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兰州是座瓜果城(含图,家住师院之二)

(2017-11-07 08:43:35) 下一个

        上一篇写了1951年我初到兰州时的印象:哪儿哪儿都是黄土,山是黄土山,喝的水是黄河水 ,住的是黄土房、走的是黄土路,落后、贫穷,。。。。观感不佳。

       可是,兰州也有一样好,看似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竟然盛产甜美瓜果,品种还不少。行前母亲就给我们说兰州是座“瓜果城”(可能是父亲信中说的吧),到那一看,倒也不算浪得虚名,虽然不如我对“瓜果城”的联想(果树成林,绿草茵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之类的)那般美好。兰州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金城”,听起来挺富贵。

 
        湘西老家,温热带气候,雨量丰沛,真正是山峦青翠,绿水长流,青石板路(山是石头山,不缺石料),很美很干净。水果主要出产橘、橙、柑、柚一类,长得挺大挺好,还有枇杷,非常甜美。也有梨、桃、杏、葡萄等,没有苹果。但是,奇怪了,那时老家不出产西瓜,也不出产任何种类的香瓜、甜瓜,。。。
 
        兰州市最有名的瓜是“华莱士”,白色微绿、圆润光洁,瓜肉绿色,甜美多汁,好看又好吃。“华莱士”,是一个洋名儿,都知道是几年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赠送的种子,在兰州、甘肃全省不少砂土地上,落地生根、展蔓结果,适应良好。说明这里看似很差的气候条件、贫瘠的沙土地等,倒是蛮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想必瓜农也付出了辛勤劳动。
 
        想起坐长途汽车从西安到兰州的路上,沿途看到有人卖这种瓜,也有人买来吃。我很想吃,可妈妈不让买,她说在半路上万一吃坏了,怎么办。到家后,一眼就看见父亲已经存了好几个,开心。
 
        查维基百科,”1944年,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访问中国,途径甘肃省兰州市,带来了由罗德明博士选送的此瓜种,交给当时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博士,为纪念华莱士,而将瓜命名为“华莱士”。后因认为“华莱士”有崇美色彩,1956年,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将军,将瓜名改为“白兰瓜”,取瓜皮白而出于兰州之意。“与传说的大体不差。新名字使产地扬名了,也挺好。来到美国后,知道这种瓜叫 “ Honeydew”。
 
        说起来,从1944年美国总统赠送种子,到1951年我刚到兰州就看到满街卖华莱士瓜,也不过7年,推广发展还算蛮快的。不过,可能受当年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物流不畅,在相当长时间里,外地,包括大城市的瓜果市场上,很少见到华莱士或白兰瓜,知名度也远不及新疆的哈密瓜。
 
        哈密瓜更加香甜,但也更难保存和运输,那些年,别说在东部城市,就算在兰州,新疆哈密瓜也相当少见,十分稀罕。 
 
        除了华莱士瓜,兰州还出产好几种西瓜,圆的,长圆的,那时候有的西瓜长得特别大。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甜瓜、香瓜,如,铁蛋(橙黄色瓜皮很硬,瓜很甜)、醉瓜(土黄色麻皮)、甜瓜(绿皮)、金塔寺瓜,等等。还有一种特别的瓜,叫籽瓜,别处没见过。
 
        籽瓜,形式类似中等大小的园西瓜,但肉色白微黄,口味很淡,也就可以解暑止渴,据说有清热之效。黑籽,特大,在摊上吃籽瓜不用付钱,只须把瓜籽儿给摊主留下。
 
        在兰州,解放初期的瓜果买卖大多在地摊上进行,偶尔也有在小门脸店铺里卖瓜的。店铺里还有切开的西瓜出售,还记得那吆喝声,“西瓜五跛(百)哒一块,五跛(百)哒一块啦“,兰州土话,那个“哒”就是“元”,知道是多少钱一块吗?
 
