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2017-03-09 06:48:02) 下一个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国祚二百八十九年。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社会是怎样的?那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让我们通过文物,共同解析唐朝社会的面貌吧。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胡人骑驼俑

-

高74cm,长55cm。   双峰骆驼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颈,作嘶鸣状,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弹性,四足前后错落,似欲起步。驼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扎幞头,身着翻领、窄袖、开胯、过膝的胡服,下着袴子,脚蹬高靴。手扶骆驼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头部,一爪托腮,一副顽皮之相。此件作品中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唐代强盛,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康国人善商贾,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之情趣。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女舞俑

-

高21cm   唐代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时尚。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乐舞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领半袖衫,下著长裙,束腰,头微侧。两臂一上举,一下垂,双腿一侧伸,一屈曲,腰肢轻扭,翩翩起舞。从服饰与舞姿看,属于传统汉族舞蹈范畴内的“软舞”。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骑马狩猎俑

-

高43cm   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   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狩猎不仅是其生活习俗的客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唐人自强、自信之心态。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女俑

-

高44cm,宽14cm   女俑头梳抛家髻,面涂红粉,蚕眉细目,小口施朱,五官相对集中于面庞中央,略显紧凑,身著长裙,双手笼袖于胸前,大腹便便,似在缓步行走。   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逐渐形成以肥胖为美的时尚,杨贵妃受宠于李隆基,更将此一风尚推向极端,此女立俑便是盛唐时期审美倾向的典型反映。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女俑

-

高51cm,宽16cm   女俑头戴鸟状冠,五官清秀,眉、眼墨绘。上穿半臂短襦,内衬窄袖衫,下著长裙,足登云履。端坐于筌蹄上,手中持一小鸟。唐代诗人皮日休“上仙初著翠霞裙”之诗句,所指应即此类长裙。持鸟的图像在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及西安南里王村韦泂墓的石刻线画中均有表现,前者立在贵夫人手背上,后者则由侍女所持,这些鸟都是供主人娱乐用的。由唐代壁画、线刻、陶俑等资料分析,这类陶俑身份特殊,应是墓室中的女主人,人物衣著、形象也有可能是按真容塑造的。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黄釉吹排箫女陶俑

-

高10.8cm   女俑通体施黄釉,泥质白胎。其头梳高髻,两肩袴披帛,下着裥裙,半跪半坐,探颈扬首,胸部微含,神情专注,双手捧排箫作吹奏状。这件女俑与常见的作规矩表演的伎乐俑不同,制作者刻意表现出女俑轻松随意的姿态,不似表演,如若自娱。唐朝妇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繁荣的经济为多姿多彩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件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妇女生活,颇具时代特色。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黄釉画彩弹竖箜篌伎乐女陶俑

-

高15.5cm   伎乐女陶俑泥质白瓦胎,通体施黄釉,釉上画彩。女佣面部五官端正,墨画眉眼,高颧骨,唇点朱红,神态自然,头梳墨色高髻,肩披红色披帛,顺体下垂至地,身着窄袖高腰长衣裙,裙摆曳地。伎乐女俑跪坐姿,双手抱竖箜篌,作演奏状。竖箜篌造型完整,是研究古代乐器的有形资料。此乐器系从西域传入中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一件完整的木制竖箜篌。这件陶俑真实地再现了初唐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侏儒俑

-

高18.5cm 此俑为胡人形象,头戴圆盆形帽,身穿窄袖翻领束带齐膝长衣,袒胸露腹,说明身处炎热的夏季。其一手下垂,一手握拳,手中所持之物已失。从形象上看此俑应为一侏儒。唐朝的侏儒一般由地方进贡朝廷,如道州居民身材短矮,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贡,号为“矮奴”。有些则是国外进贡给唐朝的。从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看,这些充斥宫廷和世族贵胄之家的侏儒,或作滑稽表演,供主人取笑娱乐,或服侍主人,干一些杂役,或专门充当肉几,让主人坐于其身。1949年以后,在陕西、河南等地的唐朝高官贵戚墓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侏儒俑,众多侏儒俑的出土,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高13cm,宽7.5cm。   俑头戴黑色幞头,浓眉大眼,鼻头较粗,阔口。上身内穿半袖衣,外穿翻领大衣,右袖脱下,斜系在腰间,左手下垂,右手握拳抬起。该俑头及上身较大,双腿较短,从形象上看应为一侏儒。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大食人俑

