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

看现在 忆过去 想写就写写
正文

哪里最热?中国?美国还是非洲?

(2017-07-25 12:30:17) 下一个

     这几天高温肆虐中国,想想我原来住的城市是最为有名三大火炉之一,现在恐怕也被越来越多的新火炉城市所替代,确切地说不是替代,而是火炉无所不在,遍及全国各地,长江黄河。过去我是情愿手抱热水袋,与汤婆子共枕一冬,也不愿意过那汗如雨下的酷暑三五日的人,对高温的恐惧尤甚。           

     看到微信中天天 都是热!热 ! 热 ! 的帖子,一时心血来潮,想写些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看看到底哪里最热。

    下面是南京的天气预告。7月23日5am实时气温,29℃. Feels like(感觉)43℃,humidity(湿度)88%,中间图片是36小时的温度,周六中午37度,感觉45℃(最高), 夜间28℃ ,感觉33℃(最低), 最下面图片是7天气温预测,显示出下周白天气温在37~38℃之间,感觉45~47℃.

   下图是美国加州棕榈泉(palm springs)的温度,美西的死亡谷,棕榈泉,拉斯维加斯等旅游地被公认为是最热的天气,22日下午4时,实际38,感觉40℃,36小时预测最高43℃,夜间最低28℃,湿度19%。7天中预测最高的一天44℃,感觉47℃。最低28℃.

   再看非洲北部的马拉喀什,摩洛哥的最南部城市,也是这个国家最热的城市之一,同样的时间,实际27℃,感觉27℃,36小时夜间最低17℃,中午最高32,平均湿度28%,7天预测白天最高40℃,最低夜间19℃。

    哪里最热?从字面上看, 棕榈泉和马拉喀什的实际温度都比南京高,但仔细注意,南京的温度自己的感受要比实际高得多,而美国棕榈泉实际温度和自己感觉差不多,非洲好些地方的温度则和南京相反,自己的感觉都比实际温度要低。关键就在于湿度,看上面图片的湿度,南京88%,棕榈泉19%,马拉喀什28%,湿度越高,人就不舒服,有时30度就感觉像40度一样难以忍受,而湿度低的非洲一些地方即使40度就像30多度,中午在太阳下或是运动时会出汗,树荫下不运动就不会有汗,黄昏后得不停地加衣服,短袖,长袖,夜间也不必天天用空调。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皮肤急易灼伤,因为你并未感觉在40度的高温下行走。所以湿度是评判高温很重要的标准之一。

    今年的五月初和六月下旬分别去了棕榈泉和摩洛哥的沙漠地区。体验风景的同时也体验的了当地的气温。

    从洛杉矶到棕榈泉开车约一百多英里,我们要去的是Mt San Jacinto(圣哈辛托峰)公园。一路就在山里转,路边是碎石荒草,少有绿树。  

   越来越感到温度上升,但是奇怪的是不远处的山峰还有积雪。山脚下是沙漠,说明这一带温差相当大。

   在这里看到最多的就是风能发电机,覆盖于整个沙漠。

棕榈泉空中缆车(Palm Springs Tramway)站口。

     

     从停车场到缆车入口处有一段上坡路,虽然不长,但走上去还是气喘吁吁,头上的汗都冒出来了。天气预报当时棕榈泉的平均温度是38~39℃,实际的感觉是中午40多度,夜间不到30度。

    棕榈泉的空中缆车是世界上最大的360度旋转缆车之一,1963年开始运营,也不断升级换代。旋转缆车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原地不动,缆车不停地360度旋转,任何的角度每个人都能看到。现在全球有三大旋转缆车,另两个分别是瑞士的铁力士山和南非的桌山。

    三大旋转缆车已坐过两个,两年前坐过南非的桌山缆车,瑞士去过没坐过,因为二十七八年前口袋里没银子,只好“望山兴叹”。

    San Jacinto Mountains,海拔10,804英尺,这座山的山脚下,就是棕榈泉城。缆车道建于两个山峰中间,短短的10分钟就从海拔仅为400英尺的沙漠荒地,爬到8,516 英尺高的Mountain Station 站,

     许多游客在缆车启动后突然的直升向上都哇的尖叫起来,因为有过桌山缆车的经历,我也没有感到多吓人。

    下面照片中顶部一大片黄沙地就是棕榈泉,温泉、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布遍全镇,被誉为休闲度假胜地。

    明显地看出这个沙漠城夹在两山之中。北侧是San Bernardino Mountain,南侧就是San Jacinto Mountains。

   

 

     再往上城市的轮廓就越来越小了,湛蓝的天空出现在眼前。只要是低洼处就有水,有水就有绿。这是沙漠地质的特点。

     

