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资料
正文

隋唐系列十六:永贞改革之七:唐宪宗贬斥八司马

(2018-06-17 19:27:42) 下一个


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八月十七(癸丑),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节度副使兼行军司马刘辟自称西川留后。


十月初三(戊戌),唐宪宗李纯任命宰臣剑南安抚使袁滋为检校吏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照样带着同平章事的头衔(《新唐书》作袁滋罢相);然后内征刘辟为给事中。


同时,舒王李谊病故。他本名李谟,是唐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李邈的儿子。因为他年幼,唐德宗李适还是亲王时就很可怜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大历十四年(779)六月,他封舒王,拜开府仪同三司,与通王和虔王同日受封。唐代宗还下诏给所司部门,他的开府俸料必须每月供给,但很快因为动乱而取消了。建中元年(780),唐德宗任命他为四镇北庭行军和泾原节度大使;任命泾州刺史孟皞为节度留后。他因舒王是爱弟的儿子,在诸王中年龄最大,所以军国大事总想叫他亲身经历,让他试试。


翌年,尚父郭子仪病重,唐德宗登御紫宸殿,命令舒王带着制书去看望他。舒王头戴远游冠,身穿绛纱袍,乘坐帝王的象辂车,驾驭驷马,后面还有飞龙骑士三百人跟随。乐府的乐官都穿着裤褶骑马在前引导,组成仪仗但不奏乐,因为那时正在所谓“遏密”(即帝王去世期间不奏乐)期间。到了府第门口,郭氏子弟迎拜在门外,但舒王没有答拜。郭子仪卧床,不能起身,只是用手叩头谢恩而已。舒王解下头冠珮玉,用平常的服饰传诏,慰劳问候了郭子仪。


建中三年,蔡州主帅李希烈反叛,唐德宗下诏派哥舒曜出讨。八月,李希烈亲自率领三万部众将哥舒曜包围在襄城。唐德又下诏派河南都统李勉驰援。李勉舍下襄城,命令大将唐汉臣等人挑选劲兵去袭击许州,以解襄城之围。唐汉臣他们还没到许州时,唐德宗就派中使追他们回来,责备他们违诏。官军班师时被叛军趁机追杀,结果唐汉臣的部众大败。李勉担心东都危急,只好分兵数千赶赴洛阳,结果又被叛军隔绝。叛军加紧急攻汴、滑二州,李勉逃往宋州,造成朝廷大为震动,唐德宗于是下诏,任命舒王为扬州大都督,持节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兼诸军行营兵马元帅,改名李谊。又因为舒王和哥舒翰声音接近,引起士卒私下议论,唐德宗便改封他为普王,让他统摄诸军,进攻李希烈。唐德宗还任命兵部侍郎萧复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元帅府统军长史。根据旧例元帅府有行军长史,因为萧复父亲名萧衡,所以将行军改为统军。唐德宗又任命新任潭州观察使孔巢父为右庶子、兼御史大夫,出任行军司马;任命山南东道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樊泽为谏议大夫、兼御史中丞、行军右司马;任命刑部员外郎刘从一为吏部郎中、兼中丞;任命侍御史韦儹为工部郎中、兼中丞,一道出任元帅府判官;任命兵部员外郎高参为本司郎中,出任元帅府掌书记;任命右金吾大将军浑瑊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中军虞候;任命江西节度使嗣曹王李皋为前军兵马使,鄂岳团练使李兼为他的副手;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耽为中军兵马使;任命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为后军兵马使;任命左神武军使王价检校太子宾客;左卫将军高承谦检校太子詹事;前司农少卿郭曙检校左庶子,前秘书省著作郎常愿为秘书少监,一道出任元帅府押衙。但唐德宗这道冗长的任命并未实行,因为正遇上泾原兵马哗变,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唐德宗最初得知泾原兵士因为没得到赏赐而很有怨言时,让李谊和翰林学士姜公辅去传诏安抚,答应给他们厚赏。他们走到内门时,泾原士兵已经在宫阙前布阵了。李谊只好狼狈跑回,然后簇拥着唐德宗逃往奉天。朱泚叛军攻城时,李谊昼夜传诏,慰劳诸军,衣不解带地忙了个把月。他跟从御驾回宫后,重新被封为舒王和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如故。这时他去世,唐宪宗为他取消三天朝会。


