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cool夏

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没有酷暑没有严寒......
个人资料
暖冬cool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战胜死亡的恐惧 (w English)

(2018-07-28 09:05:49) 下一个
死亡对于我们这档年纪的人来说好像还很遥远,却又可以很近。一个飞来横祸,一个意外的健康状况发现都可能把人向死亡逼近。从古至今,人们贪生怕死, 谈“死”色变,因为生老病死,无人能逃脱。古代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命令御医寻找炼制长生不老药。因着人对死亡的恐惧,继而有了基督再次降临、信徒复活的说法,有美好天堂极乐世界的描绘,有灵魂永久之说, 有佛教的转世投胎生命的轮回,大概都想借此带给人一些慰藉。即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将信将疑,因为死它就是一个谜,没有一个人活着可以告诉你死的体会。人们对生的欲望那么强烈,对死的忌讳那么深,让人不敢谈论、直视死亡。当自己的亲人生命岌岌可危时,守在病床边的下一辈人不敢靠太近,不敢谈论死亡,对死讳莫如深。 而即将离世的老一辈,怕拖累身边的亲人也不敢谈自己的心里感受。但是,死亡却又是我们需要去面对的。古希腊哲学家伊比鳩魯说,人生的很多焦虑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直视太阳:战胜死亡的恐惧》就是一本讨论如何克服恐惧,如何面对死亡的书。作者是位心理医生,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从理论和自己行医多年接触病患者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这个相关问题。作者引经据典,用了不少哲学家的思想,如伊比鳩魯, 尼采、叔本华,Stoic 的学说。他给病人看病时,喜欢从人的梦境入手,解释人潜在的恐惧。虽然作者也承认梦的荒诞性,难以解释性和不准确性,但是他还是常常借助梦去了解病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 和人的恐惧心理,而达到缓解、消除和治愈的目的。
 
书中提到伊比鳩魯关于死的观点,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一同带走,所以,死的不可怕在于死的不可感知性,生死的对立和不相容性,我活着,死亡不在;死了,我已不在。(where I am, death is not; where death is, I am not.) 生和死不能共存,人死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死了,故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第二点, 死后的那种状态跟你未出生前是一样的,是相类似的,都是一种虚无的(non-being)状态。为什么人对死亡这么害怕,而对生之前的状态没有什么感觉。只要你把死亡跟生之前的虚无等同起来,你对死亡的恐惧也会减少。
 
第三点,作者提到Rippling(不知如何翻译,暂且译成余波式的影响)这样一个概念。想象一下,石头落入在湖面,散开出的一层层涟漪,它们看似微弱,却一圈圈地荡漾开来,越来越弱却又越来越广。作者在治疗病人时,常常会问病人,你害怕什么?有些病人会说,害怕自己死后,孩子可怜,没了父亲或是母亲。但是事实上,正是你的生命留下点什么,如孩子,你的基因、你的音容笑貌,你的生命的延续, 让你在这个世上以别的方式存在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孩子其实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另外,这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应该延伸到社会上,大到捐赠器官,小至你对身边的同事朋友,认识不认识的人,任何大大小小、有声无息、有意无意,物质上精神上的影响,帮助,都会以别人纪念你、怀念你、感激你的方式存在着。
 
其实作者本身对如何减少战胜生者对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无非就是充实地生活,留下尽可能少的遗憾,成就越大,遗憾越少,对死亡的恐惧也会减少。但是,书中他讲到一个病人的故事却对我很有启发。一位老妪,丈夫死后,决定把老房子卖了,搬到养老公寓去住。家中的大部分东西卖的卖,送的送,扔的扔,最后一天,老太太看着自己熟悉心爱的家面目全非时,崩溃了。她打电话给在度假的医生作者,哭诉着,无法接受现实。这让我十分警醒。人生的断舍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难,东西越多,缠累越多,因为所有的东西上都有岁月的痕迹、亲人的记忆。摒弃带有情感的物品很痛苦。所以,学会精神上富足,简单生活,不被物质所捆绑,这样走的时候轻松,没有太多的眷恋。世间的一切本来就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生活得如烟花绽放般的绚烂,绽放过了,轰轰烈烈过了,当死亡来临时,也就没有遗憾了。所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
 

One day, my daughter, at the age of 6 or 7, pulled the Children’s Bible off her shelf, turned to the page where there was a picture of shining gold-adorned palace, and asked me in tears if it’s true that this would be place where people reside in their death. I remember that I replied something like wasn’t it wonderful to live our afterlife in such a beautiful palace? This did not quell her at all. She burst into crying harder no matter what I said. I did not know what she was taught at the church, and what made her so scared? She did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herself, but tears were streaming down constantly whenever this topic came up. This continued for a while until I stopped sending her to the church completely.

