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梦蕉亭杂记 · 卷二(下)

(2016-05-16 15:52:20) 下一个

    平远(今贵州省织金县)丁文诚(丁宝桢的谥号)公,清风亮节,冠绝一时。平生赋性(本性,天性)鲠直,不(熟悉)世故。持节(持着任命)二十年,与连圻(邻近,亲近)诸将帅有公义而无私交。独于合肥兄弟(指合肥人李鸿章、李瀚章(李鸿章之长兄)),深鲍子知我(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之感。癸酉(癸酉年,即1873年)冬,由东抚请假回黔修墓,道出汉皋(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市西北,这里指代湖北)。时李勤恪(李瀚章的谥号)公总督湖广,闻公至,班荆道故(铺开荆草,坐于道边,指老友相逢叙旧),把酒言欢。(临)行,谓公曰:“我知君官清如水,不名一钱。此番回珂里(对别人家乡的敬称),亲戚故旧所识穷乏,均须解囊分(财物)。特备银三千两,(姑且)托缟纻(比喻朋友间的相互馈赠)之义。(借,凭借)壮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气派),不敢谓豪举也。”当以情词剀切(切中事理),未便固辞(坚决推托),暂为收受。继思携带现银,诸多不便,且行囊尚可自给,(就)以原封嘱张樵野(张荫桓的表字)观察(即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代存(湖北)寓。(等到)回任时就便奉还,(就)匆匆往黔中而去。甲戌(甲戌年,即1874年)九月扫墓事(完毕)。遵旨回东,仍出汉皋(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市西北,这里指代湖北),(打算)将原件送还。观察(指张樵野)谓原封不拆,显见未曾动用,于交情上说不下去。不如全件拆封,另为封固,再行归还。总算领彼人情。乃拆视原银,平短色低(分量、成色不足),想(是)(管理)帐者当时作弊,勤恪(李瀚章的谥号)不知也。但既经(已经)拆劫(遭拆),何说之词,代补足平色三百余金,由观察送还,以全交谊。丙子(丙子年,即1876年)冬升任川督,入京陛见(谒见天子)。驰驿(官员入觐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驿供给其役夫与马匹廪给,这里指行程)不过天津。文忠(李鸿章的谥号)专函迎途邀约(邀请,约请),坚请至津门(天津)一叙。在津盘桓(逗留)两日,别时,文忠谓现今督抚陛见(谒见天子)到京,应酬大于往时数倍,知君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已代筹备银一万两,存京某号。君到京时,可往取用。迩时(近时)公囊中羞涩,以文忠高义(接近)云,不忍(辜负)之,竟尔(竟然)收受。(怎料)到京正值(适逢)某(高官)某相生日,外使入京,所望甚(过分),手笔(排场)不能寒俭(寒酸,不体面)。又同乡举子(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百数十人,留京待试,群望所(归,归属),更须从丰佽助(帮助,资助)。(总合)计一应(一切)支出,前款万不(够)用。公筹维(筹划)再四,笑谓一客不烦二主,(又)函致文忠(李鸿章的谥号),再行代筹万金。文忠毫无吝色。公到川后,屡思筹还,而力终不(及)。乙酉(乙酉年,即1885年)秋间,公子子美比部在京病逝,公闻之哀痛,百感交集,谈及文忠借银事,自(揣度,暗自估量)归赵(完壁归赵,指归还借款)无期。乃嘱余代(起草)函致文忠,(大致)谓:“前(承蒙)盛情,久铭肝膈(铭记腑内)。屡思返璧(完壁归赵,指归还借款),力不人心。自(思)此生无报琼(投木报琼,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之期,而又不愿(遗留)子孙之累,我借我还。息壤在彼(比喻遵守信约),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之义(希望)(施布)来生”云云。此函发(完毕),余亦辞公北上。(推想)文忠接阅后,必有好词以慰公也。当日文诚(丁宝桢的谥号)之清操绝俗(脱俗,超越尘俗),勤恪(李瀚章的谥号)、文忠(李鸿章的谥号)二公之重友轻财,均不可及。特述之,以为后世交友者(勉励)。

    余抚汴(任河南巡抚),承某公后,虽不敢谓百废俱举(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而凡河务、警务、(军)务、农工、商务一切新政,次第举行(依次开展)。历任三(年),精神为之疲惫。省中又乏佳山水,足以爽心悦目,(心情)(暗,私底下)苦之。(等到)调任姑苏(今苏州市),久(熟悉)富庶(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之(乡),又(是)湖山之(指人或物汇集处)。省会(省城)开通(开发)较早,文明为各行省(省)冠。(当官于)斯(这,此)土者,第一(一定要)出以镇静,狱(市场)不扰,(就)可培养元气(人的精气),上理徐臻(地方管理逐步达到大治)。(于是)于公(空闲)先访名(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寒山寺,近而虎丘、山塘、石湖、黄天荡诸名区,远而灵岩采香径、天平白云泉、司徒庙古柏、邓尉梅花,一一均(览,观看)其(美好,美妙)。太湖距省仅百余里,东西洞庭七十二峰,尤具天然形势(地势,地形),(查考)之案牍(公务文书),前使者(奉命办事的人,指奉命担任江苏巡抚)安化(今湖南省安化县)陶文毅(陶澍的谥号)公澍旌节(仪仗,这里指大驾)曾经莅止(到此居住)。东山古雪居,公曾赋诗(作诗)《泐石(刻石)歌咏》,传为盛事。文毅至今八十余年,使者(奉命办事的人,指奉命担任江苏巡抚)亦屡易人,而足迹罕经,望洋兴叹。余于丙午(丙午年,即1906年)秋,闻湖中私枭(非法贩售公家专卖货品或从事走私的人,这里指湖匪)不(平安,平定),因决计(决定,拿定主意)带队巡湖,(借,凭借)以建威销萌(消除不安定的苗子)。乘坐枪划(筏子?),用汽船拖带。自胥口(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放舟,先至东山。湖中父老(乡民)由童而(耄,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久不识汉家(朝廷,官府)旌旗(旗子的通称)为何物。瞥睹(瞥见,短时间地大略看看)棨戟(官吏出行时,作为前驱的仪杖,戟上有赤黑缯作成的套子,用以表示威严)遥临,拥道欢呼,顿觉失(庇护)童儿一旦获依慈父母。枭匪(非法贩售公家专卖货品或从事走私的人,这里指湖匪)远闻,骇为师从天降,霎时为之敛迹(绝迹,收敛)。凡古雪居、莫厘峰,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几遍。道山鼋山,乃上年(去年)枭匪肆虐,击败官军,歼毁师船多只处。劫灰历历,(仍然)可搜寻。(接着)舟发西山,虽未登缥缈峰绝顶,而石公山一笑迎人,为之低徊(流连徘徊)不能(离开)。石公为西山最佳处,乾嘉(乾嘉学派,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乾隆、嘉庆两朝时达到顶盛)诸老宿(年老的学者,前代学者)登高作赋(作诗),雅韵(仍然)存。摩挲(用手抚摸)碑石,惜半为风雨剥蚀。江山胜迹(名胜古迹),我辈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不禁感慨系之(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计住湖中三日,每晨传集舟师将领兵士而申儆(儆戒,训戒,警觉戒备)(虚词,无所指)。(接着)由马碛山,经独山门,进内河口,已达无锡境。(就)寻惠麓(在今无锡市)访第二泉,一品竹炉风味。自(惟,思)平生仕宦(做官),竟日(终日)抗尘走俗(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何幸(多么幸运)承乏(暂任某职的谦称)吴会(江苏省会)。虽为时不及二(年),(还)有雅人深致(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比较有格调)。俞曲园(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自号曲园居士)先生曾赋诗(作诗)(叙述)羡,并云昔岁(早年,往年)曾随侍曾文正(曾国藩的谥号)公,一上天平(天平山);至太湖东西之(胜景,美好之景),文正亦有志未(及)也。至省中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顾园、留园诸名区,已习见不(少),旦暮(朝夕)遇之(了)。

    平生自惭无才,而爱才若命。上任五行省(省),所共事寅僚(同僚)不下数百人,就中才识,推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县)朱竹石(朱之榛的表字)观察(即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之榛为冠。观察家学渊源(深广宏大),早(年)官丞倅(任副职),已有能名;积(资历)(再)升,以江苏(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区域,犹如现在的专区)中候补,于苏省内政、外交、刑名(刑律)、榷税(征税)尤为熟悉,计(任职)臬司(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十三次,署藩司(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二次。历任巡抚(依靠)如左右手,连章(接连上奏章)优保(从优推荐),徒以(只因)病于目,未能骎骎(迅疾)大用。识者惜之。观察虽短于视,一应(一切)公牍(公文),(只)令书记(掌管书牍记录的人)朗诵一过,(就)能贯彻于心(熟记于胸),一一裁决(判断决定),无不恰中肯窾(要害,关键)。任刑名(刑律)久,总司厘务(主管政事)数十年,遇州县来(拜见),观察(约束)之严。谓某县钱漕(钱粮)进款若干,某(厘卡,征收厘金所设的专门基层机构)税(厘金)入款若干,除去应(上缴)公家若干,某缺余若干,某差剩若干,均饱尔等私囊。(假如)再不知自爱,贻误(耽误)公事,白简(弹劾的奏章)(准备)在,不能为尔辈(宽容)(了)。所言洞见(明察,清楚地看到)症结,吏不敢欺,吏不能欺。余遇大事,决大疑,(常常)商之观察。一经擘画(筹划),咸就(都成)条理。(刚巧)淮扬(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区域,犹如现在的专区)缺出,江南官多如鲫,负大力(恃有后台)者(都)存希(希望)心。余昌言(直言不讳)于众曰:“苏省外补道缺甚少,每有缺出,由督抚会商遴(遴选)员奏补。但商之(商讨这一事情)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提顿,以引起下文),以其人之可否,(仍然)须斟酌(反复考虑)。若朱道(朱之榛道台),才望资格,均推第一,有缺(就)补,何须互商?(假如)淮扬一缺,不以朱道(朱之榛道员)请补,勿论另补何员,巡抚不能画稿(官員在公文稿上簽字表示認可),(就)请总督专衔(以总督名义)陈奏(臣下向君王进言)可也。”某督以难违公论,落得顺风使帆,分宁(淮扬地区)道员(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纵多(众多),而分苏(江苏地区)道员获补,群相缺望,至讥余谓专(把持)政权。余惟扶持善类,力主公道。悠悠(众多的样子)之口,一笑置之。(等到)余去(江苏),观察(至今)未(到)新任,旋即(不久)病逝。(难道)暗中(仍然)有阻扼(阻挡)者(吗)?不得而知(啊)。

