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与人为善之“舌善”

(2015-07-24 13:30:19) 下一个
与人为善之舌善
 
北京有句俗话:“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这指的不是说话的声音发音正确或声调的美感,而是说从一个人说的话中,可以体味出其中的善意、恶意与言外之意。小孩子两岁左右话基本说全了,那只是指发音。要真长大成人,还得接着学,可能要学一辈子,学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合情、合理、合适、的语言表达。所以我说,是有个舌头上的“善”与“不善”的问题。舌头善,说出话来,那叫合情合理,令人“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舌头不善,说出话来,则叫“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舌善,可不是指话语的美丽动听。谄上媚主,阿谀奉承可不是舌善。为个人私利,不惜牺牲原则,不惜害事害人,尽管语言温暖殷勤,声调美妙舒心,但说话的人用心不良,还是条恶舌。这种舌头,为讨一个上司、几个领导的欢心,终被周围百千万人鄙夷不屑、嗤之以鼻。
 
“舌善”讲究的是真心实意,再加个电影的名字:“有话好好说”。
 
读《史记》读到韩信。韩信从楚王降职准阴侯,心中不平,称病不朝。舞阳侯樊哙一直真心崇敬韩信,请韩信来家吃饭。两人都是侯爵,樊哙对韩信却是仍以王爵敬之,“跪拜送迎”,口口声声“大王”。没想到,韩信吃罢抹嘴出门,却来了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即“我这辈子怎么混和樊哙这类人交往的份儿了”。这就是“恶语伤人”。樊哙何许人也,那是刘邦的“一担挑”,对刘家忠心不二。结果,后来吕后杀韩信,靠的就是樊哙的部队。这是说,自己心中有傲气,有怨气,偏要化成戾言戾语去伤人,最终还了害自己。
 
常见有人说话伤人之后还辩解:“我是心直口快,是好心。”好心就可以用话伤人么?上中学时学过《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嗟来之食》,那时是要求会背的:“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遇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黔敖是想做好事,但一句“嗟,来食”,出言不逊,饿死了一个好面子的难民。
 
同样可提的还有刘备和关羽。刘备会说话,为与孙权结盟,亲自去向孙权提亲,要娶孙权的妹妹,结个政治婚姻。他知道孙权不愿意,但又知道孙权孝顺,不敢不听母亲的话,便通过孙权老丈人联系上孙老夫人,在甘露寺见面,说话殷勤得体,老夫人越看越高兴,孙权在两廊安排下300刀斧手全没敢用,刘备的亲事就成了。这才就了孙吴联盟,成就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可关羽呢,镇守荆州时,孙权为向关羽示好,也想与关羽结个政治婚姻,特派诸葛亮的弟弟去为儿子提亲。没想到,“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一句话,结下死仇,令孙刘联盟烟消云散。关羽最后“走麦城”,就是被孙权割了脑袋。用现在的话说,一言不善,会误党误国的呀!这可能也算“蝴蝶效应”吧
 
最后,还是那句话:请“有话好好说”。
 
(《冰川随笔》(5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