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用错别字表达思想的时代

(2018-05-03 12:03:00) 下一个

 

用错别字表达思想的时代(转载自:zhaocj0219)

这个时代怎么了?处处都是怪现象。就连语言文字,也变得千奇百怪,迷雾重重,让人费解。 

    最先发现这个问题,是在多年之前,为此写下一则题为《网络文本中的怪现象》的笔记。若干年过去了,怪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愈演愈烈,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错别字表达思想。此现象众所周知,却很少有人论及,于是从相关笔记中选出几则,一并放在这里,也算立此存照—— 
 
    一、网络文本中的怪现象 
 
    网上下载唐德刚《民国前十年》,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文字: 
    "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半工半读之时,曾在该校之'中国历史研究部'作编译。斯时学部主持人魏复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教授之巨著'东方ZhuanZhi论'(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正在杀青阶段……" 
    "在转型的初期和中期,如一(9-1)(8+1)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和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分析家对中国前途的变数,实无法掌握。" 
    "一般的说法,总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组织的革命团体,便是一(9-1)(8+1)四年'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孙中山先生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所成立的'兴中会'了。一(9-1)(8+1)四年(清光绪二十年)因此也就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起点。" 
    "文社成立于一(9-1)(8+1)○年(清光绪十六年;另一说为一(9-1)(8+1)二年),比兴中会要早四年多……" 
    "(见冯ZiYou著「兴中会组织史'及'香港兴中会章程'第八条」)" 
    初见之下,许多地方都让人一头雾水,但仔细看,却也并不复杂,只是用了一些特别的表达技术: 
    一是某些词语被替换了。比如,"魏复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教授之巨著'东方ZhuanZhi论'(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译为汉文,应是《东方专制论》,"专制"二字没有写出,用了拼音;再如,"冯ZiYou著「兴中会组织史'及'香港兴中会章程'第八条」",这里的"冯ZiYou"显然是"冯自由","自由"二字用了拼音。我所疑惑的是:在中国的网络上,"专制"、"自由"这些词都不能直说吗? 
    在我的文章中,这些词也是常用的,但似乎并未有碍上传。唐德刚文章的转帖者显然更谨慎,不敢直用,因而用拼音代替。是他特别胆小吗?还是因为经验? 
    二是表述年份的那些数字间夹杂了许多括号和加减算式:魏复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一(9-1)(8+1)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一(9-1)(8+1)四年'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文社成立于一(9-1)(8+1)○年(清光绪十六年,另一说为一(9-1)(8+1)二年)"……
    初看之时,真是如读天书,仔细看,才知道不过是1896年、1898年、1890年、1892年……不能直接写出来,而用算式加来减去,想必是考虑到" 8"和"9"连在一起构成的年份之忌。"(9-1)(8+1)","(5+1)(5-1)",这样的用法早已见过,但学术著作要想在网上传播,也需这样写,实在可叹。 
    也许这位网友多虑了,因为一些词语并非贴不出来,或者只是在某些特别的日子里贴不出来,但他们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这样的处理,大概不会没有原因。行文中不敢使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字样,不敢说专制、独裁、统治等词语,不敢提某些党派或领导人的名字,据说是可以减少麻烦,至少是可以使网文不必因为某些词语而被过滤和关注,以便顺利贴出来。可是,面对上面的文本,唐德刚先生如果看到,不知将又有什么样的议论! 
    这样的文本,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到21世纪初叶时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而载入历史。
 
    二、这样的词语也犯忌? 
 
    读关天网刊2008年第32期,发现一个现象,有一篇不错的文章,标题的写法却有点奇怪: 
    《爱国·愤青·及其他——写于"五·四"前》。 
    于是复制,粘贴,保存。同时在想: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点?难道"爱国"、"愤青"、"五四"都成了有碍社会稳定的词语? 
    接下来看到的更有意思:张绪山介绍马克·布洛赫代表作《封建社会》的一篇文章,刊于《北京日报》,公开发行,并无违禁之处,但到了网上,却有了这样一些段落: 
    "***成立之后,为自己规划了反'封建'的任务。但国共两党的反目,随之而来的国民党对***的武力**和**的武装反抗,使***不可能从容而深入地进行反'封建'的理论探索。在30年代初的社会性质论战中,***人得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结论。在当时严峻的政治斗争形势下,***人基本上将'封建主义'作为政治问题对待,不可能对'封建主义'进行学理上的深刻剖析和研究。而且,由于革命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加上所处的小农经济的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深化对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主义'的认识,所以毛泽东对鲁迅《阿Q正传》等著作所揭示的农民落后性明确表示不赞同。" 
    这些"***"所指代的文字,有的容易猜,有的并不容易猜。 中国的网络是怎么回事!需要有比纸媒更多的禁忌吗?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了能够贴出,竟然被弄成这个样子! 但愿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三、用错别字表达思想的时代 
 