    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俞曲园(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自号曲园居士)先生,东南硕学(知识渊博,饱学之士),以翰林(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学士)罢官归,侨居吴下(江苏)。所著《春在堂全集》,脍炙人口。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曾文正(曾国藩的谥号)至有“李少荃(李鸿章的号)拚命作官,俞荫甫(俞樾的表字)拼命著书”之语。内兄(妻子的哥哥)许子原观察(即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为先生婿。先生文孙(孙子的美称)阶青太史(指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学士),又出余门下。余抚苏莅新(新到,新上任)时,出《大梁留别诗》七律八章示阶青。先生见之,即日(当日)和成。马工枚速(司马相如的赋写得好,枚皋的赋写得快,比喻既好又快),两擅其胜(质量与速度两方面皆好)。余为之惊服。寒山寺古(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为姑苏(今苏州市)名胜。兵燹(因战乱所造成的焚烧、破坏)后失修,公(空闲)往游,蓬蒿(蓬草、蒿草,泛指乱草)地满,(就是)所谓“夜半钟声”(虚词,无所指),亦归(之于)无何有之乡,琳宫宝刹(全)付劫灰(劫后灰烬)。(于是)捐(官吏任职的年资)醵赀(筹集资金),重建殿宇(殿堂,高大的建筑物),并范钟(南宋大臣)泐石(刻石),以存古迹。寺中旧有文待诏(翰林院官职名,这里指明代画家文征明)草书唐张继七绝一首,碑已半(倒塌),字亦经风雨剥蚀几尽。(于是)请先生重画。先生谓张句(确实)佳,但“江枫”二字不(怎么)可解。考之《中吴纪闻》,所载(是)《江村渔火》。因赋一绝(作一首绝句诗)辩正,与原诗共书诸(写之于)石。今(仍然)兀立(笔直挺立)寺中。余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解组(解下官印,辞官卸任),侨居沪渎(沪上),曾至姑苏(今苏州市),偶过枫桥小泊,重寻雪爪(笔迹),摩挲(用手抚摸)片石,为之低徊(流连徘徊)而不能(离开)。先生丙午(丙午年,即1906年)十二月病逝前一日,余往视疾,时已昏厥,(仍然)(竭力,尽力)语余曰:“《春在堂集》烦多印行。”余允之,临没口拈(口述)一绝(作一首绝句诗)云:“茫茫(模糊不清楚)此恨竟何如(究竟如何),(只)恨粃糠(比喻琐碎而没有用的东西)未扫除。七尺桐棺三尺土,此中了却(了结)万言书。”可想见其风致(风采神韵)。余奏请入《国史儒林传》,奉旨俞允(允可)。《春在堂全集》两次捐资印行,以(实现)(素,一向)诺而广流传,(希望)不(辜负)九原(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知己而已。

    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七月,余在江苏任内,升(任)川督。所遗苏抚以浙抚张君晓颿曾扬(张曾敭,曾捕杀秋瑾)调补。川黔接壤,余(离开)乡已廿六年,(于是)于具折(备拟奏折)谢恩时,附片奏(奏折)(请)赏假三月,回(原籍,家乡)省墓(祭扫尊长的坟墓)。时张君以办理秋瑾一案,不无操切(急躁),大(违背)江浙人士之意,抚苏命下,江南士绅(绅士)专电阻其来苏。张亦请假就医。余入(朝见帝王)情(深厚),归思正切,专电枢廷(政权中枢,内庭),请以苏藩(江苏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陈君伯平(陈启泰的表字)启泰,护理(以次级官暂时代理出缺的长官职务)抚(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以便克期(如期)交代(交接),入京祝嘏(贺天子寿),奉旨俞允(允可)。电音传来,(怎料)江督(两江总督)端忠敏(端方的谥号,托克氏,满州正白旗人)公以事前未经知照(通知),意颇不(喜)。而又无从与余作梗,乃密电枢臣(朝廷中枢大臣)张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公,谓伯平嗜好(指吸鸦片)甚深,不(能)封疆重任。力保鄂藩(湖北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李君岷琛,堪以升(补缺)。递遗鄂藩(所留鄂藩空缺职位顺次),请以鄂(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梁君鼎芬补(任)。维时(当时)文襄(张之洞的谥号)新入政府(中央政府),李、梁二君,(就)其旧(僚属,下属)。(两江总督端忠敏)意在迎合,希(希望)动听(说动)。文襄持端电传观枢垣(枢府,政权中枢,内庭)诸公,项城(今河南项城市))袁君世凯笑曰:“伯平是否吸烟,(还)在疑似(疑问)之中,若少东(可能是陈伯平的表字)之痼疾(积久难以治愈的病,这里指烟瘾)甚深,余在津亲见,(怎么)午桥(端方的表字,托克氏,满州正白旗人)竟不知(呢)?目前已有电旨,令伯平护理(以次级官暂时代理出缺的长官职务)苏抚,实任应(选择)何人,(等待)升任川督陈筱石(作者的表字)制军(总督)到京,面(问)伯平精神如何,再行请旨办理。” 文襄(张之洞的谥号)意亦谓然。其后伯平果拜真除(实授官职,由暂时代理改为正式职位)。在余原不敢居功,而江左(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诸君群起与之为难。伯平忠厚长者,何堪(如何忍受得了)八面受敌,(最终)之遇事拂逆(违背心愿),赍志以殁(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灵榇(灵柩)回(湖南)时,余(刚巧)在武昌。曾亲(到)舟中祭奠,挥泪送之。而与彼作梗者,不数年间,大而祸国,小而杀身,竟无一令终身。伯平有知,当亦含笑于九原(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啊)。

  在(以前)后夔(相传为舜掌乐之官)(主持,主管)乐,百兽(顺服,顺从,引申为跟着)舞;大汉西京(指长安)朝会,盛(献上)百戏;唐则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曲,唐代汉族宫廷乐舞),传之天上;欧公(欧阳修)《五代史》,至特编《伶官(乐官)传》。戏之由来久(啊)。我朝恭遇万寿(帝王的生日),王公大臣入坐听戏,载于会典(记录古代官府更迭、政务要闻的典籍),(实在)重之也。余以外吏(地方官)两次入京陛见(谒见天子),均(当,遇到)庆辰,恭逢巨典(盛典,大典),耳(听)仙乐,不可谓非荣幸。癸卯(癸卯年,即1903年)六月,以(开封)抚入京,适值(刚巧正当)德宗(光绪皇帝)景皇帝(端俭宽勤景皇帝,光绪的谥号)万寿。在颐和园随班行朝贺礼。先期(事先)传令入坐听戏。(皇上)驻(帝王出行的车驾)颐和园,(就)于园中德和园排演。台(总共)三层楼,北向,规制(建筑规格)崇闳(高大宏伟)。两宫(皇太后和皇帝)正殿坐,南向。东西各(间),诸王公大臣以次(按照级别高低次序)坐。凡近支(宗族中血统关系较近的分支)王、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贝子(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級爵职,地位在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公、满汉一品大臣,(与)内廷(宫中)行走(在京城担任非专任差事)者均(参与,如席);在外将军、督抚、(提督)(总兵)(刚巧)在京者亦(参与,如席)。其京中一品之各旗都统(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及二品满汉侍郎(副部级),均不得列入。东第一间,近支王公,次军机大臣(军机处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皇帝顾问,从二品)、各部尚书、都察院(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左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从一品,职掌纠劾百官,辩明冤枉,监督各道)等。西第一间,御前大臣(由王公大臣兼任,掌管乾清门侍卫司员诸务,实际即统辖内廷事务,并常日侍直于皇帝左右),次内务府(管理皇家大小事务的总机构)大臣,南书房(文学侍从、应召侍读之处,位于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乾清宫西南角)、上书房(尚书房,清代皇子读书的场所,位于紫禁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翰林(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学士)。将军、督抚、提镇之在京者,居于西末一间。此其大较(大略,大概)也。计获(亲临)盛典者,约五十余人。由内务府大臣即时传单知会(通知照会),共凑集银二千两,为赏(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内监(太监)之需,人约派五、六十金,(交付)呈御览(天子阅览)后分给。辰九钟,诸臣先到,各依次跪。少焉(过了一会儿),乐作。内监传呼:“驾到。”皇上在慈圣(慈禧太后)(车)前步行,后妃、公主、福晋(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室)等随舆后。慈圣下舆,升殿坐。诸臣行三叩首礼。传命脱补褂(正式官服),去朝珠(胸前饰物),赏赉(赏赐)雪藕、冰桃、瓜果等物,人各一黄龙盒。由内监亲(拿着)(恭敬地送上去),慈圣一一过目,(才)依次递交。各敬(恭敬)领(完毕),行一叩首礼谢恩。内监承旨,命张大幕二:一由北而东;一由北而西,名曰隔坐。三面各不相见。仅见者,台上歌舞(也)。诸臣可于其时休息谈论,各适其适(各人寻找自己适意的事去做)。两宫(皇太后和皇帝)体恤(体谅)臣僚(官吏),无所不至。余居西第六间,同坐者,为湖广总督张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公之洞、安徽巡抚诚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勋。维时(当时)正演吴越春秋范蠡献西施故事。当范蠡(访问)太宰(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嚭府第(贵族官吏或大地主的住宅)时,投刺(投递名帖以求见)二次,司阍(看门之人)不之理(不理之,不理他);(接着)用门敬二千金,阍者(看门之人)(就)为转达。(观)至此,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忽失声狂笑曰:“大恶作剧,(正)是今日京师(京城)现形记(啊,也)!”声振殿角,余(急)以他语与周旋,免再发言,致(通,达)天听(天子的听闻)。时(进入)午正(正午),内监(太监)传呼:“赐宴。”宴设于仁寿殿东偏殿,(总共)八席,诸臣随意饮(吃)。大官厨琼浆(传说中神仙饮的仙水,借指美酒)玉粒,非(再)人间风味也。酉正(酉时,下午五至七时)撤幕,各大臣仍须衣冠如礼。未几(不久),乐止。(再)朝北行三叩首礼,各(快走)出。翼日(次日),亦(依照)之。又四年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升任川督,十月到京,恭遇慈圣(慈禧太后)万寿(帝王的生日)。先期(事先)赏紫禁城骑马,赏西苑(紫禁城西侧的北、中、南三海合称西苑,即今中南海)门内骑马,赏坐船只赐垫,并赏初九、初十、十一三日听戏。时(进入)冬至,(就)在西苑举行庆典。于丰泽园(东)另制戏座,广设帷幕,规制(格局)较淀园(圆明园为狭,以其可御严寒也。(刚巧)余与马提督玉昆、姜提督桂题、夏提督辛酉,同在西末间。南皮(张之洞,祖籍今河北南皮县)与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刚刚)(入宫值班供职)军机(军机处,中枢权力机关,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二君均不喜观戏,(就)至西间外房,命苏拉(皇宫内的仆役)约余出外闲谈,(问)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拳乱事。犹忆(仍然记得)台上正演《长生殿》传奇,帘(帐幕)之外雪花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纷纷扬扬),想见琼楼玉宇(形容精美华丽的楼阁,也用以指月宫或神仙住的地方)高寒景象。曾有诗云:“长生一曲(指《长生殿》一戏)(悲伤)心神,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间百戏(陈设,这里指上演)。乐府旧人(指演《长生殿》的演员)谁(还)在?不(能,忍受)回首说庚辛(庚寅年与辛卯年,即1890年与1891年)。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一(大船)任游行(游动),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位于北京城内故宫和景山的西侧,合称三海)风光画不成。为报来年丰已(预兆),雪花飞上(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帘(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泛指旗子)。”(大概)纪实也。今则沧桑陵谷(沧海、桑田、山陵、山谷),事变日(亟,急迫),昔时(往日)钧天广乐(指神话中天上的音乐),只好付之一梦。(还)何言(啊)。