We never talked about it ever since, but it remained a question in my mind what roiled her little mind when death was so far away? What made her believe that however magnificent the heaven looks like, it is a dreadful place?

Almost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s afraid of death, young or old, to a certain level. However advanced today’s technology is, death still remains a mystery. No living people will tell us what death feels like, or if there is really an afterlife, revival, undying soul or heavens. Death is imperceptible, unknown and out of our hand. From the moment we were born, we are traversing on the passage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and from maturity to ultimate death. However strong the yearning for an eternal life, life is finite, and death is inevitable. We are like the speck of dust that will one day return to the world in ashes, holding on to nothing and taking nothing with us the moment we are buried.

Poignant the fact is, it reminds us to” live more in each moment”, to consummate our life and fulfill our potential, so that little regrets are left behind when our time is running out. 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book 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 written by Dr, Yalom,   a psychiatrist and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 book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and finished it less than two weeks.

In the book, I surprisingly found a poem I learnt and recited at the middle school in China: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Unti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is best

From youth, we were educated to live positively and meaningfully, pursuing the dreams in our life. However, the older we get, the more we know, the more diminished we are at attaining the goal. Sometimes we are easily baffl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ving. Then when we are aging and deteriorating, we are inclined to be reminiscent of the old golden days, wishing to re-live life from the start. But our hourglass can never be reversed; neither can the clock be rewound. With more than half of our life gone by, we are no longer privileged to lament over the unfulfilled dreams, but to live every moment to its maximu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3)
评论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夕阳影里一归舟' 的评论 : 谢谢归舟妹妹这么仔细地阅读,现在写英文读的人很少的,写英文真是为自身提高,虽然有时候写得吃力,但是总希望有进步。谢谢你的肯定。女儿胆小的,教会也有很大责任,怀疑他们对大人和小孩都在说“不信,会在火湖里之类的”,一定吓到孩子了。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日网友提及了,想起来了写在这里。谢谢你的问候,我们今夏热了些,其他一切依旧。祝归舟妹妹乔迁之喜!
夕阳影里一归舟 回复 悄悄话 暖冬妹妹的酷夏是否安好?许久不来,看到的是死亡话题:-)我觉得正确的宗教是教人平静地面对死亡,而不是用死亡来要挟。还有可嫩是你女儿太爱你,怕去了没有妈妈的地方,不管那里有多美。这样想就开心了。你的英文部分也很好呢,越写越有感觉。

