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2017-03-28 07:19:54) 下一个

凡间一尘:文中偈子有所不同,查了下,似应以:“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为准,故改标题如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3b70d70100ysp3.html

[经论] 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

佛悟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这些教法依顺序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每一时期的长短不一样,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说般若,法华涅槃共七年。

1、华严时:华严的梵语Avatamsaka。佛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就在定中转无上的根本法轮,用二十一天的时间为大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为大菩萨所说的大法,就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只照高山,小根性的人无缘听闻也不能接受。
 
2、阿含时:「阿含」是梵语Agama的音译,又译作阿笈摩,意思是「圣言」、「圣教」。佛观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说小乘的《阿含经》,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的教理,度化声闻、缘觉的二乘人,这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

3、方等时:方等的梵语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广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说法不是真有实法可以给人,而是应病予药,为疗治众生的烦恼、执着而方便说的。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令众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妄证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是佛继阿含时之后,在八年当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为大乘初机菩萨讲《维摩诘经》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经典又统称为方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

4、般若时: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译,又译作钵若、钵罗若,是「慧」的意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如自性是无形无相、不能以任何语言文句表达的,所以佛说般若教法的时候,常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来说明。两种权巧为:一是随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二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说教。一种实法就是说真实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究竟的空义,是始终不变异的。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有承先启后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随,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此时犹如太阳高升,普照平原大地。

5、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妙法莲华的简称,梵语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语为Nirvana,是寂灭、究竟解脱的意思。佛在最后七年中,说《妙法莲华经》、《涅槃经》、《佛遗教经》等法,纯讲实法,不讲权法,不问在会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只讲唯一的佛乘,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说真如的实法,佛法才能圆满。此时就像日落西山一样,太阳的最后光辉还照于最高的山顶。本经在五时中的言教中,应属于法华涅槃时。此时佛所说的皆为诸法实相的道理,融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于唯一佛乘,因此本经即是圆教也是通教。因为是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所以是圆教;又说真如法界究竟无生的空义,虽然是以菩萨为正机,但也通于三乘所学之法,所以也属于通教。
 
-----------------------------------
 
五时说法---世尊49年讲经教学的阶段、顺序

本师世尊30岁成佛,成佛后讲经教学49年,办班300 余会,常随学生是1255人。49年的讲经教学是分阶段的:

0、菩提树下,示现成佛,入定二七日,在定中为法身大士以上境界的菩萨讲授《华严经》,讲的完全是42级法身菩萨的境界,是明心见性后的修行、境界。

1、出定后,看此世众生根基很浅,须从小乘教起。于是讲阿含经,是小乘经,用时12年。相当于世间的小学。内容是人天五戒十善。

2、有了小乘的基础,继续提升讲方等,相当于中学,用时8年。是向大乘的过度。以定为主。

3、有个前面20年的戒、定基础,智慧基本上开了。第三个阶段讲般若智慧,侧重于慧。相当于世间的大学。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用时22 年,智慧是世尊教学的核心、重点。

4、第四个阶段就讲《法华经》,用时八年,相当于研究所,讲的是诸佛境界,明心见性后的境界、修行,与《华严经》无二。

5、最后讲《涅磐经》,是世尊最后的遗嘱。告戒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以经典为师。

小乘时,学生的智慧没开,讲神通无益。智慧开了,神通是我们的本能,自然现前,智慧主导,不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眼前学佛,也应该遵循世尊教学的顺序,不可越级,方可成就。

观贴有感,请善知识指正

阿弥陀佛
 
-------------------
 
不好意思!
楼主师兄把天台的五时,
分得不太正确。
正确如下:
1、华严时
2、阿含时
3、方等时
4、般若时
5、法华涅槃时
孤山智圆大师有偈诵: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最后的法华涅槃时
是同一个时期
不能分割开来
此时说的是
众生皆有佛性(含一阐提)
皆成佛道
后学浅见
阿弥陀佛
 
