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农庄

用开花的创意,将司空见惯,变成耳目一新。
个人资料
正文

西方流行的杵臼,是中国人发明的

(2018-08-20 00:21:45) 下一个

子曰:食色性也。

别解:食,色性也

什么意思?即中国人的饮食方式,模仿了男女方式;食即是色,色即是食; Men eat to sex,Women sex to eat。食与色,二举同功,难以厘清。不信,你请看杵臼、盏匙和碗筷和的形状,哪一个的构造原理跳出了阴阳的范畴。

如果世界承认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出于同一思维方式和构造原理的杵臼,必然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懂阴阳、明男女,善于将“阴阳理论”和“男女造型”运用到生活发明中。

我...我...我让你不信!

我让你不信!

杵臼,英文叫mortar and pestle,对应中文名称,pestle为杵,mortar为臼。杵臼,由两部分组成,合在一起运用,从一开始就是由石头做成的。

臼窝或臼槽,是存放谷物、药材和调料的石质坑窝;杵棒或杵槌,则是用来捣进坑窝,通过槌头与石壁的撞击挤压,让谷物脱粒,让药材去壳,让调料粉碎的木棒或石磓。

杵臼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大约在原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它们。万余年来,它们基本上没有改变过形状和功能,就象中国人的器官和功能,从未改变过一样。

按照中国传统的单字命名法,“杵臼”的准确名称是“舂”(chōng)或“碓”(duì)。其中,南方人叫“碓”,俗称“碓窝”;北方人叫“舂”,俗称“舂子”。

除了名称和叫法不同外,“舂”和“碓”的形状、功能和用法也有差别。

舂,是北方人用来捣粟(泛指谷粒),去除皮壳用的;碓,则是南方人用来脱粒水稻,去除稻壳,获取大米的工具。舂,用手提举;碓,用脚踩踏。舂,春秋以前主要是女人、女犯人干的活;碓,男女都能干,主要是男人干的活。

双手持杵于石臼之上。女人力气不足,所以需要双手提举。

隹,乃秃尾巴鸟。碓磓的杠杆形状,酷似啄木鸟,碓窝正是古人从啄木鸟的啄木之举受到启发而造出,也未可知。

一物二名,一物两用,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舂”与“碓”,究竟谁先谁后?因为“碓”是用来捣碎稻谷的,“舂”是用来捣碎小米或麦粒的,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稻谷和小麦的栽培历史。

据农史专家考证,在中国,稻谷的驯化栽培历史,要远远早于小麦和粟米,而且稻谷是中国原产,而小麦则来自中东。所以说,“碓”要先于“舂”。

未去糠曰稻。禾+舀,舀字上部是爪,下部是臼,从石臼里取出稻米。

文献记载说,宓牺造碓窝,雍父造杵臼。宓牺即伏羲氏,在女娲之前,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雍父是黄帝的大臣,与黄帝同时代,也就与炎帝同时代,二者前后相差甚远。可见,稻谷在小麦、小米之前久也。

由此可见,杵臼在中国,最早是粉碎谷物用的农具,后来才延伸扩大为捣药和捣佐料的用具。它们的使用地点和发展顺序应该是碓房——药房——厨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中医中药和中华美食的故乡,发源地和归宿地,而且素来讲究药食同源,搭上哪条船,都可以让你“朝霞满天鱼满舱”。

中药在调剂之时,为了能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被煎煮出来,通常会将那些质地致密、坚硬的矿石药,如石膏、磁石、朱砂、代赭石、龙骨等;介壳类的牡蛎、海螵鞘、紫贝齿、青蛤、文蛤等,动物角质的龟板、鳖甲、鹿角等,进行粉碎处理;种子类药材也需要捣碎,所以必须用到杵臼或碓窝。

如此用时繁多,用量巨大,中国古代的药剂师们不得不借来“吃饭的家伙”,将农具的杵臼和碓窝改进造型,减小尺寸,再造出捣药、研末专用的“乳钵”或“捣药罐”来,再于钵口或罐口增制一个盖子,让珍贵的药末不再飞溅而出,造成浪费,同时也适合在夜间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加班捣药。

