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习式风格”有魅力

(2015-03-13 21:34:32) 下一个
     文随心走,文风即人。领导干部的学识、品质、风范,往往在其文风中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因其风格鲜明、内涵深刻,被国外媒体赞誉为“习式风格”。探究这种语言魅力背后的力量,是他执政为民、勇于担当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有“魂”

  讲话要立得住,有分量,要有明确的观点,这就是讲话的魂。研读习近平的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他指出:“信仰问题是头号考题”,“如果丢失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同时,对于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他敢于“唱黑脸”,敢于亮剑,经常列举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之风等问题时痛心疾首;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时直指病根。特别是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更是敢于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强调“苍蝇”、“老虎”一起打,“出重拳”、“用重典”。正是因为他信仰坚定、党性纯洁、勇于担当,才使得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有“势”

  古人论文,讲气,气贯长虹。品读习近平的讲话,一种摄人心魄的气势扑面而来。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的气势上。比如,他这样阐述中国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气势又表现在坚定的历史自信上。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他向世界这样展示中国的力量和形象:“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这种气势还表现在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上,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来讲述现实国情;通过讲述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深刻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易,等等。这些讲话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横感和现实深邃感,体现着理性的光芒。

  有“情”

  习近平曾长期在基层工作,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寄语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与普通群众的交流中,他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无数人心;他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干部谈心,要求大家“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好似邻家大哥、自家长辈;谈到城镇化建设,他要求,“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直抵百姓心坎,滋润群众心田;他在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和乡亲们时,抑制不住重回故地的喜悦,对乡亲们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趣”

  习近平讲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大道理,却不搞说教,而是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他的讲话风格和语言特点,更是一个大国领袖对自己的事业、力量和韬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现。他善于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坦桑尼亚时,他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刚果时,他讲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时,他讲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故事。特别是他讲述的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半个世纪后儿子找母亲,一个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无偿献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善于运用生活中的语言叙事说理,赋予“家常话”以全新的意蕴。他用“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阐述政贵有恒的道理,要求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的极端重要性;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象地阐述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用“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说明不同文明既各具特色又能够包容互鉴;他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倡议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交流和地区安全。这些语言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朴实自然接地气,让人在轻松愉快中茅塞顿开,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事理。

  有“典”

  习近平的演讲、发言、会谈和署名文章中,援引了大量的中华古典词句,不仅向世人深刻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而且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领袖的博学、睿智、包容、亲和的人格魅力。比如:他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阐明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大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两国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和战略伙伴;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倡导中国和新西兰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用“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表明中国与斐济双方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阐明中国与太平洋建交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圆发展繁荣之梦。习近平讲话中的精辟用典,丰富多彩,蔚为壮观,读来贴切、精当,赋予中华典籍以新的时代内涵,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

  ——学习积累。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从青年时代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是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在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不仅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地丰盈了他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

  ——爱民情怀。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到“这一年,我们也经历了一些令人悲伤的时刻。马航MH370航班失踪,150多名同胞下落不明,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一定要持续努力、想方设法找到他们。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怀念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们都安好。”这么一段亲切感人的话,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和充满力量。“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正因为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所以,他的话语才有一种泥土的芬芳,体现了人民领袖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责任担当和政治品格。

  ——坦诚务实。“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领导干部要做到用真理说服人、用真话赢得人,就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群众中获得真知;就得有一说一,襟怀坦荡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四下基层”;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大兴调查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还通过四副春联来表达求“四真”、务“四实”;去年又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讲话讲究一个“实”字、一个“真”字,表现在语言的风格上,自然就真实朴实,打动人心。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笑语作春温。”学习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就应该学习他说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远离假话空话和官话套话。这样,我们的文风才能逐步达到“品味高雅、真知灼见、坦诚务实、清新活泼”的境界,以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增强人心的凝聚力,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走进亿万人民的心里,拨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