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退的天空

“进道若退”……退一步——海阔天空——
正文

感忆知青岁月(文/诗/图)

(2014-01-08 09:11:29) 下一个
  诗曰:

  大志胸怀应下乡,
  随群车载过长江;
  艰辛磨掉心娇弱,
  劳动修得体健康;
  春到插秧一片绿,
  秋来割稻百挑装;
  七八高考别离后,
  常梦梯田粟米香。

  现在中国政府的许多高级官员,是当过“知青”的一代。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近十年,声势浩大而影响深远,涉及到了几乎每一个城市家庭。知青运动的地域范围覆盖甚广,北到黑龙江、内蒙,南至云南西双版纳;其形式也多样化,有半军事团体的所谓建设兵团,有牧场、农场、林场、橡胶园、果园,有与当地农民混为一体的单独落户,有多人集中居住的知青点等等。对这场运动的评价,无论作为亲历者或旁观者,民间或政府,则大不相同。当年邓小平决定结束这场运动时说过“三个不满意”,曰“知识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贫下中农不满意”,全盘否定了这场运动。又见有报道,国内举办了关于知青运动的展览,题曰“青春无悔”。有年轻人讥之曰:“青春付之东流,焉能无悔?” 即使同一团体,每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况且回忆过去之事,其感情与取舍难免与后来之经历和现在之心情有关。大抵后来改革开放中的成功者,对自己过去的知青经历肯定为多,其必以为自己的成功与当知青时的磨砺有关。作为亲历者,我上大学时曾作文曰:“知识青年写下了共和国建国以来最伟大、最顽强、最悲壮的一章。”

  我应政府之令下乡之时,已是知青运动的尾期。下乡之前先读了一些所谓先进知青的报道,印象较深的有上海朱克家的事迹。当时我年少气盛,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立志要象那些先进人物学习,到农村后必要做出一番事业。下乡的农村,离家并不太远,现在据说开车两三个小时即可到达。但当时交通落后,记得要转八九次公共汽车,加上坐轮渡过长江,及至汽车不通后,还要翻山越岭走二三十里方到知青点。其地处于重庆巴南丘陵山区,偏远闭塞,鲜有现代机电设施,农民生活虽贫而民风淳朴。我所在的大队,当地人凿井而饮,燃油而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屋多是泥墙,屋顶常用麦秸,偶见砖墙青瓦结构,屋前后多种松竹。院落或一家一院,或几家一院,常坐落于山脚或半山之腰,周围环以梯田或山林。院落之间田陌石径相通,时有鸡犬之声相闻。
 
  我下乡三年,犁田锄地,插秧割稻,虽多磨难,但觉收获大于失去,正面经历为多。比如,下乡前食量小,人瘦弱,手上几无束鸡之力。下乡后,食欲大开,身强力壮,手拎肩挑,令父母咋舌赞叹。除基本农活外,兼过夜校教员(煤油灯下教农民识字,教孩子唱歌)、线路员(维护有限广播)、科研员(搞过一个沼气池)、通讯员(写点报道之类)、理论辅导员(带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出纳等等。其间酸甜苦辣、逸闻趣事,不可胜述。一直想写一个关于当年下乡的系列,终未成笔。前几日因读网友一首关于知青的诗,触动回忆,因感而相和一首,觉意犹未尽。今日又观看了大型交响乐知青组歌《岁月甘泉》,遂情不能禁,暂敷衍此文,以作纪念。
 
(诗作于2012114日,文作于20121117日)

================================================
注:拙文开首的诗是和下面的诗。网友问天阁的原诗如下。
 
【蹉跎岁月】

风云浩荡慨苍黄,
百万知青下社乡。
车上孩儿迎鼓乐,
家中慈母黯神伤。
痛惜学业难深造,
忍把青春付大荒。
难挽西风凋碧树,
点燃千岭看夕阳。


 
图1. 现在重庆巴南地区的景色(背景图片来自网上)。当时的农居没有如此现代,也没有如此现代的桥梁,森林覆盖也少得多。人物为作者当知青时的照片。

 
图2. 狭长梯田(图片来自网上)。作者曾在类似的梯田上用水牛耕犁三年。

图3. 蓑衣、斗笠(图片来自网上)。刚到农村不久,每个知青发这样一套。

图4. 水牛犁田(图片来自网上)。用水牛犁田如御马,需要技术,否则人和牛都很难过。掌握技术后,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若退' 的评论 :

1. 呵呵。首先我要说我和我父母的五七干校经历不算遭遇,不算惨,所以不必同情。为啥呢?因为我家即不是"地富反坏右",也不是"走资派"。我父母单位的职工只要是身体健康都会轮流全家一起进五七干校劳动的。大家都一样,并不是我家比别家特殊。去五七干校的工资照发,每月交个伙食费,全家可以在食堂吃大锅饭。收获的农产品大家分享,农产品有大米,蔬菜,肉蛋和鱼。住的砖瓦房比城里房子大,不如楼房舒服,吃的并不比城里差。大人们有种地的,有养猪养鱼的,有做饭的,还有办工厂的。在那个时候,对于长时间做办公室的大人们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锻炼方法。我们小孩子对“上山下乡”运动没有深仇大恨,只是自己的一个经历。关于慰安妇 怎么可以拿电影类比。如果不是拍电影和采访,谁会随意暴露自己的这个经历?