那家喻户晓的“玉兔捣药”神话故事,其实既不是传说,也不是瞎编,而是月下加班的千千万万个捣药童子、捣药童女、捣药老翁、捣药阿婆们心中的愿望,他们希望月亮上有个仙人也在捣药,好陪伴他们度过难熬的漫漫长夜,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至于中国民间厨房里常用的“擂钵”,口小腹大,内侧有很多发射状的粗糙纹路,为的是在捣磨过程中增加摩擦力。这件由杵臼或碓窝改造而来的用具,主要用来制作擂茶和研碎大蒜、辣椒等调味品,后来扩大到研磨芝麻、豆子、花椒、大料等。

因为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辣椒至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所以,用于琢磨它们的“擂钵”,想必历史不会太长。而且,北方人吃大蒜通常是直接入口,无需捣碎,偶尔需要蒜泥配菜时,用碗和刀柄就可以应付;爱吃辣椒的百姓则主要集中在湘、黔、滇、川、桂、鄂、赣等地,所以“擂钵”的适用范围没有覆盖全国,仅西南地区而已。

不过,这个擂钵的“擂”字,用起来可比“捣”和“打”传神。小时候常听外婆对舅舅们说,“小心我擂你!”。我当时觉得外婆的话怪怪的,为什么不用“揍”,不用“打”,偏偏要用“擂”?难道“擂”比“打”更狠?要是我早知道“擂”就是擂钵的“擂”,把你捣成齑粉的意思,那我不得吓得狂奔而逃,练出个短跑世界冠军来呀。

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没福了,因为你们不懂中文,看不到杵臼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只能从有限的英文资料中获知一鳞半爪,十分机械,万分偏狭。

大家都知道,现代西方考古学界,主要就是英国人和犹太人在呱噪。英国人满脑子都装着非洲,装着埃及,装着希腊,他们对印度鄙视,对中国不了解,所以对东方古文明和古文物,一向介绍的少,宣传的不够,甚至胡说八道。

比如说,对杵臼的最早发明地,对杵臼的传统功能,对杵臼的运用广泛性和现实存在性,英文资料就少得可怜,偏的离谱,而且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英语人从古埃及、以色列、希腊、俄国,一直讲到日本和东南亚,就是不讲中国,好象有意要撇开中国,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样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成果,怎么能称得上是世界学问,权威何在?

埃及的埃伯斯紙草文稿(The Papyrus Ebers),记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50年,仅相当于中国的商朝;而且,埃及是农业繁荣的文明古国,该文献没有记载作为农具的杵臼,反而记载了作为捣药工具的mortar and pestle。这就无法与中国比早、比优、比广泛了。

《旧约》里有两处提到了杵臼,一处在《民数记》第11章8节,另一处在《箴言》第27章22节。以色列人在埃及混了四百年,当然见过、用过杵臼,逃出来的路上随身带了几套杵臼,一点也不奇怪。只是,这两处记载的内容,都不是舂米捣药之类的寻常事,而是相当负面的批评文字。

《民数记》记载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百姓们在旷野中怨气冲天,把神赐的灵粮“吗哪”当成野食,施以磨推臼捣。《箴言》曰:你虽用杵,将愚妄人与打碎的麦子一同捣在臼中,他的愚妄还是离不了他。这两节经文原本是互不关联的,但论及悖逆,它们倒象是在说同一件事,下一节的箴言,明显地是在责备上一节民众的愚妄不敬行为。

埃及人的杵臼,因为它帮助过愚妄的以色列百姓亵渎圣物,冒犯神明,所以不可能受到神的纪念,必然随着埃及文明的消失,暗淡在历史的风烟云雾中。

信奉上帝,熟读圣经,号称以基督教教义立国的英美,讲英语的学者,如果你们知道,中国的杵臼,曾经帮助过虔诚的百姓捣粟祭祀,祭祖敬天,你们还有理由故意撇开中国,去装模作样地研究日本和东南亚的杵臼,“把媵人当新人,把伴娘当新娘”吗?中国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石碗和石棒,一直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方,进入西方的药房和厨房,你们的嫉妒能阻止得了吗?

