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心声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个人资料
加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朋友,悠着点干吧!

(2017-02-12 18:45:20) 下一个

一位在大学工作的中年朋友说他极为紧张。他的工作时间以五分钟为单位,如果被什么人打扰了五分钟,那么整天的工作进度就要受影响。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在业余时间上许多课,以取得高一级学位。上课就要完成作业,还要应付接连不断的考试,他因而不得不牺牲休闲、减少睡眠。长此下来,这位朋友感到记忆力衰退,经常疲劳、失眠、腰酸背痛。他看上去显得憔悴,比实际年龄老了不少。

这不是孤立的事例,华裔科学家为了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往往比美国同行付出更多的心力,这就不能不损及健康。实际上,中国科学家的过度疲劳是普遍性的,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陆科学界出现严重的“过劳死”现象,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大陆平均寿命少10岁。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4名专家和教授,平均年龄更只有53.3岁。

所谓过劳死是一种超劳动强度导致猝然死亡的现象。对于科学家来说,就是长期超负荷工作,疲劳得不到恢复,身体抵抗力严重下降,乃致突然引发体内潜藏的疾病,因救治不及而死亡。大陆的世界级数学家张广厚是过劳死的代表人物,1987年去世时年仅50岁。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施良方,2001年也因工作过于劳累,猝死在讲台上。

人的身体和精神,就象弓上的弦,必得张弛有度,才能保持健康;长期绷得太紧,就难免会断。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在笔者周围,就有一些“夜猫子”式的年轻学者,他们经常开夜车,不到半夜两、三点不睡觉,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这种晨昏颠倒的生活方式违反正常生理节律,实际上是在透支生命。年轻时过度疲劳,必然损及中年以后的健康。已到中年的科学家,就更应当珍惜健康,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毕竟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科学研究。

其实,我们不妨学学渔夫,当渔汛来临的时候,渔夫自然是要扬帆出海的。但是逢到淡季,他们就会退居岸边补补渔网,甚至就同家人躺在沙滩上晒晒太阳。

人生是美好的,科学家理应享受生活。让我们悠着点干,悠着点才能干得更好更长久。

(图片取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北京纽约 回复 悄悄话 愿博主多保重。
也愿65岁以上的朋友,把工作-生活的天平逐渐换成保健-享乐的天平。
保重第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