里又说十万亿刹土之外的净土、他方国土中的弥陀,这远远在唯心本性之外,他不知道这两个怎么融通。这也暴露出他不懂真唯心、真本性,不懂自佛、他佛的关系,所以无法融通。这也是很多学空性、学唯心等人的迷惑之处。

  答曰:汝言局矣。不识汝心之广大而明妙者矣。楞严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天如老人一针见血地破掉禅者的执著。回答说:你是钻到唯心的牛角尖里了,不认识自己真心广大而明妙。《楞严经》中说:我们的色身连带外面的山河、虚空、大地这一切法,全是妙明真心中的现相,哪有一法在真心之外呢?又说:诸法所生唯是真心随缘而现,哪里有佛土不在我心中呢?可见,一切法都在真心本性当中,不能执著此是我心我性,此外全在心外性外,哪有这样的心和性呢?

  当知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也。唯心净土,土外无心。犹众尘之依大地,无一尘不名地也。

  天如老人又开示道:你要知道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就像大海显现无数水泡,没有一个水泡在海水之外独立存在。这就破掉了对方执著唯心只是缘影像的观念。按他的想法,第六意识缘着影像起的心叫“唯心”,在这之外的山河大地等全部叫“心外”。这样的话,土不是心,心不是土,就会产生疑惑:我怎么还要生到心外的土呢?这不是有悖于“唯心净土”的妙理吗?他的疑惑在这里。

  现在要知道,真心遍一切处,一切土都是真心中所现。比如十方法界里的无数净秽国土,种种形态、种种相状、种种苦乐等,全是真心中所现。假使有一土在真心之外,那真心就不周遍了,成了心外有独立的土存在,这就有悖于唯心净土之理。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净土唯心,所以土就是在心中现的,求生十万亿刹之外的国土,正是生在自己的真心之中,并不相违于“净土唯心”的说法。

  另一方面又要知道“唯心净土、土外无心”,就像很多微尘依止大地,没有一个尘不叫做“地”一样。这是转到“唯土”上来说的。要知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任何一法都是法界体,当处即法界,也就是任何一法都是本自周遍、含摄一切的。那么从土而言,可以说“万法唯土”。“土”是依处义,法性土遍一切处,所有心都是在这里面出来的,所以说“土外无心”;假使土外有一个心,那这个土就不周遍了。实际上一切都在法界中,一切本是法界,所以从土而言,所有的心都是唯土,就像一切尘都依着大地,都叫做“地”一样。因此要知道,所有的心全是本然心地中现的,所有的心都是唯土。这就破掉了他的第二个偏局,以为心高土低。实际在本性中,任何一法本是法界,任何一法都是圆融中道,任何一法都是如来藏,摄一切法,没有一者重一者轻的差别。

  这样就破掉了一般禅者的执情,认为唯心高净土低,这在悟者看来没有二致。从心边立言,可以说“一切唯心”,要悟明本性真心;从土而言,就叫“一切都还归净土”。实际土即是心、心即是土,禅宗与净土本无二致。

  又当知先圣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曰凡圣同居,二曰方便有余,三曰实报无障碍,四曰常寂光也。

  不仅要知道刹土唯心,还要按照先圣的说法,知道就在这心中有四种种类的土,摄尽了一切刹土的情形。也就是: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土。这就更具体地认识了“唯心刹土”的涵义。

  一凡圣同居土者,自分二类。初曰同居秽。次曰同居净。初同居秽土者,娑婆之类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圣。而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七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也。

  一、凡圣同居土。分有两类:(一)同居秽土;(二)同居净土。

  (一)同居秽土,指娑婆世界这一类国土,其中居住的有凡夫、有圣人。而凡夫和圣人又各有两类。

  1、凡夫有两类:(1)恶众生,指地狱、饿鬼、旁生和修罗这四趣;(2)善众生,指人和天这两趣。

  2、圣人有两类:(1)实圣;(2)权圣。实圣包括藏教四果声闻和辟支佛、通教七地、别教十住、圆教十信后心等的菩萨。虽然断尽了见思惑,但还有由残余业力感现的报身,这些都叫“实圣”。“权圣”指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中的法身菩萨和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现而生在同居土中,这些都是权圣。

  这些圣人和凡夫同住,因此说“凡圣同居”。这里有地狱、饿鬼、旁生、修罗四种恶趣界众生共住,因此称为“秽土”。

  次同居净土者。且如极乐国,虽果报殊胜,非余可比。然亦凡圣同居。何以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即得往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居权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

  (二)同居净土。拿极乐国来说,虽然果报殊胜,不是其他国土可比,但也是凡圣同居。什么缘故呢?这里虽然没有四种恶趣,却有人天,因为生彼土的未必都是得道之人。像经中所说:犯五逆等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当时就得到往生。这就知道,虽然是具有惑染的凡夫,也生在了此土。土中住的权、实两种圣人的情况,要按上面那样类比而了解。也就是,既有上余业而受生此土的实圣,也有上三土的圣人为利有缘,以愿力受生在此土的情况,所以,极乐同居土中也有实圣和权圣两种。但是,土中没有四种恶趣,因此名为“净”。