-

高28cm   俑头戴尖顶折沿帽,长脸,深目高鼻,满鬓胡须,其形象与《新唐书》卷二三八中记载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俑身穿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登长筒靴,肩背行囊,手执水壶,身体前倾,作行进状。   大食是唐朝人对阿拉伯人的专称。唐高宗时,大食人打败波斯帝国,占领了伊朗高原,并于永徽二年(651年)向唐遣使朝贡。之后,两国通过丝绸之路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大食商人往来于陆路与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的西安、广州、泉州等地定居。这个作长途跋涉状的大食人俑是我们见证唐代丝绸之路上漫漫商队的一个缩影,形象而生动。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昆仑奴俑

-

高24.5cm   俑身材短小,头部扭向一侧,皮肤黝黑,发卷曲,穿窄袖右衽衣,腰系丝绳,双足外撇,为唐人所称的昆仑奴形象。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唐人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目前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俑多赤裸上身,下著羊皮短裤。此件陶俑却身穿长袍,腰中系带,显然是接受了唐人的生活习惯。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画彩女射俑

-

高28cm   女俑发髻梳成“丫”形,身穿翻领窄袖衣,腰系带,下著靴。头偏向左,双手作持弓射猎状。此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许多以前只有男子才能从事的活动女子也纷纷参与,射猎便是其中之一。杜甫的《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王建的《宫词》:“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不仅宫中女子能射猎,民间女子也有不少能骑善射者,李昌夔之妻独孤氏就有一支两千人的女军,穿清一色猎服,专门从事打猎活动。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戏弄俑

-

高27.3cm   俑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靴。双手相交于胸前,作表演状。从形象上分析,应是参军戏俑。   “戏弄”是唐代对戏剧的一种称呼。它是通过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手段表达人物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唐戏弄源自汉、魏以降的歌舞百戏与说唱,主要包括参军戏、踏摇娘、兰陵王、钵头等数种。唐戏弄是唐朝文化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值一提的是,它为两宋戏剧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胡人俑

-

唐天宝四年(745年),高50.5cm,宽18cm。   胡人头戴幞头,浓眉大眼,高鼻阔口,满脸胡须。上穿圆领衣,下著裳,腰中系带。从姿态上分析,此俑似为牵驼俑。   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人博大的胸怀与开放的风气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外来的异域之人被称为“胡人”。胡人所从事的职责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牵马与牵(骑)驼;第二,伎乐;第三,侍从或仆役;第四,官员。   此胡人俑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雷府君宋氏墓。据墓志记载,宋氏所嫁的“雷府君”竟是太监。该墓出土了众多陶俑,制作精美,可见“雷府君”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宋氏是按“雷府君”的品秩安葬的。 高37.5cm,宽14cm。   胡人头戴幞头,身穿翻领大衣,足登长靴。粗眉大眼,双睛凸出,满鬓胡须。大衣右袖脱下,缠绕于腰中,露出半臂,半臂彩绘。幞头、胡须、靴子皆绘成黑色。此俑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的刻划,夸张的手法恰好突出了西域胡人的生动形象。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持琵琶女俑

-

高34cm,宽7.8cm。   女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着及地长裙。站立,手持曲项琵琶演奏。   琵琶从西域传来,其演奏技巧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普及、发展与提高,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唐代产生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达、曹善才、曹纲、康昆仑、段善本等,他们多来自粟特地区的曹国、康国等地(今中亚地区),唐代诗人岑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句生动地描写出“胡人”对琵琶的喜爱,由此也可见外族文化对唐朝文化影响之深刻。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画彩男立俑

-

唐开元二年(714年),高76.5cm。   男立俑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衣,腰中系带,足穿高筒靴直立于方板上。双臂弯曲,双手握拳,从姿态上看似牵马或骆驼的形象。   此俑衣饰简洁,表情含蓄,形神兼备。在唐代,上自皇室贵戚,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贵贱,皆以头戴幞头为时尚。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黄釉骑马男俑

