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民国名人张璧评传》13

(2016-05-18 12:46:58) 下一个
十一、张璧和他的乡亲父老们
 
 
 
在《张玉衡先生治丧处》纪念册中记载了张璧:
 
为人慷慨,尚侠义,喜交游,周急济贫,毫无吝啬。
 
张璧对父老乡亲们是十分保护的,尤其是霸州老家的那些乡亲们。经常有一些生活无着落或是遇到困难的人来找他寻求帮助,他都尽力给予帮助解决,而且是管吃管住。当时在那里具体负责接待的就是白静明。白氏常接待和安排这些人住在大义社(后来是金鱼胡同一号),并去“翠花楼”张璧徒弟开的餐馆吃饭。月底徒弟到张璧家结饭钱,总是要付一大笔帐。
白氏早在三十年代的大义社时期,就一直负责张璧的日常接待工作。在笔者采访白静明之子白洪瑛时,他说:那时来找张璧帮忙的人很多,而且来吃闲饭的人就更多了。当时,张璧家里生活并不很富裕,但他从不吝啬给需要的人们帮助。
如,从霸州老家来的陈静斋,每次来京全要找张璧负责吃喝和居住。张璧经常把他安排住到鱼胡同一号的四存学会所在地。
1943年,霸州中亭河南有一地主恶霸为保护自己的地,在河滩南部筑坝圈护自己的土地,这样使中亭河行洪道变窄,一旦洪水来时,极可能会造成北岸决口而淹没大量农田。这让沿河村民极为愤慨。共产党地下政权便派人到京找张璧。张璧了解情况后即刻给霸县县长翟曜写信说明历史原由和事件的严重性,敦促县长翟曜从速解决。致使翟曜抓捕了恶霸,平毁了土堤。张璧助乡民护河保田的美誉在家乡流传至今。此事在1989年出版的霸县志和2006年出版的霸州市志中均有记载。
其实,早在国民政府刚刚结束北伐之时,张璧就首先注意到了当时社会上百姓希望和平、企求生活安定的心态,及时地向他的老同学、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商震,写了一封治理河流水患和解决房山森林两大问题的建议函。如果不是此信被一直保存下来,除了他的军事政绩之外,我们根本无从谈起张璧对百姓、对国家有什么具体的经济建议和关怀民生的功绩和措施。
这封在历史档案馆里被冷遇了长达八十多年的珍贵信函,直到2014122日才意外地被笔者发掘出来,在此,我将重现写信人当年的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建议,他的爱国爱民心态,一览无余。
该信使用“中国饭店旅客用笺”,信封署名为时住中国饭店第42号。该信共四页,内容如下:
 
起予主席老弟勋鉴:
近日有多事,难得弟一谈,恐吾弟事忙,屡欲趋访而未果。兹先函商最要者数项,或较匆匆把晤,转可尽其所怀也。河北水利委员会把持于军阀及南人手中者,十余年。巨款徒靡,水患屡兴。今当革新伊始,水利为吾省千万民命所关,彻底改造,万难再缓。查其所以空耗巨款之由,类以当事者多与河北省毫无关系之人,河务既乏常识,利害更不切肤,欲其热心服务为省民兴利除害,呜呼可得?今当建设开创之时,军阀名流之偶像,无复利用必要。且桑梓父老,千百万生命安危,举系于此,尤非其他空泛政务机关可比,及今不图,将更无彻底革新之日。省民处此青白旗下,恐亦不容默尔以息,常此置切身利害问题于外人之手也。兄意此事既到无可因循延缓之时。吾弟宜毅然处置,就河北老同志中,物色舆情素孚允洽人心之士,完全接收,将军阀余孽及名流外国人之虚风,一扫而空。然后水害可免,款不虚靡,省民生命得一保障处,均吾弟一念革新之所赐也。
外闻王树丞兄有一意见书送呈省府,关于坨清高线路管理局及房山森林变价两问题,亦系地方公益性质。吾弟可注意一阅。
此二事内容详情,系家兄律生与王树丞共同调查之所得,个中原委,颇清析也。兄意房山森林问题,颇可用之为民众团体之经费。近日裁兵风浪已遍全国,河北省民宜当首先号召之衝,组织协会,结合各界,扩大宣传,实行促进,均非有相当经济确定基础不为功。以房山森林供民众裁兵运动之资,化无用为有用,吾弟当不河汉兄言也。有暇甚盼谋一恳晤,专此即颂
 
