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的话

游走在中英文化之间的思考
正文

从留学说起

(2017-01-31 07:21:50) 下一个

(本文写于2015年正月十五,发表在凤凰网上。) 

时值正月十五,不少国内的朋友发来节日问候,但也有这样的微信进来:这几天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吗?真是怵目惊心,更是觉得恐惧。今年想把儿子送到英国去读书,不知能否帮忙?"

我这个朋友家里并不是特别富裕,小康而已,对国外不甚了解,有这样的冲动能想象出她是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和刺激。

我在国外十三年,经常有国内朋友受人之托向我咨询留学事宜,想出国的理由有很多,出发点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前途。蜂拥而来的留学热潮也让我陆陆续续做了不少中国孩子的监护人。十几年下来,也算看尽了顽童百态,比较典型的可以划分为这几类:

1. 除了游戏,无别的兴趣: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一打就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中午才起来。窗帘永远是拉着的,对外界毫无兴趣。

我的疑问是:要打游戏,在家打就好,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换个地方打?

2. 花钱如流水,没有任何节俭意识:一次一对兄妹到我家住,说要去街上买东西,结果一人买了三千镑的衣服,包包什么的,要不是卡刷爆了还不收手。

我总在想: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钱?有钱在口袋里跳还能沉下心来读书吗?

3. 欠缺社交能力和基本的礼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不知道如何和大人聊天,不知道帮助大人做最基本的家务,比方说吃完饭收拾碗筷,不记得说谢谢。

都知道中国学生最忙,但我想不出孩子们在国内每天都在学什么?

4. 无读书习惯:手机电脑都是贵的,新的,但没有习惯看英文书报,中文书也看得少,到英国来还坚持在电脑上看中韩肥皂剧。

还是那句话:如果想固守你的生活习惯,你来英国干什么?

5. 频繁回国:英国假期多,一个学期三个月,一年三个学期,这样大假就有三个,每学期中间还有一个中期假。有的孩子一年回去六次,一回家就好吃好喝的被伺候着,天天呱呱地说中文,还有亲戚朋友不断地给戴留学生的高帽子,结果虚荣心渐长,英语渐衰。

那有没有好孩子呢,当然有。我在HarrowSchool当摄影师时,每每有音乐会,一般来说,首席都是中国学生,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也是中国学生居多。在Malvern College教中文时,毕业班里三五个中国孩子,每年都有三四个拿到牛津剑桥面试,面试率达90%,因为他们考试分数都很高。遗憾的是这些乖孩子大多不爱体育运动,音乐潜力不大,只知弹琴,不真正理解和喜爱音乐,剑桥牛津面试率高,但录取率低,原因也是虽考试分数高,面对面的表达却不尽如人意。

有许多家长象开头提到的微信一样,对国内的教育信心不足,微词颇多。也有的认为大环境不好,有的感到自己的孩子太优秀,国内无法挖掘其潜力,有的无奈于自己孩子在国内已经无法无天,无人能管。总之,不管什么因素,好像出国成了万能的解决方案。

但是在决定做出之前,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孩子出国读书,除了准备钱,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借这个平台,我愿意和家长一起深入探讨教育之道,以期大家能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的去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知识广博的,有趣味,热爱生活的青年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潇潇雨轩 回复 悄悄话 国内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多。
6ba6 回复 悄悄话 现在国内好多寄宿学校,建在乡郊野外,军营化管理,送去那里包脱胎换骨
workforwal 回复 悄悄话 这些娃娃送到农村去呆半年,种种地比去海外啃老读书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