夏安!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小C说得是,生之前的虚无和死后的虚无是不同的,一个是希望紧紧跟着,另一个是虚无。读的时候也觉得牵强。谢谢小C的留言。
cxyz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人对死亡这么害怕,而对生之前的状态没有什么感觉。
— 我想这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一个后面跟着生 (这就是希望), 一个后面是虚无。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gniya'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喜欢。让我们都尽最大努力过好当下!祝好!
dongniya 回复 悄悄话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生活得如烟花绽放般的绚烂,绽放过了,轰轰烈烈过了,当死亡来临时,也就没有遗憾了。所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喜欢这段。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raceX' 的评论 : Grace好!谢谢你跟我说这么多。你讲的很对的。世上的很多事跟人的生命比起来真是浮云的,而真正认识到,可能都有些晚了。我见过教会里真正很淡泊的人,但是实在是少而又少的。希望我们都能警醒。你这样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很好的,要向你学习。再次感谢Grace的真诚和启发。祝好!
GraceX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暖冬好,练太极拳与开悟没有什么特别关系,就是没有得过大病,到了现在这年龄也会想去学着玩玩健身的,真正领悟的是对身外之物,名利的看透,这么说吧。当一个人身体很好的时候,什么都想要,名利钱财最好什么都不缺,当生病了,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治病上了,名利地位钱财什么不怎么看重了,当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只顾着想怎样身体好了,名利地位钱财已经完全不关注了,当病得只剩一口气的时候,就只想活着就是好,那些名利就是个屁,(^o^)/~,要是能活命,宁愿将一辈子所获得的一切名利钱财都去换回自己的命,因为一个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唯一健康地活着,开心地活着才是真的,哪怕并不富裕并不出名,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才是人生最美的。那些身外之物,有最好,没也无所谓,更不会为了名利钱财去为难自己的身体,或为获得他人的赞美而活了。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raceX' 的评论 : Grace好!说得正是,只有经历过生死之战的人才有切身体会,才能更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Grace生过一场大病啊,那你现在这么坚持练习太极,积极生活真是悟透了,我也有过十年左右免疫系统的病,也折磨过我,但是,比起你的毅力,我很惭愧的,最近真是很懒的。你说的对,人往往在经历后才会大彻大悟,否则真是很难看透这个物质世界的。谢谢你的留言,刚刚去听你唱歌了,《车站》好听着呢。祝新一周一切安好!
GraceX 回复 悄悄话 暖冬好,一般来说,读他人有关对死亡认识的书确实可以给自己一些启发,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作用不会太大,可能也是暂时的,但对极少数悟性很高的人,作用很大。当然,真正能改变对死亡看法的人,大多有过直面死亡的亲身经历,可惜只有少数人能有这样的“幸运”,而且还要足够幸运到没有病死,还得到了康复,或基本康复,我曾经有过一场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疾病,让我对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才真正体会到你说的:“学会精神上富足,简单生活,不被物质所捆绑,这样走的时候轻松,没有太多的眷恋。世间的一切本来就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我的病康复后,我看淡了很多身外之物,在有些事情上,我变得比以前胆大了,也变得更乐观了,常常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有生之年抓紧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至于到死的时候太遗憾。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清fq' 的评论 : 风清好!你当医生的,见得多了,自然也比常人有更深层的体验,你一定见到过病人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他们这样被病痛折磨,伴随着心理上的恐惧,真是需要勇气和帮助的。谢谢你的光临,再次恭喜你开博!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iyan' 的评论 : 子燕好!是的,是个古老沉重的话题,作者只是从心理学和从医这么多年的病例的角度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还是有很多人会有恐惧的。你说的如果死像睡着了那样,没有痛苦的状态是很多人向往的,故要活得健康,远离疾病。让我们都来努力吧。谢谢子燕的留言!
风清fq 回复 悄悄话 暖冬谈到死亡,我可是经常跟死亡打交道的人。只是希望死神别在我手中将病人夺走。不过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是我们每个人将面临的未来。
zhiyan 回复 悄悄话 和子乔有同样的感觉。
谢谢暖冬分享好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当今世界有多少人力物力是花在战神死亡的恐惧上?
也和水沫一样,我可能对病痛更加恐惧。我觉得死亡其实轻松的,死了就是睡着了,所有的纠结都烟消云散了,子女,财产,名誉地位都不care了,没有任何痛苦。但是活着如果经受病痛的折磨更可怕。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7grizzly' 的评论 :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that if we set a high unattainable goal, like living every moment to its maximum, we won't achieve it and thus won't be happy. So let's do our best to stay healthy, and leave everything else to God:)). Thanks, my friend, for reminding me.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一凡好!所以健康地活着很重要,没痛没病,过程就不太会痛苦。谢谢一凡留言,祝好!
7grizzly 回复 悄悄话 It's a heavy and great topic and I'm speaking out of my readings these days. My ideas might change in the future but I doubt it ;-)

> With more than half of our life gone by, we are no longer privileged to lament over the unfulfilled dreams,
I wish I learnt that truth before reaching mid-life.