十月初五(庚子),南诏使者赵迦宽来参加唐德宗下葬山陵的仪式。同时,浙东观察使贾全去世。次日,吐蕃使者论乞缕前来进贡唐德宗山陵用的金银衣服。同时,太常寺提议为大行曾太皇太后沈氏谥号为睿真皇后。


这期间,隐居山人罗令则自长安前往普润,谎称得到太上皇诰命,向秦州刺史刘澭征兵,并劝刘澭起兵进行废立。刘澭将罗令则绑送长安,朝廷将他及其党徒一道杖杀了。


十月十一(丙午),唐宪宗任命华州刺史杨于陵为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取代贾全。次日,朝廷将桂州的纯化县改为慕化县,蒙州的纯义县改为正义县。


十月十四(己酉,《旧唐书》误作乙酉),朝廷将神武孝文皇帝安葬在崇陵,庙号德宗。


十月十九(甲寅),唐宪宗任命刑部尚书高郢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任命御史中丞李鄘为京兆尹;将原京兆尹王权贬为雅王傅。因长久下雨,京师盐价昂贵,朝廷拿出库盐二万石平价卖给百姓。


十一月初四(己巳,《旧唐书》误作乙巳,《新唐书》和通鉴同),朝廷将睿真皇后和德宗皇帝的神主牌位正式搬进太庙(《新唐书》说朝廷祔睿真皇后于唐代宗的元陵寝宫,即和唐代宗虚葬一道)。礼仪使杜黄裳等人建议说:“国家的礼法根据周制,太祖犹如后稷,高祖犹如文王,太宗犹如武王,都不迁移。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请求将他的牌位迁移到西夹室。”唐宪宗准奏。


十一月初七(壬申),唐宪宗将正议大夫和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韦执谊贬为崖州司马。韦执谊因为曾和王叔文唱反调,又是杜黄裳的女婿,所以才最后被贬斥。然而王叔文败后,韦执谊也知道自己失势,灾祸迟早要来,所以虽然还是宰相,却很不自在,总是有气无力的;听到人行走的声音,就惊慌失措,脸色惨白,直到被贬斥时都是这样。


同时,夏绥银节度留后杨惠琳造反。


十一月十三(戊寅),唐宪宗任命韩全义为太子少保,让他在这位置上退休致仕。


这期间,润、池、扬、楚、湖、杭、睦、江等州干旱严重。


再说,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不肯奉诏入朝,拥兵自固。袁滋害怕他的强盛,逗留着不敢前往。唐宪宗十分愤怒,将袁滋贬为吉州刺史,并重新任命右庶子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任命左骁卫将军李演为夏州刺史兼夏绥银等州节度使。


朝廷的舆论都觉得将某些王叔文的党羽自员外郎贬为刺史,惩罚太轻。十一月十四(己卯),唐宪宗将韩泰进一步贬为虔州司马,韩晔贬为饶州司马,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又将河中少尹陈谏贬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贬为连州司马,岳州刺史程异贬为郴州司马。这七人连同早先被贬为崖州司马的韦执宜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与王叔文和王伾并称永贞改革的二王八司马。


八司马之首的韦执谊是京兆人,父亲韦浼官位卑微。韦执谊幼年时聪俊有才,进士及第,应制策时高等得中,官拜右拾遗。他被召入翰林院当学士时才二十几岁。唐德宗对他尤其宠异,常和他唱和诗歌,与裴延龄和韦渠牟等人出入禁中,备受顾问。唐德宗生日时,皇太子献上佛像,唐德宗命令韦执谊为画像写赞,然后让太子赐给他缣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到东宫感谢太子,因为没多少话说,太子于是顺便问他:“学士认识王叔文吗?他真是位了不起的人才。”韦执谊因此和王叔文交往甚密。很快他因母亲去世丁忧,服完丧后,起复为南宫郎。唐德宗时常召他到禁中应对。


