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艺术人生观的庄子逍遥遊篇各章大意

(2015-06-23 10:40:39) 下一个


庄子继续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而构成他的以回归自然,並且抛弃一切人间价值观的思维为起点,进而“悠然遊于此人生”的生命哲学,更上一層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这境地也是与道契合。换句话说:庄子巧妙地艺术化老子的哲学,而绘出一幅美妙的人生哲学(艺术人生覌),如此就会当下就生活在天堂。了解道法自然后,就会很容易地离开人的有用或无用的分别心、小用或大用的分別心,不会迷于儒家的立功立名的教训,更会远离无用而昂贵物品的诱惑,没有人为的是非、对错、善惡的价值观,也会脱离对死亡的恐惧感了,再加上适当的读书方法,就可以进入大师篇的“度三关、得四悟”的地步,进而可入撄宁的境界。庄子在逍遥遊篇中用感人的艺术文笔,以大鵬鳥南飞到天堂的寓言,而阐明他的伟大的哲学,此寓言隐藏含有许多修养的方法,需要熟读庄子内篇才会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请參阅我的博文【庄学的啓示】中的“逍遙鲲鵬飞天堂-庄子的艺术人生”与“进入庄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养工夫”。


此篇的开头就以大鲲魚化为大鵬鳥为寓言,大鹏鳥飞在九万里的高空,象征眼光远大而离开人造的思维,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加上适当的修养后,就生出“天地与我並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而又有在树林中卻体型小的小麻雀毫无能力远飞,只能在附近遊玩而已,但不羡慕,仅量力而为,但也自得。在第2章中,庄子認为人的聰明才智各有不同,只要将心灵扩大,各人量力而行,如此则每人可以各得适合自己的悠然舒适,所以说:1、凡人若能抛弃功名,心存大我,修炼成为至人,也可逍遥了。2、神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劳就可以逍遥。3、聖人忘卻自己的名誉就可以逍遥。〖原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


第3章举出堯的聖人无名的心态,第4章说明神人无功,可是两者的境界太高,不是能力小的一般人可以达到的,但庄子並没有举出至人无己的例子,仅在后面几章中,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如何达到逍遥之境。在后面的几章裏,庄子希望我们打破有用或无用、大用或小用的人造价值观,破除人所定立的思维后,知道各人有各人的天赋能力,就像大鹏鸟和小麻雀的不同,只要各人克服困难,有开放的心灵为起步而去修练的话,最终可以达到目的。



(甲)各章大意

(一)第1章[北冥有魚、其名为鯤……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1[北冥有魚……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

在此节寓言中,庄子以大鲲魚化为大鵬鳥展开这則寓言,象征一定要立志与以读书入道为工夫才能变化气质。当大鹏鸟起飞向下看时,只見世人忙碌求名求利好像野马奔跑,看到兵荒马乱所引起的尘埃,这些都是大鵬鳥刚起飞不久后所见到人间的混乱现象,这些正是大鹏寻找人间天堂的主因。当然大鹏之努力由地面飞向九万里的高空也象征大鹏的继续修养德行。而在九万里的高空上,可以看見很远的地方,也象征我们有开放的心灵时,人间的一切善惡好坏美丑都会忘掉,一切物貭的享受也会抛弃于腦外,也会自然忘却死亡的恐惧感。如此可以轻易的过了大宗师篇的所谓的三关:外天下、外物与外生。过了三关后,庄子才说:“其視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而“是”字意思是代表自然景象,就是表示此时已经了解“天地与我並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谛,开始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也就是与道契合了,而庄子的生命价值就是追求此真谛,而同时也享受艺术性人生。< br/ >
1、2[且夫水之積也不厚……而后乃今將图南。]

此节只是用水深才可以载大船的道理说明:在无辺际九万里的高空上,大鵬鳥才可能无阻礙地向南飞,可以盡量展開牠的大翅膀,而盡力飛到南海的天堂。大鵬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象征我们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读书求道,才能达到在大宗篇中所记的“过三关与得四悟”的地步。请参考我的博文【庄学的啓示】中的“进入庄子的不生不死境界的修养工夫”。

1、3[蜩与学鳩笑之曰……之二虫又何知!]

