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伊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公公梁启超:是谁导演这场戏

(2015-10-22 07:35:19) 下一个

梁启超真是绵密周到。

几乎不用怀疑,单凭梁思成自己,可能压根娶不到林徽因这样的女神级人物,而林徽因若是没遇到梁启超,人生也可能达不到后来的高度,成不了女神。

林和梁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或许也可以说梁启超策划下的,两个知识分子家庭双赢式的结合。门当户对,当仁不让。

大师就是大师。梁启超的用心安排,成就了梁思成,也成就了林徽因。

几乎从林梁相遇的那一刹,梁启超的心里,似乎就已然朦朦胧胧摆好了一个局,一边是起点,一边是终点,中间过程,则需要他一点一点实现。

身为前辈,梁启超呕心沥血,亲手将梁思成打造成了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为国贡献栋梁;身为父亲,梁启超舐犊情深,亲自为梁思成挑选了一位无可挑剔的太太林徽因,成就一段佳话。眼光,最重要的还是眼光。

我们惊叹于梁启超的耐心和谋略。他养了好儿子,然后,找了一个好儿媳,功德圆满。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梁启超都及时出现,打点一切。

他的身影,俨然成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从相识到结婚过程中,最关键性的注脚。

那感觉就像,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人海中停滞的小船,梁启超是推动他们前进的帆。

梁启超人情练达,智慧包容,他往往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屡试不爽。他自有一套法则,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不痛苦的,有益的。他乐于为孩子们安排人生途,好让他们少走些弯路,少受些苦。

这是种艺术,教育的艺术,充满着爱与柔情。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在摆一个棋局——那也是善意的局。而梁启超则是那个下棋的人。

他是导演,全程导演这出戏,分分钟都切中肯綮。

 

林、梁的相遇,他一手包办。

1918年,梁思成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彼时,他们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一个十七岁,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稳重幽默,一个十四岁,玲珑可爱,神采飞扬,明眸善睐。

这样的相遇,绝非偶然,它有点像预热,彩排,仪式性的,不是相亲,却胜似相亲。

梁启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安排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见面,力图成全一对他看好的姻缘,但他却并不着急。他深深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强配的婚不顺,与其强行安排,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比如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由地培养感情,水到渠成。梁启超是睿智的。他在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中找到了一条中庸的途径:见面包办,交往自由,循序渐进,他的妥协式改革家的气质,在梁林相遇、恋爱这件事上,居然也意外得到展现。

林、梁的恋爱,他要管。

相遇是美丽的,但相遇只是一个开始。林梁的恋爱,梁启超积极促成。1920年起,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欧洲,遭遇徐志摩,父女俩都被徐吸引得心神打乱——父亲林长民和徐志摩玩起了假扮性情爱游戏。而徐志摩又弄到要为林徽因,同正在怀孕的原配张幼仪,实行离婚。纠结之下,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了国。

不难想象,林长民告别徐志摩,带着林徽因返乡,梁启超的推动作用恐怕不小。林氏父女回国后,梁启超也是“动作”连连。

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上海。梁启超立刻便派人把林徽因接回北京,仍旧安排林回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接林回京,梁启超一来是照顾朋友女儿,义不容辞,二来,他明显是想为梁思成创造机会,与林徽因多接触。

果然,不久,梁思成先生开始“登门”拜访林徽因女士了。他们已经有几年不见,亲密谈不上,更何况,没见面的这段时间,他们的变化都很大,生理上,心理上。彼此的感觉很懵懂。林徽因与梁思成这个同龄人,在精神层面,恐怕也没有她与徐志摩交往那么深。梁思成和林徽因比,要晚熟一些,他始终有些男孩子的天真气,在情感上,他则更依赖林徽因。梁思成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林徽因把梁思成领上了建筑之路。

与梁思成不温不火的拜访相比,徐志摩的追求显然要热烈得多。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到上海,聚会、游览、讲学等等事项把他的日程填得满满的,但他从未忘记过林徽因。正巧,梁实秋邀请他去清华文学社讲演,徐志摩星夜兼程赶往北京。此时,林梁并未订婚,徐志摩更有信心了。

