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2015-12-16 22:28:16) 下一个

中国哪里最出“学霸”?日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了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遍查了他们的籍贯,在新增的131名两院院士中,出生地为江苏的18人,湖南12人,浙江11人,名列三甲。

籍贯 名单
江苏(18) 李德群、钱锋、顾大钊、王建国、曹福亮、万建民、张洪程、顾晓松、张志愿、王贻芳、杜江峰、谢心澄、刘云圻、张旭、陈义汉、邵峰、陆建华、黄如(女)
湖南(12) 廖湘科、谢建新、罗安、陈政清、任辉启、郑健龙、宋宝安、张平文、陈仙辉、谭蔚泓、陈国强、陈大可
浙江(11) 陈纯、陈建峰、李家彪、沈建忠、罗民兴、景益鹏、徐国良、杨树锋、沈树忠、王永良、陈云敏
安徽(10) 陈学东、樊邦奎、李根生、李建刚、王福生、陈孝平、吴福元、周志鑫、汪卫华、宣益民
山东(9) 邱志明、王恩东、王玉忠、孟建民、宁光、李玉良、宋微波、房建成、陈维江
四川(8) 王华明、吴伟仁、贺克斌、唐华俊、邓小刚、江松、唐勇、韩杰才
黑龙江(7) 杨德森、彭永臻、凌文、邵安林、周琪、高锐、姜杰(女)
辽宁(7) 孙聪、姜会林、李天来、李松、金智新、于吉红(女)、陈晓非
河南(6) 田红旗(女)、刘中民、王富民、张新友、张锁江、席振峰
湖北(5) 余少华、毛新平、邓运华、丁烈云、夏军
内蒙古(4) 武强、高长青、郝芳、闫楚良
重庆(4) 谭述森、张远航、向巧(女)、孙世刚
江西(4) 陈芬儿、黄璐琦、李蓬(女)、刘明(女)
陕西(4) 侯晓、陈发虎、何雅玲(女)、常青
河北(3) 李魁武、王迎军(女)、杨志峰
吉林(3) 邱国君、金宁一、安立佳
山西(3) 康红普、刘吉臻、倪晋仁
北京(2) 李卫、曹晓峰(女)
上海(2) 朱诗尧、顾瑛(女)
天津(2) 张人禾、邹志刚
福建(1) 孙颖浩
广东(1) 吴清平
香港(1) 莫毅明
宁夏(1) 俞大鹏

籍贯待查证:柴洪峰、阎锡蕴(女)、吴建平(一说山西、一说山东)

这里不禁要感慨一下江南一带人才辈出。统计显示:在历年当选的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远远超出其他省份,江苏籍的两院院士多达450人,浙江籍多达375人,这都是其他省市难以企及的。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从 唐朝开始,江南地区就已成为优秀人才的摇篮。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16位状元,江浙占了114位,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时期的202名状元中, 仅苏州地区就有35名,占全国的17%。范仲淹、钱谦益、沈括、龚自珍、徐霞客、顾炎武、王阳明、黄宗羲、吴敬梓、章太炎、罗振玉、翁同龢、张謇、蔡元培 等名家鸿儒都出自江浙。

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81人,其中,江浙籍35人,占43%。1955年公布的中 科院64位学部委员中,江浙学人25人,占39%。1955年以来,包括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等47位院士都来自江南一带。而竺 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都可以称得上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人物。历史的流逝,江浙地区由“状元之乡”变为“院士之乡”,不变的是钟灵毓秀的才 气,不变的是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

江浙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很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事 实上,江浙地区“出状元”基本是唐代以后的事情,而战争则是人才转移的重要推手,频繁的战乱迫使很多北方百姓逃离家园,开始南迁。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 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也导致了第二次人口的大规模南迁。这一转移过程从唐代至北宋末年“靖康 之乱”基本完成,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在杭州定都,将大部分北宋的人才都带到了江浙一带。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韩茂莉认为,随着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区 的开发,经济中心不断向江南转移,同时,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福建等地的开发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 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资料显示,唐代“安史之乱”前,北方状元所占比例更大,755年前著录籍贯的状元共8名,其中北方人7名,占总额的87.5%。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即843年前后)南方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直接关系。

优 秀的人才来到了江浙一带,与当地逐渐发达的经济相得益彰,更促使了人才的再生产。于是,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经济发达,教育投入增多,人口受教育的机 会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此外,江浙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毗邻大海,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江山秀丽、美景众多,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人才常住 不走。

