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新鲜

心系天下,曝料奇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起跑线》:为什么印度的电影,中国家长看哭了?

(2018-12-05 06:54:26) 下一个

这两年来,原本给人“一言不合就尬舞”刻板印象的宝莱坞,终于在中国开始发光发热了。不说如今提到“印度片”就会想到的代表人物阿米尔.汗每年一部现象级爆款大片,“印度三大汗”的另外一位萨尔曼·汗的代表作《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在上映五年后才引进国内,缺乏宣传力度(包括遇上同期某“厉害了,我的强盗片”强行抢排片)的情况下仍获得了2.85亿的票房成绩。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相比起良莠不齐的好莱坞爆米花,宝莱坞似乎更是票房口碑双成功的代表。

 

为什么我们喜欢印度电影?

因为印度电影中反应的现实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存在,却又远比国产片能戳中我们的笑点、泪点和痛点。

 

正在上映《起跑线》,瞄准的就是印度的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与上学难的问题。而这样的敏感问题,不光是在印度,在同为第三世界的我国,同样有很多共同点。很多我们的媒体人不敢说的话,印度通过有些荒诞和喜剧的口吻说了出来,让人能在电影院心照不宣地会心大笑。也许为人父母者,更能体会藏在笑点里的辛酸与不易吧。

 

导演首先将焦点放在了“教育”这个在每个国家都是重点关注的问题上。不说“少年强则国强”这么宏观的大道理,至少对每个家庭而言,下一代永远承载着父母的期待与希望。中国自古有“孟母三迁”,现有举家陪读只为每年六月的高考。

 

因此在印度,学区房价远高于平均房价的情况下,拉吉夫妇仍花重金搬进了象征着“上流社会”的学区房区;因此为了一张入学表格,有父母深夜排队甚至准备了解决小便问题的水瓶;为了那政策规定的25%贫困生名额,有形成产业链的“假证”服务;也因此,为了通过对家长的面试,拉吉夫妇强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找顾问,找作家,甚至还要找时尚顾问,做的事情早已脱离了“教育”与“学校”,与孩子无关,却又是为了孩子教育的必经之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米塔与拉吉为了将自己包装成上流社会,拼命隐藏自己的“泥土味”——在派对上强行伪装却又露出马脚成为笑柄;在皮娅交不到朋友时要求她“只能说英语”;在为了应对检查而要搬去贫民区之前对学区房邻居拼命撒谎还伪造旅游照片。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让人为之悲哀。其实在邻居无数次露出心照不宣的嘲讽中,他们也许就像上窜下跳的小丑,却不自知。

 

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仔细看来,其实都早已脱离了“教育”。且不说父母的时尚品味和孩子的素质到底有无必然联系,作为印度人的他们,为了强行融入“上流社会”而不惜将民族语言作为与上流脱轨的“耻辱”避之不及,何曾不是丧失了民族自信的表现?

 

印度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近一个世纪,而独立战争的爆发点,正是因为英国对印度平民的民族歧视。在又一个世纪之后,自诩清高的“上流社会”却将语言作为区分“上流”与“下流”的分界线,自己对自己民族的歧视,也许才是最可悲和自卑的吧。

 

身为中产阶级的拉吉夫妇,为了摆脱自己的固化阶层,将全部的希望压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原本可以简简单单获得幸福开心的夫妻,在诸事不顺的进展中,夫妻关系也产生了巨大危机,孩子的教育不解决,米塔对拉吉就没有好脸色,在得知可以通过“特殊渠道”申请贫穷名额的当晚,本该庆祝的日子,又被突如其来的新闻打乱,变成生气与烦恼。

可以说为了进入私立学校,焦虑与烦恼已经远远大于幸福,而之所以产生焦虑,正是米塔口中的“如果无法进入私立学校,皮娅就无法幸福,就会因此而吸毒”。

 

但事实是,在学区房,皮娅因为无法融入而孤独,在贫民区,皮娅露出的笑容真挚和单纯许多。这样的对比,是藏在喜剧中的悲剧,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更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可以说是“把握当下”,可以说是“做你自己”,也可以说是,“知足常乐”。为了不属于自己的虚荣而产生的烦恼,永远会多于虚荣带来的满足感。

 

在我国,层出不穷的“兴趣班”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许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类补课和作业而塞满,其实父母何尝不心疼孩子的辛苦?也许他们的童年同样为之所累,却又必须在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将这种劳累带给下一代,一代又一代,形成死循环,成为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人。

木心在《贲于丘园》中说道:“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在电影中也恰好传达了这样的思想。上流社会与贫民区的物质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唏嘘,但上流社会保持着矜贵庸俗气息与贫民区朴素简单的幸福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上流社会因为皮娅说印度语而排斥她,贫民区却因为孩子会说英语而感动得落泪;在学区房米塔时刻照看着孩子,稍有不慎就提心吊胆,在贫民区,希亚姆却示意她让皮娅摔倒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爬起来。温室里的花朵固然有娇艳的外表,经历风吹的花朵同样有引人注目的筋骨。

影片结尾给了我们一个符合大多国人口味的温情反转和结局。但是这样的反转,却又隐藏着一些导演未说出口的“负能量”:中产阶级可以降低自己的标准去更低一级的阶层自娱自乐,通过金钱改变公立学校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但仍改变不了社会的丑态——即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阶级固化,公立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场表演证明自己,却无法赢得该有的掌声,拉吉可以通过义愤填膺的话打动部分上流人士的内心,却在他们家人的摇头下,只获得了自己妻子的认可和掌声。

这样一场看似热血的反抗,在社会上无法激起一点波澜,就像女校长所说:“政界、媒体、警察,可是他们的孩子同样在我的学校上学呀!”最后他们的反抗没有让邻居的孩子获得自己应有的名额,只能看似励志地将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公立学校。也许他们改变了学校的环境,让下层社会的孩子和上流社会的孩子同样优秀,但他们长大后,仍然会面对和家长会同样的窘境:优秀没有用,只要你的身上贴着“公立学校”的标签,你就无法赢得该有的掌声。

这也是阶级固化的根本所在——下层社会的孩子再优秀,简历再好看,但如果比尔盖茨看到两份简历,一个应聘者精通多国语言会乐器会马术会奥数,一个应聘者是自己孩子的同学,前者可以成为员工,但后者,更容易被录用为管理层。这就是“阶级”的真正含义,因为他们接触的不是更高等的教育,而是更优质的人脉。这个看似温情的结局,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讽刺。

Whatever,在和《头号玩家》这样的现象级巨制同档期竞争的情况下,《起跑线》能获得首周破亿的票房成绩和豆瓣8.1分的口碑,已经再一次证明了印度电影被忽略已久的实力。毕竟艺术片深刻而晦涩,商业片通俗却太过表面,宝莱坞在票房与内核之间维持了不错的平衡,又将我们不敢说出口的现实问题通过笑闹的方式反映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来也匆匆Lond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凡凡': 谢谢,回头让朋友从国内带一个碟过来:)
凡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朋友的碟片是国内买的。
凡凡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我昨天看了这部电影的碟片,朋友处借的。
ph2003 回复 悄悄话 印度的等级观念是历史遗留问题,每个人出生在父母的等级上,说自己的语言会暴露原来的等级
大荣确 回复 悄悄话 NETFLIX上印度片铺天盖地,很多还配有中文字幕。当然特别火的片子不好找。好片我都推荐给孩子看。这就是印度的软实力。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印度可以说更多的实话。
来也匆匆London 回复 悄悄话 真是好片子!在油管上看了介绍就掉泪了,但是还没找到完整的片子。你知道哪里可以看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