婚约尚未履行,是为“不保险”。半途杀进来一个徐志摩,梁启超怎能坐视不理?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学生,相比只下,梁启超显然更偏向儿子。他一方面给徐志摩敲警钟,一方面督促梁思成和林徽因互订终身。前后就那么几天。梁启超便安排好了一切。1923年1月2日,他写信给徐志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若沉迷于不可求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梁启超的“善意”劝诫,徐志摩并不理会,而是据情力争,全力回击,“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如泣如诉,如歌如哭。梁启超无法,只好另一面催促梁林订婚,“生米煮成熟饭”,以绝徐志摩之念。

仅过了五日,即1923年1月7日,他在给女儿的信中便说:“思成与徽因已互订终身。”迅雷不及掩耳。徐志摩写诗,“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徐志摩求见,跑去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找在那里约会的梁林二人,直逼得梁思成挂出抵抗牌——梁贴了一张字条在门板,上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徐志摩见相恋无望,心才渐渐冷了。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些意料之外的状况,让梁启超揪心。1924年,梁启超和林长民等人主持的“讲学社”打算邀请泰戈尔访华讲学。老诗人泰戈尔当时已摘诺贝尔桂冠,德高望重,陪同人员,梁启超安排的是徐志摩。徐志摩也是诗人,且对泰戈尔仰慕许久,且英语流利,由他陪同,最为妥当。但没想到泰戈尔到京后,林徽因也加入进来了。她也是诗人,来“觐见”泰戈尔这样的大文豪,理所当然。于是,泰戈尔在北京的活动,基本都由徐志摩做翻译,林徽因做陪同。看当时他们的合照很有意思。中间是个白胡子老人,左边是金童,右边是玉女,珠联璧合。吴咏在《天坛诗话》里这样描述:“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副三友图。”泰戈尔的访问由于有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具有了浓厚的浪漫色彩。

还不止如此。5月8日,泰戈尔办寿宴。新月社操办,胡适当祝寿会主席,四百多位北京名流齐聚一堂。祝寿会上有一出泰戈尔的短剧《齐特拉》上演,林徽因饰演公主齐特拉,徐志摩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演春神代森塔。英伦三人行,又凑着这机会聚到了一起。剧情浪漫,台词华丽,诗意盎然,戏假情真……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死灰复燃,一时间各种流言传得沸沸扬扬。

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对林徽因很不满。

梁启超有些坐不住了。攘完了外,还得安内。为了平息一切,他决定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学习。先前梁思成出了车祸,林徽因去医院照看,天天去,就已经引起夫人李蕙仙和女儿梁思顺的不满——没出嫁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如此出格?很不大家闺秀!准婆媳矛盾一触即发。现在陪泰戈尔陪得满城风雨,夫人、女儿对林徽因就更加不满意。梁启超焦头烂额,唯有早些送他们出国,避开风头。为这事,他心理焦灼,大声疾呼:“思成和徽因,去年便有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这种地狱比城隍庙十王殿里画出来还可怕,因为一时造错了一点业,便受如此惨报,非受完了不会转头。”

好在时间是良药,后来误会消除了,云开雾散。

对于林、梁的学习,梁启超也是提点有加。

梁启超是一代名流,也是教育大师。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梁启超深信这一点。学校教的是规矩,出了学校,对规矩熟悉了之后,才能发挥巧。梁启超在教育上特别懂得循序渐进,他不信天才,而信养成,梁氏子弟小时候,就深受梁启超做学问风格之浸染,功底扎实。梁思成在决定走建筑这条路之后,梁启超怕儿子学得太专门,还特地督促,要梁思成学点音乐、文学、美术这些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这样日后的生活不至于太单调,单调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梁启超在教育上追求全面,中西兼顾,他要送梁思成、林徽因去美国留学,学点西方的学问,但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民族传统经的教养,即便是梁思成因车祸住院,他还不忘提醒儿子,利用这段时间,研读中国典籍,从《论语》《孟子》开始,恶补国学。他的计划和明确,他想让思成,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熟读甚至背诵那些修身养性的段落,然后读《左传》和《战国策》的全文,以增长智能和改进文体风格。若时充足,还可以读点《荀子》。

梁启超在学习上很有心得,他告诉思成,做学问原不必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要做到“优游涵饮,使自得之”才好。又说做学问要“猛火熬”、“慢火炖”,学习之后要消化,才能交替循环,生生不息。

 

林、梁的个人状态,他也高屋建瓴地去把握,去调解。

梁思成骑摩托摔坏了腿,毕生得穿金钢马甲,梁启超不悲观,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他和医生商量,让梁思成晚一年出国,他说:“你的一生太平顺了,小小的挫折可能是你磨炼性格的好机会。而且就学业来说,你在中国多准备一年也没有任何损失。”一年后,林徽因从培华女中毕业,考取半官费,两人携手赴美,一切刚刚好。