 山顶处的观望台,可以把整个棕榈泉城一收眼底。

  黄黄的一大片,右边隐约有点绿是棕榈泉城,这就是西域。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西域的风景都如出一辙。

星罗棋布的白杆子是风能发电机,在加州的沙漠中比比皆是,成了一道风景线。  

 山顶有好几个步道,最容易走的也要一小时,我们就选择最简单的,许多徒步登山爱好者也有从山下爬到山顶的,需要一天时间。

山顶风景

   最不可思议的是,山下烈日炎炎,山上却凉风习习,温度骤降了二十度,就仅仅二十分钟。提前看了天气预报说是山上只有十七八度,在进公园前的一刹那仍被近四十度的高温吓到,怎么都不信山上会这么冷,犹豫了片刻才带上夹克,看着短衫短裤的人簌簌发抖,更觉得我们的决定绝对是英明之举。

 下山之后,顿时又觉得脑袋热血沸腾,犹如至于人间炼狱。小心翼翼地发动汽车,感觉轮胎都要融化了。

 一路向棕榈泉开去,车内仪表显示外面的温度是50 ℃,时间16:47 

   

 一路上仅看到一人在行走,我都替他捏把汗,该不会中暑吧,这是个很强悍的美国佬。

     傍晚去了一年一度的当地印第安人节日,当地居民都会拿上自家拿手的食物,艺术品摆摊,吸引了不少游客。

     虽然下午的酷热仍未散去,但是阵阵凉风已扑面而来,走在路上已感觉没有太大不适。

     19:06   36 ℃ , 仅两个多小时,温度已降了十多度。

 

    为什么叫white party?不明白。

 

  自家做的点心。 

   烧烤牛肉汉堡的汉子,看到火焰腾起的一刹那,再也不会想到几个小时前这里的气温还是四十多度,如果不是温度迅速地降下来,不仅会把游客吓到,自己也会烤成肉饼。

 

印第安人的绘画。

                   

  印第安人在卖他们的音乐唱片。

西部牛仔民间音乐家。

     我们一直思索着这里温度会变化那么大,有点像以前我们称之为弄堂里的过堂风那样,是不是与地理地形有关?后来看了网上的解释,棕榈泉夹在山脉之间,使得公路通过的隘口成为一道天然的风洞,这个风洞的风力效应足以大到可以驱动风力发电的风车,而每年高达三百天以上有定时定向的强风,在近二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竖立着约四千座发电风车。足以提供棕榈泉地区的民生用电及整个Coachella Valley的农业用电。棕榈泉还有个叫“风之旅”的旅游线路,也是旅游观光的新潮。如果风力很小,这里的热天就很难过了。也不会是布满温泉、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的休闲度假胜地。

     我们住的是新落成才两个月的酒店,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峦之中,山脚下是高尔夫球场,周围环境也相当优美。早晚的温度非常适宜。丝毫也不会想到与中午的高温有如此大的反差。

    处于沙漠地带,不毛之地里的一块绿洲,水源相当的重要,San Jacinto的山泉水、科罗拉多河水以及深层的地底溫泉是其来源,花草的旁边都安装了伸出地面的水管,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就要进行人工浇灌,否则40度的高温立刻就能将花草晒枯。棕榈这个本身就带有热带气候的植物,加上泉字,你感到这个城市名还真是名副其实。

第二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圣地亚哥,据出发地约150英里,途中还要经过一个叫Palm Desert(棕榈沙漠)的小镇。沙漠替代了泉,听起来就有些可怕。

10:06,温度已达36 ℃.   

  在这个公园处停留了片刻。

   

 这个步道顶端有个小凉亭,注意到仍有人往上爬。

40分钟后的温度43℃,我们在Coachella Valley观景台停下,这里是个农业区。

向下看我们开过来的公路。不愧为棕榈沙漠。

离沙漠越来越远,距圣地亚哥越来越近,道路也变得宽敞起来。

  14:27分时的温度,已降到20℃. 关掉了空调,披上了外套。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出发地,气温要比北部的几个城市高,我们去的那两天,中午温度在35度左右,比一周前低了3度,很幸运。

    这座城也称为红城,所有的土地,房屋一律都是褚红色。给这座城市又添加了几分热度。是我们去的六城市中最热的。 当时的感觉是一种干热,所以不是那么难忍。洗过的衣服在室内两小时就干。除了午后一点到三点回酒店休息以外,其余时间都能走,树荫下,建筑物下不动只是微汗。比中国的火炉城感觉要好得多,本地人基本都是阿拉伯长袍。不管温度多高。