> but to live every moment to its maximum.
Be careful here. Chasing fulfillment itself might be the root cause why we are unhappy.
寒一凡 回复 悄悄话 和水沫有同感,不怕死亡,但是觉得害怕死亡的过程。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写写好!你跟子乔一样都是好母亲,爱改变了你们,给了你们更多的力量。你这么一讲,我也记起女儿小学时,我送她去教会,结果教会里有关人死后上天堂,入火湖之类的把她吓到。一日,她翻开儿童有图片的圣经故事,指着里面的图片(铺满黄金的天堂)问我是不是这样的,然后一直哭,显然非常害怕。后来我就再也不敢送她去教会了。看来,孩子也怕。你这样对儿子说得很好很对的。谢谢写写,祝暑安!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1。我也是有了孩子以后一下子变胆小了。老大还挺小的时候有一次不知怎么问我关于死亡的话题。我只记得跟她说,妈妈保证尽最大的努力不让你在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的时候带给你那样的失去。但是人生无常,尽人事的同时,也只能听天命了。平安是福。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遐西好!这就是我说的要写的“生如夏花”,虽然只有最后一句,不过这一句最重要,点題的。看到你今天写的一篇好文了。谢谢,祝好!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松松好!这个呢有时真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见过有几个这么超脱明白的人。如果我们能时常提醒一下自己,总归靠近一点。谢谢松松,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彩烟游士' 的评论 : 游士好!生死这个话题太大也太重,我这只是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大部分是作者的意见。让我们都争取有质量开心健康地活着。你今天的文章反响又是很大啊:))
xiaxi 回复 悄悄话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暖冬写得好!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学会精神上富足,简单生活,不被物质所捆绑”,说的极是。身外之物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彩烟游士 回复 悄悄话 有生就有死,所谓生死。活着的时候开心,尽量少一些遗憾。暖冬好文!周末快乐!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闻香好!你是医生,虽然这是心理医生写的,你应该比我更容易relate。书中有很多案例,也挺有意思的。相信你也会喜欢的。谢谢,并祝好!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小树好!小树说好一定是好了,谢谢你的同感!祝暑安!
yy56 回复 悄悄话 书评很精彩,读后我也借了此书。谢谢你!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有同感!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裕德' 的评论 : 东裕德好!谢谢你的问候和美言,同问候!祝好!
东裕德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说的真好赞同的观点。问好!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燕儿好!燕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我也听说过类似的故事,民间的,身边朋友亲人的,还有我们传统里,人死后,各种仪式,有招魂的,还有火化要等多少天,等灵魂离开后,诸如此类的说法。文中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觉得灵魂是随着身体一同死去,这个问题还真是无法证明的,至少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 或许将来,或许永远是个谜。但无论如何,这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只有顾好眼前,活好今天。这本书比较短,字体也大,图书馆借的,两星期不到就看完,话题虽然严肃,读起来还是轻松的。谢谢燕儿的心得分享,祝好!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生活着' 的评论 : 谢谢生活着的共鸣。我也是觉得家里东西其实少添,有时贪便宜,又手痒啊,得时常提醒自己,不要买。生活其实就是需要简单,清心。写博客,一是给自己留下记录,如果能给他人一点启发, 这也应该是rippling的范畴。 谢谢生活着的光临和留言,周末快乐!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暖儿精彩的书评总结介绍,十分受教益。暖儿最近读了很多好书啊。:-)

