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怀昔

在未知的旅途中发现未知的自己
个人资料
荔枝100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到底谁是正宗上海人?

(2017-03-21 06:59:42) 下一个

每隔两、三个月,文学城就会爆发一场有关上海人的讨论,可见人们对这个话题有多兴致盎然。这些讨论多是对上海人特性的评判:好,还是不好。这类博客看热闹的人也很多。

个人认为,仁者见仁,上海的男人女人,既不像某些网友所描述的那么好,也没有像另一些网友说的那么坏。不过我对这类争论有点厌倦了,现在我的兴趣在于上海人的历史文化来源 -- 到底谁是真正的上海人?

我常和人开玩笑说,我不是正宗上海人,因为我六个月大的时候才到上海居住。其实这种情况在上海很普遍。即使我们这一代出生在上海,我们的父母辈,又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呢?首先我的父母就是成年后才移居上海的。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很多历史学者认为,“上海人”(指上海市区)这个概念的形成,不出百年。

我出国前在上海住过三个地方,回忆那时周围的邻居和同学,地域背景真可谓五花八门。

我家楼下住着一家南京人,隔壁住着一家镇江人。我常听两位阿姨聊天,很小就听出了南京话和镇江话的微妙的口音差别。

对面人家是广东人。他们一家都没有名字,以“老广东”、“小广东”、“广东人家的”著称。他们之间都说粤语,别人都听不懂,但也没人抱怨他们在上海说广东话。亲友之间说自己的母语,无可非议。

南京人、镇江人、广东人,都是解放前就到达上海的老移民。

我最要好的女同学之一小静,是个东北人。她父母是解放时随军南下进入上海的,算是那时的新移民。小静的上海话有明显的北方口音,我和她之间都说普通话。部队孩子在校外一般不和本地孩子一起玩,但也没有什么冲突。不知为什么,我倒很喜欢这些北方人家,觉得他们和自己家有一些不同,但这正是有趣之处,例如我到小静家去玩,她妈妈会说:哎,来吃饺子(或包子),我知道你们家不会自己做的。确实,那时我家只包馄饨,从来不包饺子。

记得邻居中还有山东人、杭州人、湖北人,邻里关系都很不错,大家吃不同的东西,老一辈说不同的方言,大多能和睦相处。就是有冲突现象,好像也和“本地人”/“外地人”没有直接的联系。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有大量移民进入上海安家,到解放时,非本籍人口占总人口的85%。一半以上的移民来自江浙两省的不同地区,其余的,几乎全国各省都有。移民的原因,往往是原籍地区的天灾人祸,以及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等,都曾驱使大批人口迁入上海。

解放后,政府对上海户口严格管制,基本上是只出不进。同时上海市区人口继续爆炸,住房紧张、生活逼仄,排外现象日渐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邻居,都成了老移民,融入了主流,到了第二、第三代,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称自己为上海人了。

也许是因为户口制度,还有以前经济不发达,人口流动少,中国人的地域观念似乎比西方人强很多。美国有种族歧视,但我很少听到有地域歧视的言论,在大城市,甚至没人对你的来源地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德州人到了纽约,就是纽约人。这是我到美国后最初的印象之一。

我总觉得上海有点像美国,人口的祖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很杂,而融入了主流的,就开始带有上海人或美国人的总体特征,然后新一代的移民又注入新生血液,所以上海人或美国人的总体面貌一直是在变化着的。

既然我们走出了国门,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的观念也要走出来。我喜欢杂的地方,不是乱糟糟的杂,而是丰富多彩的杂。出国后,在努力融入主流的同时,也结交了一些中国各地及港台来的华人,越来越感到出生地不那么重要了。多样化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文化总比“纯正”的单一文化更有趣、更有活力,当然前提是要和谐共存。

