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通过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从十九大报告看中国话语权的任重道远

(2017-11-16 12:11:24) 下一个

从十九大报告看中国话语权的任重道远

中共近期召开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新时代的开始。其实,对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的各类谈话进行分析后,笔者就曾预感并期待这届政府能够为中华民族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也是历史不断前进的必然。很简单,1949年标志着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直接干预(尽管还有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中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前两个阶段使得我们的硬件得以提高,现在需要我们的软件,亦即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要有质的提升,并能最终在这些领域里引领世界。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彻底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就需要增强我们的软实力。也就是说,中国说出的话要令人信服,使得国际社会愿意接受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愿意按照我们所提供的方法改变世界,最终使得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领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内的舆论集中在中国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在国际上对话语权的垄断。很显然,在中国看来,这是又一场激烈的竞争。

尽管笔者不否认国际上在这方面存在着竞争。但我们总是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事情并不一定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例如,国内舆论总是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各国在外太空的行为。但美国要送人去火星,并已经送探测器去太阳系以外的星空并不是从竞争的角度去思考的。相反,完全是从人类的好奇心,从人类要了解自身环境的愿望出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出发点,才使得美国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说,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国际话语权”这个问题。

与其紧盯在与其他国家在话语权上的竞争,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上面,放在如何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上面。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的文化有了质的提升,我们在国际上的表现也会水到渠成而有质的提高,包括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譬如说,这次十九大报告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可以不谈报告的内容,仅就报告的形式来谈如何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这次报告长达三个半小时,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报告。我相信这个报告是说给中国人民听的,也同时是说给世界人民听的。但是平心而论,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有多少人能够聚精会神地连着三个半小时不停顿地认真聆听并彻底领会?除了极个别专家,普通民众很少能做到,因为某种程度上这已超出了生理上的极限。一般来讲,一个半小时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更不用说还要理解和领会报告中深刻的含义。由此可见,仅仅从形式上来讲,这个报告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就有了折扣。

进一步来看,由于这个报告如此之长,所以各地方政府和机关要组织民众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这个报告,而这种传达方式由于国情在中国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能够组织世界各国人民来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让他们知道中国的发展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吗?显然不行。

为什么西方的人权,自由,民主等理念在国际上占尽上风?主要还是西方能够把这些理念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使一般的普通民众都能很快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得到他们的认同并产生共鸣。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基本上都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因为如此美国普通民众都还有精力去听,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即使说中国党代会的报告每五年才一次,所以要面面俱到,因而会很长。但只要超出人类的极限,再好的报告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中国历届党代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都很长,这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文化中亟需提升的部分。本质上来讲,中国文化是家长式文化,但这并不是贬义。家长式文化反映在父母对子女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家长要把自己的理念,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子女,而子女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育。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注重的是如何能够有效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子女能够理解和接受。但这种文化的局限性是忽视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也就是忽视了子女作为个体的想法和感受。

同样,这种文化表现在政府层面就是政府要把自己的政策写清楚,讲明白。可以想象起草报告的专家们逐字逐句地认真推敲每一段内容的情景。但他们唯独忽视了听取报告的人民的感受。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人们是不是会累了?精力是不是会下降?效果是否会打折扣?当然,在中国总是可以组织大家进一步学习,但这种想法拿到国际上就行不通了,这自然也就会影响中国的话语权。归根结底,由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关注于如何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而忽视这种做法是否能让听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并取得共鸣。

人们可能会说,在国际上我们会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但这在操作上是不现实的。试想,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长篇大套,难以想象他一到重要场合就能做到语言精练,言简意赅。事实上,现在国内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在做形势报告时常常要讲两个小时左右,这实在是太长了。而在西方,政治家们总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包装成简单精炼的语言,以期能让听众很快就理解并接受,让他们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这是上百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因为他们的制度逼迫所有的发言者必须要尽快和听众产生共鸣。回顾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执政者没有这种紧迫感,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就会完全不一样。正因如此,我们仅仅在表达方式上就有了缺欠,致使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一直难以提高。

所以,中国需要从自身的提高做起,从关注和他人的交流做起,既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持续下去,我们的文化就会得到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得到增强。

读者可至智库网站 http://wenhuashijiao.blogspot.com/ 阅读更多的评论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