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这是老年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了解过去也充满信心走向未来。
个人资料
bobby4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原来‘老克勒’是共产党发明的词汇

(2019-05-20 06:23:58) 下一个

 

回上海一个月,我家住的地方属于徐汇区湖南街道。现在街道还有自己的报纸,印刷和纸张都可以说是一流,一月一版,免费送到居民的信箱,钱多啊。

看到报纸上一篇报道,介绍湖南街道推出“老克勒带你逛马路”旅游活动,邀请到上海旅游的人逛逛湖南街道,看看700多幢花园住宅、15条上海永不拓宽改变的马路,以及曾居住过政要、名流、资本家的房屋,这是湖南社区特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底蕴。这个旅游生意居然非常兴旺,尤其是周六、日,过去人流很少的武康路现在是旅游人群川流不息。

看来这活动组织很有号召力。 “老克勒带你逛马路”这“老克勒”居然是旅游的成功招牌。

这“老克勒”到底是什么意思,好像很值得探讨。现在上海人中,哪些人是老克勒,过去的老上海,又什么人是老克勒,带着问题与几位真正的老上海一起讨论,我们对老克勒一词有了虽然还是比较肤浅,但是还是还其本来面目的看法。

湖南街道的报导里说,活动邀请街道知道优秀建筑历史的,曾经的 “老克勒”,带领大家一起边逛边侃湖南社区马路上的故事。说其中一位老克勒是今年70岁的陶XX老人,在五原路出生长大,他说“小辰光,他和小伙伴会扒开大户人家花园的竹篱笆,钻进去捉蟋蟀。”

看到说当年扒开大户人家花园的竹篱笆,钻进去捉蟋蟀的人就是老克勒,我们这些老上海人觉得现在的事情是真正滑稽可笑了。想解放前后,每到秋天,我家花园的竹篱笆就不断遭到住在附近棚户的小孩的破坏,我们用上海话称这些小孩为小毕三或者小出姥。想不到,现在政府封他们为‘老克勒’了。

 

一位老上海人说,记得旧上海时,根本没有听到“老克勒”这一称呼。

解放前,从来也没有听说有点钞票,场面上跑跑的人有什么老克勒的称号的,真正有财有势的人家的子女,所谓小开也从来没有被加上老克勒的名号。

解放后,资产阶级都是被共产党整得嘠紧尾巴,还有什么‘克勒’吗。

解放后,在共产党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时,往往说上海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应该是共产党想出来称他们为老克勒。把老克勒描写成,生活是悠闲无所事事的,行动是装得雅致的,举手投足间一定流露出自己是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在上海滩,他们已经没有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但是外出一定还要穿花格子的衬衫、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嘲笑他们再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共产党讨厌他们有着自己的朋友圈子,说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说老克勒们聚在一起,就会在一处破旧的洋房里举办舞会,喝的一定是咖啡,海阔天空的闲聊,当然也骂共产党,或听着老唱片的爵士乐翩翩起舞,开不开电灯无所谓,统统称为黑灯舞会,然后请他们进班房。

根据这样的说法,老克勒应该是受过西方文化熏陶,崇拜西方,解放后还在标榜自己过旧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一些人。

看来,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这样标榜自己。

当时这“老克勒”应该是政治运动的需要而制作的一顶帽子。如果一个有工作的人,被戴上“老克勒”的帽子,那他就是每次运动所需要的对立面的角色,而且都是重点对象。

经过文革,“老克勒”应该象地球上的恐龙一样消失了,现在难道还有“老克勒”能够鲜龙活跳地出来活动,那当然是以前的虚假再变化出来的假货。

  

现在就是要把事情反过来了。老克勒要弄假成真了。说是上海依然还有不少这样的老克勒的存在。目的是把他们作为旧上海旧文化的最后代表。

 

现在上海又以旧上海旧文化作为旅游看点的时候,老克勒犹如最后的贵族,又出现在上海的舞台上。而这些所谓的没落贵族“老克勒”,当然都是假货。湖南社区这些花园洋房真正的主人绝大多数都已经销声匿迹了,真正懂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旧上海人早就被赶出历史舞台。

这“老克勒”应该就是共产党在宣传文化中发明的词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ophie308 回复 悄悄话 克勒是Classic的音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