    网上阅读,不得不承认一个可悲的现象: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用错别字表达思想的时代。 
    人类创造了网络,为的是更好地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而在中国,网上浏览却已经不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了解千奇百怪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各种猜测的本事。因为你要弄懂一些词语,就必需展开丰富的联想,边读边想,边读边猜。有一些是大家一想就知道的,有一些却需要特别的阅历和知识背景,这无疑为阅读增加了难度。 
    汉字中突然夹杂着拼音,夹杂着英文,这已经算不了什么,而且"古已有之",但夹杂一些奇怪的符号,却使人颇费思量。 
    比如,"ZF这只赖皮狗。人民与它讲道理,它和人民耍流氓;人民与它耍流氓,它和人民讲法制;人民与它讲法治,它和人民讲政治;人民与它讲政治,它和人民讲稳定。""ZF"是谁?是汉语拼音字头? 
    再比如,"他跟某常委过从甚密,对某裆的发家史如数家珍,知道的比我多得多,……他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他说:'某裆亡不亡对我来说一个样,不亡还好些,我可以捞更多的钱,只是我有正义感,正直,看不惯他们。'"什么是"裆"?同音字吗? 
    再比如,某博客贴出《推陈出新,再续新篇》一文,内容首先是向网友道歉:"从5/16--5/21短短几天,承蒙博友厚爱转载的几千篇博文被灭失了,殃及了无辜博友,我向各位致以深深歉意!"这很好理解,但接下来的话就需要猜:"在今天《木午阳》风沙后,我原先告示的备博《木午扬》也无法打开……风沙原因,可能我博文涉及了三个'地雷',一是涉及了六一节后三天的事情;二是涉及了TAM广场有9人'自由落体',三是博文提出了'祖国'和人民谁是母亲的问题,谁抚养了谁的问题。"有一些仍然可以一目了然,比如"六一节后三天"、"TAM广场"、"自由落体",但"风沙"指代的"封"+"杀",却让我猜了半天:刮风也好,沙尘也罢,与博客有什么关系? 
    "上海滩35世"发一篇博文,题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就是抢劫吗?》(2013-06-30 15:36:00),全文只有几句话: 
    村里大爷问:什么叫城镇化建设? 
    村委会的会计回答说:正腐花8万块钱将你家的2亩地征收,然后400万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再然后你儿子拿征地所得的8万块钱和他两口子攒下的8万块去交了首付,并当20年房奴! 
    大爷听完后流泪地说:俺操他亲娘滴,操泥马不就是抢劫吗? 在这里,"操泥马",在别处常见的是"草泥马",似乎已经流行多年,而"正腐"一词,却是近年才流行开来。 
    下面的表达,网民大概已经司空见惯了: 
    龙英台的《DA江DA海1949》…… 
    爱味味的《一虎八奶》…… 
    民煮名博今日大多打不开…… 
    他出事了,据说与民孕有关…… 
    反对强拆!反对正腐与开发商穿一条裤…… 
    放着世界各国证明了的民煮现正之路不走,非要一裆砖制和赌财…… 
    谁是"龙英台"?谁是"爱味味"?
    "民煮","砖制","赌财","正腐",应该不难读懂,而且,用同音字代替,倒也是传统,古代称作"通假"的,可是,眼下的这些"通假",用得是否太离谱! 
    我总是跟不上形势,刚刚弄清"伟光正"的含义,转眼遇到了"畏光症"。什么意思?只有猜。 
    网民为什么这样做?原因众所周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逃避那些网路阻止上传的词。到底哪些词有碍上传,一直未见公布,如果有那样一个文件就好了,可是没有。于是网民就一个个像报刊负责人那样靠自己的理解和遭遇去理解和设定底线,结果就难免"扩大化",把一些可以自由上传的词也当成了有碍的词。比如,过敏、感冒、词语,连起来说就通不过吗?事情没那么严重,但有的博文却把它写成了"明敢词",有的则用了常用的办法,写成"敏*感*词"或"敏**感词"。真的这个词本身也过敏或者感冒了吗? 
    这一切都很滑稽,却已经是我们的文化现实。相关部门也许应该后悔,当初不该引进因特网,不该让百姓在网络上乱发那些未经批准的言论。也许当时是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如果有更多的自信,或许应该坚决拒绝因特网,拒绝手机,拒绝向世界打开大门。这一步迈出来,的确带来了太多的麻烦,现在只能靠各种过滤软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和拦截那些包含"明敢词"的文字,让它无法在网上现身。 
    公民表达思想和见解,需要用错别字,这是民族的耻辱!是时代的耻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有制毒就有发明。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神奇的国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