    天下大镇四:曰河南朱仙,曰江西景德,曰广东佛山,曰湖北汉口。自丰工决口,河流横啮(肆虐),朱仙化为一片沙(碎石)场,不成商市。景德(只)营业陶工一部分。佛山近海,市场较大。然据武汉上游,推内地商埠(与外国通商的城镇)第一,莫如汉口。凡西南若(云南)、若蜀,西北若秦陇(陕西、甘肃)、若豫晋(河北、山西),五方百货,均奔辏(聚集,汇聚)于此,以灌输于东南。该镇背湖枕江,一线长堤廿余里,廛市(市中店铺)鳞集(群集)。惟限于地势,凡细民(小民,普通百姓)无力居(店铺)者,(都)于肆旁设摊贸易(买卖),不下千余家,均借此谋生活,由来旧(了)。余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四月抵湖广任,前任某制军(总督)称交案件,约数百起。穷日夜之力,(全)(加以,予以)判决。某制军(总督)辞赴蜀任,舟维(系船停泊)汉上(武汉),(打算)拜答各国领事官。(刚巧)巡警道冯观察(即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启钧锐于市政,早欲将镇中摊市一律肃清。而又未曾预择广漠(广大空旷)之场,为移此(到)彼之(筹划)。(急)闻某制军来镇拜军(指拜答各国领事官),将计就计,传(告)(全)镇一律拆摊清道,以备大府(高官,上级官府)贲临(光临)。摊商以为暂时拆卸,不得不遵。时已三日,群(打算)回营(回来经营)生理(生意,买卖),冯观察又传(告),摊经拆去不准再设,另各择地谋生。于是大(违背)商情,群执香向有司(有关官员)衙门请求复业。某制军(总督)(此)日仍(又)拜客,易舆(换车)而骑,正驰驱(策馬疾馳)市中,众商遮拦(阻拦)马首(恭敬地送上去)诉。某制军(假如)能妥加晓谕(明确告知),令其仍旧贸易(买卖),移摊一事,从缓解决,该商等无不乐从;即不然(就是不是如此),而诿(推托)之后任,亦可(告)知该商等,谓已经卸事,应候后任酌办(酌情办理),该商等亦无知之何(不知所从)。(至)均不出此,一见众商拦阻,勒回马头,拚命狂奔,竟驾扁舟(小船)而(逃跑)。众商见其飞奔示(胆小,胆怯),一时人声鼎沸,相率(相继)穷追。镇中无业游民最多,所谓大(聚合)队、二拢队者,不下千余人。附和滋事,焚烧抢掠,纷扰昕夕(早晚,引申指整天)。某制军(刚刚)离汉镇(汉口?),而该镇之大乱将作(了)。余远在武昌,闻警后立派张统制(师统领)彪、黎协统(旅统领)元洪,各带军队驰往。先保护铁路、电杆,及一码头等处与租界联属之地,恐匪徒拦入(闯入)界内,致烦交涉(以致造成涉外事件)。又虑夜间军队入市,易(生出,造成)惊扰。(素,一向)(知悉)镇中商办救火会最得力,(下公文)令该会夜巡逻,以防未然。部置(刚刚)定,(刚巧)盛侍郎(副部级)宣怀来(拜见)。侍郎胆(一向)(胆小,胆怯),谓所办汉阳铁厂与兵工厂毗连(相连接,相邻),合计约数千人,汉口有警,必遭影响,恳派兵弹压(镇压)保护。余谓君可无虑,此案乃巡警道办事操切(急躁),激变商情。既经准其复业,收拾(办理,搞定)(极)易。其余不法之徒,乘机扰乱,已派队弹压(镇压),绝不至大起风潮。并闻沿江某制军(总督)幸灾乐祸,越境欲建奇功,已在下关(地名,在南京市城外,濒临大江,属深水良港)简纠(选派集合)师船(兵船),武装待发。余指挥虽定,究以(湖北)省人心浮动,使者(奉命办事的人,这里指奉命担任湖广总督的作者)莅新(新到,新上任)未久,恩信(恩威信誉)未(信任)。(而)将士能否用命(遵奉命令),均难意测。外虽持以镇定,私衷(心中)不无惴惴(恐惧的样子)。(是)(蒙)天公做美(作美),由(夜)达旦,大雨时行(及時而作),延至次日午后始止。连江烽火(就)为一雨洗净,兵气无光。事定后,派员查勘(查验),仅焚毁洋商一二家,华商四五家,洋妇亦有受伤者,略加抚恤,各无异辞。某制军督(湖北)(刚刚)半(年),不能为鄂造纤芥(微小)之福,几至为鄂酿滔天之祸。清夜(寂静的夜晚)(而)思,何以自解(自己解释清楚)?(至于)冯道(巡警道观察冯启钧)之办理不善,(罪,过失)实难辞。(但)查其平日勇于任事,并非不(能)造就(栽培)(虚词,无所指),(轻微)加谴责,以励将来。此余抵鄂渚(湖北口岸,指武汉)接任后第十日之事,特(完整,详尽)述之。

    武汉据天下上游,夏口(今武汉市汉口)北(靠)双江,武汉屏蔽。龟蛇二山,遥遥对(耸立)。岷江东下,汉水西来,均以此间为枢纽。地势成三角形,(高耸)为中流鼎峙(鼎立)。余服官(做官)鄂渚(湖北口岸,指武汉),(刚巧)英、美水师提督乘兵舰来(拜见),谓:“游行(航行)几遍地球,水陆形势(地势,地形)之佳,未有如(此)地者,推为环球第一,不仅属中国奥区(内地,腹地),(私底下,心中)兴观止之叹。”地利关系一国之强弱如此。军兴(?)以后,南皮张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公服官(做官)最久,于省垣(省会,省城)分建丝、麻、纱布各广,以塞漏卮(财政漏洞,财政短缺)而扩利源。并建甲、乙、丙、丁四(货栈,仓库),奄有(满口)碣石招贤(梁人邹衍入燕,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平津东阁(西汉平津侯公孙弘为丞相,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后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遗意。汉阳立铁厂、兵工厂,规模尤为雄阔。惜(只)能举其大纲,承办者不尽得人,至有美(啊)(仍)憾之叹,然一个臣之遗泽(遗留给后世的恩惠德泽)远(了)。夏口(今武汉市汉口)当轮船、铁路之要冲,百货云骈(云集)。洋商茶市交易,不集于沪渎(沪上),而(?)(归向,追逐)于汉上(武汉),所系顾(关心照管)不重(吗)。余承乏(暂任某职的谦称)二(年),萧规在望,有愧曹随(萧规曹随,形容继任人沿用前任定下的规则、做法等等,不作更改)。(但)前贤(施与,贡献)之(多,大)(虚词,无所指),(就)(维持)之以(简要),昔日(以前,往日)(足以)为利(实施善政)者,颇思救其弊。此无他,意指本不相符,而今昔之情形,亦有所不同也。曾过汉阳,登晴川阁,凭览(居高而看)江山形势(地势,地形)。文襄(张之洞的谥号)有联云:“洪水龙蛇(指长江及其众多之流)街循轨道,青春(草木繁茂)鹦鹉(鹦鹉洲,长江边一处因江水冲积而形成的沙洲)起楼台。”想见元臣(重臣,老臣)风概(风度气概),固自(原本,自然)不凡。独武昌黄鹤楼久毁于火,(至今)未修复。(暗)怪文襄督(湖北)廿余(年),经营建设,不惜浪掷(虚耗)多钱以亿万计,区区一楼,估值仅需十万金,何以(吝惜)而不(办理)?得毋(莫非,是不是)文人结习(积习),(忌戒)“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但见到崔颢所题《黄鹤楼》一诗后,大为折服,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吗)?每与(湖北)绅柯巽庵侍郎(副部级)逢时宴集(每逢特别节日聚宴),倡议重修,十万之数不难筹办。(刚刚)定议,(刚巧)奉移节(转任,调任)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之命,继任者恣睢暴戾(粗暴凶恶),欲盖翻(颠覆)前人成案(规矩,制度)而刍狗(轻贱)之。坐镇非才,群(助词,表示状态,相当于“然”、“样子”)一哄。不一(年)而方、召中兴(西周时助周宣王中兴之贤臣方叔与召虎的并称,后借指国之重臣)之地,忽(变成)为胜、广(陈胜、吴广)发难之区。江汉(长江、汉水)横流,(无)有其(尽头)。(才,就)知保邦制治(保卫、治理国家),不(在于)其地惟其人。后之论者,可以观其变而会其通(透彻领会)(啊)。

