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超越宗教思想的奥妙大道-道德经CH62

(2017-02-15 09:16:18) 下一个

老子的“法自然”之大道是超越了一切以神灵为本的哲学。此自然之道是不会干涉一切的人间事物,所以祈求、拜拜或祈祷都没有用,道不会给予你的所求,也不会赦免你所犯的罪。道是公平的,对待善人或不善人、或者任何一般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道保持着它的高度,不干涉人间的瑣事,所以西方哲学家称为“形上哲学”。

老子的大道是一切生命的根本,道创造了宇宙、地球与万物包括人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了温饱后,创造了文字,又有了思想,后来又有了哲学,同时创造了宗教。在老子的心中,道是原始的动力,是创造万物的动力,是善人心中的宝贝,而不善的人也需要依恃著它。所以在CH62,老子就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但是道是依顺自然而推展道的力量,它包括了万物形成的道理,万物生长,繁殖、病老、死亡的道理。老子教我们要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强求,所以他没有建立一个类似宗教的信仰去传播他的大道。即使后来在南北朝时,有正式的道教成立,后来,並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在唐朝时,尊老子所?的书为道德经。但是在道德経中,一点没有任何宗教思想。所以当欧美学者研究道教时,不了解为什么道教和道德经的完全无关,这是因为道德经中完全没有任何宗教思想,只有要求大家顺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言语。而没有所谓的宗教仪式,也没有任何祷告的经典歌曲,更沒有任何讚叹天帝神奇的语言。

在道德经CH62中,可以说老子透露一点信息去说明:他的形上哲学是不具任何的宗教思想,他仅仅说了三句:“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可以解释为:“道的伟大处,在于不干涉万物,让万物自然发展,对待人们,不会有求必应,不会赦免人所犯的罪”,所以道是不同于人创造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神的万能而吸引信徒,因为神力可以让人满足他们的頋望,也可以赦免人的罪恶。而老子的大道是超越一切求有得和求免罪的宗教思想。从近代考古的发掘工作,我们知道当时在周朝以前的商朝,宗教思想已经很盛行了,甚至非常迷信,而老子要扭转当时的迷信而特别强调“道法自然”的信念,老子哲学的伟大处就是他的不干涉而顺万物的自然。

先将道德经CH62原文和白话文登出,再讨论:


〖道德经CH62原文〗
 
1、道者、万物之奧。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3、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4、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5、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故为天下貴。
 
 
 
〖道德经CH62白话文〗
 
1、“道”是宇宙万物奥妙的原因。所以道是善人的宝贝,而不善人生活在道中,借道以保佑自己。
2、善人以美丽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尊貴,用他的操守和行为可以显得超人一等。假如一个人没有善言和善行的话,而道是无所不包容的,所以道也不会抛弃此人。
3、在天子立位时,与在设置三公的位子时,虽然有大璧,在此之前又有驷马和貴重的仪式,倒不如跪着奉献大道以为国家之宝。
4、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尊重大道呢?
 5、古人尊重大道的原因,不是在于求得,不是在于求上天赦免自己的罪行。
 6、一切都順自然,所以大道是天下的宝貴。

〖讨论〗

A、老子哲学是崇尚自然的大道,他的哲学自始至终,可以断定都是以“无神论”的思想为他的哲学背景。在此章的第5节中,他以“不曰”两字开头,但是后来的学者大都解释为“豈不曰”。而笔者在審阅道德经全経,认为假如解释为“豈不曰”就不能和前后文通连了。国学古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分章分节,所以读古书时,要一气呵成,不能断章取义,才能体会其中隱藏的意义。一本以顺随自然为理念的作品,並且被断定为“无神论”的书中,绝对不可能突然出现有类似宗教的三句话,所以笔者认为第5节的白话文应该解释为:“不是在于求得,不是在于求上天赦免自己的罪行。” 如此才可以将道德经的全书贯穿在一起。
而在古代注道德经最有名的晉朝王弼,甚至在他的注中,把“不曰”两字的解释省略,如此的解释使后人把“不曰”两字解为“豈不曰”,非常遗憾。现在將笔者解为“不是在于”的三大原因陈述于下:
1、超越一切宗教:向神灵要求得到物质或精神的满足,和祈求神明赦免自己所作的罪恶,两者都是人类共同弱点与人类所需要的,所有的宗教为了吸引信徒,不约而同设立的相同的教条。但是老子的道,是一切顺随宇宙自然的规律而运行,不必靠信徒去宣传,此道並不鼓励大家过度的消耗地球上有限的物质,而对人们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与其他精神上的挫折,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並不加以干涉,道本身是无法控制或阻止的。因此道是超越一切宗教,是有他的哲学基础。
2、道法自然的哲学:在道德经中,处处可见他的形上思想。熟读道德经全文后,我们知道在此章(CH62)前,老子都是描述道的作用,和道的伟大处。譬如,在第25章,敍述道在宇宙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了,所以道可以说是宇宙之母。在第34章,老子重申道是万物的衣食父母,但是道並没有以主人自居,是毫不具有宗教信仰的观点。笔者在此,将老子的形上思想分别登出于〖附录一〗以供参考。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CH62之后的三章,几乎每章都是说明无为的益处。所以此章应该可以称为转捩点,有承先啓后的作用,由道的伟大而促进人的效法道,所以为政者应该无为。在CH63中,老子说:“聖人治国以无为作根本,以无事作原则,以淡泊作态度。”在CH64中,老子强调:“聖人为了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有作为。” 在CH65中,老子又说:“聖人治国,不是要人民聰明机巧,而是要人民朴素敦厚。” 特此将老子的政治无为登在〖附彔二〗以供读者参考。
 **总之,在此章(CH62)之前,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而在此章之后,老子强调以“无为”而治国。所以在此CH62,也应该以“无为”来处理宗教问题,应该就是不求以得,也不是有罪以免。如此才能前后贯通,这就是道德经的伟大处。

B、老子的道是无所不在的,对善人或不善人都一视同仁,对善言的人与善行的人或不善于言行的人都一样对待。在老子心中的道是超越人间的一切思惟,是超越一切的有偏见的宗教,所以对各式各样的人都平等,没有对某些人有任何特别厚待,或给于特殊的宽容。他不必用上天堂去鼓励人们行善,也不用下地狱去懲罚坏人,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C、老子又强调一切人间的名位,与一切的榮华富贵,都不如尊守大道,因为此大道是国家之宝。


〖附彔一〗道德経中的形上思想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並不是人所创造]
*CH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不居功]
*CH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先于伟大的上帝]
*CH6-緜緜若存,用之不勤。[道:虽然看不见,但也用不完]
*CH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效法水的伟大处]
*CH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描述]
*CH25-道法自然。[道随着自己而行动]
*CH34-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不称自己是主人]
*CH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根源]
*CH5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虽尊贵,但是一切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发生]

〖附录二〗政治的无为

*CH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而治国]
*CH64-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的无为]
*CH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使民朴实敦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