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里

性是本质,爱是超越。
正文

观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有感

(2017-11-04 17:22:39) 下一个
这次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全称为 NATIONAL CENTRE PERFORMING ART ORCHESTRA)来美巡回演出,总共六场,这次来到宾州,我有幸在费城的 KIMMEL CENTER 观看了他们的演出。
   
尽管是国家级交响乐队,演奏的也是些经典的西方古典名曲,但观众还是以华人为主,本土人不多。票价低廉:个人三十五元,团体只须二十几。或许是事先估计不会满坐的原因,座位不对号(GENERAL ADMISSION),先来先占。开场时三分之二满。不必悲观,美国的剧场卖座率难有过半的,这已是不错的了。
   
我这么如实地反映情况,并没有贬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意思,只是说明西方人的偏见,认为东方人不懂西乐,他们认为只有西方人的乐队才是原汁原味的,改变他们的成见需要时间。在美华人也不太懂交响乐,假如是民乐和歌舞,票早就抢光了。我妻子就不愿看:上班累了一天,到那不睡着才怪,对西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她不去,我只好独自一人去。
   
乐队庞大,仅弦乐部分就六十人(见图)。其中低音提琴(BASS)八人,大提琴(CELLO)十人,中提琴(VIOLA)十二人,小提琴(VIOLIN)多达三十人,还有竖琴,钢琴,木管,铜管,打击乐等,台上近九十人。这么多人,即使在国内演出也不常见。该乐团三年前首次来美加巡演,这是第二次。客观地说,新人肯定有,种子都在,算对得起观众。
   
人多不是好事,浪费资源。在此我不得不为传统弦乐悲哀,效率太低,低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弦乐问题还不止这些,为了观众欣赏起见,弦乐组需要统一弓向,否则影响美观。弓向对音效的影响不大,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在轻重上是有区别的。因为持弓的手在下方,所以在弓根,弓中和弓尖部位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在特殊要求下会标明行弓的走向。通常没有硬性规定,各乐队按习惯内定,手写标明。弦乐更多的意义是摆设,你看那些白白的线条上下整齐地晃动,活泼生动,不至于令观众睡着。
   
不是我一人发牢骚,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现代网络科技发达,在家上网就能欣赏到世界顶级乐团的精彩演出,为什么要去现场观看?现场音乐与经过电声转换编辑出来的音乐是不同的。
   
1)现场发声定位明确,有具体的方位感,不同的位置有不同感受。家庭音响无论多少声道,只有固定的几个点。
   
2)现场音乐可以听出杂音,特别是弓弦摩擦的杂音,尽管这些杂音令人不舒服,却非常真实自然。而经过电声转换后作了过滤处理,杂音被衰减,听起来似乎更让人满意,但真实感没了。
   
有人说,一架电子琴等于一个乐队,一部电影等于出席无数场话剧,一张唱片等于亲临无数次音乐会。那该省去多少人力和物力资源啊!但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代替的,人不是机器,性爱娃娃再多也当不了老婆,其中的缠缠绵绵电脑无法拷贝,它比揭开宇宙的奥秘还要难。现场音乐会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是必要的,有价值的。社会贵在参与,没有这些,生活失去意义。关于传统器乐与现代电声器乐的矛盾还是留到以后讨论吧。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级乐团,牌子响亮,实力平平。团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四十岁以上的极少。年富力强,技巧上无可厚非,但内涵不足,不能与老牌的中央乐团和爱乐乐团相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嫩了点。音乐要讲究底蕴,情操积累靠长期熏陶,只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精神,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反之,西方人演奏中国的曲子也会给我们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总觉得欠缺了什么。缺了什么?当然是底蕴,要深入当地生活,感受当地文化,领悟当地习俗,只有融合后才能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即使本地之间也有区别,当我们欣赏了《梁祝》之后,尽管后人的演奏水平不知高出余丽娜多少倍,可是人们还是喜欢听她原汁原味的演奏。有人说这是先入为主,不错。每个作品都代表着某个时代,贝多芬,莫扎特代表着一个时代,中国的周旋,邓丽君,陈晓旭等代表了一个年代。历史在前进,时间不会倒流,后人怎么超越?总之,社会效益决定成绩,该保留的保留,该淘汰的淘汰,顺其自然。
   
下面谈一下有关摄影方面的问题:剧场拍摄。
   
首先承认我的轻罪:剧场声明不能拍照和录音,我只好用藏在口袋里的袖珍式傻瓜相机偷拍,这是不对的。明知故犯,不道德。现场大多数人用手机拍摄,法不责众。人像照片贴出来,是否涉及隐私肖像权?在不盈利,不诽谤,不作人身攻击的前提下,小事一桩。现场也有一些扛着笨重的摄影器材的专业摄影人士,他们是经过允许的。
   
在摄影方面,我只是个爱好者,年轻时爱玩,到美国后忙工作,基本不玩,我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我很敬佩服一些摄影家,经常刊登照片给网民欣赏,令我受益匪浅。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很少介绍自己的拍摄现场和后期制作的经验,用了什么技法,包括硬件和软件。希望今后能得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提高摄影水平。
   