-

高32cm,长24cm。   骑俑头戴风帽,身著圆领窄袖袍,足蹬靴,双脚登踏马镫。马眼圆睁,双耳前竖,头向内收略右转,颈上有支架,原应有鼓,已失。此应为鼓吹仪仗俑。   鼓吹俑属于仪仗俑中的一种。鼓吹,传说始于汉代班壹,最初为一种军乐,后来功能逐渐扩大,用于卤簿仪仗与宴乐群臣等。唐代鼓吹不仅用于生前,也用于死后丧葬中。 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郑仁泰、韦泂、李凤等墓葬中均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鼓吹俑,这是按照其品秩陪葬的,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鼓吹所使用的马同狩猎、打仗使用的马有所不同,多为小马,很少佩戴笼套等物,可能取其行进缓慢、方便演奏之故。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文官俑

-

高72cm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高102.2cm,宽25cm。   文吏俑眉毛、眼睛、胡须皆墨绘,上穿宽袖衣,下着裳,外穿裲裆,足登如意头云履,双手交握,中有长方形孔,推测为插笏板之用。足下为台座。   裲裆,也称“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隋唐时期武士多穿带甲之裲裆,以为防御身体之用,文吏之裲裆多不带甲。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女立俑

-

高32cm   女立俑头发绾至前额上部,扎系成花形。内穿襦衫,外披帛带,齐腰长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绿、黄、白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态端庄。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武士俑

-

高105cm,宽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备,气宇轩昂之态显露无遗,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艺术珍品。 高102.5cm,宽28cm。   武士俑头戴鹖冠,眉毛、眼睛、胡须皆墨绘,上穿宽袖衣,下着裳,外穿裲裆,足登圆鞋,双手交握,中有长方形孔。足下为台座。武士俑色彩亮丽,特别是裲裆部分,诸种颜色浸润交融,鲜艳夺目。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三彩武官俑

-

高70.5cm   俑头戴鹖冠,高鼻深目,八字胡须,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拳相握,置于胸前。鹖冠施朱,冠、发、眉、眼、胡须施墨,唇红。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庄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色泽鲜艳流畅。   鹖(hé 音合)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唐朝时鹖冠中的鹖多为小雀状,头朝下,两翼匍匐。鹖冠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后则少见。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持钹女俑

-

高20.4cm,宽9cm。   女俑梳双螺髻,内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跽坐,双手持钹,作打击表演。   此女俑穿襦衣长裙,半臂之上绘彩,很可能表现的就是产自西南地区的锦半臂。   钹,也称“铜钹”、“铜盘”。打击乐器。圆形,中部凸起,似半球状,其径约乐器的一半。两只合为一副,相互敲击,发出声响。铜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诸地传入华夏,隋唐时期开始流行。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持腰鼓女俑

-

高20.5cm,宽10.5cm。   陶俑头梳双螺髻,内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下着长裙。跽坐,双手持腰鼓。此女俑神情专注,似已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   腰鼓圆形,两头略粗,中间稍细。腰鼓在唐朝主要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高昌诸乐中,为当时常见的乐器之一,演奏时挂在腰间。因演奏方式不同分正鼓与和鼓两种,以杖击打的为正鼓,声音高亢洪亮;以两手拍击的称和鼓,声音婉转低回。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持笙女俑

-

高35cm,宽8cm。   陶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长裙。站立,双手持笙演奏。   笙为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成。簧片以竹、铜为主。笙管长短不一,上端开音窗,下端开按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角以装簧片,并插入斗子内。斗子用匏、木或铜制成,连有吹口,吹口有圆形、方形等多种形制。簧管自13至19根不等。演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彩绘持排箫女俑

-

高34cm,宽7.8cm。   女俑头梳螺髻,两鬓抱面,眉清目秀,闲和典雅。上穿窄袖襦衣,下着长裙。站立,双手持排箫作演奏状。   排箫,管乐器。由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10至20余管不等,管底有封和不封两种。既可用于家庭宴乐表演,也可用于鼓吹仪仗中。

当时明月在·唐朝遗珍

陶驯马郎俑

-

高40cm,宽35cm。   唐朝由于对舞马的喜爱,所以重视对驯马郎的培养。一般驯马郎多为年少俊美之青年,有胡人,也有汉人。所穿衣服多为利于驯马的胡服。他们身手矫捷,轻巧灵便。此少年驯马郎弓腿扬臂,仿佛正引领着舞马踢踏应节,闻乐起舞。

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