    国家龙兴辽沈,定(国柄,政权)燕京(北平的旧称,因曾为古燕国都城)。(引用)照明制,特开科举,以系人心而光国(典章制度)。顺治丙戌(丙戌年,即1646年)会试(礼部主持的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为开国第一科,选山东聊城(今山东省聊城市)傅君以渐为状元。由丙戌(丙戌年,即1646年)截至光绪甲辰(甲辰年,即1904年)废科举之日止,计共得会试一百十三科,状元共一百十三人:内蒙古一人,顺天(北京市区)一人,直隶(今河北)三人,山东六人,河南一人,江苏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江西三人,福建三人,陕西一人,湖北三人,湖南二人,四川一人,广东三人,广西四人,贵州二人。余东三省、山西、甘肃、云南均无人。江苏一省几得半数。苏州一府计廿三人,几得一半之半。苏、浙文风相(等同),(衡量)以浙江一省所得之数,(还)不及苏州一府。其他各省(有的)不及十人,或五六人,或一二人,而若(奉天省,即今辽宁省),若(山西),或甘,若(云南),文气否塞(闭塞不通),竟不(能)破开荒而光巨典(朝廷大法),(难道)真秀野(茂盛、荒野)之悬殊(吗)?(私底下)(曾经)纵观而知其故,自言游以文学专科,矜式(尊敬效法)乡里,宣尼(对孔子的尊称)有“吾道其南”(“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之叹。南方火德(古代以五行附会王朝的运祚,以火而王者称为“火德”),光耀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合称,二宿主文运,所以常用以比喻文苑)。其间山水之钟毓(钟灵毓秀,指美好的风土孕育优秀人物),与(那)历代师儒之传述,家弦户诵(家家都不断歌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风气开先;拔帜(非)难,夺标自易,此一因也。冠盖京师(京城),凡登揆席(宰相)而(登,升)九列(九卿之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乡里(家乡)之标榜(榜样),事(刚刚)半而功必倍,实未至而名先归。半生温饱,尽是王曾(北宋仁宗时名相,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年少屐裙(原指六朝贵游子弟的衣着,后泛指富家子弟的时髦装束),转(进用)梁灏(北宋状元,曾任开封知府。有三子,梁固、梁述和梁适。长子梁固后也中状元,史称父子状元。梁适曾在宋仁宗时任宰相)。不(知)大魁(状元)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科举考试名列前茅者)(是)我家故物,此又一因也。(总合)此二因,沿成积习,至国朝(指大清朝),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仅得二(隽士,才智出众者)。苏州钱君棨三元坊(苏州市区中南部一传统地名,位于人民路自新市路至书院巷段)高竖黉宫(学校)道(东),余抚苏时(仍然)及见之。而广西边远省分,亦有陈君继昌。其人崛起(高起,突起)遐荒(偏远的地方),如骖之靳(如拉车的骖马、服马一样前后相随)。(才)知文章同此报国,人才不限方隅(区域)。笃生(一生,终身)非偶(不适当的婚配,不相称的配偶),人贵自立,科名(科举功名)一事,(只)(助词,无实义)小(助词,表示状态,相当于“然”、“样子”)(虚词,无所指)(啊)。通计圣清(大清)一代,自博学鸿词科(科举考试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以考拔能文之士,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不论已仕未仕,皆可应考)、特保经济科出,而翰林(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学士)(后退)步。自援例(援引惯例)纳粟(捐纳粟米得官或入国子监,后改用银两)、军功、保举兴,而正途(指科举)减色。至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所谓“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国语当作“方言”,显然是有点老大自居的傲慢)、宪政编查馆(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下设编制、设计、官报3局,庶务、译书、图书3处)、督办政务处(是清政府为施行“新政”而设置的中央办事机构,光绪二十七年(1901)4月成立)立,而科举(就)废刻苦(极苦)不(再)存。状头(状元)之名,从此中绝(中断)。一朝之国运,亦从此告终(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重检馆选录(疑为有关科举的典籍),为之太息(叹息)不置也。至由状头(状元)登揆席(宰相),所谓状元宰相者,有清一代,仅得一十四人。曾闻之元和(今苏州市)陆文端(都察院左都御史陆润痒的谥号)相国所云,(于是)(接)于篇末。

    光绪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秋,江(湖北)两省会操,地在安徽太湖县。江南第九(师)统制(师统领)徐(总兵)绍桢,与湖北第八镇统制张镇彪为南北总司令官。张(总兵)辞赴(安徽)境,余告之曰:“张中堂(内阁大学士)经营缔造,不惜(浪费,花费)巨(军费),练成此军。”故鄂省成军在江南之先,一切军械较他军为完备。壮(啊)此行,可以实地练习,为将来敌忾(对敌人的愤恨)疆场之用。张去后,所有武汉守卫事宜(事情),责成独立(旅)黎副将元洪、(衙门)巡警道金(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鼎和衷(和睦同心)办理。(怎料)皖省新军统带(清末新兵制,统辖一标(团)的长官称统带,也称标统)熊成基,(是)著名老革命。乘秋操时,皖抚(安徽巡抚)朱经田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驰往太湖弹压(镇压)照料,省垣(省会,省城)空虚,煽动(全)营兵变,围攻省城。余闻警报,飞电经田中丞立即(传告)省,并电(令)张统制(师统领)彪速命王协统(旅统领)得胜带队折回安庆,力保邻疆。经田中丞(急)图捍御(防卫,抵御),苦于无兵。该叛军熊成基势张甚(势力增长迅速)。援军一时未刻(一时三刻,短时间内),(危险)(啊)岌岌(危险的样子)。(刚巧)(湖北)省载兵赴(安徽)之楚材(一艘 950 吨之兵轮的名称)兵轮,停泊皖江城外,管带(舰长)孟宪德首先开炮,击毁叛军营垒炮台。霹雳一声,山鸣谷应。熊成基知事已败,(才)逃往集贤关(在今安徽省安庆市)北去。余党纷纷溃散。(刚巧)王得胜军到,省城得以保全。营中未叛者,(还)有数百人,(就)由王得胜率队住扎(驻扎)该营中,暗为抵制。(经历)五日而大局粗定,张统制(师统领)(才)督率全(师)回(湖北)。当(安徽)中兵叛之时,不幸(刚巧)逢二次国恤(帝后之丧),全国震惊。武汉地方人心浮动,论言(舆论)四起。余不动声色,密(令)黎协统(旅统领)、金观察(即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多方镇压,得以转危为安。(其)后(安徽)省奏报,由江督(两江总督)某制军(总督)主稿,铺叙该军(平定)难情形。而(湖北)兵轮首先开炮,击走叛兵;(与)王协统(旅统领)暂守皖垣(安徽省会),力服降卒,一字不提。但据皖抚(安徽巡抚)来(商议),谓:“(湖北)省出力人员,亦应列奖,请开(准备)衔名(官衔与姓名),(商议)(安徽)(准备)奏。”(湖北)军将弁(将官)闻之大哗,相率(相继)不愿列保(上司列举属下的功绩而保举)。余一面善言抚慰(安抚慰勉),并专折声叙(明白陈述)当日(湖北)军代为(平定)乱情形,并称(湖北)省援(安徽)各将弁(将官),食禄(享受俸禄)忠事,于义当然,(湖北)军历年奉派援(湖南)、援(河南)、援(江苏)、援(广西),幸示陨越(失职)。此次以兵剿兵,与平时剿匪不同。且发难即系(就是)(安徽)省陆军,首犯熊成基(至今)未弋获(擒获)。省界虽(不同),军界则一。(正)以军人名誉攸关(所关,有关),引为愧(罪,过失)。何敢仰(取得)奖叙(奖励),致抱不安等语。(奏章)上,奉朱批(用朱笔批点,也特指由皇帝亲自用朱笔批示的奏章),(命令)余查明得力人员,择(突出)保奖(官员向上荐举有功之人,使得到奖励擢用)。江督(两江总督)、皖抚(安徽巡抚)闻之,均各惭(恐惧)。(于是)遵旨叙保(官员向上荐举有功之人,使得到奖励擢用)十九员,楚材(一艘 950 吨之兵轮的名称)兵轮管带(舰长)首先开炮之孟宪德,业已(已经)病故,不及身(取得)显擢(提拔),仅得从优议恤(议其功绩﹐给予褒赠抚恤)。余深惜之。时张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公(仍然)在政府(中央政府),来电云:“君真能为(湖北)军吐气。”余复电谓:“吾辈激励军士,应如(此)(也)。”并非与(江苏)、(安徽)连帅(泛称地方高级长官)闹意见也。

    国家整军经武,原以自强之道首在练兵。(但)此事非可纸上空谈。(就)以屯营(安扎军营)而论,首须查勘(查验)地势。省会(省城)之区建置营房,宜于郭外(城外)择一二高原旷野,或背山,或临水,分营驻扎,不宜专驻一处;(只)取消息灵通,于同袍同泽(比喻共事的关系)之中,隐寓相(联系)相制之意。在(以前)棘门(门口插戟守卫)、细柳,未知若何。以近时而言,凡目所经者,不下十数处,此其大较(大略,大概)也。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到)(湖北)督任,下车伊始(初到任),首以(湖北)省(驻扎)军处所(地方)(问)之。第八(师)统制(师统领)张君彪、混成协统(旅统领)黎君元洪(全,都)谓,所统各(团)营,大半在武昌城内蛇山左近(附近)。心(暗)(惊讶)之。(接着)率同张等前往查看,所有营房一律仿照西式建置,规模极其崇闳(高大宏伟)。续查(师)营与(旅)营同在一区域,望衡对宇(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形势(阵势)峥嵘(凶恶)。余心更为诧异(惊讶)。省垣(省会,省城)繁庶(繁荣与人口众多)之地,(只)须警察得力,足以建威销萌(消除不安定因素)。无端(没来由)聚此赳赳(威武雄壮的样子)勇士,多则万人,少亦数千人,杂居共处,易(生出,造成)群哄。万一变生肘腋(事变就发生在身边),为患何可胜言(怎么能说得尽)。况此营与彼营,并不同一部分,无端(没来由)强与合并,意见不免纷歧(混乱不一致),接触尤易龃龉(意见不合),(放任)私愤而(违背)公义,(实在)恐在所不免。不(审视,细看))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当日经营构造,何以贸然出此。将欲力加改作,又恐摇动军心。兼之习惯(已经)久,亦虑迁地(不)良。展转筹度(反复谋划),无术补救。未几(不久),余调任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继任者恣睢暴戾(粗暴凶恶),变(就)生于肘腋(身边)之间,无从防御(防备抵御)。(刚巧)作成武昌起义之名,玉步(君位)因之(急遽)改。谁使神州陆沉?恐夷甫诸人(指清谈误国之辈)不得不(负责)其(罪过)也。论语有(虚词,无所指),“季孙(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之忧不在颛臾(鲁国的附庸国),而在萧墙之内(内部)”,(确实)(啊)(此)言,可深味(深深体味)(啊)。

