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朱子(熹)的序文谈中庸的伟大处

(2017-06-09 11:36:23) 下一个

 

中庸一书,自从战国时期,孔子的嫡孫子思与两人的弟子所作的。但是在汉唐时期的中国势力强大的时候,大家並没有付于青睬。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李翺提出此书的伟大处,才引起北宋理学先驱的爱怜,可以说是冷冻了一千多年。到了南宋时朱子(熹)更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三书放在一起,统称为四书。到了明朝,将四书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后,才引起国人的注目。

 

而且,南宋的朱熹(生于西元1130、卒于1200)是北宋的程頣(字伊川,生于10331107)的徒孫,显然程伊川並没有亲自教导过朱熹,但是、理学的注重尊师重道,所以朱熹在他的中庸注解一书之序中,一开头就说:子程子曰,就是强调他的谨守尊重师祖的原则。除此之外,他又认同了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上所说的子思作中庸,以此再强调中庸一书是儒家的作品,並非儒道两家的共同作品。在此之后,朱熹又用简单的三句话介绍了中庸全书的结構,他仅仅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復合为一理。他所强调的是:其实此书所着重的只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真实不妄的一个字而已。

 

又因为中庸此书在成书之后,但是在汉唐时期的中国,是国力强盛的时期,不必考虑要以德去平天下。一直到唐朝末期,由李翺提出此书的独特见解,才引起多人的注意。而且在北宋时期的理学四先驱的推荐,中庸一书便受国人的注目,后来在明朝时期竟然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朱熹也仅用两句话描述中庸的起伏情况。他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先将中庸的朱子之序登出,再用白话文解释,再讨论之:

 

〖序-原文〗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乃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3、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復合为一理。

4、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5、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序-白话文〗

 

1、程子(伊川)说:不偏叫作中,不变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路,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

2、这篇是孔子门中的弟子传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怕时间太久后而会生误差,所以用笔写于此书中,传授给孟子等学生。

3、这书的开始仅仅说了一个道理,中间的一段散开成为万事,最后又合为一个道理。

4、这个道理传播展开就可以充满了整个世界,收卷之后则可以藏在最隠密的地方。

5、这本书的意境是很深远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啊。能详细读这本书的人,假如可以慢慢思考探索而且能体会其中的道理的话,如此一辈子使用也用不完了。

 

〖讨论〗

 

1、希腊古代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倡中庸之道。他提出要理性的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即偏向任何一方都是非理性的,他称这个观念为mean,正如程子在此序中的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亚里斯多德认为:过多和不及都是恶性的特性,所以中庸是一个道德智慧者应该守的法规,再进一步,因为人的理性是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所以符合理性生活应该是最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东西方的哲学思考有非常多相似之处。

 

2、朱熹读书很广,而且善于为各种书本?注,他的著作包括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程氏遗书、周易参同契考異等等,可见他非常用功与学问的广博。其中他的四书集注就是他的伟大的著作之一。他的序中的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是点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先读此序,再去研究中庸一书,可以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此三段去研究中庸一书,是我们的终身大事,有如变得拥有很多的精神食粮,可以终身不盡。

 

3、国学在滿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因为在中国有兵权的人,自以为是天子,以致战争频繁,破坏了我国旧有的教育制度,使得国学成为不适合时代老陈思想,这就是朱子所说的:卷之则退藏于密。但是,在西方的资產主义领导下的各各国家,都以消费为人生目标,所以人的价值观都以物欲为成就,导致地球的物质缺乏,与气候变化。不仅如此,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全球各地的人们,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如此一来,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宗教背景的各方人民,很容易因为误会而產生摩擦,甚至引起战争,正如今日各地的恐怖分子的攻击行为,所以一个以为信仰的形上道德思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全球各地人民公认的人生价值观。所以朱子在序中所说的:放之则弥六合,是极有远见。

 

4、中庸一书,不仅可以是我们的道德准则,可以消弥人间无谓的误会。而且众人都以修养道德为人生价值观,不以聚集财富为价值,可以使人类避免毁灭性的核子大战。不仅可以避免世界大战,而且以此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人间的新法律,如:同性的婚姻问题,与许多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如此这般,就是中庸的大用,此书的伟大处就是于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