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个人资料
匆匆客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装着满满回忆的弹硌路!

(2017-02-22 19:30:13) 下一个

在我的童年时代,上海市区里还有不少用石子或石块铺成的小马路,叫“弹硌路”。我家花园的小径也是用石块铺成的弹硌路。弹硌路的一边是竹子做的篱笆,另一边是修剪整齐的瓜子黄杨树。整个布局让院子显得小巧玲珑,充满了园林的色彩。

弹硌路在上世纪中期是上海常见的路面。据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当时的上海县城就已经有这种路面。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时,上海的弹硌路近4000条,总长80多万米。我猜想江南一带其它城市也会有这种道路,我印象里仿佛苏州就有。

当时的社会,各方面还不太发达,铺这种弹硌路,取材方便,低廉(人工几乎可以不计)。我看到过,工人们先拉来一车车的石块,堆在一边。地面用木制的刮板整平,再在上面撒上一层细沙。把石头放在沙上,用一种特别的榔头固定位置。这种榔头一头圆形,一头宽扁。扁状的用来刨沙、撬石、调整石头间距缝隙。再用圆圆的另一头敲实。然后在所有缝隙中填进细沙,再浇上水。等待数日之后,就可以行人行车。过一段时间,尤其是下过几场雨之后,石沙的结合更为紧密,路也越发坚固,就成了弹硌路。

弹硌路透气、容易翻修。哪里坏了,重新填进去石头泥沙就可以使用。要修地下设施,只要挖开路面,修完以后再把细沙,石头填回去,快速恢复路面。下雨天排水也很快。

但是骑自行车经过这种路面,坐在车座上感觉到的跳跃和震动的滋味可是不太好受。所以每当遇到这种路面,能绕道的就绕道,实在绕不开的就减速经过。老上海人称坐车经过这弹硌路为“吃弹簧屁股”,很是形象。这种感受伴随了上海好几代人的生活。

那时,在我家居住地附近也有好几条弹硌路。

安义路,是一条100来米的小路,上面铺的就是石块。这是个露天菜场。每天清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都是忙着购买一天菜蔬的家庭主妇,或保姆(以前叫娘姨)。他们差不多在菜场天天见面,一路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人买完菜,顺便把家里要上班和上学孩子的早饭(大饼,油条,粢饭,羌饼等)也买了回去。一天的早市结束以后,肉摊和鱼摊还要洗刷案板把地上弄得湿漉漉的,但是不会积水。

另一条是和平路,也是一条100多米长的小马路。在一边错错落落地开着各种小吃摊贩,大饼油条,羌饼,豆浆,小混沌,生煎馒头,菜馒头,菜肉馒头,肉馒头等,从早到晚人流不绝。马路另一边还开设了街道的地段医院,方便居民就诊。

这些都是老上海人的共同记忆。如今上海市区存留的弹硌路已经很少,而且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改之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熟悉的弹硌路却渐渐消失不见。

黄浦区新天地新修建的弹硌路

看到这个如同水泥地一样的平滑的弹硌路,总觉得,这些新时代的弹硌路毕竟不是老上海的弹硌路。它没有岁月的积淀,以及人情的打磨。那些曾经的弹硌路上,每一块石头都记忆着上海人的情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是啊!富有“年代感”。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以前上海打浦桥那里也是这样的路,那年去欧洲,也看到很多。好温馨的照片啊!流年似水,要哭了!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牛' 的评论 :
那是自然的,中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舶来品,除了人。 但是欧洲的是欧洲的,那里没有我的回忆:)
海牛 回复 悄悄话 这样的路在欧洲很多,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都有,到处都是,不稀奇。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希望在改善附近居民的居住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保留一些城市的记忆。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喜欢弹格路,上海市区仅存两、三条了,倒是美国有些老城市把弹格路维持得很好。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城市建设,应该有些修旧如旧,给人以怀念的场所。
匆匆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rismum' 的评论 :
其实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选择性地保留一些有历史镜头的物件也是很有必要的。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嗯,我们对过去的美好破坏的太厉害啦!
crismum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一条弹咯路顺昌路没了。我都能看到每个鹅卵石被磨得锃光滴滑,哎,柏油一浇,米道才嘛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