我学会了这样看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地球人;其次是中国人;再其次是海外华人。然后我就可以说:我是上海人。
 

~~~~~

贴一些我收藏的南京路140年照片。

南京路1870年:

南京路清末:

南京路民初:

南京路20年代:

南京路30年代:

南京路40年代:

南京路50年代:

南京路60年代:

南京路70年代:

南京路80年代:

南京路90年代:

南京路21世纪:

*****

我的其它上海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575/112702.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1)
评论
彩烟游士 回复 悄悄话 阿拉去过浦东机场,阿拉也是正宗上海人,哈哈。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进城唠叨,这同籍贯应该没啥联系吧,这年头装清高装淡泊真是太容易了,戒网辟谷清肠呗。
四姑娘山 回复 悄悄话 总体来讲,文城的上海人比较唠叨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说来有意思,我父亲的一个老家叔叔,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受党的委派,给吴化文当司机,估计还有个任务就是监视他。我这个爷爷辈的老人八十年代初得了肺癌,我父亲给他联系了中山医院当时的院长裘麟找了最好的医生替他开刀,好像开掉了一半的肺,但是又活了十多年。九十年代中后期去世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这个山东老吴有意思,网上说他是"跳槽将军",连汉奸都当过 :)))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山东人当兵做警察的不少,像香港梁特首他爹,当年就是替港英当差的,不过最牛的要数吴化文将军了,他在老冯老蒋老汪天皇手下都干过,最后在济南前线倒戈,转制成了解放军,私企国企外企央企,老吴他都轮岗了一遍,比如今白领精英足足早了七八十年,哈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有四个老婆,吴将军带着她们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TO texasnewyork 评论:所谓上海本地人大多是住石库门,倒马桶的朋友。所谓咖啡,大概也是烟杂店里7分行里的咖啡冲剂。:)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山东人其实并不大气,但是山东人恩怨分明,是非分明,有恩必报,有仇必复。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哈哈,上海话都退化了,还管它粗口切口?这些话长久没听见了,一看就觉得亲切、幽默,吃瓜群众的语言,接地气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文城里确实上海人比较多,也许和总人口有关系吧?上海人的话也特别多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山东人的大气是有名的,我以前有山东籍同事,他们真不像南方人那样会打小算盘。你父亲那时代,人际关系也相对直接、简单,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说粗口切口总不太好吧,来这里的都是知书识礼饱学之士,如果倒回到租界时代,铁定是坐包车自备车的洋装长衫上等人,哈哈,上海滩可是炼人的大码头噢,像大名鼎鼎的杜先生,虽是苦孩子出身,年轻时还走了段弯路,可发达后就不同了,改正陋习,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出来见客从不含糊,大热天都領扣紧扣,他不识字,但喜欢京剧一类高雅文化陶冶情操,同如今小资文青崇拜西方文化简直有得一拼。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哈哈,我觉得文学城上海人写的博文至少占据了半壁江山,菲儿、荔枝、觉晓、东东、波城。。。等等,一大批重量级上海人写手,勤劳,努力,富有才华~~~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亲兄弟明算账”,太合潮流了。像我父亲这辈所讲的同志之间的战友情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现在朋友之间 乃至亲人之间都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太可怕了。这个月在上海待了11天,听上海朋友说,现在电视台已经不让柏万青常上节目了,原因是她讲的都是负能量。想想也是,光这个月就听到我的二个好朋友为了房子和家里人上法院打官司。。。其实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透点,钱多多花,钱少少花,就这么回事。真不能把钱太当真了。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TO 荔枝100: 其实我个人觉得看照片和评论比看博文有意思,写博文太累了,点评一下还是比较愉悦和轻松,尤其办公室没人时,象这几天,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纽约大元帅' 的评论 :

这位大元帅分析得太好了。还有契约精神也是一大特点。人的观念不一样,例如"亲兄弟明算账”,在上海人看来是个明智的做法,在旁人看来是“精明、爱算计”。现在大家都到了国外,可以察觉到上海人的态度是更接近于西方的。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谢谢指正,你眼睛蛮尖,记性也蛮好!等一会我去换一张照片。希望有机会也写写你的故事。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To 纽约大元帅:讲得太对了,“老卵不是靠吹出来的”。上海的科技力量和工人师傅是一只鼎,上海的产品更加顶呱呱。过去有个笑话,在外地经常可以看到拿着印有上海字样和建筑的手提包的外地同志,那个神气绝对不亚于今天那个COACH OR MICHAEL KORS.