        兰州还出产好多种水果,苹果、桃、杏、李,好几个不同品种的梨,柿子、红枣、。。。。还有沙枣,沙枣可能是野生的吧,算不得正宗水果,也就小孩常常摘或买来吃。
 
        兰州出产的正宗的梨,以冬果梨为主,甜、酸、脆、多汁,好吃,个大,算比较容易贮存,缺点是口感较粗,不像天津鸭梨那样细致。还有一种梨,叫“顽(软)儿”,吃法比较特别。这种梨,个儿不大,原本也是甜脆的,色淡黄(我在北平时,人们称其小白梨)。兰州冬季寒冷而漫长,当地人多把采收的这种梨放外边或冷屋里冻着,很快就冻结实了,颜色也变成深褐色,用木盘平铺成一盘一盘的,摞起来放好。随时拿几盘,挑上担子就可以上街去卖了。化冻后,这梨就变成近黑色的坍塌软梨,兰州人叫它“顽儿”,就是“软儿”的意思。因为便宜,中学生常买,就在摊上挑那已化了冻的,现买现吃。卖相委实不佳,刚开始看着奇怪,不过吃起来口感还可以,黑色软塌一包汁,连吃带喝,冰凉冰凉的、有点甜、有点酸,别有风味。大人买的话,就买冻梨回家,洗一下,放在凉水里,把冰拔出来再吃。
 
        我最喜欢吃桃。安宁堡农村,有一大片桃树林,就在西北师院往西走二十分钟,出产的桃子应该也有若干品种。最喜欢那种水蜜桃,成熟后的桃子色白绿透粉,味甜香软,汁多蜜流,口感真不输给江南水蜜桃。春季粉红色桃花盛开的时侯,那一大片桃园的景致极美,每年都是中小学生春游的最好去处,我们班也去过几次。
 
        瓜果虽好,50年代初兰州市的生活确实艰苦。不过,以抗战之初和京津几所大学一起先西迁陕西、42年再迁兰州的原北平师范大学的一部分教师(另有一部分已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北平复校)为主干,加上建国前后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大西北这块地方来的各位师长们,感觉到自己有用武之地,受到重视,精神上是愉快的。他们真心希望在一个安定环境里,好好工作,既为国家出力,也可养育家庭,生活上暂时的困难不算很大的事,随着国家建设,总会改善。思想上的自由、宽松,职场的友好、和谐,人和人之间互尊、互信,才是他们更看重的。
 
        最初几年,我家住在十里店的平房里。那是一群各有院墙的小院落,座落在公路(好像是兰新公路)南北两侧,平房,黄土的墙,麦秸黄泥抹的屋顶,纸糊的窗户,每个小院子里住若干家庭和单身教职工。那时候,住各院子里的先生们时有走动,增加了解,聊天,谈工作,也聊时政。夫人们多是专职家庭主妇,有时也互相串门,说说话,偶尔在家请三两同事朋友吃饭。
 
        前面说到新疆哈密瓜,有一次不知是哪位先生去新疆出差,带回一只哈密瓜,当时在兰州也很少见,挺稀罕的。主人不舍得独自享用,就请了几位先生来家一起品尝,分而食瓜,人人皆曰香甜,更胜本地华莱士瓜。结果呢,几位先生也都只吃半牙瓜,剩下半牙说要带回去让家人尝尝,我也吃到了,特别甜蜜。
 
        我能感受到,头几年,人们相处比较轻松,友好,以后会再写些记忆中的温馨小事。
 
      网上找到两张华莱士访华时经过兰州的照片。
 
 
 
                        
 图一  兰州欢迎华莱士的标语牌楼
 
 
                        
 图二  兰州机场欢迎华莱士的人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nie 回复 悄悄话 前辈写的真好,我对于頑儿梨的记忆,记得过年的时候,有大人喝醉了都是吃頑儿梨解酒。关于附中则是下午放学的时候,走过夕阳西下的操场,偷偷看下有谁在踢球。因为小学,初中都是住在师大的姨娘家,所以看着师大的这些老故事更是亲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