在此节中,庄子用蝉和小学鳩鳥的对话说出此二虫的无知和自暴自弃,此二虫只是井底之蛙,不知道为什么大鵬鳥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庄子以蓄粮的比喻说飞百里远的需要有隔夜的粮食、而飞千里的需要三个月的粮食,庄子以積粮来象征飞到天堂的要求是一定要继续修养德行,而那二位小人物又如何知道这个道理呢?〖原文:之二虫又何知!〗庄子以“怜悯”这些小人物的口吻而说他们只是无知而已。

1、4[小知不及大知……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此节的大意是:天生的资质不同,有小知、有大知,有小年、有大年,都无可奈何。有朝生而暮死的菌类,有春生而冬死的寒蝉,有活到五百岁的灵亀,也有八千年的大椿树。据说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岁,而许多人都想与他相比,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很明显地,庄子劝说我们要先放弃分别心,以随顺自然的眼光才去评论大鵬鳥和小学鳩鳥的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他告诉我们天生的寿命长短是不得已的事,不必羡慕,不可强求。而上节所说的大鹏鸟和小学鳩烏的力量和眼光也不相同,是可以理解的。能力大的鹏可以從北海飞到南海,而能力小的小学鳩鳥仅可以在附近飞翔,自己量力而行,不怨天不尤人,如此而已。这样的话,大鵬鳥可以飞翔万里,小鳥也可晩上回巢,各得其所,顺其自然而已。

1、5[湯之问棘也是已……此小大之辩也。]

此节的大意是:商湯问夏革也有相似的记载:“一隻鹏鳥由北海飞向南海时,地上的一隻小麻雀笑大鵬鳥说:“我飞时最多可以飞到数丈以外,在蓬草和蒿木之间而已。大鹏又何必如此賣力呢?” 这就是小麻雀和大鵬鳥的分別了。

在此节中,庄子用两人的对话记录以显示在此历史记载中,虽然没有批评小麻雀的无知,但仍然说:小麻雀和大鵬鳥是有分別的。笔者以为庄子在此是預先告诉要我们先抛弃人间的分别心!



(二)第2章[故夫知效一官……聖人无名。]

随后在此第2章中,庄子又举人间的小官、鄉长、部長、宰相、学者宋荣子和隐士列子为例,这些都是人间百态,各有各的聀业与专长,但是他们可以用他们开放的心灵,克服困难,随遇而安的悠然自得生活在世间。〖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遊无穷者。〗所以庄子建议各人量力而行,也可以每人各得适合自己的悠然舒适,所以说:1、凡人若能抛弃功名,心存大我,修炼成为至人,也可逍遥了。2、假如神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劳就可以逍遥。3、假如聖人忘卻自己的名誉就可以逍遥。〖原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笔者解释:神人与聖人之功名,对一般人来说是高不可攀,而庄子举出至人的名称,在此篇中卻没有说明与解释。但是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又創出“真人”的名词,而真人的意境则是一般人可以修炼到达的,在庄子之意也许真人就是至人。请有兴趣者请參阅我的博文【庄学的啓示】中的“天人合一与庄子大宗师篇摘要”。



(三)第3章[堯让天下于许由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这章就是“聖人无名”的例子。堯要將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说:“你已经治好天下了,我也不須要这个虚名啊!巧婦鳥建巢在深林中,不过只佔一根树枝,田鼠在河边飲水,不过只装满肚子。你可以回去了,我要天下是没有用的!我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堯、聖人也。不將位子传给他的兒子,而想让给许由,但许由不要,最后让给了舜,建立有名的禅让政治的典范,所以儒道两家人士都讚揚他。也是庄子眼中聖人无名的实例。

当然治天下后,而又不求名,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中国近代史上,求名者反而得臭名,而功成身退才可以有艺术人生。假如蔣介石于抗日战爭胜利后就退隱,毛泽东打退蒋介石后就功成身退的话,此两人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也可以和堯比美了,而两人恰好逆道而行,大概因为两人都不读庄子吧!



(四)第4章(肩吾问于连叔曰……孰肯以物为事。]

神人无功之例:神人的心中不以为自己的功能高,当神人的神气凝聚时,所到之处万物不坏,五穀丰收。祂的至德,是与万物混同合一。而人间的为名利的爭奪的乱象,祂豈肯勞心勞力的去管治呢?因此神人才可逍遙自在。顺着此章的思维,笔者認为求神拜佛与祈祷仅是扰乱他们有艺术感的清静日子而已,故祈祷与求神只是让神多增烦恼。故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認为生长万物而不以为是功劳,造就万物而不拥有, 这就是神人无功的心态。



(五)第5章[宋人資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髮文身,无所用之。]

有用的帽子到了越国后就变无用了,因为越人短发文身,根本就不戴帽子。
此章以简单的十九个字的小故事就说明,有用的东西因为地方的差别就变成完全没有了。



(六)第6章[尭治天下之民……窅然丧其天下焉。]

一般仿间的版本都將此章和上一章的宋人賣帽的故事连接一起,但笔者認为此章特别重要,所以分开自立一章。此章的故事就是:堯既然治理好天下,就去遥远的姑射山拜見四位隱士,看他们大家都过安逸的生活,就觉得自己不再拥有天下,因为他在姑射山就变为无用了。此是非常重要的例子,即是居高位的历史聖人堯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秩,但到了仅有四人的高山上,卻毫无用处,即是聖人也是无用,所以不要依照人的思维。庄子用此例子说明虽然有大用,但在某种情况时,有大用也可以变成无用。即使是聖人也不例外,所以一般人不要去追求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只要无己就可以逍遥了。



(七)第7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种……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乎!]

