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老师是中国最长寿教授

(2017-08-24 18:29:05) 下一个
 

 

1

 

勤奋做注的人生履历:营养学泰斗 + 生物化学开拓者

 

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他不仅是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于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生物系,1930年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于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学习,1931年、1934年分获硕士、博士学位。

 

1934年,回国后的郑集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机构——生物化学研究室;1935年,中央大学成立医学院,郑集筹备了生物化学系。抗战时期,郑集在成都发起成立了“成都生物化学会”,从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学术组织。1937年中大医学院迁成都后,郑集为了教学需要首先自编了一本英文版《生化实习指导》,该书在抗战八年中先后再版三次,用做后方各校生化实验教本。1945年召开第二次全国营养会议,经过郑集先生之前的倡议和筹备,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

 

1945年郑集先生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生化研究所,培养生化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1948年,郑集先生约同林国镐、万昕等倡议组织了中国生物化学会。进入古稀之年后,郑老开辟了衰老生化机制研究,提出衰老机制的代谢失调学说,为中国衰老生化奠定了基础。此后直到耄耋之年,郑老独自编著7本专著、撰写了56篇科学论文。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生化界许多知名学者都出自郑集先生门下

 

2015年5月20日,南京大学113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楼启用仪式暨“郑集学术论坛”开坛仪式在仙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大楼举行,用郑集先生的名字命名论坛以表彰老先生为中国生化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2

 

少年艰辛求学路,誓当猛士缚蛟龙

 

 

郑集自小好胜要强,虽然幼年家贫,直到14岁才得以入县高级小学读书,但他一直坚定告诉自己“要当缚蛟龙的猛士,决不做摸小鱼小虾的渔翁。”他17岁以高小第一名成绩毕业后,却无钱再去中学深造,但郑集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自修中国经典古籍。面壁苦读一年后,他下定决心走出偏僻的小县城,去更广阔的天地翱翔。1921年夏,郑集考取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萌生出川转学南京的想法,终于如愿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前身)。

 

被国立大学录取的兴奋并未持续太久,因为贫穷,郑集只得住在南京鸡鸣寺的一处破庙里,与另外两个同学睡一块破匾,每日啃的是黑面烤饼,常常因为饥饿眼冒金星。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出勤奋读书的动力,他每天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并为自己选定了科学事业上的目标。在大学期间,他曾有幸得到中国生物学的泰斗秉志和钱崇澍两位大师的亲身教学,让他学到许多毕生受益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更在道德品性和为人处事上受益良多。在学习的过程中,郑集逐渐对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产生兴趣,因此他选修了大量的生物学和化学课程。

 

 

 

3

 

亲身实践破除谣言,钻研营养学强国人体魄

 

 

1935年夏,南京有报纸报道市民因蕉、芋同食而中毒,引起社会恐慌。为了澄清事实,保障人民的健康,郑集从180余对“相克食物”中选择流传最广的14对进行实验研究,其中包括:香蕉与芋头、花生与黄瓜、蟹与柿等。郑集首先用鼠、猴等进行实验,最后他不顾爱妻劝阻,自己食用食品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14对食品均无相克现象。至于食用后确有不适和中毒的,郑集调查发现,问题不在食物相克,而是由于食者本身过敏,或者食物不洁,或者食物本身有毒等。

 

郑集不仅是生物化学大师,也是位营养学大师。幼年多病的经历,使他对中国人的孱弱体质有切肤之痛;“东亚病夫”的轻蔑称谓,更让他深受刺激。他立志要研究营养学,摘去这顶屈辱的帽子,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为了普及营养知识,增强国人体质,郑集不仅延续着在美国的方向,以研究大豆蛋白质为解决民众营养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蛋白质互补的科学依据。他还着重留意谷物碾磨过细造成营养素丢失、常用食物的营养素分析、储藏和烹调对营养素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其主要用意还是就旧中国特殊的战时条件为改善国民营养状况等现实问题提供思路。此外,郑集教授还跨出实验室,为杂志、电台写了一系列科普文章。抗战爆发,中大西迁,郑集持续编写《营养讲话》系列在电台播放,最后充实成《实用营养学》一书,造福国民。

 

 

 

 

4

 

开创南大“第0节课”,九十高龄勤奋工作

 

 

南京解放后不久,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郑集先生继续留校任教。在此之前,南京大学医学院于1951年1月即改变建制,1952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郑集先生两校任教,甚为辛苦。彼时由于工作太忙,时间不好安排,郑集先生只好将课程排在早上第一节之前上课,成为当时南大有名的“第0节课”,每周三次。先生当时家住青岛路,每次上课前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挂好挂图,讲完课就匆匆骑车赶到第五军医大上班。由于他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他的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普遍感到收获特别大。

 

