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人春运多恐怖?

(2016-02-03 12:08:12) 下一个

古人春运多恐怖?

作者:我方团队成员张嵚

有一句调侃,现今早已深入人心:每年中国十亿老百姓春节前夕集体制作的一部震撼大片,正是春运。

春运的震撼,想必大多数的朋友,都是深有体会,从排票的艰辛,咬牙加价买黄牛票的肉痛,再到拥挤的候车大厅,人流汹涌的站台,塞得满当当的列车。甚至拥堵的高速,误点的飞机。千家万户,说起这场每年如约而至的大戏,不知会有多少悲欣交集的唏嘘。

所有的颠沛艰辛,只为了传统而温情的心愿:过年回家。

既然是传统,那这件艰难的事,放在古代社会,又是一出怎样的光景?

大多数朋友对于古人过年回家的印象,多半来自民间戏曲甚至影视剧。

在那些讲究美满的故事中,古代的回家之路,也总是浪漫满途,要么是隽永书生,带上小小书童,一路吟诗赏景,倘是运气眷顾,没准也有艳遇趣事,也要么是豪放词人,一叶轻舟乘风破浪,一路洒下豪迈诗兴。

或还有风光的贵人,坐着富丽堂皇的大轿,一路喧嚣招摇,在乡人满满的羡慕中衣锦还乡。相关的趣闻故事,从评书戏曲到影视一直流传,惹来后人满满的羡慕,从来不少。

以至于有次某电视台采访过年回家的大学生,就招来一顿吐槽,说科技越发达,回答咋就这么难,看人家古人,坐个轿子乘个牛车,实在不行就走路,又浪漫又简单。

古人的过年回家,真个又浪漫又简单?

其实只要看看古代的交通条件,就知道古人想在过年回个家,真个只是看上去很简单。

古代的交通条件,从路线到用具,各种的不发达。就以路线来说,最方便的路途,也就是驿道,说是道路平整,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就知道,一样的崎岖不平。像几条古代著名的驿道路线,当代的旅行团慕名跑来观光,经常是俩条腿走不了几步,就常累得抽筋。

放在古代最简单的回家方法:俩条腿走路?一路跋山涉水走回家试试?更不说碰上不太平的年月,沿途的盗匪打劫,各种不安定因素,回家的路,真个叫高危。

而比高危更现实的,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的成本。

像影视剧里常见的乘车马回家,放在古人那里,真个是有钱人才负担的起的事,而且哪怕再有钱的人,这事也要格外掂量下:以唐朝最繁荣的开元年间来说,九品官的工资,每月不到四千文钱,诗圣杜甫当时就做到这个职务,差不多就是这生活水平。

但 要回趟家,得花掉多少呢?如果是雇车马的话,平均每一百里,马车的收费是一百文钱,如果碰上山路,就要加到120文。也就是说,如果杜甫要从长安回四川, 一路就要不停的加钱。以马车每天走七十里来估算的话,杜甫回家要花多少钱,这个简单的数学题,怕是要把他一年的血汗钱都算走!

像这样的回家方式,一般老百姓负担不起,而大多数穷书生们,基本都是俩条腿走,有些人为了回家,有时就要提前半年动身,一年的时间,大半都搭在回家的路上。

由 于回家太难,所以经济条件有点困难的古人,哪怕是名人,有时候也是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比如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当年在北京读国子监时,大约七八年没回过 家,每次老师敦促他回家,都是苦笑说花费太大,实在回不起。直到后来科场登第,才在春节风风光光回了一次。从北京到四川一路颠沛,终于回到老家,见了亲人 就失声痛哭,真个是想坏了。

但这还算是幸运的,所以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思乡的词如此多,回家难是个大原因。

不管春运有多苦,只要踏进家门,吃上一口热乎饭,心里也就踏实。所谓的苦,也就抛到九霄云外。

但是放在古代,这事却真心不一定,因为真正的春运苦,可能才刚刚开始。

首先比较苦的,就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古代路窄交通落后,到了这种家家齐出动的情况,恐怖堵路可以想象。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相国袁滋,这位大唐名臣从来以心态好著称,做相国的时候,也赶上大唐比较衰的时期,从吐蕃入侵到藩镇割据,啥恶心事都赶上了,却出名的淡定,以稳重著称,好些作难的国家大事,都能被他轻松解决,堪称一代名臣。

可 就是这样的牛人,却偏在春运中抓了狂,他有一年大年初二,陪娘子回娘家,就遇到了恐怖的堵路事件,从他家到夫人家,短短的两县交界几步路,居然就堵到一眼 望不到边。后来他在自己的文集里,曾经真切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说自己恨不得插上翅膀,直接飞过去。十足是气得崩溃了。那一次堵路,曾把袁大人也折腾的心力 憔悴,过完年就病倒,歇了足足一个月病假。后来接受了教训,每次大年初二回娘家,一定要早走!

陆路难走,南方的水路也抓狂。特别是到了明朝 中晚期的江南,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逢年过节的走动也特别多,特别是大城市的水上码头,那更是热闹一团。明朝内阁大学士王锡爵,春节期间去松江走亲戚,就硬 给堵在了码头,整个码头上全塞满了船,根本靠不进去,王大人在船上足足堵了一天一夜,带的粮食都吃光了,直饿的两眼发黑,最后还是让仆人拿着名帖,搭别人 的小船找到松江知县,才算给解救出来。

古人春运多恐怖?

但王大人比起老百姓来,他还算幸运,毕竟是领导,春运都有特权,普通百姓却没这么幸运了。

尤其是让人生气的是,明代的江南,商品经济深入人心,春运涨价风潮也大起,像江南大地,当时也是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云集,像各个宅院的伙计,主要都来自于湖广地区,而家里的奴仆特别是仆妇,好多都来自于安徽地区,一到春节期间,大多都要回家,给多少钱也不留。

可回家就难了,以苏州为例,万历年间的苏州,每到春节前后,船舶的涨价风特别高,甚至最严重的时候,雇船的费用要翻十倍。连船上撑船的船家,行船的时候还要小费,否则经常行到一半就罢工不干。每次的回家路,就是挨宰路。

江 南当地一些书院的学生们,就在各种文章里,记录了逢年过节的艰辛回家路。这样的风气,有时候朝廷也忍够了,从明末到清代,地方政府也曾多次重拳,严打春节 涨价风,比如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汤斌,曾经在某年春节重拳出击,严打春运乱涨价现象,单罚金就罚了三千多两:全用来给书院的学生发补贴奖励了。

但 相比之下,却还是学生福利比较多。特别是优待学生士子的明代。每到过年回家的时候,不但可以给学习良好的学生提供路费补助,免费吃住国家的驿站,而且还额 外发钱粮,照着明初大学士宋濂的说法就是:我在元朝的时候,当时读书人没有地位,读个书各种苦,大明朝过年回家还发东西,不效忠朝廷行吗?

穷 人回家难,但等着浩浩荡荡的春运潮过了,留下来的人,也会发现各种不适应。以张溥的记录,当时江南的一些大户人家,到了春节期间,经常连家里的仆人人手都 不够:都回家过年去了。街上的酒楼里,连酒保都成了稀罕货,有些酒保一天要在好几个酒楼里跑场子。上街喝个酒,饶是过年氛围热闹,却也发现似乎一夜之间, 城里人少了好多。

从达官显贵到穷老百姓,古人的春运,比现代人更不省心。

古人春运多恐怖?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