勋祺。
兄张璧  谨啓
廿六日夜十二点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张璧的书法十分秀丽美观,具有扎实的楷书和行草书法功底(书信见下页照片)。
根据此信内容谈到“近日裁兵风浪已遍全国”,可知当写于1929年1月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裁军之时。因此可定此信作于1929年1月29日夜。张璧此信核心是治理河北海河水患和北京房山森林利用这两大关系民生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河北水利当然是指海河流域治理问题。张璧明确意识到改造河水泛滥的紧迫感:“水利为吾省千万民命所关,彻底改造,万难再缓”。他针对当时出现的“空耗巨款之由,类以当事者多与河北省毫无关系之人,河务既乏常识,利害更不切肤,难其热心服务为省民兴利除害”等陋习,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国家的军事相争才刚结束,他就敏锐地注意到了关系民生疾苦的治理水患问题。民国政府成立初期,曾经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分别设立了各自独立管辖本省河水问题的河务局,既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又疏于两省交界地带河道的治理。而堤防又最为治理的薄弱环节。张璧提出的根治陈规陋习和贪污腐化的方案是:“就河北老同志中,物色舆情素孚允洽人心之士,完全接收,将军阀余孽及名流外国人之虚风,一扫而空。然后水害可免,款不虚靡”。
其实,根据《霸县新志·张毓珊传》中的记载,张璧的二爷张毓珊就十分重视治理河水问题:
 
张毓珊,字樾樵。清增生。世居霸县东高各庄村。性宽和。治家勤俭,事亲以孝闻。好读书。早岁入庠。丙辰岁试,补增广生。因家事繁琐,遂不习举子业。专心理家政。暇则为诸子侄讲经史。……光绪二十年,境内大水,纠合邻村修堤堵口。尝拨夫数千,不分昼夜,亲自督催。竟得秋有收获。……光绪二十九年,在村南中亭河堤修筑永丰闸,环村开沟,旱则引水灌田,涝则泄水注海。
 
可见,对河水泛滥的治理是张家历代的一个愿望。
 
而房山森林则是指房山县内岳各庄镇境内的上方山森林,是华北地区保存完好唯一的一片原始次生林。早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就有僧人在此开山建寺抚育森林,其中香椿、黄精、拐枣被称为“上方山三宝”,载誉北方,闻名久远。这里的森林景观峰奇山秀,古树参天,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清爽宜人,秋季满山红叶,冬季白雪绿柏,被历代游人称赞为“南有苏杭,北有上方”之美称。其地距京城65公里,上方山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茅庵等景观。张璧建议将此林场,作为“颇可用之为民众团体之经费。……以房山森林供民众裁兵运动之资,化无用为有用”。
应该说以上两点建议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张璧的施政能力和眼光。而这些方案又是他大哥“律生与王树丞共同调查之所得”,可见当时张家兄弟二人皆忧国忧民、无私忘我之士。张律生对农业和水利的关注,是他以后成为民国时代农业部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的一个学术背景。
北伐成功,革命胜利,深夜十二点了,张璧不是想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依然想到的却是关心民生疾苦!他特别注意到了当时治理河患的人,是一些不懂水利、只知贪财、和河北水患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的外省人士,民国政府的多年巨资投入几乎全被侵占和浪费,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北京房山的森林,成了一些军阀和权贵们的意图侵占的目标。张璧的建议是劝说商震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因为他首先注意到裁军风浪当时虽然已遍全国,但是要想实现真正的裁军就必须“有相当经济确定基础不为功”。他首先发现了裁军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见解又是超前时代的。此见解几乎可以成为21世纪裁军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和参照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