    光绪元年岁纪(年代)乙亥(乙亥年,即1875年),举行恩科(明、清的科举考试本按一定年岁举行,朝廷有庆典特恩,则加开恩科取士)乡试,余获售(科举中试),是为承恩(获宠)之始。其间服官(做官)京师(京城),外任各行省(省),由(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而抚、而督,均在光绪三十四年中。不幸龙驭(皇帝的车驾,借指皇帝)上宾(帝王之死),(幼)皇嗣统(继承皇位),摄政(代国君处理国政)(刚刚)经三(年),国体更变。余亦因病弃职。旧制新主即位,例须奉卜(恭敬地选择)万年吉地(清制,皇帝即位之初,即可为自己寻觅死后埋葬之地)。不知何以当时未经懿旨(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施行。直至大行(皇帝或皇后初崩)之后,仓卒(急促匆忙的样子)于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光绪帝四位皇帝及其皇后、嫔妃的陵园)建造山陵(皇帝陵墓),梓宫(皇帝的棺木,以梓木做成)暂奉祀(祭祀)于梁格庄(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享殿(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筑群)。余己酉(己酉年,即1909年)十月由(湖北)调(直隶,今河北),入京陛见(谒见天子)。翼日(次日)敬(恭敬)斋戒(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驰往西陵,虔叩梓宫(皇帝的棺木,以梓木做成)。追(思)(圣上,皇上)德神功,(恩泽,比喻像雨露滋潤草木一般的恩情)流中外。微臣(极重)蒙殊遇(特殊的宠遇),答报无从(无以报答)。(就)不禁感激(感恩)流(泪)也。大工(指建造陵墓)未(完成),忽(遇到)国变(指满清被推翻),一切匠作(建陵工程),因而停止。幸南海梁文忠(梁鼎芬的谥号)公鼎芬,痛哭陈书(通过书信述说),严责当事。拨给巨(内帑,宮內府库的财货),得以乘时(抓紧机会)兴工。并函致海内外诸遗臣,量力报效,集成巨款,为山陵(皇帝陵墓)种树之需。余报效四千元,内子(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许夫人报效二千元备用。文忠(梁鼎芬的谥号)于事(完成)后,曾(描摹)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种松图见寄(寄我);承修此项钦工(指建陵工程)之前直隶(今河北)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凌方伯(即布政使)福彭,(又)以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寝殿皇帝的灵魂起居的地方,里面陈设着死去的皇帝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完全像奉侍活人一样地服侍死者)拓印(将石碑上的字、画摹印在纸张上)成图寄阅。荒江孑遗(孤独的遗臣),老眼摩挲(用手揉擦),不知(泪)之从何出也,至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菩陀峪定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为清文宗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陵寝。慈安陵名为“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名为“菩陀峪定东陵”),前为万年吉地(清制,皇帝即位之初,即可为自己寻觅死后埋葬之地),年久重修,余亦曾任此(差事)。目诸规模(高)丽,不比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仓卒(急促匆忙的样子)兴办,诸(形体,实体)简陋。时会(机会)所(遇到),无可如何(无可奈何),惟有(推托)之气数(命运)而已。

    直隶(今河北)为各省领袖,屏蔽京师(京城)。自五口通商,特设北洋大臣(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以直督兼任。形势(地位)较他行省为要,体制亦较他行省(省)为肃。李文忠(李鸿章的谥号)历任廿余年,庚辛(庚寅年与辛卯年,即1890年与1891年)议款(议和),上相(尊称宰相,居首位的宰相)骑箕(去世)。时(承受)永远停捐之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光绪下圣旨,声明以后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准捐纳实官),捐输(将财物捐助缴纳给公家)异常勇跃(八月之前的买官卖官行为依然是有效,于是,各地的捐纳机关开足了马力,展开最后的、疯狂的捐纳行为,各方督抚纷纷亲自出马,为最后期限内的买官者奏请官职,一个月之内,各省台面上的捐纳收入就超过百万两),北洋(指直隶,今河北)实总其成(最为成功)。文忠(死)后,存款不下千余万金。继任某制军(总督)(借)以为练兵之用,不三年,支销殆尽(几乎罄尽)。(又)奏准由各省合筹练兵经费,(年)约数百万,竭天下之脂膏(财富),供一己之挥霍,而定藏竭(了)。(其)后继任某制军(总督),(再)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取携任便。(年)入只有此数,出则层出不穷。余由(湖北)调(直隶,今河北),未到任前,某藩司(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护篆(掌印),一意徇情(曲从私情)见好(讨好),计一月内(下公文)委差使至一百五十余人,闻之(特别)为震骇。公(国家库藏的金帛)有限,(怎)能长此滥支。(于是就)破除情面,一笔勾之。并将前有兼差者,一律厘剔(清理剔除),以(明白)核实。开怨同僚(不)顾也。旧制北洋大臣履新(赴任),各国领事先来拜谒(拜见)。某藩司(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护院(掌印),力(推崇)谦抑(谦逊,谦卑),先往拜各领事。余(到)任后,领事团欲(引)以为例。余笑谓:“中外通商,凡交际与交涉(处理)为二事。交际以私交言,余与各领事(一向)无交情,何必令其来见。交涉事关两国公件(公事),关道(海关部门)与领事平权,载在条约,尽可互相商酌(商量斟酌)。(他)亦勿(用)见余,听之可也。”(刚巧)美国新任总领事抵津,不以领事团为然,首先来见。德国领事以德商与华商交易,多历年所(年数),华商亏欠德商银至一千一百万两,历前数任,(至今)无办法。时(当)岁暮(一年将近的时候),急求余一言解决,竭诚请(拜见)。其余各领事,目见团体已散,(就)亦相率(相继)来见。法领事并托译员转述,(他)等一时误会,致拜谒(拜见)稍迟,请勿介意云云。余一一应付之。并允德领事所求,商之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为设保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创办于1910年,原是为了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以(缓解)华、洋各商之困。各领事见余此举,均为满意。嗣后(从此以后)交涉不烦言而自解。此余(刚刚)履新(赴任)一月内之事。开岁(年首)庚戌(庚戌年,即1910年)正月,枢臣(朝廷中枢大臣)南海戴文诚(戴鸿慈的谥号)逝世。辇毂(天子,京师)之下,喧传(广传)余将内召入(内阁大学士)。(忌恨)余者,嗾使(指使)言官(谏官)某侍御(御史,都察院官名),以不根(无根据)之言,妄行参劾(上奏章揭发官吏的罪状)。仰(蒙)圣明(指朝廷)垂鉴(俯察明鉴),令该御史(都察院官名)明白回奏。(最终)以妄行诬蔑,不称言职(言官之职),从宽(令)回原衙门行走(在京城担任非专任差事)。余以时艰莫补(不能挽救),(才)幸借此乞身(请求退职),腾章(上奏章)引疾(托病辞官)。(最终)蒙温旨(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慰留。碌碌(平庸的样子)滥竽,(迷惑,迷乱)经两(年)。会逢(恰巧碰上)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之变,(刚巧)(才)卧病治事,不能中流击楫(渡河,指挽救时局),挽东南之厄运,仅(能够)保我疆土,还之朝廷。(等到)逊位(退位)诏下,余亦蒙恩给假。家居海上(上海)偷生。匆匆又十三(年),追(思)往事,感激(感恩)涕泣(哭泣,流泪),不知所云。

    宣统初元(元年),设立宪政编查馆(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下设编制、设计、官报3局,庶务、译书、图书3处),宪法期以九年(宣统九年)成立。于第九年特开国会,新政逐年举行。立法未尝不(不是不)善,奈一般急进派嫌其过迟,訾议(非议)政府(中央政府)有意延宕(拖延),阻挠宪政。东三省新学家,首先入京,乘机煽动,革党一倡百和,伏阙(拜伏于宫阙下,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上书,请立时开国会,并至摄政王府拦(车)陈请(陈述请求)。朝廷以议定年限,未便遽行(匆忙)允许,而又不能剀切晓谕(循循善诱地明确告知),以(尊重)国体(国家的典章制度)而(阻止)众嚣(众口嚣嚣)。终日纷扰,举国若狂。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的人)至避居大内阿哥(皇子)所,未敢公然回(高级官员的住所),以避其锋。正相持间,天津无赖某君,出身寒微,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后和议成,外人归还津地,某君乘时崛起,以创办学堂为名,联络当道士绅(绅士),居然自命为维新人物。闻(奉天省,即今辽宁省)人在京请愿,事未果行(获得结果),乃勾串(勾结)来津请愿,嗾使(指使)各学堂各派代表。登时聚集千余人,断指喋血(洒血),群向督署(总督府)陈恳(恳请)入奏,早开国会。一面力阻各学生上课,借示(借机?)要挟。并通电各行省(省)各学堂,同时罢学请愿,期宪政即日(即刻)成立。言之虽亦有故,实则假公济私,意存(居心)叵测(难以预测)。津地人情浮动,影响所及,(特别)于治安大有关系。余不动声色,传令为首代表来见。(告,使明白)以朝廷预备立宪,决无更改。(但)有一定秩序,势必分年(按年)办事,(怎)可一蹴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可以完成,形容事情很快就能完成)?今众情既形(已经变得)亟亟(急切),亦(是)爱护国家,力图早日富强之意,使者(奉命办事的人,这里指奉命担任直隶总督的作者)(恳切)为嘉许(赞许)。惟恃众罢课,甚至通电全国,震骇(震惊)观听(视听),实属大(触犯)法纪,亦不得为尔等宽恕。当严(令)各学堂校长,传谕(传告,通知)学生一律上课。由使者(奉命办事的人,这里指奉命担任直隶总督的作者)据情(详)奏,以九年立宪为期较迟,难(信任)众望(众人的期望),吁恳(呼吁恳求)朝廷提前赶办,期于五年成立。所有奉省(奉天省,即今辽宁省)各员一律资遣(发路费遣送)回(原籍,家乡),静候谕旨(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不得在津逗遛(逗留),另生枝节。(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已经)上,荷蒙(承蒙)俞允(允可),分别晓谕(明确告知),群情极为贴服。并电知各省晓谕(明确告知)各学堂教员、学生一体遵照。穷三日之力,大海风潮为之顿息。继思析(考虑)津开学最早,学规本极严肃(严格)。自某君混入学界,恃有护符,(所作所为)其平日不安本分,已非一(桩)。此次竟敢(倚仗)众罢学,通电全国,几至激成巨变,不可收拾,此而不惩,何以端士习而肃法纪。律以两观之诛(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亦属罪不容(推卸)。只念立宪时代,(暂且)从宽典。(命令)(衙门)巡警道田君文烈密拿到案,即日(当日)电奏发往新疆安置。奉旨后,立派妥役押解起程,不准(稍)有稽延(迟延,拖延)。津门(天津)士绅(绅士),有为之关说缓颊(求情)者,已望尘不及。颇(惊讶)使者(奉命办事的人,这里指奉命担任直隶总督的作者)办理此案之密而且速,而为地方除一巨(蛀虫),则又未尝不(不得不)心悦而诚服。此宣统二年庚戌(庚戌年,即1910年)十月事。(等到)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十二月逊位(退位)诏成,国体更变,余亦乞病获允,万事不关。而某君何时(回)津,是否改过迁善,能否为民国效力,惟有付之不论不议之列而已。