为了培养南京大学合格的生物化学人才,郑集从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安排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一直到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无论教学科研还是行政工作,都无一不认真地仔细地过问,费尽心血。在他的带领下,南京大学生理专业也于1958年成立。郑集先生在八十岁那年还应西南和中南地区高校邀请在80天中行程万里,先后在七个城市作了24个报告,讲授有关“衰老的生物化学”等问题。第二年又去东北各地作学术演讲。这种过量的活动固然需要健康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勇气和事业心。南大生物系的教师谁都知道郑老师长期以来每天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迟,他几乎没有假期、没有节日。他十分珍惜每一分钟,整日兢兢业业埋头工作,真是几十年如一日,九十高龄还定时到系工作,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5

 

跳出名缰利锁,“卖”房捐资助学

 

 

郑集老先生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终于事业有成,因此他深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郑集将自己心爱的住宅“卖”给了女儿,用以筹集资金进行一系列的助学活动。

 

郑集老先生曾有一套心爱的住宅,那是上海路南秀村29号的一幢颜色鲜艳、既古典又时尚的民国建筑,建于1946年,分上下两层,房前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最初是由当时南京的一位实业人士出资建造,后来郑集教授将这套房子买下。当时,郑老想进行一些助学活动,于是把这套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三万美元。大女儿想办法筹了这笔钱。房子“卖”掉后,1993年,老人将钱一部分给中国生化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作为基金奖掖后学,另一部分捐给了“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他动情地说:“我不想留什么财产给儿女,希望这点钱能帮助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耐住寂寞,早日成才,报答我们深爱的国家和人民。”从这个角度讲,郑老不愧为“仁师”,他置名利于身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6

 

独特养生之道成就最长寿教授

 

 

郑集老先生是世界最长寿教授。在他105岁高龄时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21世纪最有成就奖”。108岁时,他依然思维敏捷,身体硬朗,编辑出版了《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向大众讲授他独特的养生之道。

 

合理饮食

郑老一日三餐都事先定好食谱,荤素搭配,没有特别的忌口,但也不暴饮暴食。他有一套自己独创的“长寿菜单”,多年的坚持证明其十分有效。郑老认为,长寿的实质就是延缓衰老,因此,要想长寿,就得科学进食,不要违反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凡事要想得开,心平气和了身体才能健康。

 

规律生活

只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长命百岁。这一点,郑老也是身体力行。郑教授书桌旁的墙上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每天作息安排,一直都按时起床和入睡,良好的锻炼习惯郑老也一直坚持了几十年。郑老认为,保持生活有规律,可使新陈代谢机能正常。因此,在他百岁高龄时除了耳朵有点背,但仍然思路清晰、言语流畅。

 

恬惔自守

郑老年轻时身体并不好,一生住院不下十次,还病危过多次,可年纪越大,身体反而越好。因为是“空巢”老人,除了保姆照顾生活起居,他大多时候是靠看看报纸打发时间。但是郑老善于自我调节,心态特别平和。郑老也在很多场合强调,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而心中充满仁爱,则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7

 

俯首甘为孺子牛:郑老的“人生五愿”

 

 

郑集先生真诚善良,在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之相处让人如沐春风。1991年,郑老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五愿”,并以其自勉和启迪后辈。

 

一愿作牛

我愿作一头耕田的牛,一生奔走在犁儿的前头;

只要农人有所收获,我纵累死也无怨尤。

 

二愿作梯

我愿作一个攀高的梯,

人们需要时,我不计报酬,

多少人踏在我的肩上登上高峰,

我只是为他们的成就,乐在心头。

 

三愿作桥

我愿作江河上的桥,

使人们达到彼岸不需划桡。

虽然也有过河拆桥的负心汉,

我也能给他们恕饶。

 

四愿作蚕

我愿作一条吐丝的蚕,不到死时吐丝不完。

为了人们的穿着漂亮,再难我亦不以为难。

 

五愿作烛

我愿作一支蜡烛,

宁愿毁了自己,为的是给他人光明,

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粉身碎骨从不自怜。

 

 

 

 

诚如郑集先生在自己《百岁述怀》中概括的那样,他的一生努力发展中国的生化科学事业,增进全国人民的健康,延长全人类的寿命,立志做一个好教师、好科学家、好公民和祖国的好儿子,鞠躬尽瘁——

 

 

生不做学霸逞强,

死不去西方极乐世界,

也不入虚无的天堂。

更不信轮回转世,

也不要羽化飞身到遥天自由翱翔。

 

为发展中国的生化科学事业,

增进全国人民的健康,

延长全人类的寿命,

做一个好教师、好科学家、

好公民和祖国的好儿子,

鞠躬尽瘁,

是我的理想。

 

 

(原文作者:南大新媒体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