贞元十九年(803)时,补阙张正一因上书言事得到召见。王仲舒、韦成季、刘伯刍、裴茝、常仲孺、吕洞等人因曾是他的同僚,关系很好,所以得知张正一被召见后,一道前往祝贺他。有人告知韦执谊说:“张正一等人上疏议论先生与王叔文朋党的事。”韦执谊信以为然,便利用召对的机会上奏说:“韦成季等人朋党聚会,觊觎高位。”唐德宗让金吾去打探,结果发现他们果然相从过密,还多次在一道饮食。唐德宗于是将韦成季等六七人全都贬斥,而当时人们都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唐顺宗即位后,因久病不能亲理朝政。王叔文当权用事,便想启用韦执谊为相,于是将他自朝议郎、吏部郎中、骑都尉和赐绯鱼袋,提拔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并赐金紫官服。王叔文想要专权,所以让韦执谊在外为相,自己在内当政。韦执谊既然得到王叔文的引荐重用,便不敢负情,然而迫于公议,也时时不同意王叔文的意见,然后秘密让人去向王叔文致歉说:“不敢有负盟约跟王公唱反调,只是想共同成就国家的大事罢了。”王叔文愤怒地骂他,两人因此成了怨仇。韦执谊通过王叔文才得到相位,所以也想和他有些矛盾,好掩盖这一事实。当唐宪宗得到内禅后,王伾和王叔文的党徒都被驱逐。唐宪宗觉得韦执谊是宰相杜黄裳的女婿,所以好几个月后才将他贬为崖州司户。当初,韦执谊出自卑微官职,经常有所忌讳,不愿意人们提到岭南州县。他成为郎官时,曾和同僚到职方观看地图,每次人们在地图上指到岭南州县时,韦执谊马上让人转到其它地方,还闭目不看。当他拜相后来到办事的厅堂,见到北壁有副地图,居然因此七八天不到中书省。后来硬着头皮到那里看了一眼,结果发现是崖州地图。他觉得这是不祥预兆,很不放心,也不敢说出口。当王叔文被贬后,他果然也被发配到崖州,后来死在贬所。


韩泰在贞元中年经累迁官至户部郎中,王叔文起用他担任范希朝的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韩泰最能筹画,在暗中经常帮作决定,深得王伾和王叔文的器重。他这时被贬为虔州司马;后来量移为漳州刺史,不久迁往郴州。


韩晔是宰相韩滉的族子,也有俊才,因依附韦执谊,所以经累迁成为尚书司封郎中。王叔文败后,他被贬为池州刺史,这时又改任饶州司马。后来他被量移为汀州刺史,又转到永州,最后死在那里。


八司马中最有名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字子厚,是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的后裔。他曾伯祖柳奭是唐高祖朝的宰相,父亲柳镇曾任太常博士,终在侍御史位上。柳宗元少年时就绝顶聪明机警,尤其精通《西汉诗骚》。他下笔构思,可以和古人相比;文章的体裁精密细致,璨若珠贝。当时风流人物无不推崇他。柳宗元进士及第,应举宏辞后被授予校书郎和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他成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和韦执谊当权用事,尤其宠待柳宗元。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被秘密引入禁中,朝廷要和他们商议大事。他后转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本想重用他,但没多久自己就败了,柳宗元和同辈七人全都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路上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流放贬逐期间,他涉履蛮荒,历经瘴疠;山路崎岖,道途险阻,给文人骚客带来不尽的郁悒忧伤。柳宗元经常写情叙事,文情并茂。他写了骚文十多篇,读的人无不为他感到凄凉恻隐。


元和十年(816),他因量移成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转为播州刺史,制书下来时,柳宗元跟亲朋故友说:“刘禹锡母亲年高,如今被派到蛮人地带当刺史。西南是绝域,往返得有万里,他如何能带着母亲偕行?如果母子不在一个地方,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挚友,怎忍心见到他落入如此处境?”当即起草奏章,请求将柳州授予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刚好御史中丞裴度也奏请这事,刘禹锡终于被换到连州。


柳州的当地习俗,经常用男女典当钱财,过期不还则被债主占有。柳宗元在那里改革了这一陋习。即使已被占有的,他还拿出自己的私钱赎回他们,归还给父母。江东和岭南之间想成为进士的,都不远数千里前来追随柳宗元为师。凡是经历他门下的必定成为名士。他著述的盛况,名动于时,人们都说柳州这么说柳州那么说。柳宗元留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去世,终年四十七岁。他儿子柳周六和柳周七那时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儿回京师,当时人们都赞赏他的义举。这些都是后话。


刘禹锡字梦得,是彭城人,他祖父叫刘云,他父亲刘溆曾任历州县令的僚佐,世代以儒学著称。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又登宏辞科。刘禹锡精于古文,擅长五言诗,流行体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华丽。他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当从事,负责记室,杜佑对他异常礼遇。他跟从杜佑入朝成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关系很好。


