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红楼笔法

(2005-12-04 21:49:05) 下一个

红泥火炉

jianghong651@sohu.com


读红楼有一个好处,你随便打开某一页某一回,就可以沉浸进去。就像走在黄山上一条风景奇绝的山谷,一步一景,而你不论从哪个岔路口进去,从哪个角度看去,都会有意外的绝美收获,真的如导游所言是移步换景。

    这么多引人入胜的情景,需要多少笔墨去勾连?从未见过如《红楼梦》这多人物、场景和关联的,不能不替作者担忧,运用何等笔墨?吞吐何样心胸,才能把这万紫千红、千头万绪、千丝万缕经营得妥帖明白?曹公发明了一个在结构上非常独特的笔法,我名之为:框架总领法,就是指在对纷繁众多的人物、场景、情节具体介入之前,先从总体上作对其一框架式的铺陈,以避免后文中的杂乱或重复。

    在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此三回中,曹公运用此法分别完成了人物理清、十二钗命运判定以及大观园诸景介绍的繁巨任务。

    红楼中出场人物众多,而且人物间盘根错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作者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如何才能介绍清楚而文法又不杂乱?我想任谁都要大费周章的,曹公先在第二回巧妙安排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个小人物的出场,两位旁观者的酒后闲聊,将贾府内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轻松咀嚼出来,宁荣两府的来历,各自的分支体系,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世俗眼光中的赫赫贾家,经此一番理论,我们看到,贾府诸人已条理清晰地向我们走来,就要各就各位了,这是第一个层次;然后又在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中从林黛玉的视角将重要人物一一指认清楚,纷纷粉墨登场;这是第二层;后文再通过一个个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凸现出来,这是第三个层次;就这样先外围后切入,先总体后具体,逐步完成了人物上安排的重要任务。

   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将十二钗命运提前昭示,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安排,如书中表面所言,红楼一书是为闺阁昭传的,那么红楼女子的命运是我们大家最为关注的。对此曹公提前布下了谜局,通过首首判词和歌曲,将十二钗的命运和红楼的基调安排既定。而那些半隐半露的谜一样的判词又引诱着我们边看边猜,前后印证,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阅读兴趣。我当年就是在猜中看,在看中猜,疑问着,排除着,忽尔灵光一现,忽有所得,乐不可言,那些暂时不能参悟的谜题又引逗着我们将红楼翻了一遍又一遍,红楼就是这样吸引着我们去体会思考、探究和收获的乐趣,百读而竟不厌。这是否是曹公故意为之?又或者是曹公已预知到后四十回的迷失?先为我们打下了云山雾罩的伏笔,使红楼这部大著既在结构上超越古今,也让华美的行文蒙上一层悲剧美和迷幻美的色彩。
 
    再说大观园,这个红楼梦的滋生之地,这个堪配十二钗的绝妙背景,也是曹公念念不能忘承载他一生美幻的精神家园,当然是美仑美奂,诸景齐备的。该怎样一一道来?使笔墨灵活不陷于死板僵滞?曹公巧妙的大笔一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难为他怎样想来?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爷已瞧过了,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的。”贾政听了,沉思一回,说道:“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一段文人的酸腐议论过后,自然地引领我们将脚步踏进了大观园,我们随着贾政一行人信步走来,穿花拂柳间,边走边吟,边吟边议,不但领略了诸景致,呈了宝玉才藻,暴露清客一派阿谀世相,还让我们领教了曹公一篇审美宏论。这是先来个外围包抄,后文再让贾母作向导,我们和刘姥姥一起边走边看,林妹妹书房一般的潇湘馆,阔朗的秋爽斋,空洞的蘅芜苑,妙玉的栊翠庵,富贵堂皇的怡红院,如此由外而内,登堂入室。这里使用的笔法与解决繁杂人物时是异曲同工,似曾相识的。而且又让住所和主人的性情交相辉映,岂止一声也而两歌乎!

     框架总领法的几番运用,使曹公高妙地完成了一个精彩故事讲述前的准备工作,面对纷繁头绪,曹公纹丝不乱,老天何以生人?天赐曹公!高屋建瓴,宏篇在握,曹公心胸,真阔大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曹公笔法,真玲珑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