    丙年(丙戌年,即1886年)同年(科举考试同一年考中者)杨莲甫制军(总督)向官京师(京城),所居相距鴪远(非常之远),不常把晤(会面,互相执手晤谈),仅于春秋期会(约期聚集),樽酒(把酒,畅饮)言欢。君以编修(翰林院官职之一)改官直隶(今河北)道员(道台,介于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随李文忠(李鸿章的谥号)公来京议款(议和)。余时官京尹(即顺天府尹),(辅佐)办和议,与君时相过从(相往來)。患难论交,情非(寻常,普通)泛。岁(末),通永(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区域,犹如现在的专区)出缺(职位空缺),藩司(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周玉山方伯(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言之李文忠,请以君奏补。张幼樵(张佩纶的表字)学士(内阁大学士,皇帝顾问,从二品)时在幕府(衙署,这里指内阁),亦为君说项(替人说好话,说情)。文忠终以君到直(入直,入宫值班供职)资格太浅,未经允诺。犹记小除夕日,君匆遽(骤然、急忙的样子)(访问)余,详述前事。(因)余(是)府尹(知府),此项奏件例须会衔(共同签名)。并述周、张二君语,谓非余力向文忠陈说,难(希望)有成。且时甚促,一过新年,正月初五文忠寿辰,保定(衙门)臬司(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某君来京祝厘(祭神祈福,祝寿),资格较深,恐文忠意有所属。语次(交谈之间)情形极为迫切。余以同年(科举考试同一年考中者)至好,又(是)分内应办之事,允于除日(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往见文忠。(怎料)到时,文忠正会晤德公使,以惩办祸首。未满各使意,德帅瓦德西欲下各动员令,(直接)往陕西与枢府(政权中枢,内庭)面商。文忠极为劝阻,一面电奏行在(帝王巡幸所居之地)。(等到)德使去后,文忠(打算)暂休息。余(估计)此情势,恐难进言,而莲甫守催(守着催促)不已,只好(暂且)为开说(说辞)。文忠谓,莲甫虽(是)翰林(在翰林院任职的翰林学士)出身,(但)官直(任官)日浅,此(空缺职位)(还)有尽先(优先)应补之人,长官亦须稍存公道,余谓:“公言(确实)是。直省(直隶,今河北)候补人员虽多,但从公于患难中者,目前仅莲甫一人,劳绩(功劳)亦不可没。公昨谓行在(帝王巡幸所居之地)诸公,均蒙优叙(晋升官职)。然而从公于贤良寺(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金鱼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带,是内城中一座著名寺院,清代时贤良寺因为临近皇宫,许多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者,不应得优叙(吗)?”公笑曰:“我已知莲甫托君前来说话。君与彼为同年(科举考试同一年考中者),又(是)大京兆(京城地区的行政长官),例须会衔(共同签名)。我若奏补他员,恐君不肯画诺(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了)。请(遵从)君议。”余亦笑对曰:“某所言,实(是)力(推重)公道,并非专顾私交。” 比时(当时)窗外环而听者多人,知事已(办妥),玉山方伯(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快走)而前曰:“稿已办(完成),(就)请书奏。”余亦列(签名)书奏(完毕),与方伯(即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退入莲甫室。(刚巧)吏部尚书嘉定徐颂阁先生在坐,闻之谓余曰:“莲甫得(空缺职位)太便宜。但须说明,如何应酬(犒劳,酬答)我。否则,交部议奏时,我必议驳。”余笑曰:“公喜食福全馆(北京著名的餐馆),莲甫治具(置办宴客所需的物品)尤精,多备盛筵(请客吃饭)公,余亦得(叨光,沾光)坐末,何如?”均各大笑。(岂,怎)知莲甫官符如火(官印炙手可热),奏到,竟邀特允,不交部议。尚书挟持(胁迫)一饭而不可得。(其)后余抚汴(任河南巡抚),莲甫任(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打算)保升(河南)(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为余臂助。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阻之。不数年,莲甫已继项城为直督,而余督直转在(跟在)其后。功名迟速,庸有定(吗)?莲甫归道山(归隐),未经国变,可谓全福。公子辈承其余荫(祖先积德,恩泽及于子孙),各自成立。长者(长子)(格外)恭谨(恭敬谨慎),(能够)(世传)其家。故人有子,为之欣喜不置(不已)。

    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八月,武昌发难,总督出走。余(刚巧)在病中,警报传来,(因为)(湖北)系旧治,深悉彼中情势。密电枢垣(枢府,政权中枢,内庭),谓川督岑君春煊带队入蜀,计时已在鄂中(湖北),请旨(剥夺)(湖北)督职,以岑调任,责令收复省会(省城)。鄂垣(湖北省会)兵变,仅一小部分,速电(令)带兵统领督率南湖一带各军,并汉口驻扎军队,力图规复(恢复)。陆军第二(师)第一(旅)全部,现驻保阳,即时下动员令,京汉快车两日一夜可达汉口,直逼武昌,以壮岑军声势。彼(是)乌合之众,人心未定,收复不难。而枢府(政权中枢,内庭)不报也。但责令陆军部编一混成(师),有此军步队参以彼军马队者,有彼营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物资)配以此营马匹者,混沌杂糅(错杂混乱),故缓师期(出兵日期)。(最终)之兵与兵不相习。将与将不相识,迟之又久,(才)报启程。(等到)抵汉口时,鄂中(湖北)叛党,布置完备。羽翼已成,公然誓师抗顺(造反),大局不可问(了)。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赋闲(罢官闲居)已久,乘机思动。其门生故旧,遍于京津等处,不恤(不惜)捐集巨款,(送给)之亲贵(皇帝的亲戚或亲信的人),图谋再起。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的人)以彼从前废斥(废黜屏斥),其(罪)非轻,不敢贸然起用。该党以监国(一向)重视余,谓得北洋(北洋大臣,指作者本人。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一保,必生效力。某君夤夜(深夜)来(拜见),极为关说(求情)。余严词拒之,谓:“项城前(是)一品大员,此时起用与否,朝廷自有权衡;不宜由疆臣奏保,致涉植党(培植党徒)之嫌。(假如)贸然上(奏章)强令出山,不特(不但)无以尊朝廷,亦非所以厚爱项城也。”其人嗒然(懊丧的样子)而去,(又)运动连疆(接壤)某督、某抚,即时电保。谓非任用项城,不能收拾危局。监国(心疑不定)之,未能一意坚持。项城一出,而清(社稷、政权)(就)(终止)(了)。当其奉命督师也,徘徊于(河南)(南方)之间,不肯直入(湖北)境。(最终)以夤缘(攀緣上升)组阁,(快)回京师(京城),大权独握,(报)前日之怨,力排监国去(虚词,无所指)。政由己出,东朝(太后)(只)司用(掌管)(帝王的印)而已。嗣复(接着又)授意前驱(前线)各将领,联衔(联合署名)力请逊位(退位)。沪上僦居(租屋居住)某督等(附和,支持)之;商界各巨子(大亨)亦和之;英国公使某君,亦复(又)为之声援。十二月廿五日,逊位(退位)诏书颁出,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十月,(又)有冯(冯玉祥)军入京之举,病中惊起,无泪可挥。瞻望(远望)阙廷(宫廷),神魂飞越。虽纠合(聚集,召集)海上(上海)诸遗老(前朝旧臣),连电津(山海关),作包胥秦廷之哭(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楚国大夫申包胥赴秦国求救,在秦庭连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究何(补益)于大计。悠悠(广阔的样子)苍天,谓之何(啊)!

    壬午(壬午年,即1882年)冬会试(礼部主持的中央一级科举考试)北上,以车道艰苦,改由海船入京。先在武昌度岁(过年)。比时(当时)黄鹤楼未毁于火,旅寓(旅舍)(就)在其下,时往登临(登高临下),纵览(放眼)长江上流(上游)形势(地势,地形)。觉中兴(曾国藩)、(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湘军重要首领)削平大难,(就)以此为基础,凭吊(面对遗迹追念古人或旧事)久(虚词,无所指)。(其)后张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公督(湖北)(接近)二十年,百废俱举,规模宏肆(宏大)。(但)(湖北)(是)(中流)省,财(赋税)只有此数,取锱铢(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而用泥沙,不无积盛难继之虑。(暗中察看)时者颇心忧之。余辛丑(辛丑年,即1901年)外(选拔)漕督(漕运总督),(随即)调中州(中原地区),(于是就)临吴会(江苏省会)。积(资历)(已经)久,(衙门)中宾(同僚,官职相同的人)(众人)以吴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一家为言,(希望)为升迁预兆。付之一笑而已。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夏,两广总督出缺(职位空缺),枢府(政权中枢,内庭)(打算)奏请以余承乏(暂任某职的谦称)。鹿文端(鹿传霖的谥号)昌言(直言不讳),谓(河南)抚张安圃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曾任广东抚(布政使,俗称藩台,省级官员,执掌民政和財政),熟悉地方(当地)情形,(就)(取得)简任(选拔任用)。不数月,川督出缺(职位空缺),余蒙恩升(任)。为昔年赘姻(入赘成婚)作(幕僚,官府中的辅助人员)之地,旧游重来,一时传为佳话。且川(贵州)接壤,风土(所)宜。不比五羊(广州)滨海之区,新党横行,难以驾驭。(等到)入京陛见(谒见天子),文襄(张之洞的谥号)(刚巧)以(湖北)督内召入直(入宫值班供职)枢廷(政权中枢,内庭),与继任某制军(总督)臭味差池(意气不投),颇思易人而治。余循例往(拜见),文襄谓:“四川地方遥远,交通不便。如君才(地区),似与长江一带为最宜。”余(随便)应之,不(知)其意云何(为何,是什么)。(接着)陛辞(拜谒后辞别)还寓,(离开)有日(了)。文襄于丙夜(三更或半夜)遣价(差人)来言:翼日(次日)早十钟散直(值班结束)后,(就)来寓有话面谈,当在寓静候。(等到)文襄到后,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亦来。(刚刚)入座,文襄拂然(不高兴的样子)对项城曰:“君言我所办湖北新政,后任决不敢改作。试观今日(湖北)督所陈奏(臣下向君王进言)各(事项),其意何(居心)?且其奏调各员,均非其选,不恤(不惜)将我廿余年苦心经营缔造(创立)诸政策,一力推翻。”意极愤愤。项城婉言代某制军(总督)疏通(辩解),以余行将(访问)(湖北),嘱传语某制军,谓文襄所办兴学、练兵、理财、用人各大(项),极宜萧规曹随(汉代曹参继萧何为相国,举事皆无所变更,比喻后任的人依循前任所订的规章行事),不可(胡乱)行更易(改变)。余笑应之。项城(因为)文襄盛气相(欺压),不便久坐,告辞而去。余送之门外,暗(思量)似此情形,某制军(总督)必难终(湖北)任。文襄今日来寓,有事面商,或恐意将属我。(但)闻该省财政枯窘(枯竭窘困),债台高筑,较之川省财力丰富,不啻(如同)天渊,(怎)可以此易彼。(于是)重入坐,(借)他事与文襄款洽(诚恳周到,这里指联络感情、互通情谊)。文襄意所欲言,一时未便直吐,(只)云:“君此次远别,不知何日再见。可在京多住数日,不必汲汲(急切的样子)西行。”余(又)温应之。翼日(次日),恐文襄再来絮烦(言语烦琐不休,唠叨),匆匆乘京汉火车而去。抵汉时,将项城之言,转达某制军(总督)。(刚巧)余先请假三月,回(原籍,家乡)省墓(祭扫尊长的坟墓)。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二月届满(规定的担任职务的时期已满),正(打算)由(贵州)持节(持着任命)入川,先驱(先行人员)已到渝州(即今重庆市),己亦束装(收拾行装)待发,(刚巧)奉(皇上)(文告,指示),某制军(总督)与余互相调补。未经西上,仍(又)东行。边远劳臣,(实在)不知圣意所在。(接着)悉督办四川藏卫边务事宜(事情)某大臣现(总领)川督,为某制军(总督)介弟(尊称他人的弟弟),稔知(熟知)余将(到)蜀任,特预条陈(分条陈述的建议)藏事。谓藏与川相为表里,一切(筹集)兵筹(薪给),责在川督。总督与边务大臣休戚(喜乐和忧虑)相关,源源接济(支援),藏事自易奏效。否则,无从办理云云。文襄因持原奏,力陈于两宫(皇太后和皇帝)之前,谓边务大臣之意,恐川督非所(一向)识,不肯为力(成功,奏效)。查(湖北)督与该大臣(是)胞兄弟,合办川、藏事宜(事情),公议私情,更属责无旁(推卸)。不如(就)将(湖北)、川两督互相调补。(帝王的命令)曰:“可。”余回抵鄂省(湖北)接(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后,即速(立刻)某制军(总督)入川。逾年(一年之后),江督(两江总督)缺出,政府(中央政府)请以余调补。文襄独谓:“方今时势,鄂省(湖北)据天下上游,轮船铁路,四通八达,较(南洋,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为应付对外通商(也包括外交事务),清朝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机构,由两广总督特加钦差大臣头衔兼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3月),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划归总理衙门管辖。最初南洋大臣为专职,薛焕任职,后由两江总督兼任,驻地从上海移到南京)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更)为重要,不(应当)轻(交换)总督。”事(于是就)中止。(及,等到)余调任北洋,已在文襄(死)后。此公若在,恐余须久任楚疆(指湖北)。但不知武昌发难时,余(假如)(仍然)督(此)(地区),又是如何景象(情景)(啊,也)。