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用事,许多一心进取的后辈都来投靠他。刘禹锡尤其得到王叔文的赏识,觉得他有宰相的才器。唐顺宗即位,因久病不能亲理政事,禁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的手笔。他引荐刘禹锡和柳宗元进入禁中,和他们商议政事,对他们言听计从。刘禹锡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他颇为仗恃威权,中伤品行端正的士人。柳宗元历来不喜欢武元衡,朝廷便将他由御史中丞贬为右庶子。侍御史窦群上奏指责刘禹锡奸邪乱政,不宜在朝。窦群因此当天就被罢官。韩皋凭藉出身贵门,不肯依附王叔文,也被支出担任湖南观察使。刘禹锡在任上凭自己的喜怒凌辱他人,京师人士都不敢对他指名道姓,在路上只能以目相视。当时人们把这些人称作“二王、刘、柳”。


王叔文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路上又被贬为朗州司马。郎州地居西南夷,地方习俗边僻寡陋,周围都没有可谈得来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靠吟咏文章陶冶性情。蛮人的习俗喜好巫事,总是在那些滥建的淫祠打鼓跳舞,还唱些俚语的歌谣。刘禹锡有时也参与其间,就像一般的文人骚客那样,写作新辞,用以教导巫祝。所以武陵溪洞间的夷歌,很多用的都是刘禹锡的辞。


当初,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冒犯众怒,唐宪宗也很恨他们,所以一贬再贬,制书里还专门有“逢恩不原”的诏令。然而执政大臣爱惜他们的才华,想洗涤他们的罪过,逐渐加以序用。刚好八司马之一的程异重新执掌转运使,朝廷于是下诏任命韩皋和刘禹锡等人为远郡的刺史。但武元衡当时在中书,指使十来名谏官论奏反对,说不能重新启用他们,朝廷也就算了。


刘禹锡长年在湘、澧之间,郁郁不乐,趁闲读了《张九龄文集》,叙述感想时写道:“世人称曲江(张九龄是曲江人)为相,建议说不应将罪臣流放到好的地方,所以大多贬官都被迁徙到五溪的不毛之乡。今天读了他的文章,见到他自内职被贬去主管始安(桂林)时,有过对岭南瘴疠的抱怨。自从罢相退守荆州之后,他又有拘禁囚徒那般的反思。他借托禽鸟和寄辞草树讽刺时世,郁然有文人骚客的风格。嗟夫,自己出身在遥远的僻壤,一失意就无法忍受,更何况出身豪门士族的人,何必一定要将他们发配到穷山恶水,然后才感觉痛快!舆论都认为曲江是位良臣,一眼就看出那胡人(安禄山)有反相,并以跟凡夫俗子同列为耻,还为此秘密启奏和当廷谏诤,即使古代哲人也赶不上他。然而他不为后代着想,最终成为无人祭祀的孤魂。难道不正是因为嫉妒心太强而失去仁恕,所以遭到阴间的谴责,即使前头说的两件美事也无法弥补?不然的话,为何袁公(指东汉的袁安)平反楚郡冤狱后会造福四代?所以和曲江相比较,神祗是能欺骗的吗?”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自武陵被召回,宰相又想将他安排在侍从的官署。当时刘禹锡曾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词语涉嫌讥讽朝政,让执政大臣很不高兴,重新将他支出朝任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堂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播州位处西南边远,是猿狖所居之地,人迹罕至。刘禹锡诚然理应获罪,然而他的老母必定前去不得,这样将不得不和她儿子作生离死别。臣担心这有伤陛下以孝理政的风尚。还请求稍屈章法,适量将他移到近处。”唐宪宗说:“作为人子,每件事情都必须格外谨慎,常考虑到不让亲人担忧。如今刘禹锡所犯的罪行,比他人更重,爱卿岂能以此为他辩护?”裴度无言以对。许久后,唐宪宗脸色缓和了些,说:“朕方才说的只是指责作儿子的事,然而终究不想伤害他亲人的心。”于是改授他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因此离开京师又有十多年,并接连在数郡任刺史。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他自和州刺史被征召回朝,拜主客郎中。刘禹锡对先前的事情还有怨言,又写了《游玄都观诗序》说:“我贞元二十一年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当时此观中没有花木。那年我出牧连州,很快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居住十年后召回京师。人人都说道士亲手种植的红桃满观都是,犹如晨霞辉映,我便有诗表达一时的事情。很快又出外任职州牧,至今已有十四年。现在又得为主客郎中,因而重游此观,却发现树木荡然无存,唯有兔葵和燕麦在春风中摇曳,因而再题二十八字,以待后游。”他的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的句子,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的句子。人们欣赏他的才华但看轻他的品行。刘禹锡很恨武元衡和李逢吉,而裴度对他还比较认知。大和中年,裴度在中书省,想让他兼知制诰。执政大臣听说他写的《诗序》,对他又有意见。他经累转成为礼部郎中和集贤院学士。裴度罢免参知政事后,刘禹锡请求分司东都。他最终因为恃才偏执,无法长久留在朝列。那年六月,他被授予苏州刺史,就地赐给金紫官服。秩满后他到长安入朝,又被授予汝州刺史,后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刘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关系很好,诗笔文章,当时没人在他们之上。白居易常跟刘禹锡唱和往来,因而集中他的诗词作序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由是每制一篇,先于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余乘兴仗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因命小侄龟儿编勒成两轴。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男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文集。予顷与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尝戏微之云:‘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幸也!亦不幸也。吟咏情性,播扬名声,其适遗形,其乐忘老,幸也!然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此亦不幸也!今垂老复遇梦得,非重不幸耶?’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岂止两家子弟秘藏而已!”白居易和名流就是如此相得。