 

 大部分的撒哈拉沙漠团从这里出发。全程600多公里才能到达沙漠的边缘。这又是一个对热的考验。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占全洲总面积的25%。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摩洛哥属北撒哈,那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夏日会到50℃,冬日会零度以下。

必经之地是翻越阿特拉斯山脉,这座2400公里长的山脉把地中海南端和撒哈那沙漠隔离开来。也把撒哈拉的炎热阻挡了不少。远古时代由于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相连,阿特拉斯山脉在地质上是现美国和加拿大阿帕拉契山脉的一部分,在非洲和北美洲板块相撞时形成,当时远比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要高。许多山峰上还有冰川时期遗迹,高的山峰终年积雪。目前最高峰4000多米。

山上有绿树,也有人家,随着越走越远,绿树也渐渐稀少。

tizi n tichka pass,提什卡山口,这种壮观险峻的公路在大山里不少见,这不是最险峻的。也不是最漂亮的。是1936殖民时期的法国人建造的。

Ksar Ait Benhaddou(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 前撒哈拉居民聚居区。起建于公元八世纪,在防御墙内建造堡垒房屋,Ksar就是堡垒,四周还有修建的箭塔作为抵抗外来入侵。 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经典范例。198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六十年代起,好莱坞许多大片在这里拍摄。

一路的行程中,白天最感热的就是筑垒村,因为是中午,从山脚下爬到山顶需要一段时间,但也不是汗流浃背,是可以忍受的那种热。

这种房屋结构是用当地的红泥巴加干草做成砖胚搭建的,很不牢靠,但是墙体厚实能抵御夏日的酷热和冬天的严寒。  

在雨季时,居民与外界的交通需要淌水或借助毛驴过河,后来政府帮助建造了桥,现在是夏季,河床已干涸。 

许多居民搬到了河对岸较新的住宅。年轻人不断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老建筑群多为旅游点,附近居民白天去老城摆摊,晚上回新宅自己家。

dades gorge达德斯峡谷, 被称之为猴掌特殊地貌的一块。林立嶙峋,起伏突兀,看见有人攀登。

    Dades河谷的绿地,只要有水源就有绿地,就有居民,随着沙漠化严重,可种植的土地就越来越少。这块河谷很漂亮。一般种植椰枣和橄榄。

 

 Todra Gorge 托德拉峡谷,冰川时期形成,最高离地面300米,最窄处10米。两天的路程感觉还是与美国西部犹他州的南部和亚利桑那州的北部相像。

 

    第二天傍晚到达撒哈拉沙漠边缘,必须放下行李,带上大量的水骑骆驼进入沙漠,夜宿帐篷。夏季因为气候炎热,进沙漠推迟一小时,次日早晨出沙漠提前一小时,也就是下午六点之后出发,早晨四点必须出来,所以也错过了日落日出的最佳时间,六点之后并无感到很热,那天无风,感到有些闷热。有风时沙子会漫天飞扬,相机镜头特易损坏。那晚确实是无法入睡,帐篷营地建在沙丘的低洼处,因为这里有水源,帐篷一点不透气,并且是无供暖和空调设备的,棚内温度足有30度,但蓬外很是凉意习习,许多人夜宿户外,拍摄星空。早晨起来刮起了风,没有丝毫热的感觉。感觉就是二十度多点。而初冬早春进沙漠的都得穿上羽绒服,盖上七八条毯子,帐篷里。骑骆驼并非容易,很辛苦,虽然每次仅一个半小时,臀部疼了两天才好,看起来浪漫,实际很辛苦。

我们驼队的牵骆驼人穆哈默德。

早晨最后时分,太阳才升起。

   完成撒哈拉的行程之后,我们又开始了北去菲斯的路程,约450公里,前两个小时还需用空调,后来感觉温度不断地下降,要求司机关了,傍晚时分到达了菲斯,菲斯被认为是个中世纪活化石的迷宫老城,保留着千年古城的风貌和九千多条巷子。当客店老板到路口接我们时,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真幸运,三天前这里的气温还是43度。”

   快要到菲斯时的沿途风景,地貌已完全改变。

水肥草绿牛羊壮。

    媒体曾问过在中国工作的非洲人,究竟是非洲热还是中国热的问题时,他们都说中国热,许多国人不相信。虽然我未去过东非西非,但去过近赤道的新加坡和马拉西亚,那里的热远比北非南非热得多。所以我还是相信他们的话。

    通过这两地的的游玩,再回想我所呆过的中国夏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最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风景优美! 热点怕啥! 中国的热加湿加雾霭使人感觉不舒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