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眼见日本

(2005-10-18 12:08:23) 下一个
留学日本 9月29 台风来了 少眠的夜晚,清晨起床,想到要去上日语课。在黑笹地铁站下来,第一次乘上了弯弯曲曲的生活巴士。根据事先的设计,我掏出一千元买了张回转券,司机客气的受理了业务,在把券 交给我之前,他又细心地代我撕下一张投到投币箱中,这一细小而又看似普通的举止让我又一次感受到日本服务的温馨。日本堪称一个跪着服务的社会,几天前生病的一个同学一直不能忘怀护士小姐的温柔的手,他说护士在为他擦拭伤口的时候,几乎趴在他的脚下,回想起在国内的冷遇,他感叹不已。像是回到了凼仔,窄窄的,高高低低的马路,汽车在房子间穿来穿去的感觉,全无陌生之感。站和站之间的距离很近,数到29站,我要去的中央公民馆终于到了,进去之后开始了艰难的交流。日本不愧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能讲英语的人甚是乏见,无法和香港、澳门,甚至不能同如今的北京、上海、广东相比,哪怕是做生意的年轻人,甚至连最简单的英语都不能脱口,即使蹦出几个单词,也一般是我们非英语母语人难以识别的口音。说来奇怪,日本的片假名都来自英语,而且片假名在国内有日渐普遍的趋势,不知为何日本人的英语依旧如此,是民族性的维护还是日本人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尽管不得而知,我还是心存疑问。 回来去了大学,在图书馆里碰到日本的同学,知道台风要来,才明白为何这几天一直阴雨绵绵。回家的途中雨越下越大,睡一觉起来发现已经风声大震,依旧漂着雨,房间里铁制品轰隆隆作响,隔壁的没有领略过台风的小女孩惊吓得跑进来,很自豪自己早已领略过台风,狠欣赏自己居然能在风雨中入眠。 10月2日 日本人不能理解的盛情 今天去上日语课,教师是一个稍微有点腼腆的日本小伙子。课程结束后,他听说我来自上海,特地告诉我他这个月底到下个月初计划到上海旅游。出于礼貌,我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告诉他,我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如果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打电话给我,我叫自己的朋友帮助他。不知出于语言的沟通不足够还是日本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盛情其实不过是客套话的一种,就像见面打招呼问“吃了吗?”只是一种交流的方式,问话的人并不在意被问的人吃了没有,听话的人其实也可以不回答而岔开到别的话题。 不知是怕麻烦我还是不想欠我的人情,下课后小伙子对一个正在和我说话的略懂一些中文的日本女孩子不停地解释这次活动安排很满,可能没有时间见我的朋友,但还是谢谢了。尽管我很快就弄明白了,他还是更详细地解释了一遍。 日本是一个被约束起来的社会,到处是规规矩矩的和不愿意表达真实情感的人群。自控能力强而且有公德心,也许这是日本社会文明的根基。 10月10日 会议 一天的研讨会下来,疲惫不能自持。有点担心日本人的态度和中国的命运。因为这两天是中国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想必能在百忙之中出席的多是对中国感兴趣或知之甚多的人。感叹地是日本人在谈论起中国时的态度,铿锵、激愤而又带着几分狂野。我想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也许在他们眼中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多是自私、狭隘而又不守秩序的,而作为总体的中国却又是在专制体制下艰难的跋涉的,没有民主、没有人权的社会。他们鄙夷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却又同情生活在这样一个总体中的个体。面对日本日渐兴起的研究中国的热潮,我不觉有一丝恐慌,他们研究中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解释一个经济奇迹吗?应该不是。或者为了在中国这个大市场攫取更大的利益吗?应该是有一些的,但并不是全部。还是仍然有控制中国的野心,不敢想下去了。 10月13日 日本的房子 昨天到一个老师家去做客,终于见识到日式的房子,也许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因为这不过是为外国的访问学者准备的apartment,但终归是有一些日本味道的。房子的面积不大,紧凑有致,一进门是个璇关,用不同颜色的地纸区分着,日本人好像并不经常使用实质上的木地板,他们的地板多用模仿地板图案的地纸伪装着。左侧洗手间和卫生间被一堵目前分隔开。正对这门是厨房,相对面积还是可以的,可以放得下吃饭的桌子。右侧是客房和榻榻米式的卧室,分隔墙是活动的,可以随时将墙折叠起来构造成客厅。不管怎么说,还是能感受到日本的实用主义特征。也许并不奢华,但是强调细节的利用和质地。在日本,也许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式房子,没有时髦摩登的概念化住宅,朴素的外表中是真的金子。我想也许过了十几年,金碧辉煌的宫殿也许黯然失色,宛若一座破庙,摩登的概念化住宅也过时破旧,日本的房子可能会依然如此,也许依旧是灰蒙蒙的外表,也许依旧是单调的色系,但是还会是光滑的墙壁和平平的地板,看不到脱落的墙皮,也看不到墙上因降水而留下的黄色圈晕,甚至它的窗子也不会变形变旧。提起日本,依旧是一声感叹。 10月16-17日 盛大的祭祀 日语中“祭”字词意很丰富,在“祭”中通常伴随着一些盛大的活动。祭的分类很多,有季节性的,如春祭,夏祭,秋祭等,也有以地方名义搞的盛大活动。说来真是很幸运,刚来一个月就赶上一年一度的“名古屋祭”,而且依托世博概念,比以往更盛大。16日出去不久就赶上游行开始,从头到尾看了个够。这是以乡土风情为概念,部分地展示了日本的历史,名古屋史上有名的三员大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率领的队伍全部出现在队伍中,另外还有一些传说中的神话任务。队伍停在核心地带时,往往会进行一些戏剧和舞蹈表演,可惜我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只能对各式各样的服装乱拍一通。到了17日,看到了更多的游行表演,才知16号不过相当于“彩排”,增加了现代版的游行,友好都市的领事和小姐们纷纷坐着名车亮相,另外出现了很多什么什么小姐之类,看上去不见得好看到哪去,但是从举止姿态上,一看便知久经沙场,估计来头不小。令人高兴的是,为庆祝祭祀,大部分景点免费。在名古屋城前,我们感叹日本和中国对古迹保护的不同态度。 10月20日 台风又来了 半个月之前在日本第一次赶上台风,当时旅途的劳碌尚未尽逝,没来得及仔细地体味,台风就过去了。转瞬间,第三次台风就来了,据说比前两次猛烈得多。经历了三次台风,居然有感觉了,昨天上午出去买东西的路上,小雨一直不停,就已经预感到台风要来了。上午的时候得知下午4时在名古屋登陆,于是在黑暗中伴随着电视报道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下午醒来已经风声大振,雨变得很大,新闻开始报告一些事故,在名古屋的街头出现了破碎的车辆。 大家都说日本是个“非人”的居住地,台风、地震这两大天然的敌人每年就会给日本填大麻烦,况且,日本列岛还是个资源乏生之地,与我们地大物博的祖国恰好相反,然而小日本们恰恰靠着一种精神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块“热土”。 风声更大了,不知会不会迎来一个无眠的夜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