1925年,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在与军阀张作霖部作战时,中流弹而亡。向林徽因报丧的消息,落在梁启超身上。直接说,太伤孩子的心;不说?天大的事,作为女儿,林徽因有知情权。于是,梁启超先修书一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猜测。只是猜测。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

我们总还希望这消息是不确的,我见报后,立刻叫王姨入京,到林家探听,且切实安慰徽因的娘……

我现在总还存万一的希冀,他能在乱军中逃命出来。万一这希望得不着,我有些话切实嘱咐你。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惟一的安危,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这是第二层。

第二,这种消息,谅来瞒不过徽因。万一不幸,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她,但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她,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习,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

……

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便了,你们不必因此着急。

 

多贴心的父亲。一段话说得滴水不漏:有这么个消息,报纸登出来了,但消息还不确切,让孩子们不要着急,林长民还可能有生还机会。但是,第一要镇定,第二是让林徽因放心,即使她父亲去世,他梁启超也可以安排好她日后的生活。她娘也会被照顾到。最后是说,经济上不成问题。没了。这算是打预防针。紧接着,他又来第二封信,才坐实了林长民去世的消息。有了第一次的“预告”,林徽因就不会因为觉得“突然”,而突然崩溃了。信中还提及林徽因娘交代徽因的话:“只有盼望徽因安命,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

 

安命。这个中国传统女人最常有的心理慰藉的借口。现在也要轮到林徽因头上了。她能怎么办呢?最亲密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亲已死,年仅49岁。家里只有3000块存款,亲娘和弟妹的吃穿用度的处处要钱,尚在美国求学的林徽因,恐怕只有安命的份了。经济上的压力,未卜的前途,命运已经不允许林徽因有过多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绮思,她唯顺着梁启超安排的路,嫁入梁家,学成归来,安排工作,才最为稳妥安全。

 

或许她还可以求助于徐志摩。那个在伦敦遇见的,大她十岁的男子,曾经点燃过她的心灵之火,带领她走入艺术之门。可是,梁启超很快就送来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的消息。1926年的秋天,对林徽因来说,一定是难熬的,内心的纠结苦闷,无人诉说。她想知道远在北京的徐志摩的消息,可是,人在美国,跟梁思成交谈这事肯定不适合,写信给梁启超?梁思顺?还是写给她的母亲?似乎都不合适。林徽因焦灼着。1925至1926年,很可能是林徽因情感生活中最困惑的一年。旧的已经离去,新的还没到来,她站在十字路口,张望,带着忧伤。她知道,思成爱着她。尽管在美国的日子,她和思成,因为性格上的差异,产生了不少摩擦,而且在情感上,此时的梁思成也谈上不多成熟,但他的确是一个合乎理想的结婚对象——性格平易,年纪相仿,志同道合,家世通明显赫,她没有理由不跟他结婚。可是,林徽因还有个未了的心结。

 

1927年,胡适赴美,此行目的是:完成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胡到美国不久,就收到了林徽因的来信。她邀请他去费城彭校教育会演讲。显然只是幌子。林徽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在胡适那里,得到一些国内的消息。她是直性子,也不藏着掖着,直白写道:“我这两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残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意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胡适去了,还跟她谈了徐志摩,谈了徐志摩的新婚妻子,名媛陆小曼。当年为了她而离婚,苦苦追求她的徐志摩,而今也结婚了,林徽因的心情复杂而微妙。苦辣酸甜,往事种种,剪不断,理还乱,可是现在,唯有割断,大家各自好过,才算了结。胡适走后,林徽因想了很多。她给胡适写信,倾诉自己的心路:“那天所谈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全都忘不了的尤其是‘人事’。一切的事情我从前不明白现在已清楚了许多,就还有要说要问的也就让他们去不说不问了。‘让过去的算过去的’这是志摩的一句现成话。”她又说:“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也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过去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段话信息量很大。“过去的算过去的”,“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绝对的不怪他”——伤感,淡淡的哀怨,又强作洒脱,因果有数,事已至此,她必须一夜长大。虽然,还是会寂寞。

迎娶陆小曼,让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情感关系,一下子变得明朗化。秋风吹散了晨雾,未来的路,各自走好。使君有妇,罗敷自然也必须有夫,很快,学业有成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便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了。

 