说到死亡,我总会想到人是否有灵魂这个问题。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在做手术时大出血,医生们竭力把她抢救了回来。在抢救时,有位医生的钢笔掉到窗台底下了。后来医生与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当时她能看到医生们抢救她时的焦急,她想开口安慰他们没事的,但没人能听见。医生不信,说当时她处于全身麻醉的状态,老太太说她看到医生的笔掉在窗台下,医生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老太太已经失明二十多年了。所以看到这一切的肯定不是她的身体,而是她的灵魂。”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灵魂就真的存在。那么人死后灵魂去哪里了呢?我愿意相信灵魂是存在的,愿意这样来假设:灵魂存在于我们现在还无法探知的维数里。时间是四维的,灵魂存在于更高的维数里,因为我们无法探知收集,人死后一段时间,灵魂没有了载体,不得不散掉了,一旦散失就再也无法聚合在一起,所以死去的人,没有一个回来的。但是人短暂死去,身体又被救活,灵魂还游离在不远处,仍然是完整的,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载体。这就解释了老太太的故事。
我生活着 回复 悄悄话 “学会精神上富足,简单生活,不被物质所捆绑,这样走的时候轻松,没有太多的眷恋。世间的一切本来就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超赞同!以前搬家舍不得书和日记,现在有了博客,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在那,哪一天突然走了,想念我的人也可以在博文也能找到一些寄托。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山韭菜' 的评论 : 韭菜周末好!谢谢韭菜美言,有些时候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但是经常提醒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就像楼下的一讲说的,断舍离很难,那我们就试着在源头卡住,不买:))。祝韭菜夏安!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谢谢燕儿告知,我等下去打电脑上搜一下,平时不注意,今天还以为点击器出问题了。燕儿周末愉快!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子乔好!子乔是个好母亲。你说得好,因着爱和牵挂我们对着世界有了更多的眷恋。孩子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和改变很大,因为有孩子,生命才有更多的意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的生命有了延续,离开了少了遗憾。谢谢子乔的input,子乔周末愉快!
山韭菜 回复 悄悄话 暖冬的书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学会精神上富足,简单生活,不被物质所捆绑”,至理名言!问好,祝周末愉快!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亮亮妈妈好!谢谢你这一句,书中也有类似的好句子,如:savor the preciousness of each moment and the pleasure of sheer being.活着就好,人生苦短的,让我们一起珍惜!周末愉快!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好!你公公在办公桌上走的,没有痛苦,也是他的福气。谢谢菲儿美言。祝暑安!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暖儿,这篇在“今日热点”上,所以点击率高。:-)留言过一会儿有空来写。
ziqiao123 回复 悄悄话 没孩子之前我一点都不惧怕死亡,那个时候胆子很大,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试。有了孩子之后突然变得胆小起来,怕冒险怕受伤更怕死亡。我只愿意我孩子幸福地成长,我怕自己任何的差错会给孩子带来不幸的童年,我不愿意失去任何看着他成长的幸福。所以说人因为有了爱和牵挂才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眷恋。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赞暖冬好文!好像甘地说过“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享受当下,过好每一天。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1暖冬大热天让人思考了,LG 的父亲一生做学问,走的时候在办公桌上,没有什么痛苦。。。。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一讲好!一讲说得对,那些年纪轻轻突然离世的人,他们更多的是给生者带来痛苦和对生命之轻的感慨。那些小小年纪就得重病的,很不幸的。其实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所以,活着的人真是要活在当下,尽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享受生活,那样,当我们两手空空去见上帝时才少些遗憾,问心无愧。谢谢一讲的留言,周末快乐!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思韵妹妹好!一直在想,他的书名为什么叫Staring at the Sun?作者在后记里说了,直面死亡跟直视太阳一样的让人不舒服,不建议直视太阳,但要鼓励自己直面人生直面死亡。这书文字好,也就300页不到,字体大大的,值得一读。还有一点,从这本书可以看出,美国人看心理医生的人还是挺多的,有人可以一看30年。祝思韵妹妹周末轻松,让我们都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水沫好!给水沫到茶,家里有人送的2018年的龙井。今天这文章又没有上首页,正在纳闷呢,哪来的3000多点的点击率啊。谢谢水沫的input,刚刚在书的最后看到,睡眠和死亡是孪生兄弟,有人害怕睡着睡着就走了,这样其实没有痛苦地离去也是造化,我阿姨就是这样走的。她是有福。水沫周末好!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死亡其实离任何人都不远,每天走高速,一旦堵车,就知道出交通事故了。听到事业有成的朋友得癌症最后留下5,6个孩子撒手人寰,比你年轻的同事,上周还好好的,会突然得知得心脏病或者哮喘突然离世。

生老病死是人的正常生命轨迹,没有什么可以悲叹的。可怕的是那些小小年纪就得绝症的孩子,这才是生命中最大的遗憾。

生死的断离舍,说起来和听起来挺潇洒的,其实有谁做得到呀? 就是个装腔作势的大忽悠。

但是我认为只要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带有一颗无悔的良心去见上帝,那就真的"啊弥陀佛”了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说得真好。好好地活着,该走的时候争取坦然无惧。还有,精神财富的积累,对比物质财富的拖累,更能帮助我们潇洒地看待人生。其实我是怕的,但是越怕越要直面。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我其实并不害怕死亡,但非常害怕死亡的过程,感觉那种毫無痛苦中安然去世的人最有福。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哇,居然有沙发等着我,坐上慢慢看~~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