相比之下,像青海、宁夏等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普遍穷苦,因此他们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计,读书人自然不多。青、宁 地处黄河流域的源头,距中原文化、长江文化较远,且长期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当地的教育投资势必不如其他省区。另外,青海和宁夏解放时的人口城镇化水平 仅为6.7%,人口密度低,产生院士的几率自然也就低。

江浙地区历史上即以家学渊源著称,很多院士出身书香门第。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当推无锡 鸿声乡钱家。整个鸿声地区,先后出现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多年后,钱伟长这样描述父辈所给予他的熏陶:“父亲和四叔陶醉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用薪资节省下来的钱购藏了四部备要和二十四史,六叔以诗词和书法见长于乡间,八叔善小品和笔记杂文,就作了我的国文老师。”

“钱氏历代知书达理,不仅家族基因好,后天也受到家族氛围的潜移默化。”上海钱氏联谊会副会长钱宗保这样解释。他退休前是一名船舶工程师。他认为尽管钱氏各支系分散,但大都保留着祖辈勤书好学的传统。

钱宗保还保留着一本民国时期编纂的《钱氏家乘》,其中翔实记载着“钱氏家训”,共635字,阐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的修身及公德之道,告诫:为官则“执法如山,守身如玉”;交友则“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值得一提的是,18名江苏籍院士中,有人来自泰州,居各地之首,这里可是胡锦涛同志的学习成长之地哦。下面我们就通过四位泰州院士的“学霸养成记”来感受一下江南水乡的浓郁学风吧。

刘云圻:大学将所修专业挖地三尺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刘云圻,1949年4月出生于泰州市靖江市,197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少 年时家庭家庭条件不好,贫困的家庭要养育很多兄弟姐妹,但母亲仍然支持孩子们读书。刘云圻并不是从小就是学霸。据他回忆,从小学到高中前,学习成绩很一 般。在同学眼里,年少时的刘云圻话不多,书卷气弄一点。经历了四年农民劳动、工人生活后,1972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进入南大后,他 将所修的专业“挖地三尺”,那时学校的专业课考试他都稳居全班第一。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后,他从来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在实验室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早上7 点半开始工作,晚上不到11点不离开的习惯。据学生回忆,多年前中科院化学所有4位最受欢迎的老师,被称为“四大拼命三郎”,其中就有刘云圻。

曹福亮:最懂银杏的那个人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曹福亮,1957年11月生,江苏泰州市姜堰人,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说 起银杏,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多数信息都来自高中课本,银杏被称为活化石,与恐龙同时代。这种生长期缓慢的植物,在曹福亮手中成为宝贝,很多人都想不到这种 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数目具有如此的价值。几年前,曹福亮带队开发银杏叶子,提取药用成分,制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曹福亮主要从事银杏产业发展领域的良 种选育、资源培育以及资源加工研究,在银杏多用途、银杏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银杏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突破花、果、叶、材多用途培育技术瓶 颈,推动了银杏产业高效发展。

诗经有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曹福亮让古老银杏焕发生机,曾福亮让银杏产业上升了一个台阶。

万建民:为了让人们吃饱,他也是蛮拼的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万建民,1960年生于江苏泰州市,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民 以食为天,一个字就是“吃”,“吃货们”能忘记这位水稻研究专家。40多年来,他始终在课堂、实验室、校内外基地试验田、农户生产大田中间来回奔走,他被 人成为“泥腿子教授”。他探索创立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先后在姜堰、兴化实现亩产903.8及937.2公斤的超高产,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高产的世 界纪录。

拯救吃货和拯救饥饿同样重要,科技工作最光荣!

李德群:哥仨都是院士

新增两院院士哪里最多?

1945年8生于江苏泰县(今泰州),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30多年来,李德群一直致力于材料成形智能化、塑料注射机智能技术及应用研究,引领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李德群在材料学方面的成果卓越。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还发现,李德群有两位堂哥都是院士。现年76岁的李德仁是著名摄影测绘与遥感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另一位堂哥李德毅,现年71岁,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三兄弟都成为院士,这对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在 溱潼镇上的院士旧居,李氏8字家训悬在厅堂: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 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家训由院士的曾祖父李贞发手书于1890年。

资料来源:法制晚报、文史参考、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