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之声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个人资料
正文

极其自卑,得见神的荣耀

(2017-11-06 20:57:17) 下一个

《历代志下》第33章讲的是玛拿西作南国犹大的王。玛拿西因着行恶而受到神的严厉惩罚,又因着他的悔改而得蒙神的拯救。当对比《列王纪下》的平行经文时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列王纪下》刻画出玛拿西是一个行恶的王,而《历代志下》却将玛拿西描述成一个悔改的君王。造成如此悬殊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两卷书的作者对玛拿西的认识有矛盾之处,而是因为他们各有侧重点。《列王纪》侧重在以玛拿西的犯罪作为我们应该警醒的教训,而《历代志》侧重在以玛拿西的悔改作为我们应该效法的对象。

这样的对比会让我们很困惑,我们究竟该如何为玛拿西定位呢?或许,这样的困惑正是神要告诉我们的心意:为人下定论不是我们的事,乃是神的事。我们常常希望得到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的评价,因为我们往往对别人很有兴趣。可是圣经却不是好像我们那样急切地去为一个人定位,而是要让我们知道各人应该从一个人身上学到什么,美善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警戒不做。圣经并不鼓励我们去为别人下定论,而是提醒我们应该从别人身上学习和成长。

玛拿西“从将军到奴隶,又从奴隶到将军”,这其中的转变固然是有神的怜悯,可是也与玛拿西的悔改有关。经文写到:“他在危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33:12)这是一句很特别的描写,说到玛拿西不但是自卑,而且极其自卑,也就是玛拿西将自己降到极处,摆正与神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丝的骄傲、自夸、侥幸、掌控、怨气、愤恨残余在心中,而且是完全俯伏在神面前。成为阶下囚的玛拿西认识到事情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他承认自己所得的乃是悖逆神所当得的惩罚,所以心里对神也没有任何的怨言和不满,甘心受罚。也正是因为玛拿西极其自卑,他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清心的人,心里不再有自己,眼里不再有环境。也只有这样,玛拿西才能真正看到神的荣耀,他不但认出耶和华是神,而且更是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神”(33:13)。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都知道自卑的道理,也知道祷告的重要。可是我们要学习的,乃是好像玛拿西一样,在神面前极其自卑。很多时候,我们自卑,我们向神祷告,但心里却没有经历完全的破碎,始终还为自己存留一丝的空间。虽然自卑,但觉得自己还是有些机会能力;虽然祷告神,但觉得自己还是有些能力;虽然自卑,但觉得自己还是有些不服;虽然祷告神,但觉得自己还要再争口气.....当我们不是极其自卑,降到极处的时候,我们就还是为自己存有侥幸,即便得到了神的帮助,但心里也多少认为有自己的功劳,是自己当得的份。只有当我们自卑到极处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清心的人,才真正认识到惟独耶和华是神,我们不是。

默想经文:“他在危难的时候,就恳求耶和华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极其自卑.....玛拿西这才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33:12-13)

主啊,我愿极其自卑,拿去心中的自高、自义、自我、自满、自负、自怜.....主啊,求你开我的眼睛,认识你,独一的真神。

一点操练:自卑不是看不起自己,乃是摆正与神的关系:唯有祂是神,而我不是。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要作一个极其自卑的人。当与别人争竞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极其自卑而愿意将主权交在神手里;当尝试推动一件事情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极其自卑而愿意等待神的带领;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极其自卑而看到神的怜悯;当心中不服气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极其自卑而看到神的公义;当向神祷告的时候,问问自己真的承认唯独祂是神,而我不是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