  或曰:具明土相,复多不同。如无动界,虽是净土,犹有男女及须弥等。净土既其不同,秽土亦应不等也。

  还需补充的是:具体谈到刹土的情形,又有很多不同。净土方面像无动世界,还有男女相和须弥山等。净土既有各种不同的情形,秽土也应当情况众多,并不等同。总之,净秽国土有无量无数的种类。

  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则?若修二观,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者,无明未断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二、方便有余土,指二乘和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所居的刹土。情形如何呢?如果修习空、假两观,断尽了通惑——见思惑,没有尽别惑——尘沙惑和无明惑,舍分段身生在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的土叫做“有余”,是因为无明没断;名为“方便”,因为是方便行人所居之处。因此《释论》说: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生在其中,受法性身而不是分段生。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三、实报无障碍土,没有声闻、缘觉二乘,纯粹是法身菩萨居住。破无明、显法性,获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没有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也叫做“果报国”。《仁王经》里说的“三贤十圣住果报”就是指这种情况。由于是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的果报,因此称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所以叫做“真实无障碍土”。《华严经》所说的“因陀罗网世界”就是指它。

  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身土者,一法二义。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

  四、常寂光土,指佛果妙觉无上智慧所照的如如法界之理,称之为“国”,也叫做“法性土”。唯是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说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即并没有离开身别有的土,也没有离开土另有的身,身土不可分。称为“土”,指一法二义,也就是在同一法性上安立身、土两义。《普贤观》里说,毗卢遮那的住处名叫“常寂光”。

  前二土是应,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第四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

  在四土中,前二土——凡圣同居和方便有余是应化土,为应佛所居;第三实报无障碍土既是应化土也是受用土,为报佛所居;第四寂光土唯是真净法性,不属应或者报,是法身佛所居。

  又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如世伊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观经疏》里又说:“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它就像梵文的“伊”字三点(∴),不纵横并别,名叫“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不同于学道的分证,到了真常究竟之地——最极清净的本然之土,称为“常寂光土”。

  法身、解脱、般若称为“涅槃三德”,是当人本具,在成佛时彻底显发,使法性无有生灭。因为不灭故,称为“常住”;此法性中没有一切虚假的相,戏论全离,称为“解脱”,它是寂静的;这并非冥顽不灵的虚空,而是有灵明之光,能遍照一切,称为“般若”。

  “不纵横并别”,用“伊字三点(∴)”来说明。“纵横”是相,“并别”是义,而且要区分别教所说的涅槃三德的关系。首先讲明“纵”和“横”的涵义。按别教所说,法身本来具足,般若渐次修成,解脱最后才圆满,这如同点水之纵(氵)。也就是有时间上的先后次第,法身是原本具足的,后来才修成了般若,得证了解脱,这样就是三点水(氵)的纵。再者,按别教所说,法身、般若、解脱各各别义,不相收摄,如烈火之横(灬)。就像“烈”字下面的四点水(灬),它是并排的,不相收摄。以上说明了“纵横并别”的涵义。

  从圆教而言,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是点水的纵(氵),也不是烈火的横(灬),而是像“伊”字三点(∴),或者摩醯首罗面上的三只眼。如果说纵,但一点在上,两点在下,所以不能说是纵;如果说横,但两点在下,一点在上,所以也不可说横。这是譬喻,法身本自具足,后来也没失去,般若和解脱虽然是后面修成,但实际也是本来具足,所以不能说是纵。再者,法身虽然不失,但实际是性德,般若、解脱虽然本具,实际是修德,一性两修不可说是横。因此,如同“伊”字三点(∴),不纵不横。

  还要知道,这三点伊字(∴),表示不是相混的一,也不是相离的三,它有三德,然而又不是孤立的。也就是,单法身不是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单般若不是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单解脱不是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这叫“即一即三”。

  涅槃三德是众生和佛平等具有的,很难了解,称为“秘”;一即三、三即一,称为“密”;含藏众德,似无实有,也就是本来的大涅槃具无量德,看起来没有实际具有,称为“藏”。

  “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如《金光明经》所说:“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无量”指没有边的量,离了一切戏论,称为“寂”。“甚深”指难测的神妙光明,称为“光”。法性不生不灭,不是因缘制造出来的,所以是“常”。又像《普贤观》里所说: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此佛住处名“常寂光”。果佛所住之处超过了菩萨清净的行境,到达了究竟真常之地,因此是极为净土。一切客尘相全部消尽,二取乃至极微细处都没有了,那就是最极清净的心地之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