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举世谁为鲁仲连?(南北议和,1911~1912 )

(2014-11-17 18:50:43) 下一个

举世谁为鲁仲连?(南北议和1911~1912 )

我今欲展回天策,无奈汉儿不肖多。”               宋教仁

 

19121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己愿让位于袁世凯。

1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联名致电内阁、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当时宗社党的领袖良弼强力反对清室退位。126,京津同盟会的彭家珍以炸弹刺杀良弼,彭当场牺牲,三天后良弼伤重不治,满族亲贵人人自危129日,清廷御前会议,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26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例包括: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清帝退位诏书》有: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后来学者根据袁世凯手批清帝逊位诏书原件,指出原文本来是即由袁世凯以全权与民军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协商统一办法,袁世凯将其改为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袁世凯坚持留在北京,不到南京任职。41日,孙中山让位袁世凯,黄兴任南京留守,统辖南方各军。42日,决定临时政府迁设北京。唐绍仪任总理。唐绍仪是袁世凯的老班底,但在责任内阁制之理念却倾向同盟会。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入阁,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唐内阁也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在武昌普通中学堂时。结识在日本留学的黄兴,成为挚友。1904年,华兴会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华兴会起义事泄未遂。逃亡途中作诗:“ 谋自由独立于湖湘一隅兮,事竟败于垂成; 皆神州久沦兮,尽天荆与地棘;展支那图以大索兮,无一寸完全干净汉族自由之土地。”宋教仁潜赴日本,先入东京法政大学,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

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二十世纪之支那》转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教仁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宋教仁大量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宪政观念。1910年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在于右任办的《民主报》任主笔,以笔名渔父撰写大量文章。

  武昌起义后,宋教仁与黄兴到武汉,他与居正等人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的草案。章太炎说「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认为宋教仁才堪治国,是总理人才。

19126月,因直隶都督的任命案,唐绍仪见袁世凯不尊守《临时约法》,辞去内阁总理,袁的亲信赵秉钧接任。宋教仁为了推动议会政治和责任内阁来制衡袁世凯而到处奔走。8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代理理事长。1913年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打算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魁身份组阁。

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车站与送行的人一一握别时,被刺客开枪射中,送医急救,在自知不治之前,他托黄兴代拟一封电报致袁世凯: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22日凌晨,宋教仁逝,年仅31岁。

 

孙中山悼宋教仁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汤化龙则以「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讫,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痛惜之。

   因被舆论认为涉及宋案,赵秉钧辞国务总理,段祺瑞就任代理总理。宋教仁之死,加深了袁世凯和国民党之间的不信任感。孙中山欲起兵讨袁,策动南方各省独立,却被袁世凯先发制人派兵击溃,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人亡命日本,另组中华革命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