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的博客

不愛那么多,只愛一點點
个人资料
正文

你是“回归子女”吗?

(2015-01-17 01:29:53) 下一个
核心: 回归子女,是我自创的名词,指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外地亲戚家寄养,长大后在回到父母身边。 回来的时候可能是7,8岁, 也可能是十几岁了。
=================================================================

我周围的朋友,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很多都是回归子女,有的自己不是,但是有哥哥姐姐是。 因为在那个年代,普通家庭有两个以上孩子,父母又得上班,如果老人不能在身边帮忙的话,是不容易的。多数人选择把其中的一个孩子送到外地的奶奶或姥姥舅舅家,自己照顾另一个就轻松多了。

孩子送去的时候可能也就一两岁,连话还不会说。 大人的想法是,反正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有亲爷爷奶奶照顾,没什么不放心的,就算不在自己身边成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早晚还是要回来的。 因此,当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有的是7,8岁,有的已经是十几岁的teenager了。

我自己算得上半个回归子女,因为整个有记忆的童年在全托幼儿园渡过。

我要说的是,当回归子女“归家”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和希望中的那样,很快地回复如初,恰恰相反,大量的回归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尴尬,甚至有很糟糕的,尤其是男生。我邻居家的大哥哥,十五岁回到父母身边,不清楚为什么事情和爸爸大吵一架,以后和他爸爸根本就常年不说话。

我和一个朋友聊过,她本人就是回归子女,发现我们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惑,感受十分相似。 后来渐渐和更多朋友谈及这个话题,越发觉得这不是一个小事情,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个孩子,在他2岁到5,6岁这段心里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在旁边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对这个孩子而言,与父母的感情就是一个巨大的断层。  在以后的岁月中,如果父母又没有很努力很有意识地去弥补的话,这个断层不仅永远存在,永远无法弥补,而且会扩大。 别什么事情都往血缘上推,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想想看,当孩子回到父母的家,她面对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切的习惯都要重新磨合,许多生活细节上,她不了解父母,同样的,父母对她也同样的陌生,无从下手。这是一种长期在一起生活才能够有的默契,对于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们是自然而然的,而对回归儿童,是一种奢侈。 比如,我在幼儿园时被训练,吃饭时夹菜掉在桌子上,必须马上立即捡起来吃了。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们反复告诉我不用了,可是我仍然条件反射,很多年后才逐渐改过来。

和我一样,多数回归子女长大后,和父母的关系很微妙。 我们很独立,想要什么不轻易向父母说,没想过也从来不会和父母撒娇,绝对不敢发脾气,对父母很小心,很客气,报喜不报忧, 有了困难也不肯向父母求助。和父母的关系好像永远是隔着一层玻璃板。因为从小不在一起,自己有难处,没有想到过可以有爸爸妈妈依靠。

很反感听到父母说,你小时候如何如何。对于童年的记忆,没有任何自己父母的印象。

对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的sibling,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很妒忌,一方面又很亲。

相比之下,对和一起生活过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特别的亲,随便,可以放肆。他们过世后,极怀念。

遗憾的是,父母大都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样的宝贵的东西。

还好,80年代末期,独生子女时代开始了,回归子女的数量大大的减少。我真心的为这些孩子们庆幸。 他们不用再经历我们这些人所经历的了,这种心理伤痛,难以言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蚂蚁王子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回归子女,跟外公外婆养成的生活习惯跟父亲格格不入,因为父亲严厉挑剔,我们姊妹关系很好,但有多年生活都是痛苦的。
我爱栀子花 回复 悄悄话 我是,你说的正确。
小楼昨夜又东风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同意,我也是回归子女。跟父母就是楼主说的这种感觉。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很同意你的所说,我也是回归子女。在少年时期,很喜欢独处,没什么朋友,成年后好些,但老是缺乏安全感。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同意。父亲在外地工作,直到我13岁才与家人团聚,之后几十年却有些隔膜,现在好些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