纽约大元帅 回复 悄悄话 看完各高人的评论有些哈有劲讲弹开的朋友们真逗·对于上海人优越感之说我认为那是很大误解,普通老上海人住住亭子间嘴巴老嘎嘎而巳那有这么多针对人的优越感。,那么许多人认为上海十里洋场油头粉面周立波式小凯就能代表上海人的优越感,那是文艺创作。应该这样讲,当一个人到上海有机会去领教譬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等老牌企业里面的,上海小老百姓工人师傅的鬼斧神工般的创造能力的话,看一看上海轻重工业数不胜数的产品在全国是多么的举足轻重,而在这基础上凭着讲信用这条上海人生存黄金法则而建立起来的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就会朋白所谓的上海人"优越感""是什么。这是上海的魅力所在,不管新老上海人讲不讲上海话,一句话都应该都会晓得:老卵不是靠吹出来的。
路过问侯楼主,和各位不管上只角或下只角侪是模子呵啊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所以说嘛,乡下人到大上海,好的东西还没有学,骂人的东西却无师自通了。
你的照片真不错,以后多发发。
另外,你那张九十年代的南京路照片,应该也是八十年代的,中百十店好像八十年代末就改名了。记得十店有个全国劳模好像姓张,我父亲1986年到那儿买大衣,没有他的尺寸,这位劳模不久带着他的徒弟到我家把合我父亲尺寸的大衣送上,往事历历在目,多么温馨,多么难忘。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exasnewyork' 的评论 :

真的呀,“一碗咖啡”,有趣,谢谢来访!
texasnewyork 回复 悄悄话 我是上海本地人,在咖啡馆要咖啡就喊:妹妹,忒我来碗咖啡。:)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不好意思,是我看错了,是松江网友讲的。“做地球人”的意思,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出生地和身份看得太严重。

谢谢同乡过来聊天。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纽约大元帅' 的评论 :

谢谢大元帅,很高兴你喜欢这些老照片。
纽约大元帅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加这些照片大赞!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w2009' 的评论 :

有道理,上海以前是一片沙土,一张白纸,经济发展吸收了很多外地人才。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帮帮忙,看清楚我可没有说"阿乌卵”,这种话只有下只角的人讲的。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帮帮忙,看清楚我可没有说"阿乌卵”,这种话只有下只角的人讲的。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我总怀疑吃瓜群众里也有眼睛明亮的,吃进去但没咽下去,又吐出来了,不然每年怎么有那么多人出国移民。
jw2009 回复 悄悄话 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省,历史上是汉地精化所在。。这是有原因的。从宋代至明朝被灭,中国北部兵灾不断。。好的家庭在此过程中大批过长江逃往东南。。
上海通商后吸引了这三个地方的人才,所以上海在人才方面是有些优势的。。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谁扣帽子啦,我欣赏你的上海切口还来不及,看了亲切呢,喇叭腔 :))

说真的,我看见你说"阿乌卵”,笑得停不下来了,不过我晓得你是在过一把瘾,不是真正在骂人。现在上海人都不说上海话了,侬有啥看法?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呵呵,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自己说要首先是个地球人,然后是个老中。但是一言不合,就来气了。看来人真是上帝造的,不管自己自称是地球人或是老中还是其他什么玩艺儿,本性还是难改啊。:))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说到安全感,,港人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哈哈,特区政府那些个大官眷属,人人都有本西方国家的护照,有的官员本人都拿过,为了做官又放弃了。其实,这本身没啥对错,对冲风险嘛,只是在忽悠吃瓜群众时,别入戏太深。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最终都来了发明租界这玩意的洋爷爷洋奶奶的老家”

千真万确, 侬最拎得清。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上海人骨子里有优越感,还不就是因为那些个租界呗,没了租界,什么都不是,好在有过租界的中国城市也不至上海一家,不然真要被他们活活气死。哈哈。不过,别纠集,大家殊途同归,最终都来了发明租界这玩意的洋爷爷洋奶奶的老家。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默默说的一点不错,不少上海人骨子里的确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其它地方的人最看不惯的一点。文城的上海人好像也特别多,我每次写上海文章都有陌生网友来留言。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像你学习首先做个地球人。你怎么又不高兴了,又要给人家戴帽子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说的对,很多人对自己父辈打下来的江山都嫌不够好,不够安全,都要设法到西方国家去。
