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舟的随笔

如果人生是来到世间的一次旅行, 那么人生中的旅行又何尝不是跨越时空的一次短暂的人生错位。路上的一些事...
正文

这样的博物馆应该多些才好

(2017-11-30 07:56:00) 下一个

前言:看过我《欧洲十三国》第六节的朋友们可能猜得出, 艺术博物馆并不是我的真爱。 其实, 我一直觉着很多博物馆设计乏味,缺乏创意,倘若再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便只是徒添了一个到此一游的地方而已。前几日,女儿写的这篇文章让我深以为然。

去过很多地方后,我发现参观各色博物馆是唯一不缺的活动,以至于今日再回想, 很多已经非常模糊。我要么是把艺术馆混淆在一起,要么是把历史馆张冠李戴,更甚之是将许多早已忘得干干净净。如此说来,一般的博物馆对于我来说不仅说不上难忘,甚至在脑海里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不过,坐落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是个例外,而且很有可能会成为我最喜爱的博物馆。

将梵高博物馆列为我最喜爱的地方起初是有些突兀的,因为从外表看,它没有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光鲜;从地点和出口设计看,它没有卢浮宫独特;若从规模来看, 它更说不上气势磅礴。其实, 让梵高博物馆与众不同并且充满趣味的是它的展出形式。

在我看来, 很多艺术馆无非是成百上千的艺术品罗列,在提供了让大家欣赏众多不同风格不同创意作品的同时也让人难以对任何作品留下具体印象, 更无法从大量内容各异的故事和艺术品中记住某个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初衷。而梵高博物馆在这个问题上却是占有绝对有优势的。

梵高博物馆通过将梵高生平的重大事情生动巧妙地穿插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让人们在看似互不相干的艺术品联系中,逐步感受随着时间推移梵高的所思所想和他相应时代的艺术作品及风格。

梵高博物馆有上下几层, 每一层代表了他人生的一个阶段。展厅通过梵高的艺术作品介绍他每个时期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比如一开始展示的梵高1885年所作的《吃土豆的人》就体现出梵高与当时普通艺术家们的格格不入。 试想, 在那个并不认可展示压抑与沉重艺术的时代, 又有几个愿意去表现穷人们在油灯下分食土豆的场景呢?

在博物馆后面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在各个阶段不断地尝试新的画风, 并最终定格在他最出名作品的色调风格上。

博物馆不仅通过上述视觉艺术让你了解梵高的想法与情感, 还通过语音进一步抓住你的心,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梵高博物馆的创建人是他的哥哥, 而这些语音便主要讲述了梵高和他人特别是和哥哥之间的书信来往。

你可知, 梵高的文笔也是相当的了得,他的写作手法不但颇似他的绘画,而且文字之后更透着丝丝情怀。 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将梵高的每一封书信都通过语音娓娓道来, 感人至深。 虽然有十个以上的录音, 每个录音又有三四分钟之长, 我竟一个也没有拉下, 通通听过。 当我站在梵高最后的作品和书信前,我不由得深深惋惜这个天才艺术家的不幸自杀, 更感慨一个博物馆竟会让我有这么大的触动。

虽然像卢浮宫和奥赛这样的著名博物馆看起来似乎更加出众, 但我认为梵高博物馆跟所有我去过的博物馆相比,要有趣有意义的多。我强烈推荐。查阅英文原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