    当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之由(湖北)北上也,行使内阁职权,前方军事责成冯都护(都统,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国璋督办。冯军先占据汉阳赫山,(抚摸)龟山之背,汉郡收复指日间事。项城京寓电话处学生(随从官),与津(衙门)电话学生,本(是)(一向)识,私电传来,余喜甚。以正式电话(问)之项城。(怎料)复电云:“未得鄂中(湖北)确息。”其志不在恢复,可为骇异(惊骇讶异)。迟之又久,(才)悉汉阳业已(已经)克复(收复)。余急电冯都护,请其率得胜之军,直捣武昌。冯覆电谓:“汉口江岸缺少船只,不能(直)达省城。”且(接到)京电,已有英国公使出任(出面)调和(调停)。北军暂在汉阳驻扎,不得越雷池一步。余闻之,愤甚。急电项城,(大致)云:“所谓调和者,两方居同等地位,(才)各有开议(和谈)资格。现今革党,皆我臣民,作乱犯上,自取屠戮之(忧愁,悲哀)。我军已得汉阳,与武昌仅一江之隔。党人已闻风丧胆,汉江沿岸船只何止千艘,顷刻即可飞渡。武昌若复,中外人心大定;沿江下游各行省(省),亦得所屏蔽,不至望风而(顺风倒下)。(就)为应酬(应付)调人起见,何妨(等待)武昌收复后,再行开议(和谈)。声势(已经)壮,折冲尊俎(进行谈判),(更加)易为功。”项城无从置喙(插嘴反驳),(只)云:“(已经)经英使调处(调停),不(应当)(直)行用兵。事机一失,连江(沿江)若(江西)、若(安徽)、若苏、若(南京)、若沪,纷纷独立,(就)至不可收拾。”又(因为)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的人)临朝(亲自处理国政),不便为所欲为。贿通贵戚(帝王的亲族),迫胁东朝(太后),勒令摄政王退位。(因为)余现任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一切)事作梗(从中阻扰,从中作对)。密遣使以甘言相饵,谓余坐镇津地,于各省独立之(时机),独能捍卫疆土,最(显著,突出)勤劳(辛劳,劳苦),行将(即将)有宫衔(加官进爵)黄褂之(赏赐)。但大势群趋共和,一方(怎)能立异(实行不同的制度)。与余交谊最(深厚),近因政见稍(不同),各行其是,不能相强。所虑津(塘沽)一带,党人密布,手枪、炸弹防不胜防,(私底下)代为忧之。余谓与项城比肩(并肩)事主,回忆孝钦(慈禧太后)在日,项城受恩独(极重)。现(正当)国家多难之秋,正我辈竭忠授命(献出生命)之日。内阁关系全国,项城任之。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领袖(领头)各行省(省),余任之。项城谓与余政见不同,(实)为知言(从言谈中了解他人的真意)。余始终惟知有国家,(希望)不负三朝恩遇而已。项城虽日以暗杀为能,侦骑密布,(最终)亦无如余何(奈何不了我)也。(等到)至逊位(退位)诏成,余已病莫能(起来),奏蒙赏给三月假,而国事不可问(了)。

    (奉天省,即今辽宁省)军张绍曾占据滦州车站,威胁朝廷立宪。结纳新(任)(山西)抚吴禄贞,带领第六(师)全军驻扎石家庄,据(直隶,今河北)晋交界之道,(打算)(等待)前驱(前导)赴太原受事(完毕),即回戈直赴北京;绍曾亦由滦赴京,两道(两面)夹攻都城,图不世(非凡,世所罕有)之大举。石家庄军队并可阻截项城(袁世凯,祖籍今河南项城市)入(湖北)之师,不能北上,以免后顾之虑,用计(诚,实在)为狡毒。幸天夺之魄(上天夺走魂魄,比喻人将死亡或遭大灾难),禄贞忽为队下乱兵戕害(杀害),一说为项城遣人暗杀。后虽奉旨命余查办,(最终)莫得其实在(实际)情形。然先除此一害,绍曾势孤,气为之夺。余乘机遣通永镇田君文烈,以(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师为名,驰抵滦城,代通情款(情谊)。绍曾谓,(素,一向)(附属,隶属)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部下,决不敢犯扰天津。与田君有故,联床话旧,中宵(半夜)以后,忽以一剑置(床)上,若隔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界线分明),竟夕(整夜)不(睡)。田君知其气怯(胆怯,胆小),决不能成大事。翼日(次日),(回)津覆命,请余勿(用)过虑。田(随即)升任陆军部侍郎(副部级),通永镇(空缺职位),余(下文书)令王君怀庆先行署理(代理,担任),并奏请实授(正式任命)。王(刚刚)到滦,绍曾密令党人,乘其不备,包围斗室中,迫令独立;一面派死党潜来天津,四处埋伏,散布谣言。一闻滦事得手,津郡(天津府)同时响应。维时(当时)津(塘沽)猿声鹤唳(形容场景十分凄惨恐惧),租界各国领事,纷纷来(衙门)探取消息。余虽连电王君,设法出险,苦难达到。幸王(一向)有权略(谋略),(表面上,假装)(依从)彼党之请,(一起)往校场(操练、演习或比武的场地)行受任礼。匹马当先,乘其不备,一鞭叱咤(呼喝),风起云扬,驰骤(骑马疾奔)廿余里,群相追逐(追赶),望尘(不)及。顷刻突围而出,(回)入军中,带队反攻,生擒数十人,学生居其大半。电(向上级报告)到津,批令(全)数歼除(灭绝铲除),以示惩儆(惩罚儆戒)。陆军部亦派兵援应(应援,接应救援)。滦乱平,曾(作诗)《飞将军歌》以策王君之勋(歌颂王君之。策勋,把功勋记录在简策上)。绍曾兵柄(兵权)(已经)解,踉跄(跌跌撞撞)带数十人,夤夜(深夜)来天津。(因为)咨议局(1905年,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在各省筹设咨议局)议员(一向)通款洽(诚恳周到,这里指联络感情、互通情谊),径诣(直到)局中止宿(住宿)。(全)局大惊。某巨绅及议长阎君仓皇(恐惧的样子)来报,请余饬令(命令)所住卫队移宿他听(调离等候命令)。余笑应之曰:“君等(以前)以张某为义师,不惜为之道地(招呼),今竟何如(究竟如何)。”(于是)命材官(勇健的武卒)持令箭传(告),以津地华洋杂处,《辛丑(辛丑年,即1901年)条约》:二十里以内不得驻兵。可速将所带卫队解除武装,暂住旅馆,以免人心疑惧。(假如)因此另生交涉(涉外事件),(罪)将谁(担当)。绍曾唯唯(应诺)听命。咨议局全体局员及某巨绅等,均各满意而去。翼日(次日),绍曾来(拜见),携其六岁子同来,(借)明心迹。余侦知其近日举动乃父(其父)亦不谓然,因嘱其早归养亲,(缓)观世变,此事(于是就)告结束。然此数日中,运筹(筹划,谋划,制定策略)决胜,(都)(凭借)文武各僚友(同僚,官职相同的人)(全)心劻助(鼎力相助),获免愆尤(罪过),不可谓非幸事(啊)。