刘禹锡曾作《西塞怀古》和《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都称为佳作。他虽然名位并不显达,但公卿大臣很多都愿意和他交往。唐武宗开成初年,他再次成为太子宾客分司,很快又被授予同州刺史。秩满后,他成为检校礼部尚书和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在会昌二年(841)七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唐武宗追赠他为户部尚书。这时距刘禹锡被贬为八司马之一将近三十六年。这些都是后话。


八司马之一陈谏在王叔文败时,已被支出朝廷担任河中少尹。这时被贬为台州司马。后来量移为封州刺史,又转到通州,也死在那里。


凌准则于贞元二十年自浙东观察判官和侍御史召入朝廷。王叔文和他是老相识,所以引荐他为翰林学士,后转员外郎。凌准有史学才华,喜欢古文,撰有《邠志》二卷。


八司马中后来官位最高的一位是程异。他是京兆长安人,曾因侍奉父亲疾病,在乡里以孝悌著称。程异明经及第,最初任扬州海陵主簿。他登《开元礼》科,被授华州郑县尉。程异精于吏治,剖析案件和判决全无滞延。杜确任同州刺史和河中节度使时,都聘他为宾佐。贞元末年,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升迁虞部员外郎,出任盐铁转运使下属的扬子院留后。当时王叔文当权用事,财政官员大多依附于他,程异也被引荐重用。王叔文败后,他被贬为岳州刺史,这时又改为郴州司马。


元和初年,盐铁使李巽举荐程异,说他通晓钱谷事务,请求朝廷原谅他的瑕疵而加以录用,唐宪宗于是提拔他为侍御史,重新担任扬子留后,经累迁成为检校兵部郎中和淮南等五道两税使。程异自己后悔先前的过失,厉己竭节,江淮钱谷财政的许多弊病,大多都被他铲除改革。他后来入朝先后成为太府少卿和太卿,后转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出任盐铁转运副使。当时朝廷对淮西用兵,国用不足,因此派程异到江南去征调租赋。他鼓励地主上贡富余的钱财,在江南不靠剥削下民和搜括钱财,也为朝廷取得足够的经费,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于是朝廷让他专领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元和十三年(818)九月,他转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使如故。议政的朝臣觉得程异是钱谷官吏出身,一旦位冠百僚,人们将群起反对。程异也清楚这事,所以靠谦逊自律,上任一个多月里都不敢掌印秉笔。程异知道西北边塞军政不理,建议朝廷在那里设置巡边使。唐宪宗问谁可胜任,程异请求自己前往。朝议尚未决定时,他突然于元和十四年四月无疾而终。朝廷追赠他为左仆射,谥号恭。程异生性廉洁俭约,在官府的宅第去世,家无余财。士人为此赞扬他。这些都是后话。


以上就是八司马的归属。要想知道短命的永贞改革后唐朝的事,请看下个系列的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