------------------
 
依照法相唯识的判教方法,应该是: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方等时,法华涅槃时,所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三转法轮判定。
因为般若系列经典,以为回小向大之声闻人讲总相智和别相智和少许之道种智,如斯空经之后,尚有诸唯识方广等显说如来藏等义的经典,以甚深道种智为主。如斯判教,方契合世尊次第说法。
 
----------------------
 
法相宗所立:为慈恩大师窥基的说法,指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又称有、空、中三时教。此等思想渊源于《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一时有教,谓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为说四谛法,令小根者登圣位。代表性经典即《阿含经》。
    第二时空教,谓佛在灵鹫山等地,为由二乘转向大乘者,说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执见,回小向大。彼时所说者,即《般若》等经
    第三时中道教,佛在华藏界等,为五乘人谈三性三无性,详示空有之真相,显中道实义,除有空偏执,令入究竟了义之教。彼时所说者,即《解深密》、《华严》等经。
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上有容教,第二时虽属大乘教,但其说隐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义;第三时属无上无容教,教法显了,故为真实了义。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所述,并非所有根机皆须历经此三时。根机属渐悟不定性者,始经三时次第,顿根者直入中道,无三时之别。《唯识了义灯》卷一(本)谓此三时有二义,一约前后(年月),二约义类。前者系约渐悟不定性根机之调熟言,即由浅入深最后会入中道,因此在三时的时间上,有所谓初、昔、今之先后。此因佛说法竖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后者则就所说教深浅不同言。故以义类相从,则有所谓有、空、中三时的次第。例如《华严经》虽是最初成道所说,以属中道教,故摄于第三时;《遗教经》虽是涅盘时所说,因属有教,故摄于初时。此因佛之说教横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关于这三时判教,古人有以‘年月’与‘义理’而定论。但是三时之判,到底依于说法年月的前后呢?还是依于所说义理的浅深呢?或者说,唯依年月的前后;或者说,唯依义理的浅深;或者说,是年月义理并依的。依我观察起来,若仅局于年月或义理的任何一方面,俱未尽理,故以双取折衷之态度,最为允妥。怎样呢?因年月的次第和义理的浅深,是相依相成的。大概佛陀设教,是依于义理的浅深;然而一施于对象之机,则自然发生时之前后了。就是︰所谓法体恒有,在凡夫的情虑易解,而其理浅近,故说在最初;所谓诸法皆空,是须真能净离妄想戏论的迷境,进入于平等无差别的理性,较之于初时,已渐趣深远了,故说在其次;所谓中道,是诸法本有之理,而适得中正者,以其义最深远而难悟证,故说亦在最后。若然,则教理的浅深次第,是由于机的证悟时间上之前后;机之解悟的前后,是由于教法上所蕴蓄之义理浅深了。由是观之,义理的浅深与年月的前后,是相待而并行,以之经纬成三时之教相。故慧沼《义灯》中说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理。’因为若唯依据于年月来判,则三时判教,不免未能判尽一代佛教之过误,且又有违于唯识宗师教文之疏失;若唯依据于义理立论,则忘却机类悟入之次第,而又反于经文祖释之大旨。故知并取年月之前后和义理之浅深之说为最善。
  既然三时教中唯以第三时为中道教真实了义之说,则现在这部《唯识论》正是发挥唯识中道之旨者,故在佛教教理中,可知是处在最高的地位,而为真实了义之说,不是方便隐密之教矣。

附:刘峰〈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
    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期,即
    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
    第二是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
    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空有具陈,为中道教。
    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于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理较深,又偏于空,即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这就是瑜伽唯识宗的三时判教。
  印度中观派同样以三时判教,但主张不同,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此三时教也是深浅次第,谓初时为破外道自性等计,故说法从众缘生名之为有;第二为破小乘诸法实有,故说依他缘生之法名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犹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后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此二宗虽各判三时教,但中国流行却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因为玄奘去印度留学,回国后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于世。中观学派的三时判教,在唐代虽也传入中国,但因没有学派的继承弘传,所以后来就少闻于世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