momo_sharon 回复 悄悄话 文城这么热衷写上海人,我觉得上海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优越感,否则不会去放大这个话题。这是大实话,荔枝及上海的博友们莫怪。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红二代也罢,黑六类后代也罢,结果还不是都跑去帝国主义的狼窝子,即使回流海归,不少还留了退路呢,哈哈,大家喜欢嘲笑凤姐,其实央视正能量明星不也一样吗?说白了,大家伙对这里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是放心的,不然当初为啥不选择物产丰饶的巴西南非津巴布韦?人同此心啊,眼下中东难民逃难也都是舍近求远,放着富得流油的同文同教邻国不去,跋山涉水,一窝蜂去了欧洲异教国家。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噢,你是红二代啊,向你致敬 ... 不,应该说向你父亲致敬。山东人豪爽,所以,你也应继承父辈的大气,不要歧视乡下人了吧,毕竟,当年解放军里大多是农民兄弟嘛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主流媒体' 的评论 :

是呀,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大农村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w2009' 的评论 :

确是,郊县人口没多大变化,市区人口80%以上全是解放前外来的。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哎,解放后,正是马列主义老太太们才享受了上海的梧桐树和花园洋房,她们当然要怀念啦。
主流媒体 回复 悄悄话 To:每天一讲

只是搞笑一下,乡不乡下人不是很重要。眼光放远一点,人生并不是仅仅为了财富,名声。我刚写过人生的两种追求。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jw2009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原来应和它周围的松江,清浦,川沙,南汇。。金山一样是个县,原来的人口数量也就应该与其他几个县的平均人口差不多的。。多出的人口应该是从外面来的。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9:42:01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9:14:26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侬真是阿无卵,西脑子。正宗松江人已经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没了,都城市化了。侬个想法才是乡下人。哈哈

——————————————————————————
嘿嘿,你别激动嘛,作正宗上海乡下人,有什么不好啊,乡下人有田,说不定你还可以做个身价过亿的低调大财主呢,比你在美国强。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我们的下一代也许能,我看他们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有可能美国化,但是种族问题还是存在着。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来美国前从来没有在中国其他地方生活过,算是上海人了吧,但是我的籍贯一直是写山东,我很骄傲,我有一个跟随陈毅三野大军南下解放和接受上海市政府的父亲。我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也不想做正宗上海人,更看不惯那些算盘打得精的所谓上海的小市民。
主流媒体 回复 悄悄话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9:14:26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侬真是阿无卵,西脑子。正宗松江人已经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没了,都城市化了。侬个想法才是乡下人。哈哈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上海发达了,有闲阶级都忙着翻找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据,一窝蜂在租界上做文章,而且重点都落在了法租界越界筑路,遗老遗少们缅怀十里洋场的流金岁月,连受马列主义老太太调教带大的一代,都一本正经讲起了金枝玉叶名媛克勒的故事,哈哈,当初被批得体无完肤的洋奴哲学买办文化终于咸鱼翻身,扬眉吐气迎来了春天。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l' 的评论 :

说得是,最和国际接轨的城市。谢谢留言!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其实我这篇的意思是,不必去纠结谁是真正的上海人了,这个命题很难解决。特别是我们这些出了国的人,上海只是我们的老家,情感上的联系而已。至于谁是真正的美国人,反正不是你,也不是我,但我们的下一代也许可以算。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w2009' 的评论 :

哈,不夜城。上海的宁波人很多,沪语就是宁波方言的演变。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
嘿嘿,所以说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观点你是正宗的江苏松江府人,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说,你绝对是正宗上海乡下人。你千万不要生气,我是实事求是的讲了老实话。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多伦多就是丰富多彩的杂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zl9876' 的评论 :

梅子说得有道理,户口制度保护了上海的人口不再继续爆炸。上海户口真是金不换,上海人娶嫁了个外地人,户口只能出,不能进。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四姑娘山' 的评论 :