梁启超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十年。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所以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她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对于这桩婚事,梁启超是种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然后,细心呵护,最终,结了一个瓜。梁启超喜不自禁——儿子长大成人,品学兼优,现在婚姻又将美满,娶一房众人羡慕的媳妇,夫复何求。

尽管梁启超此时是重病在身,事务繁忙,但长子结婚,他还是慎之又慎,礼数周全,一切合情合理。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的。结婚前,准备工作都有梁启超代为完成。他请朋友给两个孩子算八字,找出两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以及上三代的名字。然后走仪式,先是行文定礼,特别庄重,早晨起来是谒祖告聘,然后是男女两家用全贴拜见长亲,中午是大宴宾客,晚上是家族宴会。尽管新郎新娘不在现场,但大家喜乐如常。两方的聘礼都是玉,梁家给的是两方玉佩,一红一绿,林家原本想给玉印,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好工匠雕刻,所以暂时不刻,直接送璞玉。

聘礼的事,让梁思成忙得兴兴头头,精神上十分愉快。他好像一个老农,种了点庄稼,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梁思成还是放心不下,他怕两个孩子太小,办不好婚礼,一定要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代为请客,帮着张罗才放心。他还叮嘱他们,婚礼不要太奢侈,庄严就好,一切等回国补办。方方面面他都想到,甚至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后,梁启超先生在回信道贺之余,还不忘提到,“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连儿子媳妇结婚后“生理上的变化”他都考虑得到,心思细密可见一斑。

婚礼过后,是蜜月。梁启超全程指导,盘算好了一切。小两口打算来个欧洲行,梁启超早早安排好了行程,且推荐理由十分充分:“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够供此游,次则北欧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玛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寓教于乐,梁启超始终为孩子的提高和日后发展进步着想,用心良苦。

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在欧洲游赏,梁启超闲不住,又开始为他们的工作操心。

以他的社会关系和名望,帮儿子媳妇找份工作不难,但梁启超的要求不低,他不但要帮儿子媳妇找到工作,还要找到好工作,对未来发展有益的工作。他给梁思成夫妇写信,梁思成回信没提。梁启超有些不悦,写信给女儿梁思顺,抱怨思成不上心,“胡闹”。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梁启超还是安排好了一切,在是去清华大学还是去东北大学这道选择题中,梁启超替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主,选择了东北大学。他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那边建筑事业前途极有希望,到彼后便可组织公司,从小规模办起,徐图扩充……”梁启超总是能够坐一望二,把事情想得很长远。

蜜月度完,林徽因和梁思成回京了。拜谒父母。然后再图北上,去沈阳发展他们的事业。

梁启超看到儿子又黑又瘦,头筋涨起,很是有几分不高兴,但当他看到媳妇林徽因,他又开心了。她是他理想中的儿媳——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没有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新旧结合,堪称完美。

梁启超就是这样。他习惯于掌控大局,促成合乎他思想规范的结果。

他是一个温柔的传统维护者。因此,当徐志摩离了婚,又再婚,梁启超才会那样震怒。徐陆打破了梁启超的预期。他感到心痛,也预感不好的结果。他为徐志摩的放纵担忧。

他在为徐陆婚礼证婚时所说的一切,现在看起来如此忧愁而高明,他写信给思成、徽因,也做感叹,也是以儆效尤:“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

他有极大的智慧,从现在就能看到未来。他从来都知道,品性需要修炼,欲望需要约束,冲动是魔鬼。可是,他也知道,徐志摩是诗人,敏感而热情的诗人,陆小曼是名媛,我行我素的名媛,他们俩的结合,是火星撞了地球,无可阻挡,因而,梁启超感到了一种毁灭的哀伤。

他怒吼: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的,都是过来人!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不要再一次成为过来人。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为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面红耳赤,陆小曼几近昏倒。

梁启超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有秩序,而陆小曼和徐志摩,却努力破坏了这个秩序。

他们到底是两种人。一个立,一个破,一个是聚沙成塔,兢兢业业,成就辉煌,一个则是横空出世,燃烧生命,铸就传奇。

林徽因的前半生,遇到徐志摩,是开启感性,接触大师,点燃了她命里原有的热情之火。这火烧到连她自己都感到害怕,想要逃走。她和徐志摩太像,他们其实是一类人,一样敏锐,一样热情,一样富有诗意,但他们注定要走不同的路。