庄子举宋人的不龟手之药为例,本来仅是漂洗絲絮工人调治手裂的药而已,但是賣给了吴国后,就用来冬天作战时,防止手部龟裂的药方,吴国也因此战胜越国。再以葫蘆为例,庄子建议惠子,可以將巨大葫蘆作成一个大容器,让人缚在腰间,用以浮游在江湖上。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小用就变成大用了。



(八)第8章[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安所困苦哉!]

庄子告诉惠子说:狐狸虽精巧,但跳不过人设的陷阱。犁牛虽巨大,但捉不到老鼠。这棵大树虽然盤結擁腫,木匠都不看它,为何不将大树移植到空漠的鄉野,既可以让人徘徊在树旁,也可以让人逍遙自在的睡在树下。
此章说明有用的狐狸与犁牛可以变成无用,而无用的大树卻有大用。假如离开人制立的价值观,不重功名,不講有用或者无用,是进入逍遥的第一步。
在此章中,庄子建议將树移到“无何有之鄉”,让人逍遥乎寢卧其下。庄子用“无何有之鄉”比喻:是生命的归宿?使我们的生命显示自有归虚的形上意义?令人深思。



(乙)结论

一、第一章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卻含有複雜又高妙的含义。假如能够了解与领会这个寓言,可以成为我们的生命哲学的指导的话,就可以使我们拥有一个简单的指南針,使我们的生命有所归依。此生命哲学要求众人:a、爱惜万物也不伤害万物,最适合今日的环保意念,b、与其他的宗教可以和平相处,没有教条和教主,所以不会引起任何宗教战争,最适合世人对和平的期望,c、而且因为强调我们的艺术人生的美感、使人的每日生活都得到平安与悠逸的生活。所以即使在此廿一世纪的今天,庄学仍为大众所賞识与嚮往的人生哲学。

2、第二章是逍遙遊篇的最重要的一章,庄子继续前章所说的小年与大年的分别,又举出无论小官、鄉长、部长、宰相,学者、道隱者,虽然各人所处的周围环境不同,但如果克服环境的困难,也可以用开放的心灵,排除困难,悠然自得地生活,好像此生就在天堂。

3、在第3章中,庄子举出聖人无名的实例。古代聖人堯将天下治理好后,要將天下禪让给许由,但许由一点不羡慕这个名位,他認为名位只是像賓客而已,终要离开的,他並不慕此虛名。对一般人而言,聖人无名很难作到,但是庄子只是暗示我们:连聖人都不在乎名位,我们不必按照人的思维去追求名位。

4、第4章举出神人无功之例。神人只是拥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但卻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地步。同样的,我们也不要去追求在此世间立大功。

5、在第5、6、7、8章中,帽子本来有用,但是到了越国就无用。而堯是伟大的聖人,但是到了四隱士所居的遥远山中,也就一无可用了。庄子又举不龟手之药与大葫蘆为例,小用的東西也可成为大用。又举狐狸和犁牛为例,此二者有时也无用了,而没有用的大树卻可以让人休息与逍遥于其下。庄子用不同于一般人的角度去观察世间的事,不堅守一般人的有用或无用的观念,其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固守成规,唯有抛弃人所设定的价值观后,才能达到逍遥的目的。有用可以变成无用,小用可变为大用,而无用之树也可成为有用的树。

6、庄子建议我们不要执着于传统的价值观去衡量人的生命的价值,聖人到遥远山上也可以变成无用,蔣与毛过分追求功名而落得死后臭名,因此功名不值得追求。不如枕卧于大树之下,上有藍天,下有旷野,心情放松,无憂无慮,可以达到飘飘渺渺、悠闲自在的境地。所以庄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創造了一个“逍遥遊”的名词,要我们此生就活在天堂,不去愁有用或是无用,憂愁自己是小用或是大用,只要自己不破坏大自然,心安理得地生活便好。所以此篇的结论是“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如此悠哉遊哉在此人间,一面又欣赏大自然的美,心中自然地生出艺术性的美感,不亦乐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