上海人腔调,希望是褒不是贬呀!
主流媒体 回复 悄悄话 以前有上海吗?只有松江府,隶属于江苏。土生土长的松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义。
bl 回复 悄悄话 真正重要的是上海是中国最接近现代文明社会的城市,到现在依然如此。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荔枝100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5:50:08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哈哈,侬讲讲,侬是正宗啥个人,老城厢里的?
-----------------

呵呵,其实,侬这篇文章标题“谁是正宗的上海人“就是个伪命题,不是吗?所以现在阿拉就等着拜读侬的下一篇大作,谁是正宗的美国人了。
jw2009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在二,三十年代应是非常时髦的城市。过去有宁波同学说,他家乡下亲戚来过上海会去后,晚上再也睡不着。。
cxyz 回复 悄悄话 我喜欢杂的地方,不是乱糟糟的杂,而是丰富多彩的杂。
+1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也是今日世界金融贸易交易口,上海能有今日的地位,其一要感谢世界的金融贸易,其二,要感谢毛泽东的户籍制度。
经过近代史的洗礼,今日的上海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宽广,胸怀也更加博大,街前巷后的上海人也更加大气,
荔枝好文,片片很珍贵。
四姑娘山 回复 悄悄话 嗯 你有上海人的腔调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哈哈,侬讲讲,侬是正宗啥个人,老城厢里的?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主流媒体 发表评论于 2017-03-21 14:03:11
我是正宗上海人,松江农村地区,到我父亲,应该是农十几代有的。:-)

---------------------

弹开,侬是正宗的松江人。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茵茵梦湖' 的评论 :

余秋雨写过一篇《上海人》,分析得很透彻、很犀利,不知茵茵读过没?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匆匆客' 的评论 :

是的,很多歧视来自经济地位和职业,还有一种源于是否“土”,见没见过世面,例如刚解放时有些上海人看不起北方来的共产党干部。苏州底层人倒马桶我还不知道呢,一直以为苏州人都是“娘姨”(佣人)和风月场所的女子。
茵茵梦湖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不错,精致生活有情调;总引起这种讨论,就说明是个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城市。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美国也有他们自己的地域歧视,学校里来了个年轻的助教,说话带点口音(我们听不出),老师就开玩笑地说“你是爱达荷来的吧”。南方口音(譬如德州人),也经常成为笑料。
上海人的地域歧视,大部分和财产多寡有关。倒马桶的“马桶拎出来”,应该是苏州口音,是苏州底层人群的用语,但是现在大部分用在了苏北人身上。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主流媒体' 的评论 :

哦,你是真正的本地人啦,你说“我伲”吗?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石榴花' 的评论 :

哈哈,有意思!我小时候上海还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看来现在还是有上下区域之别,不过和以前的划法不一样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我家有些长辈说话还是分尖团的,听起来比较糯软,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华府采菊人' 的评论 :

采菊人好,老上海来啦。是啊,"外地人”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主流媒体 回复 悄悄话 我是正宗上海人,松江农村地区,到我父亲,应该是农十几代有的。:-)
红石榴花 回复 悄悄话 去年带姐姐去旅游时碰到同组的两拨人很有意思:一拨高声大气,明光闪闪,男的脖子上若干金链,女的手上若干各色戒指、手链,不知道是不是把全部家当都戴了;另一拨很朴素的打扮,声音细小的私语,两拨人互不说话,倒是都跟我们姐妹聊。熟悉后才知道他们都是上海人,朴素帮不屑的介绍说,“财大气粗”的是浦东的,“拆迁户,乡下人,我们虹桥的是城市人”。呵呵,真是长了见识。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现在八十左右上海出生的本地人,他们的上海话有的还分尖团,而在这里敲键盘的上海人,绝大多数已不分尖团,倒是解放前后去了港台的老上海,他们说的上海话基本保留分尖团,这种老派上海话在黑白旧电影里偶尔听得见一两句。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翩翩叶子' 的评论 :

叶子说得太对了,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沪语退化、消失了,上海文化也危在其中。像我们在海外的,更觉得家乡离自己越来越远,味道越来越淡。我想移民城市都有这种现象,我刚去过多伦多出差,那里的同事告诉我说,现在多伦多有12%以上的人口是华人,我看看街上到处是中国面孔,这也不是多伦多原先的“味道”了,不知多伦多的老居民怎么想的。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清朝之前松江是“地级”, 上海是“县级”, 而很古老的龙华镇,似乎只是当时一个街道办事处罢了。
