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农庄

用开花的创意,将司空见惯,变成耳目一新。
个人资料
正文

在老移民眼中,《围城》是什么城?

(2018-01-12 06:32:04) 下一个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我再狗尾续貂地加一句:当了官不看《西游》,结过婚不读《红楼》,移民出国了,就别再碰《围城》。

为什么移民出了国,就会觉得《围城》面目可憎了呢?

首先,《围城》所揭示的哲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身为第一代移民,我们谁敢在婚姻和职业两个方面,象长坂坡的赵子龙一样,单枪匹马,杀进杀出?

对我们移民来说,职业是啥?职业是我们谋生的根本,市场是导向,谋衣糊口是目的,哪能说改行就改行,说不改行就一辈子不改行?

婚姻又是啥?婚姻是我们中年的渡船,晚年的港湾,下了船就没有路,黑暗中汪洋肆意,波涛汹涌,难得龟背渐浮、鳌头立现、救命稻草漂过眼前。

已经退休和行将养老的移民pioneer们,你们在夕阳当窗或午夜梦回的时候,可以静心地回顾一下,细数一番,看看你们究竟逃出了几座职业的围城?又冲进了几堵婚姻的高墙?人生的愿望,在移民身上,真的也能云雀飞翔吗?

其次,《围城》里的几个主人公,主人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留学西洋,经年累月,却什么经世济民的真学问也没有带回中国。方鸿渐无用,赵辛楣窝囊,高松年虚伪,唐晓芙天真,苏文纨世故。这几位要是搁今天,让他们移民来西方混,我恐怕很难招人待见。

先讲一号方鸿渐。先不论方在学问上的浮华不实,就说职业选择和婚姻进退吧。他先后干过银行职员、大学讲师、报馆编辑三份工作,每一份都是别人安排、引荐的,他自己在职业选择上既无主见,也没自我激励精神,更不见有丝毫的坚守与恒持,轻易入职,又轻易放弃。移民要是这样,那还不得喝西北风啊。

在婚姻上他更是窝囊透顶。西风欧雨地混了好几年,他学会了西方人的放荡,却没有学会西方人的爱情追求。在回国的轮船上,他和鲍小姐的床戏玩得蛮顺溜,因为船上属于外国领地,所以,他也不用顾忌苏小姐的知情和妒忌。然而,等到他开始追求唐晓芙,亮出他作为欧洲归来的新派人物之功力时,却显得底气不足。明知道唐晓芙恼他是一场误会,由苏文纨挑拨所致,但他就是没有勇气去向她解释,去化解误会,争取胜利。我认为,他心里最主要的障碍,还是他自认为与鲍小姐的风流韵事,象一座搬不走的大山,横亘在他与唐晓芙之间。既然改变不了,索性也就放弃了。真没用!

以我们移民的眼光看,方鸿渐最应该娶的是苏文纨。因为1、方鸿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规划,漂浮不定,当然需要有人替他锚定。2、苏文纨与方鸿渐是互补型的男女,且同窗多年,彼此知根知底。世故与幼稚互补,浪漫与务实互补,精明能干与软弱清高互补。3、最难得的是,苏文纨爱方鸿渐,有爱做基础,两人看似矛盾的性格,其实都能对立统一。

他放着天作之合的苏文纨不要,却要去玩浪漫,追求唐晓芙。遇挫失败后,又莫名其妙地将自己既不熟悉也不爱的孙柔嘉揽入怀抱,一错再错连三错。

再说二号赵辛楣。此人身材高大,神气活现,看起来要比方鸿渐老练的多。他不仅善于交际,老于人情世故,而且对政治、爱情都有自己的一套。除此之外,他还对影响主角方鸿渐的命运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就是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他在爱情追求上的有贼心、没贼胆,却让我看出了他的不堪。

赵辛楣为了显示他的新潮爱情观,居然敢把汪处厚的老婆约出来浪漫。他能看出汪太太老少婚姻的不和谐,更有怜香惜玉将汪太太“救出围城”的朦胧意识,可是,当俩人的暧昧被高校长和汪处厚当成奸情捉住后,他本该勇敢地承认自己喜欢汪太太,替汪太太解围,大不了事情闹僵,汪处厚休了老婆,赵辛楣带着汪太太一起冲出围城,远走高飞。

可是,关键时刻,赵辛楣却选择了抵赖,屈膝求饶。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背叛,也是对女方的不负责任。

情场上的逃兵和叛将,鲜少有官场和商场上的常胜将军。女人把握自己不嫁错郎的要诀,其实不多,也不复杂,关键就看他对你的爱情追求是不是真诚、勇敢、持之以恒。男人在爱情上的表现,基本上可以预测他一生的景况。

最后,顺便提一下号外、三闾大学的校长、生物学家高松年。钱钟书在讽刺这位老兄时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高校长的“红臀长尾”,并不是指他欺骗方鸿渐当教授的虚伪烂事,而是指他与汪处厚一起“捉奸”的龌龊勾当。一个留洋归来的生物学家,位高权重的一校之长,本该领导全校知识分子,奔科学救国之路,开婚姻自由之风,可他却本着对生物本能的确信,看起了人类的笑话,培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捉奸”爱好来。如此红臀长尾,猴子亮得爽快,观众看得过瘾。

除了几个留洋归土的人物,外表洋气,骨子里土渣,令人生厌以外,《围城》的篇幅比例也严重失衡,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占去的比重偏大,污糟的人沉闷的事写得太多。而这些内容似乎与小说的主题关系不搭,尽管讽刺的很刺骨。

再者,《围城》的故事发生在抗战之初,国难当头,可小说里的人物一点也没有对兵燹战祸有所感知,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丝毫也不牵肠挂肚,忧心如焚。难怪一直有人批评《围城》,指责钱钟书,小资到麻木。

移民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一如抗战中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面对现实,我们需要真才实学,我们更需要关心周遭,因为我们生活在洋人的社会,要解决一系列难题,随时面临危机,环境迫使我们要当真洋鬼子。所以,对《围城》里的假洋鬼子那套假把戏,我们还是乘早丢掉的好,连知道都不需要知道。

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十集《围城》电视剧,倒是有一大亮点很值得我们移民“学而时习之”,那就是剧中人滑稽的沪腔海调。其中,最精彩的一段藏在第七集后边,李天济那段“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咱移民们在海外学语言、耍幽默绝对可以借鉴。

 

2017.3.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