我个人粗浅地认为,摄影作品的优劣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技法。这好比烹饪,内容是实料,没有它无意义,为生存而吃,填饱肚子是关键;技法好比佐料,没有五味调料就难以下咽,不吃要不行。有人会说,饿起来什么都吃,饥饿是最好的调酱(HUNGER IS THE BEST SAUCE)。话虽在理,但在有挑选的条件下,胜出的必是进口味好的。由于种种因素,这次拍得十分不理想,人力财力不足,留作纪念。实地实景,时光不会复返,历史不会回头,唯有记忆永恒。
   
袖珍式傻瓜机(PIONT AND SHOOT,瞄准即拍)由于携带方便,操作简捷的功能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新闻专业人士,时间就是一切,瞬间即失的场景比比皆是,时常追悔莫及。我曾说过,由于傻瓜相机的镜头不可卸,要求一镜多用,适合于任何环境。其实是不可能的,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不能面面俱到。干新闻可以,搞艺术不行,是游客的最爱,适合拍纪念照。若要用傻瓜相机拍出好照片,必须注意两个指标:镜头的通光量和光学变焦比。最大通光量不小于2的倒数,光学变焦比不小于20倍即可。我为什么要强调光学变焦比呢?因为数码变焦在颗粒度上严重受损,影响照片质量,而且它能在电脑上完成,何必用相机去做?我的傻瓜机最大光圈为2,光学变焦比30倍,适合于大部分场所。说实话,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我也不愿用傻瓜机,更爱用佳能单反机。佳能色调偏暖,适合人像花卉。尼康色调偏冷,适合拍摄风景。
   
室内摄影,在曝光组合上尤其要小心,主题动与静,明与暗。一味提高感光度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以牺牲饱和度,颗粒度及噪点为代价,导致照片报废。所以要尽量寻找依托,在保证主题清晰(快门)的前提下,放弃一些景深(光圈)是可以原谅的。
   
以上所述对初学者有益,对高手来说是班门弄斧。
   
休里
  
2017-11-03
 
   
图一,GAUTIER CAPUCON (法国),大提琴手。演奏了陈其刚的作品《逝去的时光,REFLET D'UN TEMPS DISPARU》。
   
图二,谢幕。观众与指挥吕嘉互动。乐团首席杨晓宇(扶椅)和李喆,后排是小一组首席陈述和马魏家。
   
图三,小二组首席刘弦和杨瑞
   
图四,中首庄然
   
图五,大首梁肖
   
图六,首席指挥吕嘉
   
图七,JAIME SANCHIS,外籍单簧管手
   
图八,ALEXANDRA DENGA,外籍小提琴手
   
图九,GAUTIER CAPUCON,外籍大提琴手,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即兴演奏了《天鹅湖》中的一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流云朵朵 回复 悄悄话 昨晚我们在旧金山也欣赏了演出,几乎满场,70%华人,30%老美(包括少数几位其他族裔),观众太热情,几次站起来鼓掌,恳请,加演了两曲。实话说,没有你懂行,但非常欣赏喜欢。
Zucker 回复 悄悄话 在剧场里偷拍出这样效果确实不易,感觉楼主也是摄影高手。与楼主对摄影的感想有共鸣,确实现在的傻瓜机功能强大,在很多地方比单反更好使。但与楼主的摄影后处理观念不同,我是不主张摄影后处理,要看就看原创这样才真实和有摄影兴趣。经过处理过的照片都多多少少的失去了真实感。原创才能看出真实的摄影水平和捕捉美的瞬间的能力,我觉的这是摄影爱好者所追求的乐趣。另外在交响乐方面楼主也是专家,佩服。本人也很喜欢听交响乐,还有一套发烧音响,效果很好,而且明显感觉传统电唱机比CD机更真实和动听。确实国人演出票价都很便宜,但在多伦多还是有几次爆满过。
田野maomao 回复 悄悄话 我认为是圣桑的天鹅,而不是老柴的天鹅湖片段。
Dictator 回复 悄悄话 大提琴加演?很可能是“天鹅之死”。
Dictator 回复 悄悄话 美国的交响音乐会、芭蕾舞演出等等是很少有空位的。我们都是要提前很久才买得到票的。

中国人的独奏不少是高水平的。交响乐?哈哈,连我这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也常常能听出瑕疵来。尤其是管乐。
田野maomao 回复 悄悄话 大提琴加演的不是(天鹅湖)吧?
田野maomao 回复 悄悄话 我也看了!回头也写个感想和您分享。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梁祝我听过俞丽娜的几个版本的录音,到头来还是初版最动人。后面的版本虽说沉稳激昂,但是失去了少女音韵,难得共鸣。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开场时三分之二满。不必悲观,美国的剧场卖座率难有过半的,这已是不错的了。

看来,你一定是没去过美国交响乐团的演出。
哈小玫 回复 悄悄话 “美国剧场卖座率难有过半”?高度怀疑。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读到后面我才明白您的文章标题“【观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真是挺准确的。
cng 回复 悄悄话 “尽管后人的演奏水平不知高出余丽娜多少倍”

太夸张了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