要不是严密的户口制度闹的, 是不是上海人哪有那么重要呀。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上海人对房子有一种特殊的纠结,以前住房紧张的关系吧,其实为什么不可以结婚后两人共同买房、还贷呢,像欧美国家的年轻人那样?也不止上海人,国内很多人都这样,女孩找对象要男方先有房子。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我妈那一边也来自浙江。现在小孩在家都不说沪语了,老人都跟着他们说普通话。
翩翩叶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是的,我与兄妹的小孩都说普通话的,我在加拿大的二个儿子上海话说得比他们好很多。
翩翩叶子 回复 悄悄话 的确,以前谈朋友,籍贯会考虑在内,现在好像已不讲究了,我亲戚家里有个刚大学毕业的找的就是新上海人的小孩,现在只要本人各方面条件好,不在乎你从哪里来,上海是做到海纳白川,但悲哀的是上海话的传承不能继续。不会说或不愿说但自称是上海人的会越来越多,上海话以后会否消失,真的是一个问题,拒绝说上海方言的,生活在上海的人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上海人吗?这也是我觉得上海越来越没有上海味道的原因之一。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如今上海更大了,已经成为国际中心城市了,谁能呆下去就是一个上海人了!我外甥在上海呆了6,7年了,找了一位漂亮的上海女友,女方家老人,让他先买房再结婚,呵呵呵,他们两就同行同住先不结婚了,谢谢分享了!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我家是从浙江移民到上海的,哈哈,现在的孩子讲的上海话实在听得难受。谢谢荔枝分享!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加成' 的评论 :

谢谢加成分享历史知识,宋江应该是上海的真正前身,现在的市区还是英国人150年前开发出来的。我小时常听大人说,真正的上海本地人在郊区,他们说的方言才是“本地话”,市区的居民基本上全是各地来的移民。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虽然只有一半上海人,在文学城是以上海人的面貌出现的,我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无所谓什么正宗不正宗 :)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吃出健康' 的评论 :

我想这些照片基本反映了上海100多年的变迁,谢谢健康喜欢。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思韵的新家乡 -- 多伦多,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城市,不少多伦多市民都以宽容和谐为荣。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晓青,就是这样的,人都有共同点,找到了共同点,合得来就行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很高兴你喜欢这些老照片。你说的新上海人是指90年代后进入上海的人吧,再给他们30年,不过到那时上海人的面貌又是怎样的,现在还无法讲清。谢谢评论!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二郎说的都是实情,包括那些老是把“华人与狗” 挂在嘴上的,也对老上海独有情钟,这里面有一定的怀旧情绪,对过去的共同怀念,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auchat' 的评论 :

问好美猫!我小时还有歧视苏北人的言论,但已经比上一辈好多了,后来就慢慢消失了。很同意你说的,沪语的退化很令人担心,一些外婆辈的老上海人都在家里说普通话了,小孩子基本上只能听,不会说了。
吃出健康 回复 悄悄话 这些照片都很漂亮,南京路很美!问好荔枝!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我不是上海人,只有一半。:)南京路的老照片我也有一些。
加成 回复 悄悄话 要说正宗上海人,我觉的还以松江人为是。在清代中期前,上海本是松江府的一个县(松江府上海县)。后来才改为道(上海道),与松江府平级。民国时期,上海市是特别市,松江则是江苏的一个专区。再后来颠倒过来,上海管松江了(上海市松江县),现在更变成上海市松江区了。但不管怎么变,松江人是老上海人,总是不错的吧?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丰富多彩的文化包容,蓬勃的生命都藏在其中。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不管哪儿的人,能合得来才重要呢。问好荔枝!喜欢你的文,总让人思考。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呵呵,你比现在那些恬不知耻的自称是新上海人的阿乡要强。
你再接再厉谈谈谁是正宗的美国人吧。
照片不错。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荔婶有道理,就像美国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国一样,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当年不管是坐舢板小火轮来的,还是跟南下大军进城的,进了大上海,都喜欢上这座城市的西化洋化,现在更不用说啦,你看,为了个什么普世价值观,老小粉红与公知带路党会争个你死我活,可一说到口耳相传的法租界风情,大家看法出奇地一致,每年秋天,大家不约而同跑去铺满梧桐树叶那几条马路,举着相机尽情挥洒,哈哈,说到底,撇开神神叨叨的大道理,大家内心向往都是一样的。
beauchat 回复 悄悄话 是啊,荔枝,上海的包容性很强的,但也肯定有歧视,我的祖辈有歧视苏北人,但到我们上学时已经和苏北的同学玩得很好了,现在的上海更谈不上地域歧视了,好多孩子都不会讲上海话了,这也让我挺伤感的,以后谁还会回味那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呢。
[1]
[2]
[3]
[4]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