2. 你可以认为关于上山下乡’运动是负面的不过是官方的结论和我个人的赞同。不要以为官方决定都是强奸民意。那么当时知青们为啥千方百计的回城?如果是正面的,那为啥很少人逃离城市去农村安家落户?你说也有正面作用,这个当然,几乎任何事情都有两面。

3. 当然网络时代任何人有发什么的自由。当然,针对你的文我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对吧。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雨中的春树' 的评论 : 谢谢留言!两贴一并回复如下。

1. 首先对你和你父母的遭遇深表同情。君似乎对“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仇大恨。许多人的回忆并不只是“光辉过去”,也有教训,有忏悔,有欢乐,有痛苦,有印象深刻的小事,甚至屈辱的事情等等。君未看过日本电影《望乡》?里面就是关于慰安妇的回忆。君若有什么痛苦回忆,何不写之成文,或控诉,或发泄,或作为一历史见证?

2. 君若反对我所说的“整场‘上山下乡’恐怕很难有什么公认的结果”,那就是认为是很容易有公认的结果了?你说的『事实已经证明……』不过是官方的结论和你个人的赞同,恐怕不是“公认的结果。”类似地,关于“文革”,官方也有明确的否定结论,也没有因为领导人更替而恢复“文革”,你认为关于“文革”就有了“公认的结果”?君不见网上诸多的毛左们为“文革”翻案的言论?我本人对“文革”和“上山下乡”,总体而言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也不否认少数的、局部的正面作用。比如,我下乡的地方,生产和教育都十分落后。当时几个村唯一的一个柴油机房就是由一位老知青建立的,从此使当地农民第一次有了脱谷机和打粉机,以前是靠碾磨的。

3. 现在是网络时代,一个网上作者写了什么,大概总是觉得有与网民分享的价值。发不发是作者的自由,看不看,认不认可是读者的选择。按君的要求,所有的个人回忆都没有写作或发表的必要了。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文革时期随父母去过五七干校。我对那时的记忆没有正面或者负面。时不时地在google地图上辨别童年时候的村庄,可是那个村庄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轮廓,也没有街景和照片可看。但是我从来也没有希望那个村庄保留当时的样子的想法。

我只是想看看那个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即使和人分享,也会和那里有关系的人分享。别人又没有去过那里,干吗和不相干的人分享呢?如果非要把想法说出来,联系当年的知青和村民,这就已经足够了。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若退' 的评论 :
如果说“整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正面还是负面,恐怕很难有什么公认的结果”。那为啥后来历时13年的这场运动被停止了? 而大学招生考试又恢复了直到现在?如果说是因为领导人更替造成的, 那现在也没有恢复上山下乡。

事实已经证明这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正面还是负面。

谁喜欢公开追忆历史,至少是那些潜意识里认为有光辉过去的人才会去做。那些慰安妇们会主动公开发表追忆慰安历史的回忆?那些高考落榜者会主动提及高考?这不是“评功摆好”是什么?

===============================================================================
回复 '白熊from北京' 的评论 : 再加一句。我文首的诗颇为正面,但文末所附的网友的诗就很负面。无论正面、负面,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我想大家各谈自己的经历感受就好。如果要争论整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正面还是负面,恐怕很难有什么公认的结果。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白熊from北京' 的评论 : 再加一句。我文首的诗颇为正面,但文末所附的网友的诗就很负面。无论正面、负面,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我想大家各谈自己的经历感受就好。如果要争论整场“上山下乡”运动是正面还是负面,恐怕很难有什么公认的结果。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白熊from北京' 的评论 : 谢谢白熊君的来访!我文章的末尾已提到“今日又观看了大型交响乐知青组歌《岁月甘泉》,遂情不能禁,暂敷衍此文,以作纪念。”我是在芝加哥的某剧院看的。后来又参加了《岁月甘泉》的词作者苏炜先生的座谈。作为一场毛钦定的运动,我对“山上下乡”持保留态度,仅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那天与苏先生座谈,在座的有的老知青认为自己的经历很负面,我也完全理解并深表同情。各地各人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
白熊from北京 回复 悄悄话 “ 我下乡三年,犁田锄地,插秧割稻,虽多磨难,但觉收获大于失去,正面经历为多。”

知青战友,我非常赞同你的以上的对知青经历的叙述。如今有个《岁月甘泉》大型知青组歌的演出,你知道吗?在你生活的城市有《岁月甘泉》的演出吗?我们并不否认,知青岁月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有负面的影响,比如,本来该上学的,却不得不去种地,失去了文化提高的机会让很多人没有技能,后来有面临下岗,等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吗?不能,同样是去农村,有的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有的人成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不思进取。这两种人生的态度,你选择那个?显然你是乐观进取的那种,正如你所说,“虽多磨难,但觉收获大于失去,正面经历为多。”。今天我们歌唱《岁月甘泉》,不是在歌唱上山下乡运动,而是在歌颂我们的青春岁月,你同意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