林徽因的前半生,在充满变数的最初,很庆幸有梁启超这样位贵人,他协助她和她的爱人梁思成,定下了稳若磐石的人生基调:理性,光明,向上。梁启超总是在她迷惘彷徨的时刻出现,一条小船眼看偏离航道,他使一把力,借一线光,立刻让它归于正轨。

梁启超究竟是大师。

他是改革家,学者,一代名流,但同时,他还是一位呕心沥血、循循善诱的父亲。

成长,教育,就业,成家……他允许你自由成长,但又给你法度之方,可商可量。

他从不把自己当权威(虽然他的确很权威),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孩子们的老师与朋友。

他仿似如来佛,孩子们则是孙悟空,凭他们怎么闹,还是逃不出他的五指山。他让孩子们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事实证明他总是对的。

他以一种惊人的洞察力和强韧的包容力,一手打造了几个出色的孩子。

遗憾的是,命运从来变化多端。

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不是父母们的续集,不是孩子们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们的番外。

梁启超恐怕想不到,即便他如此耗尽心神地安排、设计梁林——这样一对优雅、聪慧且拥有如此社会地位的伉俪,在未来的人生中,还是无力抵抗时代的洪流,于颠簸流离中,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梁启超的良苦用心,却没有白费——正是在那样一种苦痛的消磨当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散发出来的巨大人格光芒,坚忍,乐观,不屈向前,恰恰显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骨。

与梁任公,一脉相承。

他们身上都有种民国气质。传统中国的士大夫气质与西方之民主、自由气质两相融合,营造出前所未有的一代。

既读过经,又留过洋,然后,在战火中洗礼,成长,而后升华。

林徽因在李庄的一张相片最能代表这种气质:一件长衫,一身清癯,笑对苦难。

人生是变动不居的。但他们的人生观,坚若磐石。

梁启超逝世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生了女儿。

他们把她取名为,再冰。

用来怀念,她那个曾叫做“饮冰室主人”的爷爷。

梁启超先生。

 

 

摘自出版作品《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伊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细语呢喃' 的评论 : 谢谢细语 是我的作品 书只有国内可以买到。有时间我也会多放些文章上来。
细语呢喃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应该就是作者吧。是从自己出版的作品中摘下来的一段。《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到哪里可以拜读大作呢?
沉鱼 回复 悄悄话 很可惜现在中国有钱的家长里像两启超这样有智慧有责任心的人没有了,看看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就知道在物质上穷奢极欲地宠孩子,不懂得在精神上去培养一个高贵的人,所以虽然很富了可走出去言行教养上仍让人看不起。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哈哈哈,这完全不一样。当初的有钱人是有学问的人。今天的有钱人,都是靠关系,靠胆子发家的,当然不会懂得这些。甚至,连真正的投资都不懂
cloudhk 回复 悄悄话 这么厉害的父亲,替他们想的如此周到,孩子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梁启超原来这般婆婆妈妈俗不可耐。
巴乌力 回复 悄悄话 很可惜现在中国有钱的家长里像两启超这样有智慧有责任心的人没有了,看看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就知道在物质上穷奢极欲地宠孩子,不懂得在精神上去培养一个高贵的人,所以虽然很富了可走出去言行教养上仍让人看不起。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伊北慧眼摘来好文,这篇文章分析的太精致了,是啊,梁家父子和林女士都是非常让人尊敬和爱慕楷模,尤其思想家梁启超更让人敬仰。
爱吃肉的胖子 回复 悄悄话 梁公让人肃然起敬,就是儿子不随他。如果儿子机灵,还至于要父亲帮着搞定对象?林也是年轻,那个丈夫显然配不上他她。
飞舞的精灵 回复 悄悄话 好父亲,是孩子的福气。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梁林的文章、传记和电视片中,这篇文章角度独特、合情合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笔下很有功力,整篇文章引人入胜、十分清新。
我是在看八集电视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时,才注意到梁启超的家书,真可媲美《傅雷家书》,没想到梁任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生动的真性情人,有这样第一流人物指导人生,可谓起点极高,难怪梁林的人生完美而成就杰出。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味,其实梁启超、林长民都很喜欢徐志摩,可人生总有些界限无法逾越。
梁是学者、林是才女,徐志摩是难得一现的天才诗人。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谢谢!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没怎么看过梁启超先生的文章,零星读了一些他给子女的家书,肃然起敬。跟我们印象中一百年前的封建家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一位多么慈祥多么博学多么有眼光有深度的父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