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貝柳斯和他的《芬蘭頌》

(2014-06-04 07:23:53) 下一个

西貝柳斯和他的《芬蘭頌》

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 出生在芬蘭一個小鎮,早年在赫爾辛基亞歷山大大學學習法律, 後轉到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音樂,二十四歲時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En Saga,立即轟動,隨後一八九九創作了著名的《芬蘭頌》Finlandia。老西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靠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一九二六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

老西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在音樂語言上,基本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他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其優秀作品雖然數量較多,質量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別是非管絃樂作品則多數屬於沙龍音樂性質,意義不大。

在英美兩國老西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他的音樂對英國和美國作曲家影響尤大。許多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都曾模仿他的創作風格。另外,勳伯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但是,隨著浪漫主義的退潮,對老西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

歷史上,芬蘭一直為瑞典所佔領,至十九世紀初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入侵,從此受俄國統治。包括亞歷山大一世及接續的二世、三世等俄皇,因積極向東邊拓展領土,而給予芬蘭相當大之自主權。及至一八九四年尼古拉二世即位,開始對芬蘭民族主義進行高壓統治,導致芬蘭人民展開全面性的反抗運動。

風起雲湧的抗暴運動中,文化意識的自覺是當時運動人士極為重視的面向,於是,就有敘述芬蘭歷史的歷史劇《自古以來的景象》之製作,老西參與了這項計畫,也為此劇作了戲劇配樂。並於演出隔年將這些音樂重新編輯而成為《第一號歷史景象,作品25》與這首交響詩《芬蘭頌》。

《芬蘭頌》的中段音樂,於日後由柯斯坎尼米 V. Koskenniemi 填上了歌詞,成為一首名為《芬蘭頌讚歌》之合唱曲,至今其地位有如芬蘭國歌一般受到尊崇。

樂曲從銅管樂器所吹奏的行板 "苦難動機' 開始,在陰鬱低沈轉向激昂後,速度進入中庸快板,主題也由小號尖銳的 "鬥爭號召" 動機、與大提琴強而穩的第二鬥爭動機接手,其後,宣示勝利的「慶典動機」亦一同加入。激昂的情緒逐漸消散後,優美的中段旋律由小提琴拉奏,前述所言的填詞版本就是加在這一段。在重複演奏兩次後,"鬥爭" 與 "慶典" 動機迅速竄揚,強有力地結束本曲。

有眾多的演出版本,本叟特別選擇中段有人聲合唱的交響樂版,人聲的合唱體現了芬蘭人對祖國的依戀及對侵略者的憤怒。後有今人採其旋律,加以擴充,填新詞,流行世界,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You raise me up》。本叟在之合唱團曾演唱過此合唱《You raise me up》,旋律十分感人。

東雲子




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

 

《芬蘭頌》 Finlandia, Op. 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SaT6U4e-8

 

《芬蘭頌》的男聲四重版,著名的男聲組合 Cantus 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XNHPeRB0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東雲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現在國人有一些很好的合唱組合,像男聲的“八隻眼”,女聲的“黑鴨子”,以及武警合唱團等都是不錯的聲樂組合。當然這些都是專業的人士。西人教育比較重視全面發展,對孩子的藝術方面的教化可能優於國人,所以出現那麼多的藝術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謝謝茅兄光顧。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芬兰颂。西方人的合唱就是水平高。不同声部很和谐。音域宽厚。不知为什么什么原因中国的就不行:-(。就好象东方红电影那样,那么多人的合唱,其结果就是齐唱,声部单一。可惜。
登录后才可评论.