    光绪末造(末期),新党散布长江流域。(但)与军队互不相(熟悉),致不能揭竿起事。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时代,亲贵(皇帝的亲戚或亲信的人)用事(当权),军(商议)大权掌于纨绔(自小娇生惯养的人)之手。部中主要人员,新旧淆列(混杂),习染(已经)深,一朝(一旦)发难,其祸至不可收拾。余于宣统己酉(己酉年,即1909年)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担任)(直隶,今河北)督任,所辖北洋(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对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务。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第二、第四两(师),兵力甚强,足以建威销萌(消除不安定的苗子),新党不便,怂恿京师(京城)权贵,收归部中直辖。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的人)贸然允之。疆臣职司(职掌)疆土,直隶(今河北)尤屏蔽京师(京城)。一旦(急)失兵柄(兵权),(助词,无实义)何能(好)?(奏章)凡再上,以去就(取舍)力争。(最终)未能收效果。欲另立一(师),苦于财力艰窘(艰难穷困)。不得已暂编混成一(旅)。以(凭借)控制而(救助,救济)缓急。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八月,(奉天省,即今辽宁省)军入关,与部中直辖之某(师),于直属滦州会操。军(商议)处某贝勒(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奉命前往校阅(检阅),道出天津。余扶病往(拜见),闻新党已向奉军接洽(联络),约于开操日起事。(怎料)期(还)未到,(刚巧)鄂中(湖北)某督以严(搜捕)党人,办理操切(急躁),激变军心,先于十九日在鄂省(湖北)起义,某督仓皇(恐惧的样子)出走,武汉重地突归党人之手。警报到京,秋操停止。奉军某协统(旅统领)(就)占据滦州车站,公然兵谏。(就)以所(起草)宪法十三条,胁朝廷允行。枢府(政权中枢,内庭)无人主持,不得已交宪政编查馆(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置的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直属军机处,下设编制、设计、官报3局,庶务、译书、图书3处),拟定(起草定稿)十七条,筮日(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帝位虽存,大权业已(已经)下移。时(乃,是)武昌已失,沿江各督抚闻风而(顺风倒下),不降(就)(逃跑),粤、(湖南)、齐鲁(山东)亦复(又)纷纷独立,仅直隶(今河北)安堵(安居)如常,不为所动。余病疡(患疮病)已数月,强起治事。激励文武寅僚(同僚),多方镇抚(使安定并抚恤之)。党人有煽乱滋事者,一经侦察属实,拿获到案,严惩不(宽恕)。奉军驻滦某统领,扬言率师入京,并来津与余商举大事。析津(北京)士绅(绅士)与咨议局(1905年,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在各省筹设咨议局)议员等,闻之生惧,诚恐(心里害怕)奉军一到,扰乱地方,相率(相继)数十人来(衙门)求见。余(刚巧)与天津镇张君怀芝、督练处总参议(负责审议有关部务法令)舒君清阿筹议(筹划商议)兵事,闻彼等已集前厅,(就)请一体(一起)入见。某巨绅首倡言(提议,建议),余坐镇天津,军民爱戴,地方蒙福。但自武昌起事,曾不几时,各省均已独立,直隶(今河北)首善(模范)之区,(是)各省领袖,闻风兴起转在(跟在)他省之后,如人格何(将会有如何声誉)。请余俯顺潮流,从权(变通)独立。不过(改变)一名义,一切治军行政,仍由余主管,决不干预。(只)求提高直省(直隶,今河北)人格(指声誉),兼免党人攻击等语。一(提议,建议)百和,情形激烈,有立待解决,迟(就)生变之势。余笑应之曰:“君等所言,余亦熟思至再(再三)。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潮流所(到),亦(怎会)不知。但直隶(今河北)情形与各省不同,(怎)能独立?”某巨绅大为诧异(惊讶),(追问)余不同之故。余谓:“各督抚管理该省之事,独立与否,能自主之。直隶(今河北)范围最广,包括北京在内。北京现有皇上,如此大事,必须秉承(承受,接受)谕旨(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怎)能效各省,私自独立?”某巨绅云:“此层我等何尝(未尝,哪里)不知。”余曰:“君言是也。前日已奉旨,将来国体应否更改,(等待)开国会时公(之于)舆论。煌煌(光明的样子)诏(文告),中外皆知。此事稍迟,必有办法,目前(还)谈不到。余(谦辞,辱,有愧于)任直督,当此人心不(平安)之秋,惟以保卫地方为宗旨(主导思想)。勿论断党(?)旧党,或官或绅,遇有作乱犯上,扰害地方者,杀无赦。他非所知。”张总戎(统帅)起而言曰:“予(是)武人,只知带兵,不知宪法为何事。‘独立’二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我)作天津镇,津地治安(是)某之责。制台(总督)本驻保定,近二十年来改驻天津,保护制台(总督),(更是)我之责。有人破坏天津,侵害制台(总督),某惟以兵力制伏。”《天津条约》:租界附近不得驻兵。二十里以外已严阵以待。该绅等以目相视,默然不语。(又)(使明白)之曰:“余与张镇台(总兵)之言,诸君想已听悉(听到,听明白)。刻间(此刻),惟有官绅一体(一起),妥筹保卫地方之事。津地华洋杂处,毗连(相连接,相邻)租界,无险可(守)。党人(假如)无知妄逞(肆意闹事),诸君一味盲从,难免匪徒不乘机肇衅(挑起争端)。余责在守土,惟力(助词,无实义)视。万一力有不继,何惜一死以报国。总督为一省长官,不幸以死塞责(尽责),试问津郡(天津府)治安,何人担负?势必纷纷扰扰,戈刃相寻(相继,连续不断)。诸君不获党人之利,先受党人之害。回忆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一役,津民受虐最酷,创深痛巨,(私底下)恐再见于今日(了)。”言未(完毕),某巨绅矍然(惊视的样子)曰:“效死(舍命报效)一节,于今非(适当)。惟求大公祖(士绅对巡抚、按察司、道台、知府等本地长官的称谓)政躬(尊称国家元首或一般长官的身体)康复,保艾(养育)津民。(就是)事到危急之时,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成仁取义之言,亦可不必拘泥,千(希望)以地方为重。”(于是)相率(相继)嗒然(懊丧的样子)而退。日已向夕(傍晚),津桥南段巡警已被煽惑,袖缠白布,乘机思动。所幸北段巡警,由练军(新军)改编,管带(营长)刘君锡钧(是)江苏旧属,忠事于余。得以互相箝制(用威势压制他人),不至生变,然已(危险)(啊)岌岌(危险的样子)。直隶(今河北)一省,于全国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分裂瓦解)之秋,(最终)能烽火不惊,(实在)属(侥)天之幸。直至(退位)诏将下,余(刚巧)乞病获请(获允),得以完全疆宇(完整疆域)还之朝廷。痛定思痛,有余(痛)(啊)。一卧沧江(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沧江乡),岁序(时令)(迅疾)周一纪(过完整整十二年)。海桑陵谷(沧海、桑田、山岭、深谷),万事皆非。(老)病余生,不(料想到)于劫火(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灰中,重温旧梦。自今以往,为元遗山(元好问,号遗山)之忧愤(吗)?为杨铁崖(元末明初文人)之旷达(心胸豁达)(吗)?(抑或,或许)求为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不获,而(暂且)以仁义两言留作千秋(千年)正气(吗)?余不能自知。今之人亦不我知(不知我)。后世(假如)有知我其人(知我之人)(呀),(那么)其我知(知我)(可以看作)我之自知,为较真切(啊)。

    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十二月,余在(直隶,今河北)督任内(请)假得允,移寓(移居)津(塘沽)德租界养(病)。越岁(次年)八月,就医南来,(随即)在沪上作寓公。闭门却埽(不再扫径迎客,即闭门谢客),万事不关。迄今(年)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匆匆已十三年。此十三年中,约计上至总统及阁员,外而督军、省长,非当年部曲(私属),(就是)旧日寅僚(同僚),从不愿以尺牍往还(书信往来),借通情愫(内心是真情)。一切目见耳闻,离奇怪异,几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屑(认为不值得)笔之记载,污我毫端(笔端)。(发语词)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道德准则,三纲为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之沦斁(败落,沦落)久(了)。本年十月,忽有冯玉祥反戈入京,废斥(废黜屏斥)总统,波及皇室,冒大不(是,对),致有仓卒(急促匆忙的样子)逼宫之事。恶耗传来,无中外,无男女,无少长,均斥其荒谬绝伦(绝群,同类中无可比拟,没有可以相比的)。余卧病沧江(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沧江乡),闻之(格外)为愤懑(气愤)。时段芝泉(段祺瑞,字芝泉)(依从)各方之请,入京执政;张雨亭(张作霖,别名雨亭)(亲自)率劲旅,战胜入关。主持公道,于两君是(助词,无实义)(依赖)。(于是)会合海上(上海)诸遗老(前朝旧臣)。公电京(山海关)两处,作包胥秦廷之哭(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楚国大夫申包胥赴秦国求救,在秦庭连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其文曰:“报载,京政府以阁令擅改优待皇室条件,迫迁乘舆(皇帝),逼索(强求)宫禁(后妃);众情皇骇万状。辛岁(辛亥年,即1911年)逊政(把国家政权让给别人),优待本属国民公意。此项条件(明)告中外,为民国成立公据(公开依据),屡(经历)政变,恪守不渝(严格遵守决不改变)。若一二人可任意推翻,(那么)何法可(供)遵守?影响极大。芝公(段祺瑞,字芝泉)群伦(众多同类)属望(期望),综领(总领)机钤(机智);雨公(张作霖,别名雨亭)倡义(首倡义举)兴师,奠安(国泰民安)畿辅(直隶省)。必先坚守盟约,(使)天下信其可(依靠),大局方易维持。切盼先行电京,速复优待皇室原状,免致根本动摇,人心疑惧。全国幸甚。夔龙等(年龄,同庚,同辈)叩”等语。(继而,随后)得雨帅(张作霖,别名雨亭)覆电云:“庚电诵悉(阅知)。优待条件载在盟府(保存盟约的地方),(建立在……之上)(之于)舆情(舆论,群情),凡属国人,同此心理。敝军行师(兴师)讨贼,不愿干政,(素,一向)有宣言。前驱(先头部队)(刚刚)(到达)津(塘沽),距京(还)远。都门(国都)近日举动,事前毫未预闻。辱承(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询)诿(委托)殷拳(诚恳),颇苦无从置喙(插嘴,干预)。不日海内明达群集论政之时,当能主持公道也。作霖佳叩。午印。”言外之意可耐(经得起,值得令人)寻绎(寻味,推究)。段虽无覆电,闻(回答)天津遗老(前朝旧臣)言,自任力为保护。(等到)入京后,首先撤退防守醇邸(醇贤亲王奕譞)卫兵,一切得以自由。(但)阅昨日各报,圣驾已驻(帝王出行的车驾)东交民巷日本公使(衙门)中,脱险难而入坦途。此后惟(请)各友邦之共同保护而已。余草笔记(完毕)。不忍载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以后之事,仅载此条以增余痛。而夫己氏(某人,那个人)之肉,(怎)足食(吗)!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十月十五日记。

(全书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