就在三年以前,以色列的巴尔-伊兰大学(Bar-Ilan)和美国哈福大学的考古学家们还在以色列的纳吐夫文化遗址上进行考古实验。他们的实验项目就是穿越到面包的初始阶段,即12500年前的石器时代,运用古代的工具,制作一顿午餐,再造和品尝史前的美味佳肴。

David Eitam博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试图在一个圆锥体的狭窄土臼里,用一根长长的木杵捣碎野大麦,去除麸皮。

他将土臼挖掘到基岩位置,然后进行舂捣,继续演示古代先民们制作无谷壳餐食的过程,他想知道那种小型的、无酵的、炭火烘制的原始皮塔饼是如何冒出美味来的,因为这是文明升起的重要运动。在我们祖先的狩猎采集时代前大约2000-3000年,伴随着野谷营养的出现,人类开始建立定居的农耕社群,而这正是“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性标志。

这次考古实验还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植物考古学家Mordechai Kislev的断言:新石器时代中期,南部黎凡特地区充满了圆锥形空心体的岩底土臼,它正是把野生谷物变成无壳面粉,再变成精细面粉,直至面包的关键器具。早在人类开始驯化栽培作物以前2000-3000年,远古先民们就掌握了杵臼舂捣技术,把野大麦加工成面包。

作为加工面粉的农具,不同的臼窝形状和尺寸服务于不同的农业目的。一般来说,碗状的用于脱粒,杯状的用于去壳,碟状的用于磨粉。

比以色列纳吐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稍早,中国河南省的裴李岗文化,已开始使用完整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证明其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只是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很少根据出土文物进行文物所代表时代的生活演示,否则肯定会比这几位的实验精彩百倍。

希腊是个半岛国家,境内80%的地方是山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十分干燥,只有28%的土地是可耕种的。因此,希腊无法与中国和埃及比农业的历史成就,而杵臼又是农业文明的发轫之器,所以,杵臼不可能起源于希腊。希腊人把杵臼用作药店的标志,显然是从东方借鉴来的。

大英帝国因为近代被狂妄的中国皇帝和大清官员羞辱过,罚过单跪,所以,英国人对中国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对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一向是嫉妒加贬低。但不管怎么漠视和贬低,在杵臼的传播上,他们那出模仿唐吉.柯德的《燃杵骑士》(The Knight of the Burning Pestle)中的小仆人,与中国京剧《赵氏孤儿》中的义士公孙杵臼相比,恐怕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燃》剧中那段棍棒与杵棒的打斗场面,更不如《西游记》中小玉兔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的金箍棒对战的情节精彩。

俄国有一个恐怖的童话故事,叫《芭芭雅嘎奶奶》,女主人是个丑恶加邪恶的老巫婆,会欺骗、恐吓和生吃小孩。她把杵臼当法器,能驾驶石臼或木臼在森林里移动,在天空中飞翔,人无论跑得多快她都能追上,因为她用木杵做船舵,可以自动调节方向和速度。

据说,她住在一个长有鸡腿的小屋里,窗口面向森林,门口对着墙壁,一旦发现森林里有迷路的孩子,它就会转动房子,打开窗户,将孩子骗进来吃掉,并把骨头挂在房前的骷髅篱笆上……

这个童话故事,可能是西方关于杵臼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一个,仅次于中国的《铁杵磨成针》。可惜它有点血流漂杵,思想基调过于负面,把远古先民们最伟大的发明,以及被发配到西域或西伯利亚倒霉的东方捣药女奴和舂米老妪,歪曲成邪魔。这是对东方农业文明和中医药文明的大不敬。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2018.8.2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岛水鸟' 的评论 : 西方人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文化,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都认为西方人发明了这个发明了那个,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不愿意认同,看看事实就知道我们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多大了。谢谢水鸟欣赏。
南岛水鸟 回复 悄悄话 想古人发明杵臼的形状、功能己经绝顶了,后人难以超越难改进。农家博学多闻,帖子文化满满的。开眼了,学习中。: )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是啊,一直都有。文化主题的东西,今夏写了好几篇,还有几篇没有发出。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秋收完了,该写些好玩的东西了,:))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梅姐。平安是福!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来看望朋友,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